翻译不仅仅是跨文化解释——兼评《翻译:跨文化解释》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9.如何评价翻译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8页。
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到了二三十年代,鲁迅、郭沫若、郑振铎、茅盾、 郁达夫、贺麟等人都写过译评,其中鲁迅先生在 《为翻译辩护》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翻译批评的 重要性: 翻译的不行,大半的责任固然该在翻译家,但读 书界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评家,也应该分负若干 的责任。要救治这颓运,必须有正确的批评,指 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论我国的翻译批评———回顾与展望. 王恩冕《中国翻译》1999年第4期
“我国本世纪(20世纪)初的翻译批评”
我国翻译批评或评论大体始于本世 纪上半叶。清末民初,随着我国翻译事业 的繁荣,对翻译的评论也开始出现。 王国维在1906年写了《书辜氏汤生 英译〈中庸〉后》,对辜鸿铭的译文提出 了批评,同时也阐发了自己对古书外译的 观点。此文可谓我国翻译批评的开山之 作。
孙致礼. 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 《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翻译批评不应成为一味颂扬
以张谷若翻译的《苔丝》为例,这确实是我国翻译文学 中一部难得的佳作,受到海内外几代学人和读者的交口 称誉。该书的第一篇评论发表在《西方语文》1958年2 月号上,作者为吴国瑞先生。 近20年来,新发表了十多篇对该书的专评,都是清一色的 颂扬文章,几乎见不到一点指点不足的文字。 而值得注意的是,偏偏是吴国瑞先生的第一篇评论在充 分肯定成绩之后,认真地指出了译文的两个缺陷:过多使 用四字结构,引起语言堆砌;用山东土话对译英国威塞克 斯方言,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这一事例说明,比起 五十年代来,今天的批评风气有所退步。
论我国的翻译批评———回顾与展望. 王恩冕《中国翻译》1999年第4期
翻译学导论

翻译学导论翻译学导论是研究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的过程。
翻译学导论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特点和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
翻译学导论首先介绍了翻译的概念。
翻译是跨语言的文字转换过程,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始语言中的信息。
翻译不仅包括词汇的转换,还涉及语法、语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转换。
翻译还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口译是口头翻译,而笔译是书面翻译。
翻译学导论还介绍了翻译的分类。
翻译可以按照翻译的目的分为专业翻译、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等。
专业翻译是指为特定领域的读者翻译专门的文本,如科技、医学和法律等。
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和欣赏。
商务翻译是指为商务交流而进行的翻译工作,如商务文件、商标和广告等。
翻译学导论还探讨了翻译的特点。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特的翻译技巧,同时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翻译文本更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和文化背景。
翻译学导论还强调了翻译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翻译使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交流。
翻译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翻译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翻译学导论是学习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翻译的概念、分类、特点和重要性等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翻译学导论还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翻译学的名词解释

翻译学的名词解释翻译学是一门关注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学科,旨在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之间的翻译过程和现象。
它涉及翻译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并探讨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本翻译、口译、笔译、文化翻译等多个方面。
一. 翻译的概念和历史渊源对于翻译这个词,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然而,翻译远不止于此。
它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工具,承载着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传递和理解。
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希腊时期的翻译家亚历山大·大希普利和埃及托勒密朝时期的翻译家克莱门提(Clement),他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功能对等理论,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相同的功能效果。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目的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对原文理解的需求,这在广告翻译和政府文件翻译等领域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 翻译的技巧与实践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来保证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是知识储备与背景阅历。
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例如历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背景。
此外,翻译者还需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 文本翻译与口译的区别与联系文本翻译和口译是翻译学的两个主要分支。
文本翻译是指将书面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译为另一种语言。
尽管两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需要高度的专注和沟通能力。
五. 翻译的文化意义翻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实现不同文化间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类之间理解的桥梁。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强调翻译的文化语
境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考 虑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译 作所面临的接受环境。
重视文化因素的传
递
该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尽可 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将文化因素有效地传递给译作读 者。
主张译者的主体性
文化学派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具有主体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 整和改写,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交 流与融合。
奈达还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认为语 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 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背景 和价值观。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和文化对等。
03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CHAPTER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文化学派翻译 理论强调在文学翻译中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译者的创造性 翻译,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化魅力。
增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增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01
过度强调文化因素
02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作用,可能导致忽略文本 的其他因素,如语言结构、修辞手法 等。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 论框架,导致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多样 性,不利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未来可以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生成、演变和互译 。
心理学
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 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翻 译过程。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期
昭通 师范 高 等专 科 学校 学 报
J u n lo h oo g Te e e l g o r a fZ a tn a h rsCol e e
21 0 0年 6月
Jn 2 0 u . 01
Vo . 2 No 3 I3 .
● 语 言 学
翻译 不 仅仅 是跨 文化 解 释
立 足 点 ( a tg p it vn a e on )出 发 所 能 看 到 的 一
, 并用 伽达 默 尔 的视 域 理论 为其 正 名 。
从 诠 释 学 的 角 度 看 , 健 平 的 论 证 无 懈 可 击 。 然 朱
切 。… ” ” 。按 照伽 达 默尔 的 理 论 , 域 与语 言 视
如果 B不是 A, 们就 应该 问 , 我 它们 有什 么不 同 , B在 什么情况 下是 A, 在什 么情 况 下不 是 。在 研
究 工作 中, 我们 还 应该 问 这些 不 同对 于研究 对 象
而 言有 什 么 意 义 。 在 描 述 翻 译 的 本 质 时 , 健 平 说 .我 们 拟 对 朱 “
是 不可 以分 离 的 ,历 史 性 ” 身也 是无 法 从语 言 “ 本 中剥 离出来 的 , 任何 视 域 融合 ( 即解 释 ) 是一次 都 性的, 视域融 合 也一 定 是 语 言性 的 。作 为具 有解
释特性 的翻译 . 视域 融合 也只能是 一次性 的, 其 也
而, 当我 们 宣称 A 即是 B, 了使 用 某个 理 论证 除
源 语 文 本 视 域 的 融 合 , 二 次 解 释 则 是 目的 语 语 第 言 文 化 的视 域 与 译 者 新 视 域 的 融 合 。[(2- )  ̄IP0 0 。 ,].3 4 2
应 用伽达默尔 的视域理 论和 接受美学 的理论较 详
细 地 论 述 了 翻译 的 重 要 问 题 : 译 的本 质 , 翻 翻译 的
收 稿 日期 :0 00 — 9 2 1 — 3 1
描 述很像传 统翻译 理论关 于 翻译 过程分为“ 理解 ”
和“ 表达” 两个 阶段 的观 点 , 解 ” “ 达” 理 、表
作 者 简介 : 曾济 民( 9 6 一 ) 男 , 川 宜宾 人 , 15 . 四 副教 授 , 要 从 事 外语 教 学 与研 究 主
么, 例如 , 象摆 渡 , 象临 摹 等等 , 是 , 少 说 翻译 但 很 是什么 。似乎 唐代人“ 即易 , 译 谓换 易言语使之 相 解 也 。的论断 已经把话说 完 了。这从 一个 方 面表 ” 明 , 于翻译是 什么 的话不 容 易说 , 以大家都不 关 所 轻 易开 口。朱健平 的《 翻译 : 文 化解 释 》 我 国 跨 是
翻 译 理 论 界 近 年 来 的 一 本 有 一 定 影 响 的 理 论 著 作 。该 书 较 全 面 地 介 绍 了诠 释 学 的 翻 译 理 论 , 并
着 目的语文化 的语言 符号将新 视域重新 固定下来
形成 新 文 本 的 过 程 。… 洲 ’ ” ・ 。朱 健 平 又 说 , “ 整个 翻译 过程 所发生 的其实 并不 只是 一次解释 , 而是两次解 释 。其 中, 一次 解 释是 译者 视域 与 第
标准, 目的语文本 与源语 文本 的关 系等 。 令人信 服 地证 明了“ 解释是 翻译 的普 遍特征 ” 释” … ” 。朱健 ’
平 重 新 宣 布 了 诠 释 学 的 名 句 : 翻 译 即 是 解 “
这两段 话 表 明 朱健 平 先 生 误 解 了伽 达 默 尔 的理 论 。朱 健平认 同伽达 默尔 的视域定义 :视域就是 “ 视力 ( io ) 及的 区域 , 囊括 了从 某个特定的 vs n 所 i 它
— —
兼评《 翻译 : 文化解释 》 跨
曾 济 民
( 通 师 范高 等 专 科学 校 外 语 系 , 云南 昭通 6 70 ) 昭 5 0 0
摘 要 : 释 学 的翻 译 即 解 释 . 诠 解释 即视 域 融 合 的观 点 出发 , 证 了解释 不 一定 是 翻 译 , 为 翻 译 的 解释 一定 论 作 是 复 制性 的 , 即复 制 性 视域 融 合 , 此 . 证 明 了“ 实 、 等 ” 有 一 定 的 价值 的 。 由 也 忠 对 是 关 键 词 : 释 学 ; 视 域 融 合 ; 复 制 性解 释 诠 中图分 类 号 : 1 . H3 5 9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2 ( 0 0 0 —0 0 0 1 0 — 3 2 2 1 ) 30 1 — 3
关 于 翻 译 的 理 论 研 究 , 们 常 常 说 翻 译 象 什 人
翻译 行 为进 行如 下 界 定 : 翻译 (rn lt g 即解 ta s i ) an 释, 具体 地说 , 翻译 的过 程 就是 , 在跨 文化 的历史 语境 中 , 具有 历史 性 的译 者 使 自己的视 域与 源语 文本 视域互相 发 生融 合 而形 成 新视 域 , 并用 浸润
明 A 即是 B之 外 , 我们 还需要考 量 B是否一定是 A。例如 , 当我们说 翻译 官就 是懂外 语 的 , 我们除
了使 用统 计数字 和工作需 要来证 明所有 翻译官都
懂 外 语 , 们 还 应 该 考 量 懂 外 语 的 是 否 是 翻译 官 。 我
只能是语 言性 的 。然 而朱健平 给 翻译下 定义时却 虚 构 了一 个超 语 言 的译 者 。因其 超 语 言, 以这 所 个 译者可 以制 造 两次 视 域 融合 。其 实 , 健平 的 朱
・
1 ・ 0
曾济 民
翻 译 不 仅仅 是跨 文化 解 释— — 兼评 《 译 : 文化 解 释 》 翻 跨
第 3期
在传 统 的思 想体 系 中还 有一 定合 理 性 , 管 它 不 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