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合集下载

孔子与老子课件-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

孔子与老子课件-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 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 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的冲突、对抗
——新浪《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提倡大气做人,要“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抱朴守拙,即 做人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不作秀!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严刑峻法,用“德” 教化百姓;要富民;要取信于民……。
哲学思想之天命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君 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归纳——老子的思想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 哲学概念。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否定了“天命” 的绝对权威。
单元知识概括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 基本线索是: 1、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的演变过程; 2、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第一课 孔子和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1、孔子、老子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社秋会战存国在时(期的政时治代和特经征济:)社决会定大变社革会(根意本识原(因思) 想)
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影响。
孔子拜谒老子
孔子对弟子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 一般的人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检测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检测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 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教化主见,C项是孔子的政治主见,D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见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是复原周的礼制,事实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而B、C、D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

3.四川高校教授、中国民俗文化探讨所探讨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制度。

4.《论语·先进》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是()A.以民为本B.人性本善C.反对迷信D.注意现实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晰、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意现实。

故选D项。

5.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见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见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见教化“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解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021-20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演练:1.1 孔子与老子 Word版含答案

2021-20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演练:1.1 孔子与老子 Word版含答案

1.孔子认为周礼是抱负的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消灭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头消灭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见恢复周礼,故B项正确。

答案:B2.“哀公问政。

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语出《中庸》)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教化的重要性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气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

故选A项。

答案:A3.下列是几位参观孔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A.孔子主见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C.孔子主见“有教无类”,他收同学冉雍就是明证D.孔子的训练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解析:孔子主见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说法确定化。

故选C项。

答案:C4.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

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敬重贵族呢?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这反映的是()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

从材料可知,孔子反对公布成文法,而公布成文法是对旧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否定,是社会进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材料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表明法家思想已成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是哪个国家,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岳麓必修3)3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岳麓必修3)3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点击】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清单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和①,②______的创始人。

2.主要内容(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③______”和“克己复礼”。

a.“仁”,就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实现“爱人”必须遵循“④______”,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为了实现“礼”,就必须“⑤______”。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⑥”,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⑦。

(4)教育思想a.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⑧”。

b.教学方法上:主张“⑨______”和启发诱导。

c.学习方法上:主张把学和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清单二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①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品:《②________》,又称《老子》。

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a.认为“③____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④”,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⑤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突破】1.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仁”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激烈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盘剥。

在这种状况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其“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孔子和老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孔子和老子

孔子和老子[学习目标]一.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记忆孔子、老子的一些名言,大致理解孔子的“仁〞“礼〞、老子的“道〞的思想内涵。

二.理解孔子由凡入“圣〞的过程,并与知识链接的文字相印证。

三.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个性形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教材分析]一.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3.疑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

二.教材解读第一子目:[孔子的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

“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

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针对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大夫
跳“八佾舞”,孔子表示反对, 主张“克己复礼”,其实质是 A.提高个人修养 B.维护传统礼制 C.扭转天下乱局 D.规范人际交往
5、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
“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 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 现了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为仁矣。
——《论语· 阳货》
“仁”与“礼”是怎样的关 系?
道德和社会规范 “仁”是内在 自觉,“礼”是外在约束。有具 “仁”的内在品德,能自觉地遵 守礼制。反之,有礼制的规范, 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 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
敬意。
(敬畏)
练习
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
涉世;不精《老》《庄》,不能 忘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 ) A.注重以人为本 B.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C.探究人与自然 D.重视人的前生未来
2、某思想家强调“不自是,
故彰;不自戕,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 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王阳明 D.王夫之
2.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论语〃为政》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3.教育思想和实践: “自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 ——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②著作:《道德经》
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 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影响: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
哲学
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升华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 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
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 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 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 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 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 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 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 教育改革
12、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亚里士多德也说:“男子生来上等, 女子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这反映出 ①夫权社会里女子地位相对 较低 ②东西方妇女都处于社会底层 ③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妇女都不属 于公民 ④古代思想家均不同程度存在 思想局限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
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 “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 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 想中的( )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11、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 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 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 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8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9、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 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 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 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伏尔泰、 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A.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 B.加大 东西方文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 护人权 D.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2011年3月14日, 中国救援队在 日本岩手县大 船渡市搜寻幸 存者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3.地位: 不被重视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世界的孔子
儒学与世界 人类要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 ——汉内斯〃阿尔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
(1)老子 ①时期:春秋 ③思想: 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作业、分层次考试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3.教育思想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诚信考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研究性学习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意义: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1、什么是思想文化?
人类在适应、利用、 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过 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2.文化的地位
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 意识 文化 (政经的反映)政 Nhomakorabea(保障)
汉武帝
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
专制政治
思想一统
孔 子
尊孔读经
袁世凯
打倒孔家店
陈独秀
“孔子学院” 在韩国首尔挂牌。 文革批林批孔运动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根本) ①经济——铁器 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 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提 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百家争鸣”的
③阶级——各诸侯国为富
国强兵,礼贤下士,“士” 阶层的活跃并受到重用 ④文化——私学兴起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1.孔子其人
7、针对当时“天下无
道……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的社会现状,孔子 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 爱人 D.有教无类
8、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 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 士三尺。” B.“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 者,笞五十。” 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 十,出水者勿论。”
实事求是、学思结合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 仁者爱人
仁者,人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中庸》
——《论语· 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颜渊》 ——《论语· 公冶长》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4.地位: 不被重视
人之孔子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通者 兼善天下的仁者 乐天知命的达者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4.地位: 不被重视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圣人‛孔子
于氏坊——贵于天子的圣人之家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3.地位: 不被重视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今天的孔子 儒家思想至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思想: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 “忠恕” 礼——“克己复礼” ← “正名”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以礼治国,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