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单元测试3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3分)〔“但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错,原文是说“但它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2.C(3分)〔“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准”错,原文是说“相对清晰的评价标准”。
〕3.D(3分)〔“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文学经典文本要相对严格一些”错,原文是说“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文本”。
〕4.B(3分)〔原文中“依他看来”,说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是虚荣心的体现。
〕5.(1)以对社会低层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讽刺贪慕虚荣、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普斯佳科夫和特兰勃良不约而同地借了不属于自己的勋章参加宴会,说明这个社会虚荣、作假成风;(2)以对社会上层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社会的势利眼众生相:身居高位的中尉的傲慢举止,有钱的商人只认勋章不认人的武断态度,都揭露出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势利;(3)以“勋章”来暗示俄罗斯社会的等级分化严重,批判俄罗斯社会的不平等:一枚勋章拉开了人的三六九等,荒谬而又讽刺。
(6分,每点2分。
)6.(1)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趋炎附势、贪慕虚荣:正是为了参加他的宴会,主人公想方设法借勋章,想要接近他所代表的上流社会,以此表现主人公的虚荣心;(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参加宴会到自己胸前的勋章暴露再到法语教员的勋章曝光都是由斯皮奇金的言行来推动的,这个人物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3)折射出社会环境:用一个以勋章来判断别人的好坏、决定自己对人的态度的势利商人,反映出社会的虚伪和不平等本质,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分,每点2分。
)〔从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环境展示、主题表现4个角度来分析,答对其中3点、分析到位即可得满分;主题角度可以单独设点,也可以和人物或者环境角度结合。
〕7.B(3分)〔原文是“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范围不一。
〕8.B(3分)〔A项:原文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未然变已然。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质量监测试题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
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
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
”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
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
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以“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高中二年级语文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1.C (A.根据文意“步入精耕细作阶段的是网络文艺,而不是网络文艺评论,”“一度丧失文艺本质”原文并没有涉及;B.“在电影院里观看影视作品”不属于网络文艺美感的范畴D.根据原文第一段“创作者和评论者都普遍更关注、重视网感”,而选项中说“甚至以此‘绑架’评论者”言过其实。
)2.B (从正面提出了网络文艺评论要重网感,更重美感的中心观点)3.C (“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于文无据)4.(3分)B(对叔叔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我”并没有看见过叔叔的真人样子,因为从后文得知叔叔为了救“我”已经壮烈牺牲了,“我”只是从奶奶嘴里得知“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
”这也是描述性评价式的语句,无法反映具体的外貌,故此项不正确。
)5.①“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观察,使奶奶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
②更为真实地揭示“虎子”的感恩、童年遭际和命运,事实上构成了小说的暗线。
③“虎子”当时还是个懵懂的孩子,他对叔叔、爸爸和奶奶的点评丰富了小说主题,洋溢着浓郁的人间大爱。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乡下的奶奶”是小说的线索,与英雄儿子构成情节上的因果呼应。
没有“乡下奶奶”的伟大,也就没有“英雄”的儿子。
②突出小说人物形象,正面着力表现“乡下奶奶”的优秀品质,又从侧面突出了英雄儿子的好心肠。
③深化小说主题,奶奶在平凡中彰显了伟大,她自己是是英雄,又是英雄的母亲,更为全家树立了英雄的典范,同时延续了英雄儿子的好心肠,彰显以英雄为榜样,弘扬英雄精神的主题。
④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
⑤“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奶奶也是英雄。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C(“自北向南依次递减”错。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化二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文艺精品与市场张晶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
“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
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
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
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
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
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
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
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
如诗歌《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
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
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
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
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doc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细胞自噬研究者大隅良典。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宏表示,这并不意外,因为在整个细胞自噬研究领域无出其右。
②长沙梅溪湖步行桥自建成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类似中国结的形态、夸张的构造、太过艳丽的色彩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③外强中干的传奇球星凯文·加内特日前宣布退役,这就意味着以后观众只能在TD北岸花园球馆大屏幕上观看他曾经打球的画面。
④今年的秋日晴空一碧如洗,高悬的艳阳将未经弱化的光线直接照在人的手臂上,仿佛根根钢针在扎,这完全没有七月流火的意思。
⑤社会的发展让信息获取越来越简便,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也让心怀不轨的人如虎添翼。
⑥追求完美艺术、复兴绝迹800年珍品汝瓷的部分烧制技艺,古稀匠人朱立文已然成为传奇,但他不敝帚自珍,希望将一手技艺传于他人。
A . ①②④B . ②③⑤C . ②⑤⑥D . ①④⑤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B . “野长城被抹平”事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当地在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同时上级文物部门也存在后续监管不力之失。
C .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 . 有关法律界人士表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法院可以认定其符合破产的原因。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教授的拙作《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文化》在国际上获大奖,可喜可贺。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word版本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测评考试·语文(人教版)·试题②

秘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高二语文(人教版)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的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3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
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有所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
”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估检测(三)(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茅于轼通货膨胀的利弊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讨论得相当透彻了。
然而经济学家的视野往往只限于经济领域,忽视了其他社会后果。
我认为“通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一点往往为经济学家所忽视。
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你在银行里存的钱以及你口袋里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这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一位俄罗斯的退休女科学家抱怨说,她和家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钱存在银行里,原先够花几十年,到死也不会愁缺钱花,可是通货膨胀使他们存的钱只够买一千克香肠。
她的不平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一个城市的劳动者遭受如此不公平的损失,一个很自然的反应是感到他有权利向社会索取所损失的财富。
一个人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然而又没有任何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这个补偿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因为他认为他的社会对不起他,他丝毫不欠社会的情。
当社会中这样想的人很多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大大降低,关心社会公德的人减少,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即使通货膨胀率还相当低,不会出现在俄罗斯发生的那种情况,但它对道德的腐蚀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社会学家曾创造过一个名词,称作社会贴现率,它和经济贴现率有相似的含义,只不过把人们对未来金钱贬值的意义推广到一切未来的事物。
经济贴现率越高,未来的一元钱在今天的价值越低,因而越不值得重视。
贴现率上升意味着未来的盈亏没有意义。
类似的,社会贴现率上升,意味着将来的金钱盈亏没有意义,只有眼前才是值得计较的。
于是人们将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
这同样将构成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造成不顾子孙后代,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的死囚型生活。
社会贴现率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经济贴现率,它又直接与通货膨胀率相关联。
通货膨胀是对所有权的慢性侵袭。
近几年来人们对所有权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确立牢固的所有权在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一切侵犯所有权的政治行为都会在经济上造成严重的后果。
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都是严重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
通货膨胀使工薪阶层受到的损害最大。
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如商贩、在企业内工作的职员,受到的影响就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
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的环境下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就会降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被正确估价。
由于责任感淡薄,政府对自己的干部的控制力降低,严重时干部会寻求第二职业,甚至收受贿赂,使整个政府的工作效率受到损害。
事实上通货膨胀正是由政府收支得不到平衡而引起的,政府必定努力削减支出,所以干部的薪金往往不能随物价水平而调整,然后政府收支情况将进一步恶化。
所以通货膨胀处理得不好,有一种自我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有示范作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觉悟。
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确实存在。
也正因为无形,大家对它的危害往往估计过低。
(摘编自《晚报荟萃》,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你所拥有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
B.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
C.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
D.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平降低,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
解析:选C。
C项,“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是正当的”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的说法是建立在“没有任何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这个补偿时”的基础之上的。
2.下列表述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通货膨胀的利弊虽然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已经达成一致了。
B.社会贴现率上升,会使人们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
C.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等行为都会在经济上造成严重的后果。
D.通货膨胀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
解析:选A。
A项,原文中“讨论得相当透彻”并不是说没有争议,因为文章开头已经说明了“通货膨胀的利弊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货膨胀不管高低,都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腐蚀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B.社会贴现率主要取决于经济贴现率,同时还与通货膨胀有关联。
C.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环境下的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所产生的后果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
D.因为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无形的,所以人们对它的危害往往是无法估计的。
解析:选D。
D项,“通货膨胀的危害”不是无法估计的,而是往往估计过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
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
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
母丧,服阕,补邹平。
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
以官累,不得归。
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
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
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
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
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
”终任,盗风屏息。
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
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
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
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
”属吏皆化之。
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
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
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徴缓,以纾商力。
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
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
严治胥役,诈赃犯辄臵重典。
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
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
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
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
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选自《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
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知县发.山东发:出发B.穷诘.窝顿诘:查问C.责属吏清滞狱.狱:案件D.重利而薄.伦常薄:轻视解析:选A。
发:派遣,派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文耕“崇正学、挽浇风”的一组是(3分)()①服膺宋儒之学②治盗必真心卫民③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④断狱宽平⑤故教化不可不先⑥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④⑤解析:选C。
②句是说李文耕善于治理盗贼。
③句是说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
④句是说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文耕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邹平知县。
但他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职。
因为辞官牵累,又不能回家。
巡抚大吏听说他有才干重新起用他补任邹平知县。
B.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
有个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
C.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
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并多次亲自巡查。
结束任职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
D.李文耕调任浙江盐运使,当时浙江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
他就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以积压为借口贱价私卖,盐税才渐渐充裕。
解析:选D。
D.当时盐业不振的不是浙江,是山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讼,案件;日,名词作状语,日渐。
(2)课,教授;勉,劝导;“勉以为己之学”是状语后臵句。
答案:(1)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
(2)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
参考译文: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
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
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
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
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
因为辞官牵累,不能回家。
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
有个妇女陈氏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
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
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
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也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
”结束任期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
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
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