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_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北宋东京的城池、街道、水系、空间是如何规划的,能容纳百万人口

北宋东京的城池、街道、水系、空间是如何规划的,能容纳百万人口以繁华富庶而论,五千年来凡二十四朝,南北两宋名列前茅,北宋以东京为都,人口逾百万之众,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治理起来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东京建设的过程中,古人是怎么进行城市布局的呢?一、城池结构古代的西方城市结构是以高塔、方尖碑、教堂等建筑作为坐标基点,向外扩展,构成轴线型的城市框架。
而我国则以“内外”为核心理念,形成“套院”式的城市结构,北宋东京也是如此,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部分组成。
1. 外城1981年5月,开封市欲在龙亭公园建造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于是抽干了公园中的湖水,在清理淤泥时意外发现大片古代建筑遗迹。
经探查,确认为东京外城遗址,为复原东京城布局提供了基础坐标。
如今,东京外城遗址已被修建为公园,供当地居民游玩。
据考证,东京外城周长为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在漫长的时间里,多次增筑,添加了马面、战棚、瓮城等防御设施。
时间一久,东京外城的防御设施非常惊人。
这一道城墙其实并非完全由北宋修建,它始于周朝,在宋朝被大力修复,并增加各类防御设施。
有城门十二座,包括南熏门、新宋门、陈州门、戴楼门、新郑门等等。
不过,欲固山河,在德不在险。
坚固的外墙没能阻止北宋的灭亡,靖康元年,金人破城后恼怒的将“四城樯橹皆焚烧”。
此后,北宋所修建的外城渐渐沦为了阻挡洪水的护城堤坝。
2. 内城内城也叫里城,周长20里155步,内城主要城门的位置在千百年来没有变化,内城的街道框架也叫保存到了今天,是复原整个东京城市布局的重要参照。
内城作为保卫皇城的第二道屏障,很受重视,时常进行修葺。
北宋灭亡,金人入驻东京。
认为外城虽坚,然极广难守,于是大力修筑内城,将内城作为主要的防守地点。
从宋内城的开发简报来看,内城周长为11550米,宋制一里约合今559米,11550米折为20.63里,与20里155步的记载相吻合。
3. 皇城东京皇宫,本是唐汴州宣武军节度使的署衙,后梁时改为建吕宫,其后后晋、后周都以此为宫,形成了开封皇、宫二城相套的格局。
基于GIS的辽阳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设计探究

2023年6月第25卷第3期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Journalof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Jun.㊀2023Vol.25ꎬNo.3㊀㊀收稿日期:2022-11-27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420)ꎻ辽宁省 兴辽英才计划 项目(XLY2007148)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lnjc201917)㊀㊀作者简介:郝鸥(1980 )ꎬ女ꎬ辽宁鞍山人ꎬ副教授ꎮ文章编号:1673-1387(2023)03-0232-09doi:10.11717/j.issn.1673-1387.2023.03.03基于GIS的辽阳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设计探究郝㊀鸥1ꎬ宋祖伟2(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ꎬ辽宁沈阳110168ꎻ2.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ꎬ辽宁沈阳110168)摘㊀要:近年来ꎬ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ꎬ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其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ꎬ以实现景观考古的数字化研究ꎮ选取辽阳东京城为主要研究对象ꎬ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收集㊁归纳及分析ꎬ悉清东京城的现状信息和历史文化遗产信息ꎬ以ArcGIS软件为技术支持ꎬ对东京城地理㊁历史文化㊁遗迹遗存等数据进行整合并建立遗址空间数据库ꎬ以便于对古城地理格局变化㊁历史演变以及相关遗迹遗存的整体性空间布局有更清晰的认识ꎬ更准确地界定古城保护范围ꎬ为系统性的东京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ꎮ关键词:辽阳东京城ꎻ空间数据库ꎻ古城遗址ꎻ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ꎬGIS)ꎻ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TU20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空间数据库是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ꎬGIS)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ꎬ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1]ꎮ由于传统的数据主要是以图片和文字为主ꎬ后期在数据存储㊁管理㊁更新㊁查找方面存在许多缺陷ꎬ因此随着GIS技术的引入ꎬ研究者以数据库的形式对繁琐的数据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和共享ꎬ解决了数据的统计㊁存储和查询问题[2]ꎮ同时ꎬGIS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ꎬ通过将遗址遗存的地理信息㊁历史文化信息以及空间特征等数据进行整合并分层存储ꎬ建立全方位的遗址分布网络ꎬ为复杂环境下遗址与空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ꎬ所以近年来在考古学㊁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中被广泛应用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ꎬ欧美国家就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引入考古研究ꎬ对遗址进行基础的空间分析ꎬ考古空间数据库的概念开始萌芽[3]ꎮ20世纪80年代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ꎬ将GIS技术与聚落考古相结合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4]ꎮ此后ꎬ随着遥感㊁GIS技术的快速发展ꎬ考古空间数据获取的途径更加多样化㊁便捷化ꎬ数据精度㊁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也大幅提高ꎬ空间数据库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因此更加普遍[5]ꎮ辽阳东京城遗址研究工作大致始于19世纪中叶ꎬ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积累ꎬ东京城遗址的相关数据类型较为丰富ꎬ将文件系统转换成数据库系统成为客观需要ꎮ笔者第3期郝㊀鸥等:基于GIS的辽阳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设计探究233㊀对现阶段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ꎬ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ꎬ选择ArcGIS软件作为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基础ꎬ构建了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ꎮ该数据库除了对东京城遗址遗存等资料实现了一体化存储和管理外ꎬ还从景观考古学的角度使人对东京城空间格局演变以及相关遗迹遗存的整体性空间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ꎬ从而有助于更加科学地界定东京城的保护范围ꎮ一㊁东京城遗址研究概述东京城遗址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东岸ꎬ为后金时期努尔哈赤所建的关外三京之一[6]ꎮ据文物部门实测ꎬ遗址为菱形平面ꎬ全城周长3510mꎬ占地面积约为75hm2ꎬ同时确定了八角殿㊁汗王宫㊁弥陀禅寺㊁城门㊁城墙等遗址的位置ꎬ西侧还可模糊地分辨出护城河的遗迹(见图1)ꎮ图1 东京城遗址遗存位置示意图㊀㊀东京城遗址保护工作可追溯至民国初期文物普查中对其进行的简要的登记造册ꎮ20世纪30年代ꎬ以鸟居龙藏为首的日本研究团队对辽阳地区的历史古迹进行了勘测记录ꎬ之后菊池贞二㊁吉村孝义㊁鸳渊一等人分别对东京城历史遗迹进行了研究ꎬ完成了简要的普查和概述ꎬ其中ꎬ吉村孝义对东京城遗址区域进行了测绘ꎬ并通过测绘结果证实了东京城城墙四周可能存在角楼的猜想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科研团队逐渐专业化ꎬ相关研究人员对东京城遗址开展了挖掘和测绘工作ꎬ当时的东京城被村庄覆盖ꎬ遗址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ꎬ在新城村先后出土了天佑门㊁内治门㊁德盛门㊁抚近门的门额ꎬ均刻有 大金天命壬戌年 字样ꎬ证实了东京城所建年份ꎬ同时ꎬ城内还挖掘出部分石碑㊁门额㊁宫殿遗物等历史遗存ꎮ随着挖掘出的遗址数量不断增多ꎬ政府开展了对东京城遗址的保护工作ꎬ由于当时天佑门保存得相对完整ꎬ1998年政府对天佑门遗址进行了复建ꎬ修复后的天佑门与原初的遗存有明显的痕迹区分ꎬ反映了当时的考古修复潮流ꎮ同时ꎬ在实地考古研究的基础上ꎬ东京城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日益丰富ꎬ其中ꎬ全晓红[7]在«东京城与东京陵»一书中对东京城㊁东京陵的历史㊁艺术㊁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科学评价ꎬ为东京城㊁东京陵两处文物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出了贡献ꎮ王佩环[8]在«关外三都»中对兴京㊁东京和盛京3座都城的形制规模以及城域形制格局进行了介绍ꎬ对东京城的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梳理ꎮ李声能等[9]通过分析女真族的建城特点ꎬ对东京城的营建特点进行了总结ꎮ这些丰富的理论研究为东京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ꎮ此后随着各界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ꎬ2013年东京城获批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ꎬ2015年辽阳市政府陆续开展了对东京城的保护工作ꎬ先将遗址范围内的环境进行了整顿ꎬ拆除村庄ꎬ并对遗址区域进行了规划ꎬ2021年东京城遗址公园建设已基本完成ꎮ二㊁空间数据库的特点首先ꎬ空间数据库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开展各类空间分析ꎬ更加形象化㊁具体化地表现对象的特征和属性ꎮ从全局的角度对遗址群㊁遗址空间结构进行分析ꎬ恰好构成了景观考古学的基础[10]ꎮ例如ꎬ在东京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宫殿㊁城门㊁城墙以及护城河等遗址数据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保存ꎬ但在空间数据库中可用点㊁线㊁面的形式分别显示遗址的空间位234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置㊁面积㊁范围等信息ꎬ同时ꎬ结合影像图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遗址周围的地形㊁地貌㊁空间格局等特征ꎬ更利于界定遗址的保护范围ꎮ其次ꎬ空间数据库还可以连接属性表进行相关属性信息的描述ꎮ例如ꎬ在ArcGIS中可以利用属性表对东京城内相关遗迹遗存的长度㊁宽度㊁面积等空间信息进行描述ꎬ从而形成空间位置与属性信息的关联ꎻ同时ꎬ空间数据库还可以将不同时间㊁不同比例尺的数据存储在同一数据库中ꎬ增加了数据库的时间属性ꎬ进而可以从时空两个层面对东京城遗址遗存进行综合分析[11]ꎮ由于数据之间的坐标系不同ꎬ在存储时需要转换成统一的WGS1984坐标系之后ꎬ再将数据导入存储即可叠加显示ꎮ三㊁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的设计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㊁归纳与分析ꎬ在悉清东京城现状信息的基础上ꎬ充分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ꎬ对东京城地理㊁历史文化㊁遗迹遗存等进行整合并建立空间数据库ꎬ为复杂环境下遗址空间信息与历史信息的整合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ꎮ1.空间数据库的总体结构空间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ꎬ各部分内容按照空间拓扑关系分层存储ꎬ形成子数据库ꎬ从而建立起数据库总体框架[12]ꎮ通过对东京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ꎬ将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分为历史空间布局子数据库㊁基础地理现状子数据库㊁文化遗产专题子数据库(见图2)ꎮ其中ꎬ历史空间布局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各时期的空间布局图㊁历史舆图以及相关的历史信息数据ꎮ东京城遗址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挖掘ꎬ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记载ꎬ这些文献既可以为东京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ꎬ也可以成为遗产评估的重要依据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基础地理现状数据库用来存储东京城最新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ꎬ包括遗址范围内的遥感影像数据㊁数字高程模型数据㊁不同比例的矢量数据等ꎮ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与东京城遗址遗存相关的信息数据ꎬ包括遗址的空间位置㊁现存情况㊁矢量图像和栅格图像ꎬ同时还包括大量三维影像等资料以及各种属性数据ꎮ图2 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总体框架2.数据来源(1)东京城相关古籍ꎮ与东京城相关的历史古籍为东京城的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ꎬ所用古籍包括«东三省古迹遗闻»«满文老档»«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燕行録»等ꎮ(2)东京城相关近现代出版物ꎮ鸳渊一在«辽阳东京城及东京陵»中对东京城的城墙遗址㊁城镇聚落等进行了考察和研究ꎬ对遗址进行了简单的描述ꎮ全晓红[7]的«东京城与东京陵»和王佩环的[8]«关外三都»等论著对东京城的营建格局进行了探究ꎮ王飒等[13]在«辽宁东部明代聚落研究回顾与评析»中对建州女真聚落研究进行了梳理ꎬ从辽宁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历史特点出发ꎬ阐析了东京城遗址的独特性ꎮ(3)测绘数据与资料ꎮ1943年ꎬ吉村孝义对东京城进行了简单的测绘ꎬ并在«新城实测报告»中对其进行了描述ꎮ2000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ꎬ专业的考古团队又对东京城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挖掘ꎮ笔者参照东京城遗址考古报告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ꎬ于2022第3期郝㊀鸥等:基于GIS的辽阳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设计探究235㊀年对东京城遗址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实地测绘ꎬ并采集航拍影像资料ꎬ为空间数据库提供了更加详细的遗址信息ꎮ(4)卫星影像资料ꎮ空间数据库所需的影像资料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数字线划矢量数据ꎬ其中ꎬ数字线划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ꎬ包括行政区划㊁河流㊁道路㊁湖泊水系等信息ꎮ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具体数据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见表1)ꎮ表1㊀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数据内容分类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包含内容历史舆图表现重要的历史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ꎬ在具体的位置㊁距离㊁形状上准确性较低历史空间布局数据空间布局图4个时期的空间布局平面推测文献资料古籍㊁现代出版物㊁考古资料等数字线化数据行政区划㊁河流㊁道路㊁植被等基础地理现状数据数字高程模型30m高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TM/ETM㊁高分一号等DOM数据点 状遗址遗存遗址的地理信息㊁保存现状㊁遗址范围等文化遗产专题数据 线 状遗址遗存遗址的地理信息㊁保存现状㊁遗址范围等面 状遗址遗存遗址的地理信息㊁保存现状㊁遗址范围等生产生活遗址水源㊁水井等生活遗址信息3.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将分析得到的用户数据抽象成信息世界的概念结构模型的过程ꎬ是整个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核心[14]ꎮ由于东京城遗址历经时间较长㊁后期保护不到位㊁数据类型较多等因素ꎬ在数据库构建初期ꎬ需将基础数据划分出不同的要素层级ꎬ以便于将数据进行分类存储ꎮ数据结构如图3所示ꎮ图3 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图层结构示意图4.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设计中的要素层级转化为计算机逻辑结构的模型ꎬ包括要素属性表设计㊁数据的分层存储设计等[15]ꎮ笔者将入库的数据分为历史空间布局要素㊁基础地理现状要素和文化遗产要素3类(见表2)ꎮ其中ꎬ文化遗产要素主要包括 点 状文化遗产㊁ 线 状文化遗产和 面 状文化遗产ꎮ对于 点 状文化遗产ꎬ按照其功能可分为宫殿遗址㊁宗教寺庙遗址㊁城门遗址㊁墓葬遗址等ꎬ在存储时ꎬ为了便于显示ꎬ各遗址单独置于一个图层ꎮ 线 状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城墙遗址和护城河遗址ꎬ城墙遗址主要分为4段:东城墙㊁南城墙㊁西城墙和北城墙ꎬ各236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表2 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要素分类序号要素类型要素名称属性表名历史舆图LSYT1历史空间布局要素空间布局图KJBJT文献资料WXZL2基础地理现状要素矢量数据SLSJ栅格数据SGSJ点 状文化遗产DZYS3文化遗产要素 线 状文化遗产XZYS面 状文化遗产MZYS段城墙信息分层存储ꎬ便于表达和查询ꎮ 面 状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八角殿和汗王宫的遗址所在片区ꎬ以及其余遗址遗存构成的片区[16]ꎬ其空间信息各不相同ꎬ因此需要分层存储ꎮ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详细的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ꎮ图4 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逻辑结构第3期郝㊀鸥等:基于GIS的辽阳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设计探究237㊀5.物理设计(1)数据的采集与录入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所采集的数据类型主要为影像图㊁高程图㊁文本资料和属性数据ꎮ数据采集录入流程如图5所示ꎮ其中ꎬ遥感影像数据和高程数据本身带有经纬坐标ꎬ只需要统一坐标系后直接在ArcGIS中进行添加ꎬ采用影像金字塔结构进行建库ꎮ考古资料图㊁历史舆图㊁历史照片及现状照片等数据大多为文本数据ꎬ一般没有地理坐标ꎬ通图5㊀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数据采集录入流程常的做法是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扫描ꎬ导入GIS进行地理配准ꎬ将配准后带有坐标系统的图像数据重新导入数据库ꎮ(2)数据库更新及安全设计东京城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遗产ꎬ数据的更新是必然的ꎮ随着东京城的保护研究工作不断深入ꎬ东京城的数据也会随之增加并更加全面ꎬ因此必须保证数据库可以随时更新并添加数据ꎬ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共享ꎮ目前ꎬ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已部分建成ꎬ完成了对田野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归纳工作ꎬ并进行了部分数据的入库存储ꎬ接下来在完善数据库的同时对库内数据不断进行补充ꎬ并在现阶段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空间分析工作ꎮ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部分界面如图6所示ꎮ图6㊀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界面与属性表截图四㊁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的应用1.空间分析在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ꎬ借助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ꎬ对东京城各个发展时期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ꎬ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东京城的发展过程ꎮ例如ꎬ从努尔哈赤营建的众多城池的选址中可以看出ꎬ女真族早期的城池皆依山而建ꎬ大体上可分为山城和半山城两种类型[17]ꎮ而从东京城选址的山川地势可以发现ꎬ其所处地域三面环山ꎬ一面临水ꎬ属于丘陵建城(见图7)ꎮ因此ꎬ东京城可以说是后金建城史上的转折点ꎬ是从山岗走向平原的代表ꎮ同时ꎬ根据建成之后的布局推测可以看出ꎬ东京城的营建较之后金城池营建的固有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ꎮ例如ꎬ城域内设置8座城门ꎬ每边城墙各设两座ꎬ内部整体格局近乎模糊的 井 字形(见图8~图10)ꎮ城内八角殿和汗王宫两处行政体系首次采用宫殿分设的布局形式ꎬ皇宫的居住区在距八角殿之西约100m处的全城制高点上ꎬ八角238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图7㊀东京城建成前空间布局示意图图8㊀东京城建成后空间布局示意图图9㊀东京城倾圮后空间布局示意图图10㊀东京城遗址公园空间布局示意图殿所在地则是场地内第二个高台ꎬ类似于汉文化 前朝后寝 的宫殿平面布局ꎮ东京城的宫殿布置已经摆脱了赫图阿拉那种宫殿混建的局面ꎬ而是采用宫殿分设的布局手法来区分处理政务的机关和皇家寝居ꎬ这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社会向文明迈近的一步ꎮ在修建八角殿时ꎬ八角攒尖屋顶的建筑形制首次出现在女真族宫殿建筑上ꎬ该形式对后来沈阳盛京城的营建影响深远ꎮ2.地理分析在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ꎬ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东京城的高程㊁坡度㊁坡向进行分析(见图11㊁图12)ꎬ可以看出东京城区域内地势中间高㊁四周平坦ꎬ但从高程分析图来看ꎬ其高度相较于赫图阿拉城和佛阿拉城并不算高ꎬ因此ꎬ笔者认为东京城属于丘陵建城ꎬ而其宫殿则建在西南部的高台地上ꎬ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并没有完全摆脱择高而居的习惯ꎮ3.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未来的发展利用ArcGIS软件构建的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ꎬ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东京城空间演变的真实信息ꎬ为大众提供东京城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普及教育ꎮ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最终要面向社会用户ꎬ因此它的设计需要满足社会各类人士保护㊁学习㊁研究等需求ꎬ在数据库建成之后还可以建设云GIS数据平台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18]ꎮ第3期郝㊀鸥等:基于GIS的辽阳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设计探究239㊀图11㊀东京城遗址区域高程分析图12㊀东京城遗址区域坡向分析五㊁结㊀语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基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ꎮ笔者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ꎬ基于ArcGIS软件构建东京城遗址空间数据库ꎬ完成了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㊁逻辑结构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ꎬ实现了对东京城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层存储ꎬ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ꎬ从而对东京城遗址的整体性布局有了清晰的认知ꎬ可以更好地界定古城的保护范围ꎬ为系统性的东京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周艳芳.空间数据库的概念及发展趋势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ꎬ2018ꎬ17(2):53-54.[2]㊀王睛睛ꎬ刘伟ꎬ李旭祥ꎬ等.基于GIS的西安市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ꎬ2017ꎬ15(11):39-42.[3]㊀高任冠ꎬ魏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考古中的实践[J].江汉考古ꎬ2020(4):102-240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111.[4]㊀康明娟.基于航测数据的环境考古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方法[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ꎬ2016.[5]㊀柳泽ꎬ毛锋ꎬ周文生ꎬ等.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大遗址文化遗产保护[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0ꎬ50(3):338-341. [6]㊀王禹浪ꎬ许盈.近30年来清前期 关外三京 研究综述[J].黑河学院学报ꎬ2015ꎬ6(2):90-100.[7]㊀全晓红.东京城与东京陵[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ꎬ2012.[8]㊀王佩环.关外三都[M].沈阳:沈阳出版社ꎬ2004.[9]㊀李声能ꎬ陈伯超.盛京城:王城规划模式的范例:兼论汉文化对盛京城规划建设的影响[J].城市建筑ꎬ2010(8):106-108. [10]张海.景观考古学:理论㊁方法与实践[J].南方文物ꎬ2010(4):8-17.[11]金鑫ꎬ董少春ꎬ王晓琪ꎬ等.基于ArcGISGeodatabase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ꎬ2018ꎬ54(1):163-175.[12]张玉坤ꎬ徐凌玉ꎬ李严ꎬ等.空间人文视角下明长城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J].古建园林技术ꎬ2019(2):78-83.[13]王飒ꎬ沈欣荣.辽宁东部明代聚落研究回顾与评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ꎬ17(5):446-451.[14]卢岚ꎬ刘牛ꎬ刘兴权.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设计[J].新型工业化ꎬ2016ꎬ6(4):22-26.[15]陈欣.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ꎬ2014. [16]金琨智.遗产保护视角下东京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ꎬ2020. [17]李声能.满族早期都城的空间特点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0ꎬ12(3):257-263.[18]吴洪桥ꎬ张新.云GIS发展现状与趋势[J].国土资源信息化ꎬ2015(4):3-11.DesignAnalysisofSpatialDatabaseinLiaoyangDongjingCitySiteBasedonGISHAOOu1ꎬSONGZuwei2(1.InstituteofArchitectureꎬ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ꎬShenyang110168ꎬChinaꎻ2.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ꎬShenyang110168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ꎬmoreandmorescholarsbegantocombineitwiththefieldof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torealizethedigitalresearchoflandscapearchaeology.InthispaperꎬLiaoyangDongjingCityisselectedasthemainresearchobject.Throughfieldresearchandcollectionofrelevantdataꎬinductionandanalysisꎬthecurrentsituationandinforma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ofDongjingCityareunderstood.WithArcgisasthetechnicalsupportꎬthegeographicinformationꎬrelevanthistoricalcultureandheritagedataofDongjingCityareintegratedandasitespatialdatabaseisestablishedtofacilitatethechangeofthegeographicalpatternoftheancientcity.Thereisaclearerunderstandingof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theoverallspatiallayoutoftherelatedrelicsꎬandamoreaccuratedefinitionoftheprotectionscopeoftheancientcityꎬprovidingscientificbasisandtechnicalsupportforthesystematicstudyofDongjingCity.Keywords:LiaoyangDongjingCityꎻspatialdatabaseꎻancientcitysitesꎻGISꎻculturalheritage(责任编辑:高㊀旭㊀英文审校:林㊀昊)。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一、填空题。
(55/1’)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
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
()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
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奈良地区的()。
宋代里坊制瓦解对城市格局与建筑的影响 ——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宋代里坊制瓦解对城市格局与建筑的影响——以北宋东京城为例郑璐阳【摘要】随着人口激增、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等客观因素,宋代在城市格局与建筑方面涌现了诸多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文章以北宋东京城为例,以里坊制的崩溃、街巷制的形成为重点,分析北宋在城市格局与建筑等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在背后推动这些变化产生的社会动因.【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北宋;城市格局;建筑;里坊制【作者】郑璐阳【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前言宋代奢侈成风,为减少建造过程中的贪污浪费,李诫总结前人经验与知识,编纂经典《营造法式》,主要对官式建筑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约束。
但宋代并没有止步不前,在城市格局与市井建筑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制精神,产生了重大创新与突破。
其中以里坊制的瓦解与街巷制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
下面以北宋东京城为例对其进行研究。
1 里坊制瓦解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1]。
唐长安全城呈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城内里坊整齐严密,专门设有市,市与坊分离,坊门定时开闭。
唐代达到了千年封闭里坊制的顶点。
宋代以来,由于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商业的空前繁荣,封闭的里坊制成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后唐时期市民对里坊制的反抗已初见端倪,宋代时期经过市民阶层与政府之间的反复对抗,里坊制逐步走向土崩瓦解。
宋东京是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扩建,具有明显的旧城改建的特色[2]:虽然道路一般呈方格网,但由于受旧城原有情况与四条穿城运河影响,道路不如唐长安笔直,出现斜街。
城市随着逐步扩建,人口与建筑密度极大,土地利用率高。
里坊制废除后,城中到处临街设店,街边种树、挖井、搭棚,各种功能类型建筑遍布全城,商业贸易活动通宵达旦。
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

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张驭寰北宋东京城是北宋的都城,又名汴梁城。
其位置在今之河南开封,即是今日之开封城,它是在北宋东京城内城为基础建设起来的。
当年北宋、金战争之时,金人将北宋的东京城,几乎打平了,除佑国寺塔、繁塔之外,全部为明代重建起来的。
北宋东京城的规模有多大?全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内大街小巷、河道、桥梁、寺院、祠庙、皇宫、住宅、园林……全部是什么?什么名称?经笔者十数年间研究,又数次赴开封考察,查阅文献,将全城的面貌进行全面复原研究。
绘成一幅北宋当年全城的平面图。
在文革时期已遗失,近年笔者又重新分析、重新研究、又重新绘制成图。
以解决北宋都城的空白点。
全城规模:全城是一座矩型城,它是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整齐。
第一道城即是宫城也是皇城,南北长!""#,东西宽$%"#。
合&里,同时也是根据街坊推测出来的,另外参照百岁寓翁:《枫窗小牍》记载,周围’里,宫城尺度也是相差不多。
至于宫城的布局完全可以另外做出平面复原图。
宫城并建有角楼。
第二道城,为内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
对于全城尺度之确定,这是最主要的根据。
它是明代沿北宋内城的位置建造的。
(!)!年("月)日笔者率研究生李明在开封,从早)时到开封城南门开始对明清城墙步侧,到晚)时,对开封城整整走过一圈,用步测结果开封城南北长%!""#,东西宽%*""#,合%(里。
这与《东京梦华录》所记:“旧京城方圆约%"里,也是相差不多”。
第三道城即是外城也叫新城。
是根据实地调查的几个点,有遗迹之地点,来确定的。
同时据《东京梦华录》载:“外城方圆*"余里。
”调查结果,计算出外城为*+里,这与记载相差不多。
外城有马面,每百步设马面战棚。
由此确定全城宫、内城、外城三种尺度,作为基本的概念最后确定的。
这三个城的城门、数量、位置、门名……详见复原图。
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_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SCIENCEVol.9,No.5Oct.,2007收稿日期:2006-05-15;修回日期:2006-12-03.资助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4 ̄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2004DKA20180-02-08)资助。
作者简介:王一帆(1981-),男,河南新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GIS。
E-mail:wyfky@yahoo.com.cn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以北宋东京城为例王一帆1,2,孔云峰1,3,马海涛3(1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封4750041;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3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开封,475004)摘要: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正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
本文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
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PS、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操作步骤。
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
关键词:GIS;东京城;城市空间结构1引言古代城市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历史研究中,不少学者利用史料和考古发现,以文字和地图等方式描述历史城市场景,分析历史问题。
古城复原需要使用大量证据材料,在图纸上反复地进行定位、测量与空间推理。
受传统地图工艺的限制,相关成果的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具有很大局限性,制约着相关研究的进展。
将GIS应用到古代城市复原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1)能够方便地在进行距离的精确测量;(2)允许随时添加新的证据,动态更新数据库,自动完成地图的重绘;(3)采用分层的方式管理空间数据,灵活地解决了复原中多种学说的管理和表达问题;(4)以位置为联系,GIS实现了复原城市结构与相关研究材料的统一管理;(5)GIS能基于属性数据,方便地制作专题图,为历史学家研究城市结构演变规律、保护古城遗迹、合理规划古城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6)扩展了3D显示、漫游和历史演变过程的模拟。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这三个都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后续详细分析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探讨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在都城规划、建筑布局、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转型特点,以及这些转型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我们将总结这些转型对后世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和影响,以期对当今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唐长安城规制分析唐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都城,其城市规制既继承了前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又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唐长安城的规划中,可以看到对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城市防御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唐长安城采用了严格的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将城市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城市中心为皇宫,皇宫前为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半。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便于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在功能分区上,唐长安城将居住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宗教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和北部,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宗教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种分区规划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发展。
在道路交通上,唐长安城建立了完善的道路网络。
以朱雀大街为主轴,东西两侧设有若干条南北向的街道,形成了棋盘式的道路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便于城市的交通,也有利于城市的防御。
在城市防御上,唐长安城采用了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进行防御。
城墙高大坚固,设有多个城门,方便城市的进出。
护城河则环绕城墙一周,既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美化了城市的景观。
董新林:辽上京规制和北宋东京模式

董新林:辽上京规制和北宋东京模式2019-07-25 17:07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举世闻名。
公元907年,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唐帝国灭亡,五代第一个小王朝“梁”立国(史称“后梁”)。
同年,雄踞燕山北麓地区的契丹族异军突起,契丹部落联盟可汗耶律阿保机称帝,公元916年正式建国号“契丹”,建立以汉人居多数的契丹帝国(后一度称“大辽”),逐渐统一北方中国。
契丹辽帝国(公元907~1125年)长期占据北中国的历史舞台,融合燕山南北的胡汉文化,与南中国五代、北宋代表的汉族文化长期对峙,从不断争战到和平相处,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
学者更多关注“唐宋变革”的影响,而忽视了唐帝国之后的北中国契丹辽帝国的情况。
越来越多考古资料表明,契丹辽帝国在诸多方面承继了唐帝国的传统,辽朝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作为当时最为重要的都城,其都城规划和建设等方面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曾对唐朝属国——粟末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国上京城和日本国奈良时代平城京等的营建产生重要的影响。
唐朝灭亡后,中国古代帝都不再像以前,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区(以洛阳为代表)和关中地区(以长安为代表)的东西分立,而是开始出现了南北摆动的新阶段。
即北中国的契丹辽帝国首都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上京临潢府(燕山以北),对应的是南中国五代北宋的首都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东京开封府。
金朝首都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迁到金中都(今北京市宣武区和丰台区境内),对应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统一的元帝国首都元大都在今北京市。
明帝国早期都城在南京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后迁都到北京顺天府(今北京市)。
清帝国定都燕京,沿用明北京城。
这种变化与唐帝国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民族建立的帝国,与汉族集团不断争战、共存、融合,逐渐建立胡汉一体的中央集权国家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SCIENCEVol.9,No.5Oct.,2007收稿日期:2006-05-15;修回日期:2006-12-03.资助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4 ̄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2004DKA20180-02-08)资助。
作者简介:王一帆(1981-),男,河南新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GIS。
E-mail:wyfky@yahoo.com.cn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以北宋东京城为例王一帆1,2,孔云峰1,3,马海涛3(1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封4750041;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3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开封,475004)摘要: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正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
本文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
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PS、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操作步骤。
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
关键词:GIS;东京城;城市空间结构1引言古代城市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历史研究中,不少学者利用史料和考古发现,以文字和地图等方式描述历史城市场景,分析历史问题。
古城复原需要使用大量证据材料,在图纸上反复地进行定位、测量与空间推理。
受传统地图工艺的限制,相关成果的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具有很大局限性,制约着相关研究的进展。
将GIS应用到古代城市复原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1)能够方便地在进行距离的精确测量;(2)允许随时添加新的证据,动态更新数据库,自动完成地图的重绘;(3)采用分层的方式管理空间数据,灵活地解决了复原中多种学说的管理和表达问题;(4)以位置为联系,GIS实现了复原城市结构与相关研究材料的统一管理;(5)GIS能基于属性数据,方便地制作专题图,为历史学家研究城市结构演变规律、保护古城遗迹、合理规划古城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6)扩展了3D显示、漫游和历史演变过程的模拟。
总之,在GIS环境中进行古城复原更为简便高效。
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GIS和GP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
2古城结构复原的因果分析古代城市结构包括城市规模形态、街道布局、职能组织的配置关系存在着地域差异,反映当时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需求,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塑造形成[1]。
现代城市面貌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复原各个时期城市结构有助于城市起源、职能、形态的理解。
有关当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记录,多分散在古籍、古代地图和考古发现中,只有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通过文献梳理,才能还原出当时的城市历史原貌。
以往,已有不少学者将这种还原的结果使用地图和文字的方式予以表达,如刘敦远的春秋齐国故城复原①、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3]、曲英杰的先秦都城复原研究[4,5]、《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图集[6]等。
GIS、遥感、GPS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使得古代城市复原已不再是难事,著名的有伦敦城GIS②,纽约城‘数字地图’[7],洛杉矶和城市历史知识问题网站③[8],日本东京GIS[9],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虚拟上海④等。
近十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设想并尝试将3S和网络技术应用到历史城市研究中,其中李晓聪探讨了在古城研究中引入遥感技术⑤,王均、陈刚分别论证了历史城市研究中运用GIS技术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做出设想[10,11]。
故此,虽然有学者认为GIS在历史城市研究中存在不足[12,13],但历史城市是真实存在过的空间实体,能够通过考古发现确定其遗址位置,准确地恢复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再现历史城市的地理环境。
3基于GIS的东京城空间结构分析3.1宋代东京城特点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城东京是变革过程的一个舞台中心[15]。
其城市设计与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影响着开封城市结构。
但历史上黄河屡次泛滥将东京城深埋于现在开封城的脚下。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北宋东京城文物遗址会被考古发掘。
另外,许多文学作品、戏曲、史料文献都与北宋东京城相关[16]。
虽然历史年代久远,开封至今仍保存有明清的城墙、宋代的铁塔繁塔;经考古发现,不仅古今道路间存在重叠关系,整个古今城市之间也形成了“城摞城”的现象。
许多现在的景点如龙亭、相国寺等大致都是位于在北宋东京城古代地物位置上。
开封古今地名之间存在继承关系,如御街、曹门等;不少地名本身可以表达出当时的空间关系,如胭脂河街因经过此地的北宋汴河颜色呈胭脂色而得名沿用至今,土城、土街名称都是东京外城废弃后形成的。
这些特点都利于城市结构的复原研究。
3.2东京城市空间结构GIS分析根据东京城的特点,作者制定了“先点后线,先准确后推测,先已知后未知”的总体复原策略,即先恢复点位置,由多点的位置确定线的位置;先恢复能够根据考古和文献研究准确定位的地物,根据文献和已准确定位的地物来推测其他地物位置;先恢复遗存下来能够直接确定位置的地物,根据这些地物去推测未知地物的位置。
这些原则的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复原地物位置的准确。
复原的具体步骤:(1)整理现有北宋东京城相关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如刘春迎的《北宋东京城》、周宝珠的《宋代东京研究》等,它们都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复原的主要资料之一。
(2)制作开封城市现状电子地图。
利用ArcViewGIS软件整理开封市城区大比例尺地图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并提供坐标参照。
首先,对于复原中需要参考定位但底图中没有的现状地物,使用GPS实地测量其准确位置,然后将有关地物添加到地图中。
(3)利用现存的历史遗迹确定城市框架(城墙、主干道路、主要建筑)。
开封城市的城址和中轴线从宋代到现今一直都保持不变[19],现存城墙、龙亭公园等遗迹都是在北宋时期地物基础上修缮建立,一些地方的名称也是由北宋时期沿用至今。
因此我们参照现存的这些历史遗迹,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城墙、主干道路和主要建筑。
如以明清城墙、龙亭公园为基础复原北宋东京的内城和皇城;依据城市中轴线御街至中山路复原了北宋的御街;分别以现今朱雀苑、金明池遗址公园和相国寺的位置复原了内城朱雀门、金明池、相国寺桥,等等。
(4)利用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进行复原。
经过黄河的多次淹没,北宋东京城已被淹没在地下数米深处,大部分地物的复原还要依靠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
通过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我们可以准确复原外城墙、三重城垣的部分城门、部分水门、汴河、蔡河的大部分、部分桥梁。
为了保证古城形状和位置复原的准确性,采用前述‘先点后线’的原则。
即根据东京城考古发现、文献研究中,尽可能多的先绘出已精确定位的点,然后参考文献中描述的形状,将这些点连接成线构成地物。
如城墙、河流、街道等的复原。
也有不少地物不能直接从文献中获得其准确位置,需要进行合理的位置推测。
可以把北宋东京城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城门和道路,桥梁、水门和水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与联系,比如城门一定在①转引自复旦大学禹贡网站《历史地理》总目录,http://yugong.fudan.edu.cn②参见大英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网站,http://www.port.ac.uk/research/gbhgis/③参考http://cwis.usc.edu/dept/LAS/history/historylab/LAPUHK/Text/Essay.htm④参考http://ieas.berkeley.edu/events/2006.02.28.html⑤转引自北大古代史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zggds/002/002.htm44・・5期王一帆等: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道路之上,桥梁一定在水系上,道路和水系将城门、水门、桥梁串联起来。
我们可利用以上准确复原的地物与那些未知地物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合理的推测。
复原其余的城门、水门、道路、桥梁。
经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和问题的分析,在实际利用文献进行复原过程中,将东京城古代地物分3种情况来处理:①对考古和文献中确定位置的地物,辅以ArcView中测距工具,精确绘出并添加属性信息。
②对存在争议的古代地物,采用以单独图层将其分别绘出。
系统将几种主流的说法,用不同图层分别绘出进行分析。
其好处在于,使用者通过系统能够明晰当前争论的焦点,便于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③对于考古发现还没有涉及到的古代地物,为了展现完整的北宋东京城,也尽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已确定古代地物,大致推测其位置所在。
例如,金水河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五王宫桥、白虎桥位置,结合《宋代东京研究》一书中插图绘出。
河上的横桥,根据《东京梦华录》,判断其位于在白虎、五王宫二桥中间,而研究文献表明,戴楼门、太师府桥之间应有一道路。
河与路的交点为桥,因而判定出横桥的位置。
卫州门是东京外城北墙最西边的一座城门,被深埋于地下十几米,地下水位很高,至今不能被考古部门证实准确位置。
本文判断戴楼门与卫州门之间应有一条主要道路,戴楼门与太师府桥之间的道路与北墙的交点便被定为卫州门的位置,其他地物画法类似。
系统在每个图层的属性字段中都添加了表示推测根据的字段,让使用者了解整个推理的过程及依据资料,以更好的运用本系统进行东京城的相关研究。
3.3东京城复原GIS空间数据管理本系统使用桌面GIS软件ArcView9.0,采用Access的Geodatabase数据库系统管理空间数据、文字属性数据和多媒体数据。
对于北宋东京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从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研究成果中选取能够展示城市轮廓的部分地物进行恢复,包括北宋时期的城墙、城门、水门、河流、主要道路、桥梁、塔、寺等。
每种地物都单独作为一个图层处理,所有这些图层叠加后能够达到大致勾画北宋东京城面貌的目的,不但增加了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且为相关研究资料的整合、分析提供了一个空间框架(图1)。
图1北宋东京城空间结构图Fig.1ThespatialstructureofDongjingcityinNorthernSongDynasty45・・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数据库设计中,每个图层的属性字段中都添加了表示推测根据的字段(如表1),让使用者了解整个推理的过程及依据资料,以更好地运用本系统进行东京城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