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合集下载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分析

黄蓝
绿
红
蓝
绿
红
•
• 蓝色颜料
黄色颜料
•
•
•
图3--18 颜料混合示意图
( 黄+蓝) 绿色颜料
• 色光混合三定律
• 互补律:每种光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 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如红 与青、绿与紫、蓝与黄等。
•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产生界于两者之间的 颜色。如红+绿=黄;红+黄=橙;红+蓝=紫;蓝+绿 =青。
•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Barou,1989) • 视觉:晴朗夜可见30英里外的烛光; • 听觉:静室可听20英尺外表的的答声; • 味觉:分辨两加仑水加一汤匙糖的甜味; • 嗅觉:一滴香水三个房间可闻; • 温冷觉:摄氏1度之差
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色光混合(加法过程)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 混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的 混合。例如,将700毫微米的光与570毫微米的光 混合得到橙色光线。
颜料的混合(减法过程)--95P图3—18
如蓝颜料(反射蓝、绿,吸收红、橙、黄)与黄 颜料(反射黄、绿,吸收红、蓝)相减后只有绿 色颜料。
• 蓝 黄橙红 •绿
如何计算差别阈限呢? 韦伯定律(Weber Law)
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公式:
K=ΔI/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差别感觉 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 伯定律。
知道原刺激量和差别原刺激量,计算K 知道韦伯分数,原刺激量,可以计算ΔI。
• 四、感受性的变化
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 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形状是狭长形 的。
3普通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第五节 时空知觉
–图形的组成:
• • • • • • • • 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 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
–共鸣理论:
• 人物:赫尔姆霍茨 • 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 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 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 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 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知觉特性: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
E:良好图形
第五节 时空知觉
–眼动与形状知觉
• 微动:一开始对感知事物形状没有作用,但对其后维 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是有作用的。 • 跳动: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移动。 眼跳的模式受到观察任务的影响。
第五节 时空知觉
• 二、大小知觉
第三节 其它感觉
• 一、皮肤感觉
–肤觉概述
• 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
•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17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 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孩子并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 能干的多。”有 72种无条件反射。(
味觉(对于不同的味道,糖水和柠檬汁有不同的表 情。)
嗅觉(能分辨出香蕉和臭鸡蛋味)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 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sense)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形状、大小、颜色、软硬、气味、声音)
“苹果”、“水仙花” 知觉(perception)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机
组成的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有机
36
▪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 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
37
38
视追随
39
40
41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在逐渐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增
1、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辨别。
3岁辨上下、4岁辩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6岁能完成以上项目,但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仍 然很困难。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幼儿辨别方位空间是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 为中心辨别。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镜面 示范。
加。三、四岁:6分;五岁:7‘6;六:12 分 3、观察的细致性: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细致 4、观察的概括性:系统和本质在逐渐增长。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 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孩子并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 能干的多。”有 72种无条件反射。(
味觉(对于不同的味道,糖水和柠檬汁有不同的表 情。)
嗅觉(能分辨出香蕉和臭鸡蛋味)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 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sense)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形状、大小、颜色、软硬、气味、声音)
“苹果”、“水仙花” 知觉(perception)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机
组成的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有机
36
▪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 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
37
38
视追随
39
40
41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在逐渐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增
1、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辨别。
3岁辨上下、4岁辩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6岁能完成以上项目,但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仍 然很困难。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幼儿辨别方位空间是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 为中心辨别。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镜面 示范。
加。三、四岁:6分;五岁:7‘6;六:12 分 3、观察的细致性: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细致 4、观察的概括性:系统和本质在逐渐增长。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朱自清 《荷塘月色》
第二节、知觉
一、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整体的反映。用
直接作用
三、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同时作用于我们的感 官,但我们不可能同时知觉所有作用于我们的 刺激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刺激物作出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的身心要 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 获得新的刺激。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特 别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感受性 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甜、酸、苦、咸等 味道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粘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 皮肤的和粘膜上的冷点、 冷、温、痛、压、
用或伤害性刺激
温点、痛觉、触觉
触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 肌肉、肌腱、韧带、关 身体运动状况
位置变化
节中的神经末梢
位置变化
身体位置方面的变化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 身体位置变化 毛细胞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 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
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 试的感觉输入,如上图所示。
感觉剥夺实验
装置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
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将被 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 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 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 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 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 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排 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 在床上。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 被剥夺的状态。
第二节、知觉
一、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整体的反映。用
直接作用
三、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同时作用于我们的感 官,但我们不可能同时知觉所有作用于我们的 刺激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刺激物作出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的身心要 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 获得新的刺激。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特 别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感受性 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甜、酸、苦、咸等 味道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粘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 皮肤的和粘膜上的冷点、 冷、温、痛、压、
用或伤害性刺激
温点、痛觉、触觉
触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 肌肉、肌腱、韧带、关 身体运动状况
位置变化
节中的神经末梢
位置变化
身体位置方面的变化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 身体位置变化 毛细胞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 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
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 试的感觉输入,如上图所示。
感觉剥夺实验
装置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
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将被 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 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 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 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 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 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排 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 在床上。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 被剥夺的状态。
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
如果知觉刺激是由数个部分刺激组合而成, 我们能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而产生一种整 体的知觉经验,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空间时间上接近, 相似、连续) 个体的知识经验。 某部分或某属性的强度。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源自知觉恒常性含义: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 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 性。 影响因素:
自我知觉——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 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 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3、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研究错觉的意义 理论意义: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 也有主观的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 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的规律。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理解: ①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②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③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多少张人脸?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三、感觉的特点 1、后像
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
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 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afterimage)”。 后像的残留时间大约为1/10秒。 各种感觉中,痛觉的后效特别明显,视觉 的后效也很明显。
视觉后像: 注视左图30秒以上, 然后看白色背景, 会看到一个发亮的 灯泡。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二)感受性的发展变化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第三章_感知觉

动物的感觉能力一定比人类弱吗?
知觉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吗?
● 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
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二)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并非 感觉的简单相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 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 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黑白对比、月朗星稀 先后对比:先吃糖再吃苹果,觉得苹果是酸的
明 度 对 比
颜色对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 刺激而发生变化.
如:
● 食物的色、香能够高味觉的感受性. ● 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 ● 联觉——"温暖的色彩";"尖锐的声音"等。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整体(或综合)的反映。
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
形状 颜色 大小 滋味 气味 质地
感官
眼
脑
舌
肤觉
鼻
嗅觉 味觉
视觉
重量
温度
皮肤
整体属性
知觉
判断下面哪些是知觉?
红色、红花、声音、歌声、火车、柔软、
动物的感觉能力一定比人类弱吗? 知觉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吗?
心理学_第三章__感觉与知觉1--深圳教师招考(代转公)+职称认定

A.比较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13.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单项选择题
1.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C )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28.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A )。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29.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二、名词解释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15.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P73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一、信息的搜集与选择。这一过程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二、信息的整合过程。这一过程中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P76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13.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单项选择题
1.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C )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28.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A )。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29.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二、名词解释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15.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P73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一、信息的搜集与选择。这一过程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二、信息的整合过程。这一过程中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P76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和作业
• 1。感觉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 (答案) • 2。感觉的发生和发展有哪些共同规律? (答案)
• 1。感觉的适应
• • • • 2。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联觉 5.不同感觉间的代偿与协作
二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 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 理解
•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 相加。 •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 过程。
知觉对客观事物能作整体 反映的原因
• 第一:客观事物本身就是由许多个别属性 组成的有机整体。 • 第二:人的大脑皮层联合区具有对来自不 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的机 能。
• 4. 联觉 • 即对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个体有差异与 职业的训练有关。如甜美的歌喉、明快的曲调、凝重的乐曲 等都是联觉 • 最容易产生联觉现象的是颜色感觉,如红、橙、黄称为暖色 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 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 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 • 视味联觉—红色更甜; 无色不甜 • “喧嚣的色彩”“甜密的声音” • 另外色调还会引起轻重感觉的变化。如黑色和白色的物体。 • 听觉 和视觉也有联觉现象如人们欣赏音乐 • 听觉 和肤觉也有联觉现象如刀割割玻璃会感觉到冷。 • 在实践中,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 提高的,即
• 尽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 发展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 1。感觉的适应 • 感受性可由相同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种改变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触觉、温觉、嗅觉 的适应现象比较明显。触觉的有高度的适应性且速度很快。 如换季时刚换衣服,不久便适应了。听觉和冷觉较难适应。 痛觉几乎没有适应的,因为他是伤害性的信号。如果痛觉 易适应的话就会危及人的生存。
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视觉上, 嗅觉上,味觉上,触觉上。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 识到事物的各种各种属性的。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如感觉到双手举起, 身体的倾斜,肠胃的收缩等。 感官接受外界讯息,而传至大脑,若此一讯息的意义未经辨识, 称为感觉。如进一步分析、解释而获得了解,即称为知觉
•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 痛觉 •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 时,都能引起痛觉。
温度觉实验
感觉类别 视觉 听觉
绝对阈限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 (1英里等于1.6093公里 )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外手表的滴答声 (1英尺=30.48厘米)
•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
• 视觉适应:
①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 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②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 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如:电影院---视觉的暗适应(走进电影院:由明到暗)和 明适应(走出电影院:由暗到明)在明适应的过程中, 由于一系列的强光的刺激导致了对后来的强光刺激的感 受性的降低。
• (1)空间知觉: • 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 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 分类: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 ①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它 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 • ②大小知觉是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 知觉。 • ③深度与距离知觉是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的知 觉。 • ④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 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这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 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 舌后→苦
⑤肤觉:也称触觉,是具有机械的和温度的特性物体作用 于肤觉器官引起的感觉。种类:触(压)觉、冷觉、温 觉和痛觉。 – 触压觉
–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 种类: – 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 温度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触 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正误,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 错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 种现象的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5.不同感觉间的代偿与协作
• 一个人感觉感受性是有很在潜力的, 是可以训练 的,感受性是在生活实 践中发展起来的(例聋哑、 盲人)。 •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经使用某种感官, 于是便使得这种感觉相应的发达起来。如专门从 事黑色织品的工人能分辨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 而常人只能分辨3-4种,荼叶师通过品尝可鉴别出 多种茶叶的质量,甚至说出产地等。 • 事实说明:只要感觉器官健全,人的各种感受性 都有可能得到发展,实际上,人们的各种感觉通 常并未达到应有的发展高度。因此对于各种感觉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对于提高人们感觉 的感受性,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对人有益的感觉剥夺
• 有人认为,感觉剥夺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 困扰,相反,它能减轻压力,有助于人们 积极面对生活。 • 如对吸烟者、肥胖者的实验 • 没有感觉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如:无痛 觉。
(一)感觉
1、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理解: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 颜色视觉有三个属性,即色调、明度 和饱和度。
–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是区别物体颜 色的主要属性。 –明度由物体表面反射光波的强度决定, 是区别物体明暗程度的属性。 –饱和度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光波的纯度决 定,是区别某种颜色纯杂程度的属性。
色盲与色觉理论
– 色觉缺陷:
•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 (如,红绿色盲)
同时对比
中间小灰色方块的颜色是 否一样?
同样一块灰色,以白色为背景时,看上去要暗淡些;以黑色为背景时,看上 去要亮些
图片中出现了多少种颜色?
同时对比
图片中出现了多少种颜色?
只有三種 顏色: 粉紅、青 色、白色
凝视下图两、三分钟后,再去 看白纸,会发现甚么?
正常颜色的花便会呈现眼前!
继时对比
凝视这张图30秒钟,再注视 另一张白纸就会看到正常的美国 国旗了。
• 3.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 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 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 一般的规律和趋势是:弱刺激能提高一种感觉 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 • 如看书的时候听着音乐。
①运动觉,反映人们四肢的位置、运动及肌肉收缩的程度,运 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上的感觉神经末梢。 ②平衡觉,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它的感受 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③机体觉(内脏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 它的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壁、肺、血 管、以及其他器官。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 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 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这种在刺 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例如:我们看的电视、电影就是正后像的应 用。胶片以24张/秒的速度放映,视觉的残 留使我们产生错觉,误认为画面是连续的。
视觉后像: 注视30秒 以上,然 后看白色 背景,会 看到一个 发亮的灯 泡。
课堂小结和作业
• 1。感觉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 (答案)
• 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三)感受性的变化
• .感受性是一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味觉
嗅觉 触觉 温冷觉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水中可以辨别出甜味 (1加仑是约为4.5461公斤 )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一只蜜蜂翅膀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2。内部感觉
1)含义: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 的变化。 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 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 2)分类: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2、感觉的产生:
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传入神经
适宜刺激 感受器
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产生感觉
(分析器)
感觉通路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离不开刺激物和感觉器官。
(四)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①视觉: •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 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 程中有80%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 人类可看到0.77-o.39um(微米)的波长之间的电磁波,可分 辨出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可见光谱:波长380----780微米(1毫米=1000微米) 紫外线、X射线——可见光——红外线、雷达 ◆
(3)运动知觉
• 对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 •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以一定的速度和轨迹作 连续位移的知觉。 • 似动知觉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静止的物体看起 来是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现象。 • 诱动知觉指不动的物体因其周围的运动而使它 看起来好像在运动的现象。如移动云朵后面的 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