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合集下载

心理学感觉知觉与注意

心理学感觉知觉与注意

感觉、知觉与注意的联系
感觉、知觉和注意都是人类心理活动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共 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
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 程,它使我们能够将感觉信息整合成 有意义、有组织的整体。
感觉是我们与外部环境接触的直接通 道,通过感觉我们能够获取外界信息,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 皮肤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 触觉。
内部感觉
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如平 衡觉、运动觉、机体觉等。
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
个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 受性越高,对刺激的敏感度越
高。
适应性
感觉器官对持续刺激的反应逐 渐减弱的现象,如长时间听同 一首音乐会感到声音越来越小 。
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 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种活动 上。
分配性
注意的分配性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 于活动对象的一种特性。
04
感觉、知觉与注意的关系
象,同时离开其他对象。
心理活动组织与指导行为
03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对人的行为起着
组织、指导和调节的作用。
注意的种类
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注意的特性
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 象。

第一、二节 感觉和知觉、注意

第一、二节 感觉和知觉、注意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含义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 例

含义
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过 弱的刺激如落在皮肤上的尘埃,我们是觉察不到 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觉察到。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 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感觉阈限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也会因个人的身体条件和 动机状态而不断变化。
耳的结构图
听 觉

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声音感觉属性 音高: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震动频率 决定。 响度:声音的轻重强弱,由声波震动的 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声音的纯度,决定于声波波形的 复杂程度。
听 觉

听觉的基本现象

(二)听觉传导与听觉 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内的基底膜,当声波 传到耳蜗时,耳蜗里的液体随之震动, 引起基底膜上神经细胞的活动,电信号 便会产生,并传递到脑。 声波通过两条通道传播到基底膜,一条 是耳传导,即信息经外耳道传至耳蜗; 另一条是骨传导,即声波引起头骨震动, 传递声波至耳蜗。


例如,在原有200支烛光上再加上1支烛光, 我们是觉察不出光的强度有何改变的;一定 要增加2支烛光或更多,才能觉察出前后两 种光在强度上的差别。 也就是说,人们能否觉察出两个刺激之间是 否有差别存在,必须使这两个刺激之间增加 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行。

韦伯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 限时发现,如果以R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 △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 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 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错觉的作用:

在生活和实践中可以利用错觉。如军事上的伪装、房间布 置、图案设计、服装设计中利用错觉,引起人意外的心理 效应,给人的生活带来舒畅和愉悦。

在生活实践中还要识别和避免错觉。如学习几何时,判 断线段和图形,不用轻易相信图形的表面知觉。
第二节 注意
注意是心灵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 东西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 差别阈限——感觉上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 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感觉适应
•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 用而使感受性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管,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同时对比 • 继时对比
•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 图中有哪些字母?
faewoymr
teaching 图2
图1
2. 注意的稳定性
• • • • • 人的心理活动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 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稳定性标志:在某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注意衰减(20-35分钟开始) 狭义——同一对象 广义——同一活动
错 觉
错觉的概念:

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十分普遍,几乎在任 何知觉中都可发生。而且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 以纠正的。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错觉的种类: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形重错觉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方位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极其 复杂的。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客观的因素是:当我们知觉的对象受到外在条 件的干扰而产生错觉;主观因素是:我们知觉对 象时受我们个体过去的经验主观的感受身体健 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错觉.各种错觉产 生的机制不一样,没有一种固定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使 其朝着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2 注意、感觉和知觉

2 注意、感觉和知觉

7 9
5
3
三、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 不随意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 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 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 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
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的现象。
三、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 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皮肤觉。
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在同一 时间里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圆点:二年级少于4个,五年级4~5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
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轻微而缓慢
屏息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
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 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 总和是多少?
7 9
5
3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 是多 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教师心理学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教师心理学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一)感觉的概念(二)感觉的分类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内部感觉:痛觉、平衡觉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2.感觉域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反比关系。

3. 绝对感觉域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4. 差别感觉域限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三、感觉的相互作用(一)同一感受器的相互作用1。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2。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3。

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短暂时间。

视觉后像: 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2。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1.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感觉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而知觉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联系:1.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二)知觉的特性1.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转睛”、“呆视”等。
• 2.无关运动的停止:如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 接耳。
• 3.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屏息”。
补充: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几种状态[了解]
•1.真正的注意: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积极的 智力活动,集中注意力的面部表情。
•2.表面上的不注意:外表上不注意,实际隐藏着深 刻的、稳定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 1.定义: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2.引起和保持条件 •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4)培养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 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 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 深入地进行下去。
•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 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 培养。
(二)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选择性 • 个体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同时
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 知觉的选择性。
• 凡是能够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 意注意,都易于成为知觉对象。
•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 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 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了解]
• △定义: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 △产生条件: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 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达到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有意性 的发展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大方面。前者指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后者指小学儿 童注意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在 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 特点。[熟背]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 感知觉的区别: • 感知觉的联系: • 3、感知觉与知识经验的关系:
4、一般知觉与复杂知觉
• 一般知觉: • 视知觉 • 听知觉 • 嗅知觉 • 味知觉 • 肤知觉
复杂知觉:
• (1)时间知觉 • 是客观事物持续性、速度、顺序性
在人脑中的反映。 • 长短时间知觉——长时估计与短时
• 例:三次考试 王某同学: 甲、甲、乙;李某同学:乙、 乙、甲。王某是意外,李某是侥幸。
四、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
• 1、感知觉的有益性和目的性提高 • 2、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发展 • 3、出现逻辑性知觉 • 4、感知觉的不随意性、片面性、不
稳定性等特点依然存在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一、感知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 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 •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标本、实物、演示性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 感知觉越生动、越精细,思维、记 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 一、定义 •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反映。
• 感觉剥夺实验
• 赫布(Hebb,1950)
• 感觉如被剥夺,人的认识活动甚至 心理的健康都会受到干扰。
感觉剥夺试验装置
• 后图:会动的画面
• 总也抓不住的小黑点儿 • • 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
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 幻觉。 • 在知觉两个相对立的颜色时,这两种 相对立的颜色导致一种叫做侧抑制的 生理机制,由于在看图的过程中,眼 睛不停的跳动,使得侧抑制不停的产 生,从而使得上图中出现了闪烁的点。

• 观察力的培养: • 1、正确对待儿童的提问。 •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目的。 • 3、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 4、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听觉
定义: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 适宜刺激: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 特性: 音调——频率 音响——振幅 音色——成分
(3)嗅觉
定义: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鼻腔黏膜中 的嗅细胞而引起的感觉。
(4)味觉 定义:由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 而引起的感觉。 味蕾主要分布于舌上。 四种基本感受器味蕾:苦、酸、咸、甜
联觉
• 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 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 例: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 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 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 • 声音甜,笑容温暖,脸色冰冷
运用:绘画、建筑、环境布置、图案设计等
二、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 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1)视觉
定义: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 适宜刺激:波长为380—780纳米度——强度 饱和度——成分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感觉适应
•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 感受性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 例:挑粪夫
•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二)感觉一般特性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 4、联觉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非所有的刺激物都 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适宜外,刺激物 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 例:一般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 听不见戴在手腕上的手表滴答声。要产生感觉, 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种刚刚引起感觉的最 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 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 暗适应:弱光的持续作用引起感觉能力的 提高 • 明适应:强光的持续作用引起视觉感受性 的降低 • 听觉适应一般较困难,而痛觉则根本不能 适应或很难适应,因为痛觉是伤害性刺激 信号,如果太容易适应,就会危机有机体 的生存。 • 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的,它对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 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
•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 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 由于人每时每刻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众多,因此 不会,也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 激信息进行反映,而是主动地挑选某些刺激信息 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以形 成清晰的知觉,并迅速而有效地感知客观事物来 适应环境。
(5)肤觉
定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肤觉的四种基本形态: 触压觉 冷觉 温觉 痛觉
2、内部感觉
运动感觉(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 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其感受器位于肌肉、 肌腱、韧带和关节中;
平衡觉:反映头部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感觉,它是 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 时所引起的。其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 状况的感觉。其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壁内。常见 的内脏感觉有:饥、渴、饱、胀、恶心、疼痛等。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 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 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觉阈限——产生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的物理 刺激量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是反比的关系 感受性高——阈限值低; 感受性低——阈限值高 例:一个人能听到比别人弱一半的声音,那么此 人听觉阈限比别人小一半,听觉的绝对感受性比 别人高一倍。
• 例如: 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指将自 己的听觉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关注兴奋点而 将其余的点全部过滤出去的能力。 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 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 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 声音则充耳不闻;若在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 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朝说话人望去。
色彩的同时对比:两种颜色同时并置在一起时,双方 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红和绿并置,红的 更红,绿的更绿;黑和白并置,黑显得更黑,白 显得更白。
•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 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例: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吃了苹果之后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 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或继时呈现,比它 们各自单独呈现所得到的学习效果要好。
区别: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二、知觉的概述
(二)知觉的特性和分类 1.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到最小 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强度的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 来。 例: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增加1克;增加3克或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