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讲义
管理学原理讲义

管理学原理讲义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的特点、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职能等。
1.1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组织中的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它通过协调和领导,使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1.2 管理的特点管理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普遍性是指管理活动在各种组织中都存在;系统性是指管理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目的性是指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
1.3 管理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
经济目标是指组织的经济效益,包括利润、效率和市场份额等;社会目标是指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环保、公益事业和员工福利等;个人目标是指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和满足个人需求。
1.4 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规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和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组织是指构建组织结构、分配资源、建立工作流程和制定规章制度等;领导是指激励、沟通、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控制是指监督和评估组织的活动,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和管理的人本性等。
2.1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
管理的科学性包括管理的目标科学、管理的方法科学和管理的组织科学。
管理的目标科学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方法科学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方法;管理的组织科学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
2.2 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艺术的、灵活的。
管理学原理讲义汇总

Liaison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1-17
Gao Junshan, UST Beijing
Nature of management: Role model
Informational Roles
Monitor
Disseminator
Interpersonal Roles
Determining Where decisions are to be made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1-13 Gao Junshan, UST Beijing
Nature of management: Functional view
Leading
Motivating employees
Entrepreneur
Nature of management: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Issues
Decision Making National Borders Handling Change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1-23
• Relevant disciplines to management • Evolu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practices •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on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1-3 Gao Junshan, UST Beijing
First-Level Managers Middle Managers Top Managers
24%
管理学原理讲义

管理学原理□课程介绍□内容体系第一篇管理的内涵⏹引言⏹第一章管理的概念⏹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第三章管理理论的发展⏹第四章管理主体⏹第五章管理风格⏹小结第一章管理的概念•引言• 1.1 管理的定义和特性•1。
2 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1。
3 管理的创新•小结□引言⏹自从人群组织的产生,便有了管理活动。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它不同于文化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和教育活动等,他有自己的五个特性,即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经济型。
⏹管理的目标既是每一项具体管理活动欲达到的结果,又以组织终极目标作为它的终极目标。
按照管理的职能,管理活动可以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类,这些活动是配置组织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管理创新是有效管理或管理成功的根本所在。
1。
1 管理的定义和特性⏹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特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不确定性:客体、运行时空、工具和手段、事实结果1。
2 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管理目标:实现组织目标、提高过程有效性⏹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1。
3 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内涵(或方式)□本章小结⏹管理、特性、⏹管理的不确定性⏹目标与基本手段⏹管理创新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引言•3。
1 资源与资源配置• 3.2 管理中的人性假定• 3.3 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小结□引言⏹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已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管理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与组织对成员任性的假定有很大的相关性。
⏹人是有限理性的,故对环境的变化无法做出确切的估计,环境对任何组织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影响到人们决策的正确性,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人们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资源配置状况选择管理模式,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3.1 资源与资源配置3。
管理学原理讲义(PPT 30页)

5.5 计划工作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 目标管理 ❖ 滚动计划法 ❖ 网络计划技术 ❖ 甘特图 ❖ 时间管理
1
5.5.1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 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来的。
❖ 基本思想:
2
1、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通过这 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保证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绩效分析
2013实际
执行情况
12
(三)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A.计划符合实际情况; B.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互
衔接,可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使各期计 划基本一致; C.大大增强了计划的弹性,提高了组织对 环境的应变能力。
13
5.4.3 网络计划技术(计划评审技术)
(一)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思路
4
目标管理程序(具体做法):
确定任务 目标制定 目标分解 目标控制 目标考核 目标激励
5
目标管理的过程
最高管理者预定总目标 上下联动,分解目标 上下级共同拟定实施方案(计划)
实施目标 阶段检查 反馈 协助
总结 评价 奖惩
6
(二)目标管理的定义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组织总目标分解转化
为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再由部门分解到部门 内每个员工的岗位目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 和考核依据的管理方法。
29
故事案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莫端要求秘书 给他的呈递文件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 文夹中。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 即批阅;桔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 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批 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须批阅; 黑色的则表示是必须他签名的文件。
问题: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管理学原理讲义(PPT 204页)

提高管理 水平的途径
学习管理理论(管理科学)
提高管理艺术
经验积累 扩大知识面
4. 什么是管理者
管理者 —— 指从事管理、实施管理职能的人
5. 管理者的共性
(1)从组织地位上看,管理者都是管理的主体 (或领导)。
(2)从组织责任上看,管理者都是负责推动其 他人取得工作成效以实现组织目标。
(3)从工作的重点上看,管理工作比其它工作 更重要,管理人的工作比其它工作更重要。
7) 推行职能工长制;
8) 强调例外管理。
法约尔(法)----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
1. 管理的普遍性概念
法约尔认为整个工业经营活动包括 六个方面: (1)技术活动 (2)商业活动 (3)财务活动 (4)安全活动 (5)会计活动 (6)管理活动
2. 提出能应用于所有的各种工作 的第一个全面和综合的管理理论 (管理人员14原则)
(1)研究工作的物质环境,研究以事物为中心 的管理
(2)利用纪律强制和金钱物质刺激 (3)士气是从改善工作环境和改变工作条件来
提高
(4)职工是经济人
(5)抛弃根据经验和习惯、主观想象和假设 来管理,代之以采用科学管理方法
4.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1911)
华 南 分 部
工艺 工艺 过程 过程
12
与管 理有 关的 活动
与管 理无 关的 活动
部门化的评估标准:
(1)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 (2)最有效地使用机器和设备 (3)最希望达到所要求的管理和协调
3. 管理跨度——管理跨度原则
1) 什么是管理跨度 2) 为什么研究管理跨度 3) 管理跨度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学原理讲义
![[高等教育]管理学原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b3ce12bf705cc17542709c4.png)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管理者应当关注的一些重要领域,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等内容。
知识要点阐明管理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作为管理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管理道德,并要求考生们领会各个原理的深刻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本章涉及社会责任和道德是管理基本原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一般环境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是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
管理者在履行其管理职能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1.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范畴。
经济环境对所有类型的组织,包括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组织都会产生影响。
因为不论是工商企业还是学校、医院、甚至包括国家,任何组织的有效运转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或称之为资本。
如果企业所处的大范围环境不好,肯定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到资本的成本和可获得性。
2.政治和法律环境:主要是指由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各类组织活动的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措施等形成的复杂体。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当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但是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管制者,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政策、税收法律法规或是一些特定的立法来对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规范或限制期所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组织运行所在国的政治条件和国家的总体稳定性,以用政府管员对于组织所持的态度是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的表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治条件能够影响管理决策和行动,管理者应当努力预测其所在国的主要政治变化。
3.社会文化环境:是指有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构成的。
管理学原理讲义(PPT 299页)

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特征活动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交往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下级参与的活动
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恩惠和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
信息
活动
信息传递方面
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其中许多是即时的),以便透彻 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
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 为五个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 ③社会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 要。这五个层级的需要是互相作用的,是 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的。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管理者(Managers):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 理者区别于操作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管理者 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2.管理者的角色
(1)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10种角色可组 合为三大类: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 策制定。
角色 1.挂名首脑 2.领导者 3.联络者
4.监听者
描述
人际关系方面
4.继电器装配组的工作室实验(1931—1932)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感到在工人中似
乎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I1
I2
W1
W2
W3
S1 A
W4
W5
W6
S2
W7
W8
W9
B S3
继电器装配组工作室关系示意图
(二)梅奥主持实施的霍桑实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 度
管理学原理讲义PPT31页

要素类别 事业心
创新精神 责任感 顽强性
人群关系 自信感
得分
累计
20
20
15
35
10
45
10
55
8
63
7
70
要素类别 献身精神 忍受挫折
求知欲 勤奋 作风民主 自我批评
得分
累计
7
77
6
83
5
88
5
93
4
97
3
10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者各项
素质的权重评价.结合上述权重学习管理者五 个方面的素质:
• 3、智商和情商 4、基本技能 (1)、技能分类
• ①技术技能 • ②人际技能 • ③概念技能
(2)、技能与角色的关系 • (看图:各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需要的差异性)
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 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尽管管理者不必成为精通某一领域技能的专家, 但还是需要了解并初步掌握与其管理的专业相 关的基本技能,否则很难与他所主管的组织内 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无法对 所辖业务范围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2、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 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这种能力 包括领导能力,因为管理者必须学会和下属人员沟 通并影响下属人员的行为,还得与上级领导及同级 同事打交道,同时还联络组织外部的单位以求得各 方面力量的配合。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对于高、中、 低层管理者同等重要。
• 我国将管理者的素质主要 分为五个方面,即品德素 质、知识素质、智力和非 智力素质、能力素质、体 能素质。先看张表:
马谡的悲剧
帕金森定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第1章管理学原理概述第2章管理理论发展历史第3章计划第4章组织第5章领导第6章控制第7章创新第1章管理学原理概述1.1 管理的概念与作用1.2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体系与学习方法1.1 管理的概念与作用一、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认为,管理就是“明确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职能管理学派的代表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行为学派的代表梅奥认为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核心,激励员工,调动人的积极性;决策学派的代表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伯法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系统所追求的目标;近代管理大师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个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概念(宽泛):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配置与利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过程。
管理的概念(具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对管理概念的理解: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人员、资本、土地、厂房、原材料、设备、信息……)4.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6.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 目的性2. 组织性3. 人本性4. 创新性(动态发展性)5. 科学性和艺术性三.管理的二重属性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一方面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都需要管理,它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属性。
管理的两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四.管理的作用1.管理的“有序化”作用2.管理的整体优化与推动作用3.管理的放大作用五.管理的重要意义1.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摸得着的手)2.管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大脑)3.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1.2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体系与学习方法一、管理学原理的内容体系(学习什么)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管理学总论:阐述了管理与管理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管理的含义和性质,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方法,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发展过程,介绍各个管理学派等。
2.理论体系:采用五原理体系,阐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计划工作的内容及方法,决策的理论与方法,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及形式,各种领导理论和激励理论,控制系统的构成及控制的方式方法,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等。
二、学习管理学原理的方法和原则(如何学习)1、研究现代科学中方法论的重要性:2、研究管理学原理的若干原则:(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积累格局词汇(2)掌握比较研究的原则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3)相关学科横向联系的原则(4)归纳和演绎原则3、教学过程中的若干注意事项教材、笔记案例分析课后阅读成绩考核本章重点1. 理解管理的概念与性质(基本特征、属性),初步了解管理的作用与地位;2.了解管理的内容体系,掌握研究与学习管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思考题1.你是怎样认识管理的定义的;2.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管理基本特性的认识;3.如何认识管理的重要作用;4.分别分析一个管理不善和管理成功的例子。
第2章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2.1 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史2.2 中国管理发展史2.1 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史一、早期管理思想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有目标,少方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军队作战、治国施政、管理教会等方面制订法令、建立等级、分级管理2.工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18 世纪60 年代后工业革命小手工业→大机器生产家庭作坊→工厂制度主要管理内容:生产管理、工资管理、成本管理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国富论》劳动分工和经济人的观点罗伯特·欧文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现代人事管理之父”查尔斯·巴贝奇作业研究(工作方法)报酬制度(收入浮动)1841年马萨诸塞车祸导致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管理成为职业为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职业经理人传统管理的主要特点:两权合一,资本家直接管理企业,缺乏专业知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主要是凭个人的经验;靠师徒受艺的方法来培养工人,缺乏科学的培训和教育。
二、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生产过程,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1.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和精神变革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经验管理工作定额(“公平的一天”)搬运生铁实验标准化(收集、分析经验数据)铁锹实验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对工人进行挑选和培训)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2.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电影法)a.用高速摄影记录工人的操作动作b.分析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c.制订标准的操作程序1911年著《动作研究》甘特“甘特图”(进度计划线条图表)“计件奖励工资制” 保证日工资3.科学管理的特点:一个目标和三个重视,即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十分重视科学实验、重视生产者个人的效率、重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二)组织管理理论(着重行政控制,研究管理职能与整个组织结构)1.亨利•法约尔(法)1916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明确管理是企业经营六种基本活动之一管理原则的归纳:一般管理的14原则管理职能的划分: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2.马克斯•韦伯(德):“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机械式组织”组织中存在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各种职位按等级形成阶层体系;通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来选拔员工,根据职务要求来任用;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组织中的人员关系以理性原则为指导。
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3.巴纳德(美):《经理人员的职能》社会系统学派的奠基人曾长期担任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职务确定组织目标(共同目标);促使他人作出贡献(协作意愿);建立维持信息系统(沟通联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4.厄威克与古利克(英):厄《管理备要》全面综合反映了古典管理理论1937年《管理科学论文集》古 posdcorb 管理七职能论即:planning计划,organization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 协调,report报告,budgeting预算(三)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1.将人视作“机器”,是“无人的组织”;2.将组织与外部环境分离,是“封闭系统”管理时代。
三、中期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一)行为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组织行为理论)1.行为科学的定义:是指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梅奥与霍桑试验哈佛大学教授梅奥 1924-1932年分三个阶段进行(1)1924-1928 :测定工作条件、工作日长度、休息时间长度与次数及与物质环境有关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影响(2)1928-1931年 3年大规模访谈21000人次发现工作环境中的人的因素与人群关系对生产有重要影响(3)1931-1932年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对工人的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生产定额的影响霍桑试验的总结:《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工人:员工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
(2)组织: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生产率提高取决于工人工作态度以及他与周围人关系。
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目的。
3.其他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麦格雷戈(美):X理论(悲观)与Y理论(积极)赫茨伯格(美):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弗鲁姆(美):期望理论M=V×E麦克莱兰(美):成就需要理论(二)数量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以运筹学(OR)为基础,大量运用数据模型,进行系统与定量分析,促使决策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以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技程序作出正确决策。
注重经济- 技术问题,强调系统方法,在不确定情况下采用标准模型进行合理决策,以电子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工具。
四、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系统管理理论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组织管理上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
卡斯特(美)结构子系统功能子系统开放式系统(二)权变管理理论(权宜机变)卢桑斯(美) 1976年《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环境变量: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变量: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即为权变关系(三)质量管理理论戴明“质量管理之父”建立在顾客需要上不断完善、精益求精、追求零缺陷六西格玛标准五、管理理论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知识管理•蓝海战略2.2 中国管理的发展史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2.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3.以“法治”为基础的法家管理思想4.《孙子兵法》中管理思想…二、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企业管理发展演变过程(建国后)1.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年,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企业管理机构和制度,开展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活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年,重点是要建立适应社会大生产的科学管理制度。
全面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学习计划体制、按劳分配以及各项有效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管理在科学的轨道上有了很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