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的诗歌典范——《海燕》重点探究

合集下载

高尔基海燕剖析

高尔基海燕剖析

高尔基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
《马卡尔 · 楚德拉》 《切尔卡什》 《海燕》 《母亲》 《底层》 《童年 》《 在人间 》 《我的大学》 《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业》 《克里姆·萨姆金的生》
写作背景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 年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后来广 为传抄,极受欢迎。当时的俄国社会黑暗,民不 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 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 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 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 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 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 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 此,在俄文里,“海燕” 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 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 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 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 心的力量。
海燕
高尔基
导入新课
雪海燕是南极海 燕类中最为美丽的一 种
海燕飞来 白腰叉尾海燕学源自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 其深刻内涵。 ◈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 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 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3、掌握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出 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l0岁就为生活所迫, 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 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 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 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 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 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 市民》等。

浅谈《海燕》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浅谈《海燕》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浅谈《海燕》中象征⼿法的运⽤2019-06-28摘要:象征意义的写作⼿法在诗歌和散⽂中运⽤较为⼴泛。

作为苏联⽂学经典作品之⼀的《海燕》,更以其象征意义⽽著名。

该⽂作者通过海燕、暴风⾬等形象向读者传达出坚定的信念、对⾰命必胜的信⼼,读之倍受⿎舞,达到了“⽆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海燕象征写作所谓象征意义,是指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抽象意义的⽂学⼿法,即不具指某个抽象意义,⽽是通过渲染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经历来理解作者的深刻寓意。

象征意义的⼿法多见于散⽂作品中,在初中语⽂教材中较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尔基的名篇――《海燕》。

⼀、精妙布局,彰显思想⾼度象征寓意是这⾸散⽂诗的主题,题⽬是作者运⽤象征意义的写作⼿法的开始。

“海燕”在俄国被誉为“暴风⾬的预⾔者”,⾼尔基充分运⽤了这个象征寓意,给“海燕”赋予了更多⼈格化的内涵,使其成为俄国⿊暗时期照亮⼈们希望的明灯,提⾼了⽂章的思想境界。

全诗共呈现出三个激荡⼈⼼的画⾯。

以海燕抵抗暴风⾬为主线,描写在暴风⾬“将来”、“逼近”和“即临”三个场景⾥,海燕在性格、形象上的变化,营造层层递进的紧张氛围以调动读者的情绪⾄最⾼点,⾃然⽽然地勾勒出海燕作为“暴风⾬精灵”的艺术形象。

第⼀幅画⾯描写暴风⾬即将到来的时候,苍茫的海⾯映衬出海燕娇⼩的⾝姿正在迎着风⾼傲地飞翔,如同⿊⾊的闪电⼀般迅捷,⽽海鸥、海鸭和企鹅却在丑陋地呻吟。

第⼆幅画⾯描写暴风⾬逼近的时候,海燕乘风破浪,勇敢地与暴风⾬正⾯迎战。

即使狂风怒吼也⽆法阻挡它的意志,狂风的疯狂反扑没有吓倒它,反⽽激励它奋起再战,像“敏感的精灵”洞察击碎狂风的机会。

第三幅画⾯描写暴风⾬马上来临的时候,尽管狂风肆虐、闪电交加,仿佛要置海燕于死地,但却⽆法阻⽌它冲破牢笼的信⼼,海燕⽤两次疾呼表达了迎战暴风⾬的决⼼与积极乐观的信⼼。

随着画⾯的推进,⽂章的思想⾼度逐渐显现。

从谋篇布局的⾓度来看,尽管⽂章运⽤了象征意义的表现⼿法,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描写某⼀件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是通过象征的视⾓去看待所描写的世界,实现虚实结合的象征意境,使⽂章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艺术真实感。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海燕》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海燕》及反思,供你参考。

《海燕》教案一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了解象征写法和作用。

三培养朗诵能力。

教学设想:《海燕》是一首诗。

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

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背景知识。

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二朗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四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和内容:一介绍背景知识。

△板书:海燕高尔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

作者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写于1920xx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部编九下语文《海燕》知识点+教案

部编九下语文《海燕》知识点+教案

部编九下语文《海燕》知识点+教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另有散文诗《鹰之歌》和剧本《小市民》等。

二、故事背景《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 年3 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

那时正是俄国1905 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目睹并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这个艺术形象,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为无产阶级革命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这首散文诗也深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理解词义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精灵:指民间传说中的恶魔鬼怪。

在古代东方某些地方的神话传说中,精灵常指反抗上天统治者的“恶魔”。

这里是指海燕英勇、机智的反抗精神。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

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震,情绪过分激动。

号叫:这里形容海燕的极度欢乐。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预言家: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人。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四、课文分段第一段:(1—6)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第二段:(7—11)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第三段:(12—16)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五、问题归纳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

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海燕》赏析

《海燕》赏析

《海燕》是一九零五年俄国革命前夕群众运动的艺术反映,是一篇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优秀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九零五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揭示出革命力量和反动势力之间的殊死斗争和革命必胜的前景,号召俄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伟大的革命斗争。

一、《海燕》的写作背景高尔基的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即‘海燕之歌,),写于1901年。

当时的俄国,正处在1905年革命的前夜。

当时的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所有这一切矛后的集合点”。

,是欧洲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

因此,摧毁这个堡垒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肩上,而建立份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俄国无产阶级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俄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

1901年3月,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殴打、屠杀参加游行示威的学生,立即债怒地起草了《程控诉政府抗议书》。

同时,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他还根据亲身感受,写了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春天的旋律》。

但是,只有作品的结尾部分《海燕之歌》,由于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躲过了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得以发表在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这首诗热情地表现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经发表,立刻就在全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起了巨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诗篇《海燕,成了革命的号召书》作家高尔基因这篇作品被称为“暴风雨中的海燕”。

二、《海燕》的思想内容《海燕》是一九零五年革命前夕群众运动的艺术反映,是一篇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优秀作品。

作者以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光辉的艺术形象和绚丽多采的文学语言热烈地赞扬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反潮流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预告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号召人民起来迎接斗争。

在《海燕》中,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社会力量的象征,如乌云、狂风、雷、闪电等一般象征黑暗的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等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

另一方面,怒吼的大海象征日益觉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海燕》教案精选五篇

《海燕》教案精选五篇

《海燕》教案精选五篇《海燕》的教案怎么写?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海燕》教案精选五篇”,欢迎阅读。

教案一:海燕教学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高尔基《海燕》知识点梳理

高尔基《海燕》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另有散文诗《鹰之歌》和剧本《小市民》等。

二、故事背景《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 年3 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

那时正是俄国1905 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目睹并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这个艺术形象,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为无产阶级革命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这首散文诗也深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一步掠起(1u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精灵:指民间传说中的恶魔鬼怪。

在古代东方某些地方的神话传说中,精灵常指反抗上天统治者的“恶魔”。

这里是指海燕英勇、机智的反抗精神。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

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震,情绪过分激动。

号叫:这里形容海燕的极度欢乐。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预言家: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人。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四、概括大意:1.(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2.(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3.(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三、课堂讨论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

《海燕》赏析

《海燕》赏析

354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11月下半月刊一、《海燕》的写作背景高尔基的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即‘海燕之歌,),写于1901年。

当时的俄国,正处在1905年革命的前夜。

当时的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所有这一切矛后的集合点”。

,是欧洲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

因此,摧毁这个堡垒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肩上,而建立份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俄国无产阶级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俄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

1901年3月,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殴打、屠杀参加游行示威的学生,立即债怒地起草了《程控诉政府抗议书》。

同时,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他还根据亲身感受,写了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春天的旋律》。

但是,只有作品的结尾部分《海燕之歌》,由于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躲过了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得以发表在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这首诗热情地表现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经发表,立刻就在全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起了巨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诗篇《海燕,成了革命的号召书》作家高尔基因这篇作品被称为“暴风雨中的海燕”。

二、《海燕》的思想内容《海燕》是一九零五年革命前夕群众运动的艺术反映,是一篇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优秀作品。

作者以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光辉的艺术形象和绚丽多采的文学语言热烈地赞扬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反潮流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预告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号召人民起来迎接斗争。

在《海燕》中,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社会力量的象征,如乌云、狂风、雷、闪电等一般象征黑暗的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等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

另一方面,怒吼的大海象征日益觉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作品歌颂的中心形象是海燕,(“海燕”一词,俄文的意思是“暴凤雨的报信者”)。

它象征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