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植物克隆技术》教学设计
生物:2.2《植物的克隆》学案(浙科版选修3).doc

选修3 第二章:克隆技术第一节:什么是克隆生物的繁殖可分为和两大类。
1、无性生殖:不经过异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___________ _______的生殖方式;在这些生殖方式中,新个体所含的与母体相同,因而新个体基本上保持母体的。
一次产生后代的数量很大,可以迅速扩大的数量。
2、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异性生殖细胞(如和)的结合,成为(如受精卵),再由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
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备双亲的,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3、克隆的概念:4、克隆的层次:①、在分子水平上:②、在细胞水平上:③、在个体水平上:5、克隆技术的发展①、微生物克隆时期:②、遗传工程克隆时期:③、个体水平上的克隆时期:6、克隆的条件①、②、③、第二节:植物的克隆(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的操作水平为____________,其目的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来______________ __1.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 ,2、植物细胞工程分为:和3、细胞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保持该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_____________,仍然具有发育成___________的潜能,叫做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体内的某个细胞不能进一步发育成一个植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分化的概念:(1)、细胞分化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2)、细胞的分化是细胞发生了基因的______。
5、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条件:①、离体状态、无菌环境②、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激素、一定的温度、空气、适合的PH 、适时光照等。
6、植物组织培养: 科学研究表明,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活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人工条件下实现的这一过程,就是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的成份____ ,培养基中加入激素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中学克隆技术教学方案

生物中学克隆技术教学方案一、引言生物中学克隆技术是一门前沿的科学技术,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培养其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体细胞核移植、细胞分裂和胚胎移植等过程;2. 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植物克隆、动物克隆以及基因工程等;3. 了解克隆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道德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5.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a. 体细胞核移植:介绍细胞核移植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体细胞核提取、卵母细胞准备和核移植操作;b. 细胞分裂:阐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和关键环节,强调细胞分裂在克隆过程中的重要性;c. 胚胎移植:解释胚胎移植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涉及胚胎发育和移植时机的选择。
2.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a. 植物克隆:介绍植物繁殖的多种途径,包括离体培养、植物激素和基因转化等;b. 动物克隆:介绍动物克隆的成功案例,包括多利羊和克隆猫等;c. 基因工程:探讨基因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3. 克隆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a. 人类克隆:探讨人类克隆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克隆技术的利弊;b. 动物克隆:讨论动物克隆对动物福利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克隆的伦理道德问题;c. 基因工程:分析基因工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4. 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a.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针对克隆技术的某个环节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方法;b. 实验操作:提供克隆技术实验的相关材料和设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c.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高中生物第二章克隆技术第1节什么是克隆第2节植物的克隆教案浙科版选修3

第一节什么是克隆第二节植物克隆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比拟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简述克隆含义。
2.通过举例,概述克隆根本条件。
3.结合单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示意图,理解细胞全能性及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程序。
4.联系植物克隆实例,说明植物克隆概念、成就及应用前景。
1.克隆定义及其根本条件。
(重点)2.植物细胞全能性含义。
(重点)3.植物组织培养。
(重难点)无性繁殖与克隆无性繁殖,即只要不通过两个分子、两个细胞或两个个体结合,只由一个模板分子、母细胞或母体直接形成新一代分子、细胞或个体。
2.在分子水平上,基因克隆是指某种目基因复制、别离过程。
3.在细胞水平上,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在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操作中。
4.在个体水平上,植物可由母体特定部位或构造产生新个体,而动物克隆较复杂,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克隆到体细胞克隆开展过程。
5.克隆根本条件:具有完整基因组细胞核活细胞;能有效调控细胞核发育细胞质物质;完成胚胎发育必要环境条件。
1.克隆技术开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尝试举例加以说明。
【提示】 微生物克隆,如菌落形成;遗传工程克隆,如DNA 克隆或基因克隆;个体水平上克隆,如克隆动物。
植物细胞全能性1.根本含义:植物体每一个生活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潜能。
2.全能性原因:每个细胞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全套遗传物质。
3.特点: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大不一样。
2.有人说只要找到秋海棠一个细胞,就能再生出秋海棠,这依据生物学原理是什么?【提示】 能让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依据是细胞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1.2.过程: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 芽―→植物体。
3.植物组织培养一般程序(1)配制含有适当营养物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含有琼脂培养基,进展灭菌。
(2)从消毒根、茎或叶上切取组织块。
(3)将组织块放在固体培养基上进展培养,获得愈伤组织。
(4)以适当配比营养物质与生长调节剂诱导愈伤组织,直到再生出新植株。
生物中学克隆技术教学教案 (2)

生物中学克隆技术教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在生物学中,克隆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用于生物研究、医学治疗、农业改良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教案将介绍生物中学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克隆技术的意义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PCR扩增、DNA连接和转化等克隆技术的实验操作;3. 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三、教学过程1.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1.1 DNA的克隆概念DNA克隆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特定的DNA片段复制成大量相同的复制体。
基本原理是利用DNA的复制特性和酶催化反应。
1.2 克隆的步骤克隆的主要步骤包括:DNA提取、PCR扩增、DNA连接和转化。
1.3 PCR扩增技术PCR扩增是在体外合成DNA的技术,通过不断重复核酸链反应,使特定的DNA段得以扩增。
PCR扩增是克隆技术的重要步骤之一。
1.4 DNA连接和转化DNA连接是将含有目标DNA片段的载体DNA与某种酶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
转化是将重组DNA导入接收细胞,使其在细菌内进行复制。
2. 克隆技术的实验操作2.1 实验前准备搭建PCR扩增实验系统,包括引物设计、模板DNA的提取和纯化、引物和模板DNA的混合等步骤。
2.2 PCR扩增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模板DNA,通过PCR扩增,生成目标DNA片段。
实验步骤包括:DNA的变性、引物的结合、DNA聚合酶的作用等。
2.3 DNA连接实验将PCR扩增得到的DNA片段与载体DNA进行连接,生成重组DNA。
2.4 转化和筛选实验将重组DNA导入接收细胞,使其在细菌内进行复制,并通过特定筛选方式筛选出含有目标DNA的细菌。
3. 克隆技术的应用3.1 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复制和研究特定DNA片段,进一步探究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3.2 医学治疗中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用于生产重组蛋白药物、制造基因工程疫苗等,为医学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植物的克隆》教案1

《植物的克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简述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含义。
2、说出植物克隆成功所需的条件。
4、简述植物细胞培养和器官培养的方法和意义。
5、简述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操作过程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自学的方法,总结植物克隆技术流程,发展合作学习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体会S(科学)、T(技术)、S(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与过程。
【教学难点】脱分化的概念,植物体细胞杂交。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首页的三幅图,这都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
师:为什么植物的一团组织或以个细胞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生:因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派代表回答: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表现全能性的条件?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
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离体、提供营养物质、激素及其他适宜条件。
2、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
(提出问题)如何把植物的一个细胞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师生共同绘出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图。
(总结归纳)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最终形成植株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脱分化。
脱分化的是怎么发生的?脱分化的概念:分化的细胞经诱导后,失去特有的结构功能转变成末分化的细胞的过实程。
实质:是恢复细胞的全能性的过程(脱去细胞分化)。
脱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形成愈伤组织。
2、植物组织培养中用到的培养基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然而各种杂菌同样也可以在上面迅速生长,所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现象经常发生。
高中生物《植物克隆技术》教学设计

植物细胞克隆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2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
3•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细胞学原理
4•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
5•体验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三、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虽说在必修模块中学了一些细胞的知识,但仍然是一个新的领域,学习起来有
一定的困难。
采用课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课中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结合讨论的方法,达到少教多学提质减负。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课前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
I
课中新课导入
I
预习成果展示(学生完成)
师生纠错
提问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I
练习反馈
课后交流反思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克隆技术》 学历案

《克隆技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2、认识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及影响。
3、探讨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及优势。
2、难点(1)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
(2)理解克隆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回顾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如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等。
2、细胞分裂和分化复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的机制。
(二)新课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克隆羊多利诞生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提问:“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三)克隆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定义克隆技术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2、发展历程(1)早期实验阶段介绍科学家们在植物无性繁殖方面的早期探索,如扦插、嫁接等。
(2)动物克隆的突破讲述克隆蛙、克隆鼠等动物克隆实验的发展。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详细讲解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在科学界引起的轰动。
(四)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1、细胞核移植解释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的操作过程。
2、细胞培养和胚胎发育说明移植后的细胞如何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和发育成胚胎,再移植到代孕母体中。
(五)克隆技术的应用1、农业领域(1)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举例说明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大量复制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和家畜品种。
(2)转基因动植物的培育讲解如何利用克隆技术培育转基因动植物,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医学领域(1)器官移植探讨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体器官,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
(2)细胞治疗介绍通过克隆患者自身的细胞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治疗某些免疫性疾病。
高中生物说课比赛 第2章 第2节《植物的克隆》说课稿4 浙科版选修3

浙江省嘉兴市高中生物 2013年12月说课比赛第2章第2节《植物的克隆》说课稿4 浙科版选修3各位尊敬的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海宁高级中学的徐禹。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的克隆第一课时》,选自高中生物教材浙科版《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克隆的理论基础和程序,是在之前必修一学习了细胞分化等知识基础上的一个进一步探究和学习,也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第三节动物的克隆等知识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在整本教材的编排上,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从学习者方面来看,学习者是海高的学生是相对比较拔尖的学生,因此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强。
而且学生在之前必修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细胞全能性的知识储备,并且在抽象思维能力等也得到了一定培养。
另外,高中学生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已经趋于成熟,但同时, 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在本阶段的学生情感成长和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本节课将利用了问题串与视频整合构建模型的方式,增加了小组讨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之外,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锻炼他们获取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2版)中的相关内容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植物细胞克隆的理论基础(2)说出植物细胞克隆成功所需的条件(3)概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程序2、能力目标: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取整合视频和书本中信息的能力,构建模型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陪养思维的辩证性。
而依据这些目标以及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植物组织培养的程序,而且由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相对复杂,条件也很多。
因此这部分的内容,也成为了我本节课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细胞克隆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2.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
3.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细胞学原理
4.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
5.体验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三、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虽说在必修模块中学了一些细胞的知识,但仍然是一个新的领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采用课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课中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结合讨论的方法,达到少教多学提质减负。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课前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
课中新课导入
预习成果展示(学生完成)
师生纠错
提问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练习反馈
课后交流反思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