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之路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概述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概述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概述在临床医学领域,急诊医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它处理急性疾病和创伤的紧急情况。

急诊医学的目标是迅速评估和干预患者的急性问题,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本文将概述急诊医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主要任务、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一、急诊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急诊医学是一门专注于处理急性病症和临床急诊护理的医学学科。

它涵盖了从评估到治疗的整个过程,以便尽快诊断和处理患者的情况。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干预可避免疾病或创伤导致的严重后果。

二、急诊医学的主要任务1. 急诊病人的迅速评估:当患者进入急诊室时,急诊医生首先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测量生命体征、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快速确定患者的状况。

2. 急性疾病的诊断:急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迅速确定病因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涉及到对各种急性疾病的熟悉和掌握。

3. 创伤的处理:急诊医生需要处理各类创伤,包括外伤、骨折、烧伤等。

他们需要进行初步处理,并决定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4. 急诊医疗团队的协作:在急诊科,常常需要多个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共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处理急诊状况。

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

5. 重症监护: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急诊医生需要提供紧急的重症监护,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生命支持措施。

三、急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 急性疾病的诊断:急诊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初步判断。

根据病情的不同,他们可能会进行X光、CT、血液检查、心电图等进一步的检查,以协助诊断。

2. 创伤的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创伤,急诊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在骨折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患处固定、石膏包扎或手术治疗;在创伤性出血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止血措施等。

3. 疼痛管理:急诊疼痛的管理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或使用其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本期导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卫I 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医学研究杂志》开设“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题栏目,旨在展现我国建国以来医学领域基础、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宣传健康扶贫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示全民健康的美好图景或历史意义。

急诊医学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展示急诊医学专业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本期专栏推出的论文是《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笔者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我国急诊医学初创阶段、%逐步夯实、高速发展的3个阶段特点,同时提出做到“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高质量”地服务急诊患者的|未来希冀。

<%卿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进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李力卓郭伟胡悦杨玉瑶宋灏哲王勇李凤杰单志刚〔作者简介〕李力卓,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3项、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等。

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急诊医学》等教材3部。

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医学会灾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委员,北京市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外科分会常委。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李中元解放军第535医院门急诊摘要:综述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急诊医疗体系概念、急救模式、急救人员、急救网络特点、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救援系统、大急诊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展望.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大急诊。

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外发达国家有3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1975 年) ,在国内仅有10 余年历史(始于1987 年) [1 ]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该专业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而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

现就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与同道共同提高.1 急诊医学的概念1.1 急诊医学的定义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1.2 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医学的构成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

急诊医学的诊治手段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所有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立足于病人全身情况的处理,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2。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2. 1 起源与发展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即“救护站”。

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病人。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专科,专注于急诊中患者的紧急救治和医学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急诊医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技术创新和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医疗设备和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急诊医学。

例如,快速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超越了传统X光检查的限制,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另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确定病原体,为急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救治方案。

二、多学科合作急诊医学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合作,例如内科、外科、心脏科等。

多学科合作能够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适当的治疗。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医疗技术人员如急救人员、临床检验师、放射科技师等合作,实现协同工作。

三、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指南和路径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错误发生率。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会更加科学和具体化,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预防和筛查的重视急诊医学注重急诊患者的紧急救治,但也应该注重疾病的预防和筛查。

通过建立健康教育系统、普及常见疾病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有助于减少急诊就诊人数。

此外,急诊科的筛查工作也应该加强,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能够预防患者突发病情的发生。

五、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急诊流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流程。

优化急诊流程,例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医患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加快急救和诊断的速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立分级制度,实现急诊和非急诊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效率和人员利用率。

六、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急诊医学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中。

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情绪护理能力,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的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是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

从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

而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

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战地医生们认识到战场救护的组织和技术也可以用于和平时期的医院,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他们认为疾病和创伤的及时分拣、以及在最初几分钟时间内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急诊救护的发展非常不协调。

很多紧急救护都是由设备不齐全的、仅有护理人员工作的“急诊室”来完成的,在需要的时候才电话通知其他科室的实习医生或值班医生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目前在我国还有基层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

)六十年代中期,虽然一部分州开始要求州立医院提供急诊服务,但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

虽然当时已开始用热气球转运伤员,但真正的院前急救还不存在,因为灵柩车上没有任何救护的设备,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

医学的发展、高级诊疗设备的出现、以及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是急诊医学进步的原动力。

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急救服务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技术。

医院开始调集其他各科的医生到“急诊室”工作,以加强救护服务的力度,并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

这是急诊医学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从各科调来的医生缺乏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没有对热爱急诊医学的年轻医生的培训计划。

因此,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一个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为公立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

1970年该学会制定了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课程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 e od 】 Praet ot , m oi et a , m r nym d i , osutn e ec d- K yw rs e nn dc r Im bi ee m o l ht z m E e ec ein C n r i e r ny e g ce t co o m g f
医疗队伍的工作 , 这是 阻碍 急诊 医学 发展 的“ 瓶颈 ” 是影 响 ,
我国急诊 医学 发展的主要矛盾 。 1 急诊科 医师配置现状
出了建设一 支稳 定的急诊 医疗队伍的对策 。
【 关键 词】 固定 医师 稳 定队伍
急诊 医学
急诊 科建设
【 bt c】 T e ae dm ntt ae e ec dp tetakdpraet o ri m sot e A s at h pr e osa dhtm r ny eam nl e e nn dc sn o en ‘ r p re t g r c m t tfh i o t
G a g o g P o i c 0 RC u n d n r vn e5 5 41 P 1
Hale Waihona Puke 急诊 医学是上世纪 7 0年代 以后逐渐形成 的新 的临床 医
急诊 医学 是一 门年轻 的学科 , 专业 固定 医师 为数不 多 ,
学专业 。17 9 9年它被 国际上公认 为独立 的学科 以来迄 今 已 2 年, 0多 急诊医学在 中国发展 迅速 , 取得 了巨大进 步。虽然 急诊 医学在我 国的发展取得 了很大成绩 , 但是用科 学的发展 观来 审视 我国综合 性医院急诊科 的现状 , 以发现我 国急诊 可 医学 的发展是不平 衡的 , 有些 医院急诊 科发 展得很 好 , 但大 多数 医院急诊科还 是存在 着一 系列突 出矛盾 和问题 …。笔 者认 为在我 国急诊 医学 发展 中存 在 的诸 多突 出矛盾 和问题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一、急诊发展前景
1、系统化发展
在新医学模式下,急诊将在系统化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无论是急
诊病历管理、急诊护理、医疗信息系统,还是诊疗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
大大提高急诊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其医疗安全性和质量。

急诊将与专科医
院有机结合,设置有效的病人分流,使每一个病人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护理
和治疗。

2、科技支持
急诊将受益于科技发展,专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跨地区会诊,提
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护士也可以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实现有效
的治疗和质量监控。

此外,科技也可以帮助护士完成需要繁琐的记录工作,提高护理效率。

3、智能化运作
智能化运作将变得更加常见,例如在急诊服务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通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学图像,来诊断患者病情,
以便更快地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运作也将对急诊安全性有着重要
的作用,可以让急诊实施更多完善的安全程序,以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
的处理和护理。

二、前景展望。

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发表时间:2017-03-22T15:52:01.6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作者:王红[导读]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

西宁市城东区学院社区卫生服务站 810000王红摘要: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

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

本文分析了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内容。

关键词:急诊医学;;发展;对策;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

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一、急诊医学的发展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

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 ,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 EMSS) 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

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

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 如创伤、中毒病例) ,急诊医学亚专业( 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 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 “急诊急救 质量控制中 心”成立
2012年9月
急诊医学的法律性,监督管理及服务质量不断完善
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急诊医学本科及研究生统编教材 2. 急诊医学的硕士和博士培养 3. 建立规范化的急诊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4. 建立急诊专科医师准入考核制度
学科建设更加完善
• 急诊科建设和管理规范作为保障(2009) • 急诊科业务范畴更加固定、明确 • 急诊科已建立抢救、留观、住院、
故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孟子
急诊医师的素质
1、宽容、博大的胸襟 2、坚韧不拔的信念 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涵养 因为卑微,才更需努力 因为弱小,才永不放弃
急诊医师的素质
多能 一专多能
理论 技术 科研 人文 信念 坚韧
急诊科
“救人治病”——特殊的临床思维
危急


急重




非急诊
治疗
Critical
Emergent
Urgent
诊断
Non-urgent
时间
“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 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
急诊医学是当代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专业 ,它随着分科日细而益显重要,它的整体观念、 时间观念、独特的临床思维使其挑战性。
EICU一体化模式
学术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已出版6个专家共识
急诊专科基金项目成倍数递增,全国有 多个急诊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多项急诊医学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 目已启动或完成
质量控制确保专科的健康发展
• 2012年成立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委员会 急诊质量控制中心
•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和指南,有章可循 • 专科学术期刊更加繁荣
……
困境1:急诊需求增加
经济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高 人均寿命增长,带病生存增多 就医观念的改变
老年人:多种病、急发、加重、晚期 中年人:快节奏工作,不急不来 小儿:独生子女,有点事就是急的
困惑2:急诊科拥挤问题
门庭若市与不堪重负,急诊科规模不够 留观区域的长期压床难以保证抢救室危 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进 而难以保持足够空间以应对突来的其他 危重病人急救 急诊不应成为具有医疗保障的“养老院”
现代医学的产生
朴素甚至愚昧的古医学
无所不能的现代医学
急诊医学
30年前,急诊医学应 运而生。但全部都在地下 室,没有任何设备,医护 人员不固定,不受重视, 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及专科 范畴。
我们的期待——急诊的成长
1984年6月11日
-卫生部第36号文件明确要求综合医院要建立 急诊科室
1982年4月7日
未来,我们面对的急诊
急诊医学不仅包括急救,还包括急 诊管理、组织院前急救以及突发事 件与灾害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医 师:高效率、高速度、高度责任感 ,一切为急伤病人。
——邵孝鉷
急诊医学的特点
急诊医学强调整体性:急诊医学将人体各器 官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身体的状态有赖 于维持各系统功能的平衡状态,对疾病的诊疗不应 只强调某一器官而应兼顾整体。
……
急诊医师的素质
1.出色的医师 2.生理学家 3.出色的教师 4.了解医疗保健经济状况 5. 熟练掌握数字技术 6.及时了解医学新技术
急诊医师的素质
7.具有领导能力 8.适应能力强 9.坚韧、慎独 10.敏锐的洞察力 11.人文主义精神
急诊医师的素质
Doctors are not measured by dexterity or knowledge and certainly not by their charm; they are measured and become known (or remain unknown) by their publications。
-中国卫生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急诊科工作制度”
1982年1月30日
- 中国卫生部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急诊科
1979年
-美国医师学会将其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的急诊发展
1983 年,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 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
这是我国成立做早的急诊科。 邵孝鉷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成为我国急 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急诊医学 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周荣斌
这 位步调是渐变的 所有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 物种是可变的
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
适者生存的道理:世界万物皆是由自 然选择。急诊医学是由社会发展需要而产 生的,既然能够产生,说明有其产生的道 理。正是社会的需要产生急诊医学,“需 要”使急诊医学具有有强大的生命力。
困惑3:急诊科的细化问题
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属于“急诊内科”或是急 诊内科为主,外科或创伤受多因素影响被弱化 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要求主要针对 “急诊内科”医生 “急诊科” 与 “急诊内科”
困惑4:急诊科的学科定位
学科的发展模式: 科室 学科与亚专业 科学 哪是我们的学科主攻方向?
急诊之路走向何方?
急诊医学30年,30而立!
卫生部
二、三级医院 要设有急诊科
1994年9月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 印发〈医院管 理评价指南 (试行)〉的
通知》
1994年9月
卫生部明确提出: 医疗机构诊疗科 目设置急诊医学 科(科目编号20) 设置急诊科专业 (专业编号50.16)
2005年3月
2009月9月
卫生部 《急诊科建设 与管理规范》
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
• 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时期 •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 • 恐怖袭击事件等
这些年,我们经历的急诊
急诊科室职能定位
急诊医学的范畴
1、院前急救 2、危重病医学 3、灾害医学 4、复苏学 5、急性中毒 6、创伤急救 7、儿科急救 8、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必须技术
心 呼循肾 肺 吸 环脏 穿 复 支支替 刺 苏 持持代 技 技 技技技 术 术 术术术
急诊科对患者处理的临床思维是“先治疗后 诊断”,其他专科的临床思维是 “先诊断后治疗 ”,这正形象的体现出急诊医学较为特殊的临床思 维与决策。“
“救人治病”——特殊的临床思维
传统学科
先瞄准 后开火 Aiming before firing
有病 什么病 什么脏器 严重度 生命威胁 处方
先开火 后瞄准 Firing before aim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