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体会辛弃疾借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心情。
2、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巧用动作描写、比喻、借代、用典的写作技巧。
3、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词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辛弃疾的怀古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起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一起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
那么,何为怀古诗词呢?怀古诗词就是作者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怀念古人古迹有感而发写的诗词。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作者游览、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有感而发写的诗词,因此,可以说是怀古词。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注意字音。
zān jì liǎo qìng wèn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3.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问题探究(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4.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由于时间有限,略去)5.师生一起探讨学案上的问题,教师精讲点拨。
1)、作者登临建康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分析思路:找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诗歌中的物象。
双调的词往往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言志。
我们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是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言志,因此我们从上片来找意象。
上片的意象有:楚天、江水、遥岑、落日、断鸿、吴钩、栏干。
其中,楚天、江水的特点是:辽阔千里,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壮阔,显得空寂苍凉。
可以结合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来理解。
遥岑,远处的小山,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远山比喻成美人的玉簪、螺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远山的清秀之美。
然而,这么清秀的美景,这么赏心悦目的景,作者却认为它献愁供恨,只能引起人们的愁恨,这是因为诗人心中有愁恨,这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历史背景。
1.1.3 能够解读文本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
1.2.2 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
1.2.3 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1.3.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1.3.3 通过诗词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
2.2 课文朗读与解读2.2.1 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美。
2.2.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
2.2.3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课文翻译与解析2.3.1 翻译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
2.3.2 解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解读分组朗读,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3.4 翻译与解析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课文翻译和解析,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课文,评估其记忆和理解能力。
4.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翻译和解析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辛弃疾生平介绍提供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2)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典故。
2.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内容,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深入了解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典故,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评价学生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情感体验: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并能够表达出来。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康的图片和相关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2. 问题引导: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诗人创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情感 表达。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赏心亭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节,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受。
定期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问 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不断 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背景知识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文学成 就及时代背景等元素,以便更好 地理解诗词内涵。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与比较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
选取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 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 养。
比较分析
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相 关诗词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表 现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异同,培 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背景。
词作内容
阐述词作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引 导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味和意境。
艺术特色
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词作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相 关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词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和 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水龙吟登建康 赏心亭》的背景、意境、艺术手法等知识点,并 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运用
本次教学采用了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 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 验和感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2.学会通过群文阅读理解该词,达到“以诗解诗”的目的。
3.理解典故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分析融情入景的表达效果。
4.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字词理解词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诗人曾这样描写一个朝代,出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和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齐读这两首诗,用几个词总结南宋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梁衡《把栏杆拍遍》)二、初读正音。
1.投影出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出优缺点。
3.学生准确齐读。
三、自由解词。
1.教师出示问题:用一个字概括本词抒发的感情,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概括。
2.学生思考一分钟,写出词语。
3.教师指请学生说出自己写的词,并进行分析。
穿插抒情手法的讨论。
4.出示辛弃疾年表,加深对辛弃疾的认识。
四、以诗解诗1.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和这首词感情相似的辛词或其他诗人的作品。
教师出示以下内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写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壮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
感受辛弃疾胸怀大志、为国献身、驰骋战场、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
通过分析意象,深入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背景介绍
四、诵读感知
五、描摹意境
六、鉴赏品味
七、归纳主旨
八、课外拓展
九、课堂小结
十、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全文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2 词义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象,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课文解析。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诵情况。
4.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背诵。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风的解析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3 实践活动材料:提供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的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文讲解与分析: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原文,体会辛弃疾的用词独特和意境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吴清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课前,我们先进行一项热身的语文活动,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
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PPT显示《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苦不堪言。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PPT显示辛弃疾生平关键词)(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 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曾率五十余骑,于万军之中生擒义军叛徒。
不久率万人南下归宋。
一生力主抗金,却始终不受重用。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水龙吟》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知1、师范读。
2、生结合注解自由诵读3分钟。
3、请1位同学朗读。
4、全班齐读三、赏析品味,咀嚼涵泳(一)初步把握情感1、你觉得这首词那些字最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明确:愁、恨2、词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这种情感呢?明确:借景抒情、用典、动作描写等等。
(二)赏析借景抒情1、登高远望见山河壮阔,便更觉人之孤独渺小。
2、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补充: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激昂之志“夕阳临水钓,春雨向旧耕”——生归隐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羁旅之思“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惜别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抒迟暮之怀4、“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小结: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孤雁”意象)补充: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
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
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5、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三)赏析动作描写1、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明确:看、拍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补充:古典诗词中的吴钩意象。
(PPT)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后出塞五首》杜甫“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侠客行》李白“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可引导学生对比鉴赏:“看吴钩、拍栏杆”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不同表达效果。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四)、赏析用典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的“莼鲈之思”,乐于归隐;许汜的“求田问舍”,谋取私利;刘备的“刘郎才气”,雄才大略;桓温的“树犹如此”,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辛弃疾用“休说”、“羞见”等词表达了对张翰和许汜的否定。
对刘备欣赏,与桓温共鸣。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明确:用典以明志。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小结: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用典。
在大家的集体智慧下,我们通过分析典故揭示出了词人复杂的内心。
22岁的辛弃疾率义兵金戈铁马,投奔南宋,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然而此后的12年,满腔热血的他却不被信任,不被重用。
34岁的辛弃疾进退两难,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法实现抱负,只能任年华虚掷。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辛弃疾此时的处境——退无可退,游子无家泪空流;进不能进,英雄失意志难酬。
4、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英雄有泪这是否符合英雄的形象呢?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辛弃疾的这种悲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明确:是时代造成的。
在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而越是有才华有志向,越是有报国之心的人,那种无法实现救国志向的悲痛也就来的越发深刻。
四、总结全文,感悟提升1、读完本词,一位雄才大略,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遗憾的是辛弃疾至死也没有收复这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过,辛弃疾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耀眼千年的明星。
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2、请大家跟着我再把这首词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1、背诵这首词。
2、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借景抒情乡关之愁有心报国细节传神家国之恨无路请缨用典明志时代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