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芙蓉镇看社会主义改造的得与失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张炜在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小说家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个小镇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人性诱惑。
小说以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小镇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的悲剧色彩体现在对于现实的揭示与反思上。
《芙蓉镇》以小镇被城市化的过程为背景,展现了小镇上居民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物质文明的侵蚀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作者通过对小镇居民个体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破裂、人性的扭曲与欲望的膨胀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悲剧性的后果,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困境与无奈。
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因为城市化进程失去土地而辗转于城市的老人,他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最终沦为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这种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揭示与反思,给人一种悲情的感受。
小说的喜剧色彩则体现在对于人性的积极展现。
尽管小说中揭示了一系列困境与问题,但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与行为,展现了善良与理想主义的一面。
小说中塑造了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困境面前保持乐观与豁达的态度,释放着喜剧色彩。
主人公阿桂是一个人格完整、品性高尚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解决了许多问题,对于困境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小说中一些平凡的居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善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的积极展现,给人一种欣慰与喜悦的感受。
《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揭示社会问题与人性积极性的结合,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小镇居民的困境与挣扎,以及人性中的矛盾与欲望。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以悲与喜的交织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关注。
小说还通过对于善良与理想主义的弘扬,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悲喜剧的叙述风格使得《芙蓉镇》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反思与积极力量的现实主义作品。
《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读后感耗时两个月零十天,把古华几十万字的《芙蓉镇》反复拜读了两遍。
此书不错,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让人掩卷后,陷入一种狂乱的思绪中,还有一种强烈的错位感,人在广东,心却飞到湖南的芙蓉镇上去了……此书以湘南一个叫“芙蓉镇”的乡镇为场景,叙写浊浪滔天的文革前后,由于左的政策失误而造成的一系列错案冤案。
作者以沉重而诙谐的笔调,重点叙述一个叫“胡玉英”的年轻寡妇,勤劳美丽善良,以卖米豆腐为生,累死累活发家致富后却被划为**,定性为所谓的牛鬼蛇神五类分子,批斗得很惨,惨不忍睹,惨得让人义愤填膺,忍不住想骂娘、想打人……真的,作者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令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是书中造反派“李国香”和“王秋赦”两个典型的反面卑鄙人物,同流合污、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自己拿国家薪水,吃国家粮,哪管百姓有没有油盐柴米肚饱肚饥哩!愚昧认为消灭市场,就是社会主义完成,进入共产主义仙境。
什么人哟?!我相信稍有正义感的读者都会怒不可遏的,恨不得把他们碎尸万段并且还要用脚狠狠跺上几下,方解心头之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自认为脾气越来越好性情愈加淡定的我。
那是什么样的年月?人们明哲保身互相检举背叛摧残、一切真善美和假丑恶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肠狼心狗肺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鬼火狂烧你死我活的年月!是灵魂当了**道德成了*棍的年月!好在正义和忠诚并没有完全沉沦泯灭,在那个动辄你死我活的时代,还是有好人,人的同情心慈善心还是没有绝迹!如还是有“黎满庚”、“谷燕山”等这些对党无限忠诚的好干部。
好在党的X中全会及时召开,拨乱反正力挽狂澜,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我们应该牢记住那些惨痛令人心悸的历史教训,相信那满目疮痍的时代必定一去不复返!读罢此书,特欣赏该书的组织结构。
《芙蓉镇》观后感

《芙蓉镇》观后感《芙蓉镇》观后感影片“芙蓉镇”观后感上星期,我们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芙蓉镇”这部电影,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它带我走进了1963—1979年,走进了中国的动乱年代,走进了文化大革命。
“芙蓉镇”是由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所执导的,影片开头就为观众展示了一对勤劳朴实的下层劳动人民,也就是本片的女主人公胡玉音。
她与丈夫合开了一家米豆腐店,随后又建起了一栋新房,可是没想到,在当时的革命背景下,她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富农婆。
1966,__在全中国兴起,她和本片男主人公秦书田(秦癫子)一起清扫大街,随后两人在相处中产生感情。
玉音怀有身孕后,秦癫子向镇上上交结婚却被严加阻拦,直到1979年,文化大革命浪潮结束之后,本影片才呈现出圆满的结局。
如果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许多人会把它简单的作为一部农村妇女的悲惨情感史。
但是导演谢晋确实以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为线索,批判文化大革命中人性的扭曲和__。
还记得影片里的一个情节,黎满根和他媳妇吵架时,在他被妻子摔到地上之后,他生气地拿鞋子去打她,可是他妻子却说了一句话“谁叫你坐在凳子的……”这句话让他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颓废。
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在当时的中国人民心里,对“右”这个字是多么的敏感,或者说是多么的恐慌。
“五类分子”“地主”等等这样一些帽子在当时一旦被扣上,那将过着如秦癫子所说“过着既像人又像鬼”的生活。
中国人民恨这种“帽子”。
可是影片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__的保卫者,例如:李国香,王秋赦。
影片中的李国香是县城派下来的监督干部,由于她嫉妒胡玉音和谷燕山之间的感情,便借右派之名对两人进行报复。
导演正是想借李国香这种角色反映出当时人性的扭曲以及__的可怕。
在李国香被__挂上破鞋之后,她与胡玉音,秦癫子一起站在雨中。
雨停之后,秦癫子给了她一把扫帚,她却颤抖着食指对他说“你这个反动右派!”后来,她与另一位__的拥护者王秋赦狼狈为奸,最后落得个寂寞而悲伤的结局。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得失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得失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一、成功经验1.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村人民获得了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土地所有制改造,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土地改革的成功,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国家在经济上拥有了更大的控制权,也使国家能够更好地调节经济。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有企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
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合作化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使农民能够共同经营土地,共享农村资源,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
4.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使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使中国人民更加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付出的代价1.一些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因为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
2.一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缓慢,这是因为在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3.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在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
三、总结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芙蓉镇》感想

感想之前听说要写一篇论文,之后证实是读后感亦或是观后感,今早来到得知是看电影写感想,这可以有,原本是有种自己回去看,再写,的冲动,得知是与文化大革命有点牵连,便决定给点心思看完。
《芙蓉镇》,讲的是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发生在芙蓉镇的一些人,一些事,我想也不必要对剧情来个过多的描述,里面的一些词,一些人,一些事,有许触动。
“阶级斗争,起码要闹三代”这是一位大娘在看见右派五类分子被训斥时候发出的牢骚,爷爷病倒,孙子代替,必须传达上级的思想教育,由屁大的孙子传达上级的思想教育,这不是在挑逗人民的智商,更像是重新定义了智慧。
“这世道,你不踩我,我不踩你,就活不下去”,满庚背叛了自己曾经的爱人如今的干妹妹,为了永远跟党走,面对老谷的训斥,无奈的呐喊。
“那得用点良心”老谷得知满庚希望活得像他一样,便随口抛出了这一句话,但也是别有用心。
无法体悟那个年代,但其实则也存在合理性,如同余华先生《兄弟》一书里所描述的人性一般,赤裸,残酷,真实,人性本有恶,套用在当时的中国,又显得是在合情又合理,因为那是文革,代表着一切的可能。
即使打破了现今之人对荒谬定义的底线。
把五类分子即富农,资产阶级等划为“鬼”,李国香被批斗的时候即使是忍辱负重,也不愿意与五类同归,“你,也是个人”,的确都是人,而“鬼”是人心所生,侵占了人的内心,人的良知,才有能耐将活生生的人变成鬼,不是人自己变成了鬼,而是人被人变成了鬼。
这“鬼”很凶残,因为他腐朽了那个时代过分多的人心。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是最深刻的一句台词,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都会过去,故事到了最后,我想,告诉观众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再多的荒谬,再多的诡异,最终都会过去,只要一直挺住,挺住,活着,就是对自己存在意义的诠释。
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的灵魂。
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芙蓉镇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不堪回首芙蓉镇一溪一河,一条青石板路,两岸木芙蓉,满镇荷香溢湖塘,一位芙蓉仙子。
这就是芙蓉镇给我的最初印象。
古镇风情总是最能打动现代人浮躁的心,我也不例外。
与大家熟知江南古镇不同,这里有石拱桥,却没有乌篷船;这里少了江南的诗意,却多了一分生活情趣。
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写意的水墨画,那么芙蓉镇就是浓墨重彩的风俗画。
这个镇子里的人们朴实、亲切,仿佛就是与我们共同生活的邻居。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紧密相依的商铺、蜿蜒的青石板街、热闹繁华的圩场,整个镇子如同一个大家庭,和谐而安宁。
这个镇子是这样美好,如果没有接下来的各种运动,它必定是桃花源般的令人向往。
鲁迅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古朴的小镇尽管偏远却依然被政治波及,先是大跃进,风风火火的炼钢运动使得大家过上了大锅饭的日子,市场是消灭了,可人民的生活却贫困不堪,而且明赌暗娼、拐骗偷抢风行一时。
尽管后来恢复了五日圩,但芙蓉镇却再也再现不了万人集市的热闹场面。
而镇子之后的遭遇更是让人深深的感叹原来这就是悲剧!作为书中的主人公,芙蓉女——胡玉音,她的命运掺杂在小镇的风云变幻中成为主线,其他的人物诸如:五类分子秦书田、大队书记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政治女将李国香、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都是影响着胡玉音命运的主要人物。
胡玉音算的上是早期个体户的典型代表,靠着起早贪黑、勤劳热情而发家致富,这实际是值得赞颂值得钦佩的。
曾经我的父母也开着一家小小的早点铺,他们总是在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到了晚上十点才结束。
繁忙的时候母亲甚至要半夜起来洗衣服,儿时的我还无法理解他们的疲惫,现在想来必定是充满着艰辛与劳累。
一角钱一碗米豆腐能赚到的钱少之又少,不会超过三分钱,如果不是靠着勤劳与吃苦根本无法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楼房。
芙蓉镇观后感

芙蓉镇观后感《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芙蓉镇观后感,供大家参阅!芙蓉镇观后感篇1芙蓉镇,一部人性的电影。
是刘晓庆和姜文在青年才俊的时候拍的。
刘晓庆当年的确是一朵让人眼睛一亮的小花。
她笑起来是那样的甜美。
很让人沉醉。
刘晓庆在影片里扮演一位敢爱敢恨的小女子,为了生活,可以不断的付出,可以那样倔强的生存。
姜文在里面扮演一位"黑五类分子",一位"资产阶级的右派分子"。
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艰难。
他们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他们是勇敢的。
他们的内心是强大的。
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打不垮的。
既使在扫大街的时候,他们也能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艺术。
"一对黑夫妻,一对狗男女","活下去,象牲口一样活下去",我终于明白,人世间最残酷的是政治斗争,这么一说了。
犹清晰的记得,那是上高三的时候,天气很冷,外面下着冻雨。
我们在教室里冻得打抖,叫苦不己。
当时我们的历史老师刘德洋先生就说过,最让人痛苦的不是天气的寒冷,最让人痛苦的是政治斗争,最可怕的也是政治斗争。
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的风雨,政治的运动。
让无数的人不寒而粟,人有时候为了要生存,要变得那样的卑微和萎琐。
天亮了,一切就都好了。
仁者无敌,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了明天,请选择今天努力,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芙蓉镇观后感篇2今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老影片《芙蓉镇》,它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感觉到很震撼!可以说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出了特殊的事情。
《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
芙蓉镇

《芙蓉镇》观后感花了两个半小时把《芙蓉镇》看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影片能够让我深刻地了解那段我们知之甚少的文革历史。
以前对于文革的了解仅仅是课本中一笔带过的“造成重大的灾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之类的抽象表述,究竟文革经历了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看完《芙蓉镇》后,我们了解了一个具体而又真实的文革社会,体会到了它带给我们的灾难。
《芙蓉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它讲述了芙蓉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时期的命运起伏,把那个时期的动乱、人们个性被扭曲、黑白颠倒的社会乱象清晰的展示在我们眼前。
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
“只有正视历史,人间悲剧才不会重演。
”影片通过展示文革历史,让我们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激起人们对民族历史的反思,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并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是影片的历史价值所在,充满了思想性。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要有一些东西让人仔细思考,要给人一些启迪,只有影片充满了思想内涵,才会让电影充实,这是经典电影所必备的。
我想《芙蓉镇》也正是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才会那么经久不衰。
看了很多评论很多人都说《芙蓉镇》没有只有历史价值而没有艺术价值。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尽管影片没有视觉效果的冲击,也没有运用电影特技,但影片布景、灯光色彩等等,都与影片的主题高度契合,仿佛让人置身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
此外,对比的表现手法、台词设计、细节表现等等无不渗透着《芙蓉镇》的艺术价值。
首先,整个影片是在一种灰暗悲凉的基调下进行的,期间穿插着悠扬轻柔的民歌。
这种压抑的基调和悠扬的背景音乐强调了文革社会的暗淡冷漠和人性的扭曲,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为真实反映文革社会做了铺垫。
其次,影片把对比的表现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善恶美丑对比。
胡玉音从个体致富典型,到失去一切的“富农婆”,再到“非法同居”的“黑夫妻”、监外执行的劳改犯,最后重新回到米豆腐摊前。
而王秋赦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到“运动根子”,再到党支书甚至镇长,最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成了真正的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完《芙蓉镇》突然想到一句影评——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芙蓉镇》作为一部立身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电影,在其细腻的剧情背后,我们也能让我们从影片中折射出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的社会环境。
《芙蓉镇》的故事发生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大历史背景下,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片中胡玉音凭借一家小小的个体米豆腐摊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可见当时的个体经济是十分的活跃,这种活跃的个体经济本是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的,然而,片中李组长的出现却破碎了胡玉音本来幸福的生活,她的米豆腐摊被压制不说,她不得不去远亲家避风头,除此之外,她辛苦攒下的钱建的楼屋也被收走,丈夫自杀,她还被冠上了“新富农”的称呼。
从她种种悲惨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四清运动时期,阶级斗争的锐化和对个体经济的压制可见一斑。
本是勤劳致富的胡玉音不仅没有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成为了被打击的目标。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后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在对个体经济的认知上却出现了偏差。
在经济制度的选择和理解上,一味的追求过分的公有制,而忽略了其他所有制的重要性,对个体经济采取排斥的心态。
同时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确实,对个体经济改造是十分必要的,但并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是不该被完全消灭的,至少在现在看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个体经济不仅存在,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之处。
然而,社会主义改造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就从芙蓉镇这个小镇而言,片初可以说是呈现出了一副经济繁荣的现象,而这里的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是依托于农业经济复苏,社会主义改造功不可没。
其实,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可以说是有得有失,从得的方面来看,扫除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快速增长,民生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从失的角度而言,由于对农业合作化以及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所以才会出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对个体经济政策的错误定位,没有认识到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