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 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 )

合集下载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PNF手法

PNF手法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肩胛带前挺能促进上肢的肌电活动;后缩可以抑制上肢的肌电活动。肘关节屈曲50°,腕关节作等长屈伸活动,EMG可以发现: 前臂旋前时,肱三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后时,肱三头肌与桡侧腕伸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前时,肱二头肌与桡侧腕伸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后时,肱二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组成一组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分类持续牵引;变化性牵引。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分类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当某一动作重复到可自由支配与调节时,对运动的学习便到达了目的。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把ADL的动作细化,做为每一动作训练的目标。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骨折、手外伤后。
属于易化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平衡反应;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持一动作或姿势的稳定;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程;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术。
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

关于PNF技术

关于PNF技术
表 2-9-1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后缩、下沉 表 2-9-2 肩胛骨前伸-上提运动模式 终止位 前伸、上提 肩胛骨后缩-下沉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前伸、上提 表 2-9-3
终止位
后缩、下沉 肩胛骨前伸-下沉运动模式 终止位 前伸、下沉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后缩、上提
表 2-9-7 关节
肩胛骨 肩 肘
伸展、内收、外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谢谢聆听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 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 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 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三、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 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
(一)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 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 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二)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 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 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 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 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拮抗肌反转 ①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 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②稳定反转通过抗阻进行交替等长收缩,阻止产生关节运动, 增加关节稳定性。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 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PNF(教学课件)运动疗法技术

PNF(教学课件)运动疗法技术

禁忌症:
治疗的选择-对症需要
帮助引发动作:
节律性发动(RI)
加强肌力:
节律性稳定(RS);反复收缩(RC);慢逆转(SR)
增加关节稳定性:节律性稳定(RS) 促进肌肉松弛:控制-松弛(HR) ;收缩-松弛
(CR) ;节律性稳定(RS)
改善协调性:慢逆转(SR) 肢体在运动模式中某一部分软弱:
最大阻力(MR)
对较强肌群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 不得发生震颤,不得影响全范围ROM。 ROM的1/3处递增至最大阻力。 改善肌力的不平衡。 长时间进行有害!
时间顺序的强调(TE)
时间顺序(timing)是在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 顺序,其目的是保证运动的协调。 在适当考虑时间顺序的前提下,重点对运动模式 中较强的部分给予最大的阻力,使兴奋向弱的部 分扩散。 远端到近端:上肢用手取物。 近端到远端:下肢步行跨步。
拮抗肌逆转
节律性发动(RI)
先给与数次被动运动,再进行数次辅助运动,最 后试行主动运动。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后 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 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是利用牵张、关节挤压和牵引、施加阻力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 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 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40年代提 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表。

PNF技术的使用

PNF技术的使用

PNF技术遵循的理论
⑨运动功能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学习; ⑩不断的刺激和重复活动可促进运动的学习和巩固 所学的技能; ⑪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促进自理活动和行走功能的学 习。

三、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1.体位 2.手法接触 3.阻力 4.扩散和强化 5.言语刺激
6.视觉反馈 7.牵引和挤压 8.牵张 9.节律

任务四 PNF技术的使用

一、基本概念
PNF技术即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该技术是利用牵张、关节挤 压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以及应用螺旋和对角线型 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二、PNF技术特征及相关理论
PNF技术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 调整体运动和本体感觉刺激,其独特之处是利用了 具有日常生活活动特征的螺旋和对角线型运动模式, 并主张通过语言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 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二、PNF技术特征及相关理论
技术特征一
PNF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它要求每个治疗 都是对人整体功能的指导,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具 体的问题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强调的是整体运动而 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

运动模式的命名
五、运动模式
PNF运动模式的命名是以近端关节的运动为基准, 注重远端关节的运动轨迹,而中间关节则不作要求,可 以在屈曲、伸直或中立位。一个运动模式一般由6个字母 进行标示。例如,UD1FUE就是表示上肢单侧D1屈曲模 式。

运动模式的类型
五、运动模式
根据运动模式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上肢模式、下肢模式、 颈部模式等;根据肢体的相互运动可分为单侧模式和双 侧模式,其中双侧运动模式又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运 动模式。

一、PNF的概述

一、PNF的概述
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在40 年代创立。50年代,物理治疗师Margaret Knott和 Dorothy Voss先后参加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工作。 最先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
3、PNF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PNF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
经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 目前,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 成为康复治疗师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 例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 性颈反射来增强。反之,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 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反之,也可以通透反 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 反射。
基础PNF治疗时遵循的理论
(4)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 在治疗中,如偏瘫病人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 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应以训练屈肌为主。
(5)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屈伸动作:在治 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如,训练病人从椅子上站起的同 时,也要训练有站到坐下;同样,在日常训练中,如,更衣,病 人必须练习更衣和脱衣这两方面。如果病人不能进行方向的逆转, 他的功能活动肯定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进行方向节律 性逆转,这样可使拮抗肌重新建立平衡。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PNF技术。 目前,一些大型的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把PNF 技术应用于治疗偏瘫,截瘫和肢体功能训练上,但还 没有得到普及。
注: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 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只要 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1. 命名原则 。 2. 模式的特征 。 3. 模式的命名 。
模式:“螺旋线”和“对角线”
4
二、形式 1.对角线模式 。 2.总体模式 。
PNF双侧模式
5
三、上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上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上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6
1.上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上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第十九章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
学习目标
1.掌握PNF技术的基本概念、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 程序、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
2.掌握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3.熟悉上、下肢D1与D2基本运动模式的主要参与肌群。 4.熟悉PNF的评定、PNF技术对常见功能障碍进行训
练的方法 5.了解PNF技术的生理学原理。 6.了解PNF技术的设计治疗目标与方案时需考虑的因
的主要肌群。
10
上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上提、内收、 外旋 屈曲、外展、 外旋
旋后 伸展、桡侧偏 伸展 伸展、外展
主要参与的肌肉 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 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 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后肌 桡侧腕伸肌 指长伸肌、骨间肌 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
11
上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 下降、外展、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
骨 内旋

肩 伸展、内收、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内旋
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腕 屈曲、尺侧 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屈
手指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PNF技术

PNF技术
空间总和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 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连续诱导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
D1E伸展
屈曲(肩) 外旋(肩) 旋后(前臂) 桡侧屈(腕)

伸展(肩) 内旋(肩) 旋前(前臂) 尺侧屈(腕)
D1F屈曲
内收(肩) 腕屈曲 指屈曲
D2E伸展
D2F屈曲
外展(髋) 内旋(髋) 足外翻
D1E伸展
屈曲(髋) 踝关节背屈 足趾伸展

伸展(髋) 踝关节趾屈 足趾屈曲
D1F屈曲
内收(髋) 外旋(髋) 足内翻
➢ 起始运动困难; ➢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
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 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 秒,然后放松3~5秒;
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 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 ➢ 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旋
臀大肌
踝关节 背屈、外翻 腓骨肌
足趾 伸展
踇伸肌、趾伸肌
19
下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髋关节
踝关节
足趾
运动
伸展、内 收、外旋
跖屈、内 翻
屈曲
主要参与的肌肉 内收大肌、臀大肌、腘绳肌、外 旋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
踇屈肌、趾屈肌
20
(二)手法操作
1. 下肢D1F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1. 命名原则 。 2. 模式的特征 。 3. 模式的命名 。
模式:“螺旋线”和“对角线”
4
二、形式 1.对角线模式 。 2.总体模式 。
PNF双侧模式
5
三、上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上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上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6
1.上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上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14
1.下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下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的主要肌群。
1髋关节 屈曲、内 收、外旋
主要参与的肌肉
腰大肌、髂肌、内收肌、缝匠肌、 耻骨肌、股直肌
踝关节 背屈、内 翻
足趾 伸展
胫骨前肌 踇伸肌、趾伸肌
16
下肢D1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的主要肌群。
10
上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上提、内收、 外旋 屈曲、外展、 外旋
旋后 伸展、桡侧偏 伸展 伸展、外展
主要参与的肌肉 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 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 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后肌 桡侧腕伸肌 指长伸肌、骨间肌 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
11
上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下降、外展、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肌 内旋
伸展、内收、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内旋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屈曲、尺侧 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屈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屈曲、内收 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 拇对掌肌
的主要肌群。
7
上肢D1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 上提、外展、 斜方肌、前锯肌(上部) 骨 外旋
肩 屈曲、内收、 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
外旋
肱二头肌、喙肱肌
前臂 旋后
肱桡肌、旋后肌

手指 拇指
屈曲、桡侧 偏
屈曲 屈曲、内收
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
第十九章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
学习目标
1.掌握PNF技术的基本概念、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 程序、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
2.掌握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3.熟悉上、下肢D1与D2基本运动模式的主要参与肌群。 4.熟悉PNF的评定、PNF技术对常见功能障碍进行训
练的方法 5.了解PNF技术的生理学原理。 6.了解PNF技术的设计治疗目标与方案时需考虑的因
12
(二)具体操作
1. 上肢D1F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2.上肢D1E动作模式(伸展—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3. 上肢D2F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外旋)的 手法操作 。
4. 上肢D2E动作模式(伸展—内收—内旋)的 手法操作
13
四、下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下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下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2.下肢D1E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
3. 下肢D2F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4. 下肢D2E运动模式(伸展—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21
髋关节 伸展、外 展、内旋
踝关节 跖屈、外 翻
足趾 屈曲
主要参与的肌肉
臀中肌、臀大肌(上部)、腘绳 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肌(长 肌和短肌)
踇屈肌、趾屈肌
17
3. 下肢D2F与D2E的运动模式。 4. 参与下肢D2F与D2E运动模式
的主要肌群。
18
下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髋关节 屈曲、外展、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臀中肌、
素。
2
学习内容
第一节理论基础
第三节主要运动模式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一、基本概念及神经 生理学原理 二、治疗原则
第二节基本技术
一、基本操作 二、特殊技术
二、形式 三、上肢运动模式
第四节 临床应用
一、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二、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三、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 四、偏瘫患者的治疗
3
第三节 主要运动模式
8
上肢D1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骨 下降、内收、菱形肌 内旋

伸展、外展、背阔肌、三角肌(中、后部)、
内旋
肱三头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伸展、尺侧 尺侧腕屈肌

手指 伸展
指长伸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指 外展、伸展 拇外展肌
9
3. 上肢D2F与D2E的运动模式。 4. 参与上肢D2F与D2E运动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