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堂教学镜头:一点都不“随便”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下面就是课件网我整理的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咬文嚼字》教案1一、教学三维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背景]文艺论文和随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作者介绍—梳理字词—整体感知—揣摩重点语段,教师的这种“套板反应”会让学生听得打哈欠。
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
不妨另辟蹊径,找准一个突破点,化繁为简。
上《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抓住两个短语——“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连线串珠,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教学情景描述]一、“嚼”——咬文嚼字师:大家好,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板书)即工具书上的含义,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生:词典上说,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从感情色彩上看,这个词倾向于——贬义。
(学生集体回答)师: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迅速地)在第三段,“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课文很熟悉,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生: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很好。
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板书)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对。
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得很明确。
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板书)生1: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
(学生笑)生2: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看课后练习二。
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不因小失大,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浙江永嘉中学郑建周教学《咬文嚼字》,学生常会就其“严谨”的内容和看似随意的写法提出诸多的疑问。
生:老师,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生:对呀,作者既然要让我们领略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可为什么又“随便”举几个例子呢?师:能就文章的思想和写法进行提问,非常好!作者为什么要“随便”举例呢?生:作者是要说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是他紧接着所说的“例子举不胜举”的意思,这样就更能说明“咬文嚼字”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师:能联系前后文思考问题,很棒。
那作者的“随便”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生:开头“劈头盖脸”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串例子,感觉是有点随便。
生:我觉得这样开头显得有“剧情”,郭沫若的斟酌、演员的提示,还有站在背后的作者的欲言又止,都让我们感觉到似乎还要发生什么。
生:其实文章这样的地方挺多的。
不过我喜欢这种“随便”,它能吸引我们看下去。
生:举例子,说故事,讲道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知不觉间就把深刻的思想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生:我感觉这跟这篇文章的体裁也有关系,因为它是一篇文艺随笔,所以故事要多一些,编排上要自由些。
师:说得都非常好!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要论述的观点,这的确是“随笔”常用的手法。
那么文章真的像大家所说的写得那么“随便”吗?(生讨论)生:看似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就是写法也不“随便”,内容更不“随便”。
作者举的每个例子都有他非常谨严的精神在里面。
师:哦,你具体来说说看。
生:以“郭沫若改字”为例,作者要通过它带出《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和杨雄骂潘巧云的生动例子,还通过它带出《红楼梦》里茗烟挑逗金荣的例子。
而且每类例子各司其职,显得非常严谨。
师:我们分别来读一下这些“例句”,体会一下其“各司其职”的作用。
(生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生:这里写得的确很严谨。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教案(通用15篇)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教案(通用15篇)《》说课教案教案篇1江西省广丰中学高翔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www.)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高一英语教育中,学生需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咬文嚼字。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咬文嚼字》这本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本文旨在介绍如何设计教案,以及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2. 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拼写、词义辨析,提升语言的准确性。
3. 帮助学生加强句子结构的掌握,提高句子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二、教学准备1. 《咬文嚼字》一书2. PPT课件3. 黑板、彩色粉笔、白板笔4. 其他相关教学材料三、教学过程1. 介绍本节课主要内容首先,老师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相应的,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教材《咬文嚼字》并解释它的作用。
2. 课文阅读及讲解采用听、说、读、写、演示等交替进行学习,通过拍板、举手、跟读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
讲解时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逐字逐句解释词义,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3. 课堂互动与测试可以使用PPT进行测试,出现一个高频易错单词或短语,让学生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对其予以判断或完成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提问或呼唤某些学生作答,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 练习作业作为课后的练习,老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英文小短文,让学生在认真查看拼写规则、单词重复、语法结构等条件后,再仔细检查整篇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要点1. 着重强调咬文嚼字这一重要环节2. 关注单词拼写、词义辨析、句子结构掌握3. 联系实际生活,练习学过的知识四、小结通过采用教材《咬文嚼字》来课堂上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句型等语言元素的掌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英语写作中加入更多的语言成分,让文章更加清晰、流畅总之,教育教学中的语言组成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作者:晏萍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1 新课导入师:请同学解释一下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咬文嚼字是讽刺某些人不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实质而死抠文字,是贬义词。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回答,在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生:在文中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很好,同学们准确地找到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的特殊含义。
在这里朱光潜先生显然是贬词褒用了。
让我们先来了解朱光潜先生。
2 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3 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
师:《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特点是一事一议。
篇幅短小,语言精辟。
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文章,这一遍,要求同学们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有几段?分别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
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论证。
师:总共有几个例子呢?请同学们依次找出。
生:1、郭老改字2、李广射虎3、贾岛吟诗4、苏轼写诗5、套板反应师: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生:不是。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体会这些例子的精妙。
作者一开篇就用郭老改字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生: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正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还用《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例子来证明改得好,“你这”除了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镜头:一点都不“随便”
浙江永嘉中学郑建周
教学《咬文嚼字》,学生常会就其“严谨”的内容和看似随意的写法提出诸多的疑问。
生:老师,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
生:对呀,作者既然要让我们领略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可为什么又“随便”举几个例子呢?
师:能就文章的思想和写法进行提问,非常好!作者为什么要“随便”举例呢?
生:作者是要说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是他紧接着所说的“例子举不胜举”的意思,这样就更能说明“咬文嚼字”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师:能联系前后文思考问题,很棒。
那作者的“随便”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开头“劈头盖脸”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串例子,感觉是有点随便。
生:我觉得这样开头显得有“剧情”,郭沫若的斟酌、演员的提示,还有站在背后的作者的欲言又止,都让我们感觉到似乎还要发生什么。
生:其实文章这样的地方挺多的。
不过我喜欢这种“随便”,它能吸引我们看下去。
生:举例子,说故事,讲道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知不觉间就把深刻的思想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生:我感觉这跟这篇文章的体裁也有关系,因为它是一篇文艺随笔,所以故事要多一些,编排上要自由些。
师:说得都非常好!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要论述的观点,这的确是“随笔”常用的手法。
那么文章真的像大家所说的写得那么“随便”吗?(生讨论)
生:看似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就是写法也不“随便”,内容更不“随便”。
作者举的每个例子都有他非常谨严的精神在里面。
师:哦,你具体来说说看。
生:以“郭沫若改字”为例,作者要通过它带出《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和杨雄骂潘巧云的生动例子,还通过它带出《红楼梦》里茗烟挑逗金荣的例子。
而且每类例子各司其职,显得非常严谨。
师:我们分别来读一下这些“例句”,体会一下其“各司其职”的作用。
(生读:“你是
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生:这里写得的确很严谨。
读了第一段,我以为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和“你有”等句式的理解很精彩,但经过下文作者一番审思明辨后,才发现郭沫若的理解很偏颇。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以为“你这”比“你是”的句式要有力,还以为郭沫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好。
当我读到“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的时候,才发觉每个句式都有它要传达的特殊思想情感的功能。
生:作者对“你有”和“你这”的句式分析更让我惊叹,原来郭沫若啥都没做好!(生笑)
师:层意丰富而又深刻,是这篇文艺随笔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这里读出什么来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此处还有委婉批评郭先生作为剧作家运用语言不够谨严的一面。
师:不能随意褒贬人物哦,请拿出证据来。
生:“郭沫若改字”严格地说不是他改的,是那个演员改的,我感觉作者在批评郭先生没有生活经验,没能把握好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因为《水浒》里民众骂人就经常运用这样一种“极端憎恶”的句式。
生:郭先生太武断,“你是”句式有时能准确地传递出人物所需要的“假定”“讥刺”的思想和情感,而他却一味地否定。
师:有道理。
咬文嚼字“咬嚼”的就是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
那为什么那个演员反而能改好呢?
生:因为演员能“亲身”体会剧中人物所处的情境,更有生活中各种场景的体验经验。
师:说得好,大家读得越来越深入了。
类似这种“不随便”的写法和内容还有吗?
生:还否定了王若虚。
“王若虚改句”中王若虚和郭沫若一样,犯了不严谨的毛病。
去掉两个“石”字以后,主人公李广惊讶、失望之情荡然无存。
王若虚只是让文章变得简洁,而忽视了司马迁所要传递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生:还含蓄地否定了韩愈。
“贾岛‘推敲’”到底用“推”还是“敲”,只有贾岛自己知道,因为要看他到底表现“僧”哪种场景和意境,而韩愈却轻易地替代下了结论。
生:即使是权威也不随便放过,正说明作者写得一点都不“不随便”;连这些权威都会犯错,也暗示我们更应该要有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
师:这种“严谨”还体现在后文“苏轼的诗”和“套板反应”里。
总之,文章的思想是
严谨的,形式是随便的,但细细研读又一点都不“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