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开课说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历史的定义和意义;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历史的定义、历史对人们的意义以及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b)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

c) 历史研究方法: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示范分析案例,如:为什么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和研究青铜器?4. 学生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可以包括:你心目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历史学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5. 深化学习(20分钟)a) 探究历史的意义: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的意义:历史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历史对于塑造个人和国家的意义是什么?b) 延伸阅读: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总结历史学习的重点、方法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阐述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明确的提高。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一、导入教学: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学生思考。

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

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1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_1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_1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进展状况。

培育同学归纳问题的力量和观看、想象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把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致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育同学的鉴赏力量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富强。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同学难以形成精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全都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日他们俩为我们细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依据同学回答归纳出:擅长用人重视吏治进展农业戒奢从简唐玄宗所实行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富强吧!一、农业进展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3、此时消失哪些先进的农具?依据同学回答,指出: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消失了很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消失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

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

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争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学问。

九年级历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九年级历史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案,依据人教版教材进行教学。

本教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秦朝的统一》、《秦汉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汉朝的贡献》和《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每个单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鉴别和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其阅读和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1.1 大秦帝国的形成1.2 统一战争的胜利和影响1.3 《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的改革1.4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2. 第二单元:秦汉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2.1 汉高祖刘邦的统一2.2 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和繁荣2.3 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4 汉朝社会生活的特点3. 第三单元:汉朝的贡献3.1 汉朝的科技发展3.2 汉朝的文化繁荣3.3 民族融合与交流4. 第四单元:唐朝的繁荣与衰落4.1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4.2 唐朝的经济繁荣4.3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盛行4.4 唐朝的衰落与原因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提供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讨论法:安排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六、教学评价与作业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关的阅读、书面作业或小研究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教案主题:唐朝的创世及盛世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的创设背景及开创者。

2.掌握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意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案、教材及相关资料3.图片、地图等教具4.视频及音频文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唐朝的历史背景及开创者,激发学生对唐朝的兴趣。

2.播放一段《大唐盛世》的音乐,借助音乐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与盛世气象。

3.展示唐朝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疆域与边塞防线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授1.讲述唐朝的建立过程及玄宗、贞观之治的贡献。

2.介绍唐朝社会经济的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交通运输的发展等。

3.讲解唐代科举制度的建立及文化繁荣的原因。

4.介绍唐朝的著名文学作品及唐诗的特点。

并播放一段诵读名篇,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

5.结合教材和图片,让学生对唐朝的盛世进行深入了解。

三.分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唐朝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2.每个小组需要用PPT、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呈现他们研究的事件或人物,并在课上给全班展示。

3.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对各小组的呈现进行评价,点评其中的创意和内容。

四.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唐诗进行解读,加深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

2.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写出一首自己的新诗。

3.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点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五.拓展延伸1.播放唐朝的家具、乐器等文物实物或影像,让学生感受唐朝文化的丰富性。

2.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六.讲评与小结1.梳理重点内容,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点评并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唐朝的其他知识点及相关历史人物。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唐朝的创设背景及开创者,掌握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教案: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历史事件;2.掌握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和统治制度;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2.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复杂性的认识;2.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作业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询问他们对封建社会的了解;2.带领学生们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联系。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包括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3.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乡村自治制等;4.通过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

三、学生讨论与分组活动(15分钟)1.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并列举理由;2.鼓励学生们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并记下辩论过程中的观点。

四、辅助讲解(15分钟)1.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向他们解释中国封建社会的复杂性,包括利益关系、地方差异等;2.让学生们思考,封建社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历史事件;2.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对未来的历史研究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们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章,包括对封建社会的评价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2.要求学生们调查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的生活状况,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们进行网上或图书馆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细节和历史事件;2.安排学生们进行小组演讲,展示他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反馈与评价:1.观察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2.收集学生们完成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和纠正。

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课程概述本节公开课将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为基础,通过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人物、地点、时间线等基本背景知识。

2. 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 相关历史文献、图片等素材的收集和分析。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老师以启发性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特定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总结归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强调重要的历史观点和思考方式。

6. 互动游戏:通过一个趣味的历史互动游戏,巩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拓展对该历史时期或事件的了解,并撰写研究笔记。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互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对学生的作业和研究笔记进行评价,评估他们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资料- 九年级历史教材- 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素材以上是本节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的初步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节公开课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研训部尚国元
基本思路: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学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引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探究,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标。

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正视历史。

一、导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全国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此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

由于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这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军阀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3.导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的学习,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二、导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史实。

②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三、导学策略设计
1.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2.导学手段:充分利用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历史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