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4页文档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员岗飘色、广东音乐《禅院钟声》、广绣、龙船头制作、梅山纸通公仔等传统手工艺技能,有板桥波罗诞、官堂康公出会、南山古庙北帝巡游(九乡会)、樟边十乡会、市头龙船景、醒狮等民俗节庆活动,其中,广绣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广绣刺绣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从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到清代早期,刺绣被推向极盛时期。

当时的刺绣业已形成专业,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刺绣各具其地方特色,从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四大名绣——粤绣、苏绣、湘绣和蜀绣。

粤绣发祥地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所以人们常说的“广绣”就是粤绣的别称。

广绣后来又广泛流传在南海、番禺等一带。

广绣艺术名传中内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南村及周边地区乡村仍有这一流传久远的刺绣技艺,由于南村丝纺织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事纺织业的也越来越多,在南村圩因此而形成一条丝绸巷,以纺织业和卖丝绸为主,人们就将丝绸巷称为“纱市街”,现在的“沙”就是“纱”演变而来的。

在解放以前,沙市上街主要的居住的地方,这里最旺盛的就是茶楼,当时有很多人到这里喝早茶,现在这个茶楼已经变成了一个珠绣厂了;沙市下街才是商铺、店铺等做生意的,主要经营纺织业、药店等生意。

如今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为工厂绣制服钉珠花的家庭随处可见。

广绣历清朝至今依然深得人心,为各家所赞誉,原因是因为一位有着深厚广绣艺术的艺人、现代广绣的标志性人物——陈少芳。

少时的陈少芳,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她在绘画的杰出表现,被广州美术学院破格录取。

陈少芳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

大学毕业后,早闻广绣艺术名满中外,她对广绣颇有兴趣,就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及其属下的绣品厂从事广绣创作工作;晚年,陈少芳开始自我创作,充分地发挥到她的专业特长,绣出来的作品中,无论花鸟、人物都大有绘画的艺术神韵。

她以鲜明的独特发风格打破广绣的传绣风格。

她和家人将现代广绣技艺推向新的高峰,她大胆革新,融入了绘画的艺术元素,既重“艺”又重“工”,“以画入绣”:在色彩上,吸纳了西洋画的色彩构成法,形成了“陈氏广绣”独有的一套“丝线色彩构成法”。

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

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
0 O 2
2 4 2 3
5 2 2 5
1 % 1 7 1 % 05
传 统 音 乐 等成 果 数 量 多 , 出 平均 比例 , 传 统 体 育 、 艺 与 高 而 游
36 % 24 % 1 % 74
杂技 , 曲艺 , 间 文 学等 成 果 则 远 远 低 于 平 均 比 例 , 者 形 成 民 二
显 著 对 比。 从 表 3可 以看 出 ,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项 目 岭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数 量 普 遍 较 少 , 统 体 育 、 艺 与 杂 技 项 目竞 传 游
传 统 技 艺
传 统 医 药 民 俗
24 6
3 3 13 8
1 O
3 1 3

17 4 50 1
11 9 14 6 1 30 5
1 6 27
7 1 5 9 4
2 6
3 5 35
3 8
3 3 26
2 1 41
1 3 2 3 15 5
1 4 3% 80 %
68 % 1 4 0% 1 1 0 %
于 少数 民 族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成 果 丰 富 的地 区及 急 需 抢 救 的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 策 和措 施 都 应 有 所倾 斜 。 之 , 建 立一 政 总 应
套 切 实 可 行 的 长 效 机 制 来 保 证 岭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抢
223档 案 馆 的角 色 作 用 缺 乏 法 制 保 障 。 虽 然 岭 南地 区 __ 在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管 理 和 保 护 方 面 颁布 了许 多制 度 规 章 ,
省 和 海 南 省 则 数 量 较 少 。 南地 区 国 家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成 岭

岭南工艺---精品模板

岭南工艺---精品模板

1。

广州牙雕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

其中以象牙球最有名。

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繁琐,逐渐走向衰落.简介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溯源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最终定稿)

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最终定稿)

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最终定稿)第一篇: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

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

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

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

唯心铜制的“汤婆子”,延续几代人的温暖记忆正值隆冬,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取暖的器物翻出来。

条件一般的,有电热毯、暖水袋;好一些的,有暖风机甚至“浴霸”。

然而,躲在家中储物柜角落的一个圆形铜壶,却始终让我十分好奇。

母亲说,那是从前过冬用的宝贝,名叫“汤婆子”,是外婆一辈传下来的。

“汤婆子”,何物也?其实就是暖足瓶,以铜锻打而成。

扁扁的圆壶,底阔上敛,壶口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

母亲说,这种形状的设计是为防止漏水。

手捧这个黄灿灿的“汤婆子”,摸着壶身细腻密布的锤印,一条焊接线流畅地贯穿壶体中部,足见打铜师傅的功力。

在没有电热毯、暖水袋的旧社会,只要把开水灌进“汤婆子”,再以棉布将“汤婆子”包裹,放在被窝,晚上睡觉便可暖和很多。

不仅如此,“汤婆子”还不会发出暖水袋的臭胶味,而且保温时间特别长。

一个冬夜过去,壶里的水仍是温温的。

母亲说,那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铜是弥足珍贵的。

加上铜质的经久耐用,于是不少铜制器皿都变成了“传家宝”。

一个铜制“汤婆子”,一个铜盆,一个铜的梳妆盒……从外婆的手中传到母亲,再由母亲交给女儿,代代延续。

今天,走进西关仅剩的铜器铺,店内装载的,满满都是平常百姓家曾经的“传家宝”。

现在有金有银,谁会当铜是宝?电子化、机械化普及甚广,手打的又累又辛苦,谁又会再坚持?店主的一句话颇为震撼:“打铜就是不断地敲击,细心地打磨,没有太多技术可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怕苦、肯做”。

岭南的民间艺术

岭南的民间艺术

岭南的民间艺术编辑:欧建勋第1课富有岭南特色的艺术——粤剧【内容提要】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岭南地区富有特色的戏剧表演艺术之一,本文从粤剧的历史与发展,粤剧表演的行当、化妆、戏服、头饰、唱做念打、唱腔、身段、表演程序、说白、唱腔音乐、乐器、乐队、谱曲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粤剧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粤剧的历史发展和表演特色,通过对粤剧的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这一岭南特色文化的认识,从而对本土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热爱;【重点】【难点】【粤剧的历史与发展】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到了明代,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

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

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

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

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

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

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

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

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嘉靖年间,佛山建立了戏行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共24页文档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共24页文档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Thank you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 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 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潮洲地区 先秦时属闽越,汉时还是一处未开发的海滨荒芜之地。到东晋时 代,这个地方才开始受到重视。唐天宝元年,在这里设立了潮州 郡,这是潮洲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唐宋以后,潮洲商业贸易迅 速发展,成为粤东最大的商业中心。
第27页,共104页。
(3)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 广东人感情比较细腻,不善表露,但极重情义。如 “自梳女”们对自己的金兰盟友的深情、水上居民姑娘出 嫁时姐妹依依不舍的场面非常感人。
❖ 在日常生活中,广东人诸事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如 探访朋友忘不了“手信”、春节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 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

第26页,共104页。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 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的。 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他们对故土不多依 恋,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有的围 屋聚居,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的特 殊要求,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乡, 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还有水上居民和七个 少数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山 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轻快活泼的 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 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
第8页,共104页。
客家民系的特点
❖ 主要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 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 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 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 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 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岭南民间文化资料

岭南民间文化资料

岭南民间文化资料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2、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3、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4、广东盗宝传说最著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6、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同一天进行。

7、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

8、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

9、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0、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

他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

11、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篆)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

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

12、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是为庆丰酬神,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13、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14、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

15、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6、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奉为海神,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二、选择题(1、A 2、C 3、A 4、D 5、B 6、D 7、A 8、D 9、C 10、D1、三月三是( )人的节日。

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2、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3、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