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米勒艺术作品分析
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米勒四十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米勒四十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迎五一,赏名画,法国最受劳动人民爱戴的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四十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
为国王及其精英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
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
其主要画家大多到意大利观摩学习,甚至长期居住,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受到卡拉奇折衷主义、卡拉瓦乔强烈对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
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19世纪上半叶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P.德拉罗什是历史题材画家。
尽管他的声望不小,但作品给人怀旧的感情,缺乏时代气息。
在法国20世纪雕塑家中,还有风格独特、出生于瑞士的A.贾科梅蒂,达达主义的J.阿尔普以及中年一代的E.马丹、塞扎尔、F.阿尔芒等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法国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经典绘画作品。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曾师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

外国美术作品《拾穗者》赏析《拾穗者》完成于1857年,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革命风暴此起彼伏,而法国农村正处在封建宗教法制剥削的最后年代。
其作者米勒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拾穗者》以其沉着的色彩展现当时法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画卷。
一、从内容和形式上,《拾穗者》描绘的是秋收季节,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三位妇女正专心致志地捡拾散落在田地中的麦穗。
整个画面真实可感,具有单纯而又崇高的古典特色,内容朴实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庄重感。
二、从作品构思和构图上,画面勾勒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与远处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1衣衫和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采用横向构图,让人物突出展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浓厚纯朴的色调与光源的照射,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三、从画作的笔触上,作者以简洁朴实、坦率精确的我手法来点缀画卷。
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四、从画作意境上,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静谧、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对比。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农村中的地主阶级却依然耀武扬威,农民生活困苦,作品表现的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场面,纯朴真实。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欣赏《晚钟》:世界名画,由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0年,属布面油画。
规格为55.5×66厘米。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
欣赏:《晚钟》,创作于1958年至1859年。
画面十分简洁,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
暮色中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出教堂的钟楼,画面前景是一对正低头合掌祈祷的青年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小推车、篓筐、装土豆的麻袋和农具。
整幅画面宁静而安详,一切都表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天的劳作忙碌后停顿下来,画面在此刻凝滞,原来是远处教堂飘荡过来的钟声使他们如此虔诚,观者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的钟声。
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
在画面中,画家让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又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仿佛融为一体。
画作处处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乡村生活。
米勒是一个失意的画家,生前得不到认可,可是死后却得到了追捧,《晚钟》的出名和美国人有莫大的关系。
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艺术作品赏析

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艺术作品赏析让-弗朗迪克·米勒(法语: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
他以写实手法描绘的乡村风俗画闻名法国画坛,被认为是写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参与者。
代表作有《拾穗》《晚祷》等。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米勒生平】1814年10月4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因父母忙于田里工作,祖母是他从小最亲近的人。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4年-20岁,到瑟堡学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罗什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839年-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1年-在瑟堡与服装店的女儿宝琳-薇吉妮‧奥诺(Pauline-Virginie Ono)结婚住在巴黎,3年后宝琳-薇吉妮患了肺结核病死。
1844年-30岁,丧妻,回到故乡。
1845年-续弦,回到巴黎。
1846年-与续弦的卡特琳‧勒梅尔(Catherine Lemaire)生下第1个孩子。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与西奥多‧胡梭(Théodore Rousseau)结为好友。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油画《拾穗者》鉴赏你或许可以说——我不认识米勒!但你不可以说——我没有看过米勒的面。
看,麦田上,三个弯腰捡拾麦穗的身影……听,黄昏的田野传来了教堂的钟声……那就是米勒。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米勒(1814-1875年)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米勒的一生并非风平浪静、平步青云。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他在巴黎贫困潦倒,爱妻去世于生活穷困潦倒的双重打击使他生活的捉襟见肘。
为了得以生存,他靠卖画来获取微薄的收入,甚至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而后周围人们的流言蜚语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由于出身农民世家,米勒从小就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种特殊的浓厚感情,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向世人展现出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虽然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农民的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麦穗》和《晚祷》等名作。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米勒于1857年创作出了这幅后来举世闻名的《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攀枝花学院《艺术导论》课程论文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2010级英语本科3班姓名:刘鹏学号:201010201037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写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作品通过温暖朴实的色调,勾勒出了极富田园气息的农民生活。
画中三个拾穗者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农民的坚忍、谦卑和忠诚给整幅作品奠定了庄严肃穆的气息,使人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只能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拾穗者》体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拾穗者,秋收,农妇,辛劳,现实主义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
但为了生存,他的画只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
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问世了。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
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
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一幅代表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采摘麦穗的情景。
这幅作品展现了米勒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精妙描绘,通过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展现了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生活的尊重与赞美。
下面我们将从色彩、构图和线条等方面来分析这幅油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从色彩的运用来看,米勒在《拾穗者》中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金黄色、咖啡色和深红色等,以表现夏日麦田的灿烂和农民劳作时的辛勤。
这些暖色调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明亮和温暖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了夏日麦田中的艳阳和温暖。
与此米勒还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如绿色和蓝色,来衬托出主角农民的形象,使其成为整幅画面中最为醒目的部分。
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从构图来看,《拾穗者》采用了大胆的剪影和对比的设色,来表现出农民劳动时的动态美感。
画面中的农民身姿笔挺,双腿微屈,似乎在一步一步地前进。
而在他的身后,麦田中的麦穗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这种对比的构图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麦田中劳动的气息,和农民挥洒汗水的劳动场景。
米勒还通过对光影的处理,来营造出一种明暗交替和变化的画面效果,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从线条的运用来看,米勒在《拾穗者》中通过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了麦田和农民的轮廓,形成了一种生动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美。
农民的身姿笔挺而挺拔,勾勒出了一种健康、坚毅和劳动美。
而画面中的麦田和麦穗,则通过流畅和自然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了麦田的广阔和丰收的气息。
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油画《拾穗者》通过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艺术语言的运用,表现了米勒对农民劳作的赞美与敬意,展现了农民勤劳劳作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米勒绘画中的人性光辉及艺术表达

米勒绘画中的人性光辉及艺术表达□姜松平邓丽君摘要:该文从巴比松画派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出发,根据米勒绘画作品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的转变,探究其作品中的表现意味和人性思想,从而揭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指出米勒绘画中具有的平和、朴实、虔诚等人性力量。
关键词:米勒人性现实生活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3年代出现的一个风景画家群体,其偏向在枫丹白露森林一带进行美术活动,呼吁对景写生,反对学院派程式化的绘画方式,由此拉开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序幕。
其中,米勒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从严格意义上讲,米勒的表现手法虽属于写实主义风格,但写实主义绘画不能完全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他的画面更多通过描绘真实的生活图景体现深层次的意义,即表达对于人性的感悟。
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一直是重要的哲学议题。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无法回避关于“人”本质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关于人性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众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米勒如何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性的思考融入自己的作品,笔者对此展开探讨。
一、现实生活下的人性意识回归艺术表达需要相对应的形式,艺术家对于现实的所思所想也会在画面中形成相应的表现形式。
通过画面的形式与内容,人们能够感知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人性观念。
艺术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可以通过画面感知,画面的生成正符合了罗杰•弗莱所说的“人类需求的回应”,米勒的绘画就反映了这一点。
从米勒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所绘人物多为平凡质朴的农民,人物形象与此前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都不一样;同时,画面中直观的形式与内容也在发生转变。
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崇尚理想美,推崇“神人同形同性”的思想,赋予神话人物人的体格和面貌;中世纪时期,绘画为宗教服务,强调禁欲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题材虽然多表现神话人物,但作品中的人性意识逐渐凸显;洛可可时期,绘画多描绘贵族人物,人物形象华丽纤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