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为何不是“经”书?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中文参考答案

中文参考答案

第一章1.名词解释:神话答案: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神话。

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主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少见于神话。

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远古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2. 名词解释:《山海经》答案:《山海经》是一部书名,全书共十八篇,作者不详。

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里、民族、物产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答案3. 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答案:(1)文学艺术的产生和起源并不是在人类有了文字之后,而是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也就是在原始人当中口耳相传的一些作品,就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

(2)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出来的。

(3)文学艺术产生出来之后,成为组织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情景,以巩固劳动经验,熟悉劳动技巧;或者是出于某种幻想,企图用它来战胜自然,争取丰收。

(4)离开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去探索和解答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都只能中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

诸如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等,莫不如此。

答案4.问答题:原始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做题)?答案:(1)原始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歌舞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2)原始诗歌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往往与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摹仿劳动生产中的动作。

(3)原始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关。

(4)原始诗歌的形式往往比较简单,大多为二言句式。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有删改)【注释】①迥异:相差很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僻: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xiāo)腹:腹中空虚。

⑱极:同“亟”,急。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朝华夕落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论述类阅读:?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

高中论述类阅读:?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材料概括分析题《国语》为何不是“经”书?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

但始终没有成为“经”。

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

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

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

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

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

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

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

《国语》诸语各有千秋。

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

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

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

1.国语为何不是“经”书?请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2.作为“经”要具备哪些特点?3.根据文本,请你说说《国语》不是“经”书,却能维持“春秋外传”声誉的原因有哪些?1,【答案】1.(1)《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答案《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考姚曼波《左传》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奠基石,被誉为“百代文章之祖”。

而关于《左传》的成书,却是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的一大疑案。

两千年来,由于传统经学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汉儒炮制的“孔圣人作《春秋经》”的经学神话,将人们导入了误区,或者说是引入了迷宫,所以人们对此尽管有种种的怀疑和推测,却始终未有根本的突破。

对于这一直接涉及史学、文学、哲学各领域学术发展的重大课题,显然不能将其束之高阁。

笔者不揣浅陋,近十年来对此作了新探,发表拙著《〈春秋〉考论》[注],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初步论定孔子所作《春秋》非《春秋经》,而是有着“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实、“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另一部《春秋》(司马迁语),是左丘明据以“具论其语”而成《左传》的蓝本。

但对左丘明究竟如何“具论其语”,尚缺乏深入的探索。

学界亦有朋友对笔者的观点明确提出质疑,本文试对此作进一步的考论,就教于方家,并借此抛砖引玉,以期将研究引向深入。

一、“孔子史记”辨正关于《左传》成书,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是以孔子明王道……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注:姚曼波《〈春秋〉考论》[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注]对《左传》成书之所以产生争议,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孔子史记”的理解与界定上。

按照传统的说法,“孔子史记”即指《春秋经》。

然而仔细考察起来,这其实只是汉代经学家的臆说,并无可靠的史实根据。

正因如此,从唐代的卓越史学家刘知几开始,怀疑和否定者代不乏人,今人顾颉刚、杨伯峻等先生直接以史实的考证明确否定孔子“作”或“修”《春秋经》。

拙著《〈春秋〉考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考,彻底推翻了汉儒的陈说。

《国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国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国语》阅读练习及答案《国语》阅读练习及答案《国语》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五帝本纪赞阅读答案_五帝本纪赞翻译赏析

五帝本纪赞阅读答案_五帝本纪赞翻译赏析

五帝本纪赞阅读答案_五帝本纪赞翻译赏析《五帝本纪赞》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五帝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文章,本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部分,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

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着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

文章不满两百字,言简意赅,曲折回环,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说明性的短文。

【原文】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注释】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

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

驯:通“训”,可以为训。

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

捂,插。

绅,大带子。

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

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

《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

《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

《三传》第六-名著《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

《三传》第六-名著《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

《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春秋》三传第六——原来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春秋”【思维导图】【导语阐述】《春秋》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六经”之一。

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春秋》的经文实际上是孔子借史阐理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提纲其文辞简略只简要记载了各类事件,并没有交代事件的原委。

孔子讲学时以口述方式传给学生。

孔子死后传习《春秋》者因观点不同、角度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他们都尊崇孔子所作《春秋》为“经”而把各类解读解释《春秋》内涵或补注《春秋》具体事件原委的作品称为“传”。

历史上传《春秋》经的“传”曾有多种。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春秋》学共有5家“传”传世,分别是:《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段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

后来《邹氏传》与《夹氏传》先后亡佚余下的三种后人通称为“《春秋》三传”【内容概括】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本章主要内容:1、孔子与《春秋》2、《春秋》与三传3、《左传》【原文+批注】“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

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

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

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

但始终没有成为“经”。

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

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

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

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

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

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

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

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

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

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

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

”《左传》自成一体。

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

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

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

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

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

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

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

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参考答案:
1.C
2.D
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