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张十一韩愈赏析翻译_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原文与翻译

答张十一韩愈赏析翻译_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原文与翻译【--十一国庆节】韩愈的《答张十一功曹》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
答张十一功曹①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②家。
筼筜③竞长纤纤笋,踯躅④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⑤知死所⑥,莫令炎瘴⑦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⑧一半加。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注释①功曹:官名。
②两三:几个。
表示少量。
③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④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⑤恩波:谓帝王的恩泽。
⑥死所:死的地方。
⑦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⑧霜毛:白发。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翻译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创作背景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作的。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赏析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
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2)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宋)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答张十一韩愈阅读答案

答张十一韩愈阅读答案引言《答张十一韩愈》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文章,该文以“十一张”官僚居士寄给韩愈的一封信为起点,韩愈以全文的形式回复张十一,既表达了对张十一的感激之情,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答张十一韩愈》的阅读,深入理解韩愈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文章内容分析对张十一的感激之情在文章的开头,韩愈表达了自己对张十一的感激之情。
他指出,张十一是一位聪明正直、忠诚勇敢的官员,以他的清廉正直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韩愈称赞张十一的品德和才华,之后表达了自己受到的感动和敬佩之情。
理想官僚形象的塑造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韩愈阐述了他对于官僚的理想形象的看法。
他认为官僚应当以忠诚、正直为基本准则,对于自身的权力应保持审慎和谦逊的态度。
此外,官僚应当具备才华和学识,以便能够在任职期间做出明智的决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对士人责任与使命的思考韩愈对士人责任与使命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士人应当立志于建功立业,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他强调了士人应当以德治国的观念,将德行视为最重要的标准。
同时,他还指出了士人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改革,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章的艺术特点《答张十一韩愈》中,韩愈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整篇文章富有感染力。
他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以突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
此外,他还运用了议论文的写作方式,通过论述和举例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佳句,以增强文章的文学韵味。
总结通过对《答张十一韩愈》的阅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韩愈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他以赞美和感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张十一的敬佩之情,同时阐述了自己对于理想官僚形象和士人责任与使命的看法。
整篇文章充满了感染力,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张十一的回答,也是韩愈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浙江省余姚市余姚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韩愈(解析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韩愈(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1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参考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1.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练:干谒言志诗、应和诗----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练:干谒言志诗、应和诗--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考点:1.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2.杜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3.杜甫《寄杜位》4.杜甫《赠田九判官》5.韩愈《答张十一》6.张籍《寄和州刘使君》【考点研究】一、干谒言志诗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
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技法①比喻。
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②对比。
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
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
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语言特点含蓄隐喻二、和诗“和”读hè,指唱和,和答。
和就是附和的意思。
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三、应和诗应和诗是收到别人的赠诗后回的答诗。
题目中能体现的词应该是酬,也就是报酬,答谢。
而见赠是说别人送我的意思。
【考题对接】一、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
②力疾:扶病强起。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
2020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必杀技形象篇:探形求象悟神志

形象篇:探形求象悟神志形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鉴赏形象就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品味形象的典型意义,感受其在写的意蕴美,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形象包括三大类,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第一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诗歌中诗人自身的形象。
所谓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指诗人之外的主人公形象。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所谓诗歌中诗人自身的形象,即诗人自己的形象,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是极其丰富的,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傲视权贵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忧国忧民的形象,孟浩然《过故人庄》的里钟情田园的形象,龚自珍《已亥杂诗》里爱贤惜才的形象,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里儿女情长的形象,王昌龄《从军行》里报效国家的战士形象,贾岛《寻隐者不遇》里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等等。
附: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山林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客居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4--15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颈联直接写忧愁怨恨,诗中提到“死所”“炎瘴”,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E.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
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15.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6分)
14. A. D. (A项,不是秋日风光,而是春夏之交的景色。
从杜鹃花开正艳可以看出。
D项应是“颈联间接写忧愁怨恨”。
)
15. 颈联写诗人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既表达了作者无辜被贬、死不甘心的幽怨,又有渴望回朝、再献忠忱的深情。
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4点情感,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必须要有概括,有结合诗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