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韩愈作品阅读练习(附答案)
韩愈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韩愈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
2. 韩愈的文学主张是“文以载道”,强调文学应该承载________和________。
3. 韩愈的《师说》一文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________也”的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篇作品不是韩愈所著?A. 《师说》B. 《祭十二郎文》C. 《滕王阁序》D. 《进学解》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学习不应该局限于________。
A. 书本知识B. 实践经验C. 师承关系D. 个人兴趣三、简答题1. 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韩愈的文学创作有哪些特点?四、阅读理解题阅读韩愈的《师说》选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 韩愈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哪些关于“师”的观点?2. 根据这段文字,韩愈认为学习者应该如何选择老师?五、论述题论述韩愈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一、填空题1. 文昌2. 道德知识二、单项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传授道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2. 韩愈的文学创作特点包括: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文;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注重文学的创新和个性表达。
四、阅读理解题1. 韩愈在这段文字中提出,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老师不问贵贱、长幼,关键在于他是否拥有道。
2. 韩愈认为学习者应该不论老师的年龄大小和社会地位,只要他有道,就应该成为学习者的老师。
五、论述题韩愈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应该回归古典,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提倡古文运动。
韩愈《马说》《人有卖骏马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14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③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①比:接连,连续。
②还:通“环”,环绕。
③一旦:一天。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才美不外见.(2)执策而临.之9.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策之.不以其道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C.臣有骏马欲卖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10.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11.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12.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潮流。
请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2分)8、(1)通“现”,表现。
(2)面对。
9、C 点拨:例句和C项中的“之”都是代词,代马。
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的。
10. (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试题】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意思相同也可)2.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热爱也可)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小雨、小草(答出两景给1分,仅答小草或小雨或烟柳不给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5、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
6、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A、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
B、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
C、后两句转入议论、对比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
D、作者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和(D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进学解》(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进学解》(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10T4题。
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②,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名一艺者无不用。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电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卞芍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沉浸醴郁,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下逑《庄》《骚》,太史所录;先生之于文,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跪后,动前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先生日:“吁,子来前!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结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縻粟;子不知耕;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然而圣主不加诛,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注]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
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
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
②太学:这里指国子监。
太学:这里指国子监。
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昔者A孟轲B好C辩D孔道E以明F辙G环天下H卒老于行I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患,担心、忧虑,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意义相同。
B.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韩愈《马说》《臣闻古之君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3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2)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___1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133.(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131.面对。
同“返”,返回。
132.(1)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133.【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答李翊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答李翊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材料二: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注】①蕲:同“祈”,求,希望。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原毁》(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原毁》(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节选自韩愈《原毁》)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每写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韩愈《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附赏析

韩愈《听颖师弹琴》阅读答案附赏析昵昵儿女语⑵,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⑶,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⑷。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⑸。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⑹。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⑺。
推手遽止之⑻,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⑼!【注释】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
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②昵昵:亲热而细柔。
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
③划然:突然。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④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⑤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⑥未省:不懂得。
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⑦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⑧遽:急忙。
⑨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古文运动旗手。
作气势宏大,想象丰富,语言新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参考】琴声袅袅升起,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
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接着又转成和日丽,远处飘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飘柳絮,它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它一心向上,结果还是一落千丈。
惭愧呀,我空有一双耳朵,不会欣赏音乐。
但是听了颖师的琴声之后,我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滂沱,浸湿了衣襟。
颖师你高超的琴艺,一会儿把我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我置入悲苦的地狱,就好像同时把冰火投入了我的胸膛。
【训练】1.此诗和白居易的《_____》、李贺的《_____》并称为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2.前十句摹写声音。
声音由_____突然_____,又_____,又____,又____,忽然又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韩愈作品阅读练习(附答案)
韩愈作品阅读练习
《马说》
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作者。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5、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8、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二、简答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A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B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
C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1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一、1、略 2、①有时②虽然③显现④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8、B 9、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
1、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
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
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
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
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
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3、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14、点明文章主旨。
“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