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梁衡的散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解析版)

第03讲散文的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梁衡《线条之美》的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

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

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

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可在把握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用意。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

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或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听觉,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

还可以从用词和句式选用角度进行赏析,如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语言特点(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语言特点(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语言特点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柳戎飞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

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

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

想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

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

蓦地一天,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

③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

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兽,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

只有自己知道这小兽的存在,只有自己知道那疼是什么感觉,那痛是因何而起。

医生治不了这疼痛,时间也不是良药,疼痛必将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相偕终老。

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

实则,有时是这疼痛温暖着我。

④清明柳居然是味中药,性微凉,味淡,清热。

那么,煮上一碗清明柳的汤汁,降降岩浆的温度,熨帖一下心头的疼痛吧。

⑤要去看她了,像她给她母亲准备东西那样,先仔细地为她准备些可心的东西。

在准备东西的一举手一投足中,我不停地和她说着话,只有我和她懂得的话。

有时想起过去的趣事,甚至会笑起来,轻轻地笑,在心里。

这几年,渐渐懂了过去她每年清明时节,给她母亲准备东西时的虔诚。

每年清明,时光是透明的,空气清薄澈丽,她是那个时节开花的玉兰,那幽幽的香气,染上她的手指,挂在她的发际,系于她的衣襟,就连家里也是暗香浮动。

她站在光影里,背影清瘦。

她的衣着总是那么端庄,仿佛时时提醒她:她是老师,要为人师表。

这是她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对她最敬仰的一点。

⑥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色专注而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

那时,我猜测不出她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知道了。

她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鉴赏(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鉴赏(含答案)

散文鉴赏评价一、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散文鉴赏评价类阅读题的特点;2.掌握散文鉴赏评价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二、达标练习1.叙述顺序主要有:。

2.请列举4个常用的手法:。

3.鉴赏评价题的答题模式:。

三、要点回顾(一)熟悉常用语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②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③表现手法: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⑤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任林举散文(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任林举散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任林举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玉米大地任林举各色各样的花朵在纷然凋谢,树上的叶片在无声地飘零。

一场繁华的戏剧正在散场,角色们各奔东西。

谁,仍站在舞台的一隅注目并体恤着这一片无序的忙乱?西风里,我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在做着最后的挺立。

尽管籽实已经纷纷落入了农人的粮仓,曾经饱满的生命经季节的吮吸尽失水分,但玉米们永不轻飘,不会因风倒下或移动自己的脚步,而是更加沉稳、扎实地站在大地之上。

没有悲伤,没有愤怒,更没有丝毫的怨恨,那长长的叶片如一双双拥抱命运的手臂,仿佛正弹奏着对大地深情的眷恋。

这就是玉米,几千年同人类一起在土地上生长,几乎把根系扎遍了全世界。

从北纬58°的黑土到南纬42°的红壤,从海平面以下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的高原,人们到处都能看到它们朴素的身影。

在中国,从台湾到新疆,从东北至西南,广大的玉米种植带纵横几万里,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顽强地主宰了中国农业近四百年的文明史。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粮食啊!就是这种平凡而又普遍的粮食,养活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就是这些执着而又倔强的植物,支撑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每当我看见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多年以前,曾有一位重要人物穿着雪白的衬衫站在翠绿的玉米地里拍下的一张照片。

那种色彩上的反差与情绪上的和谐,总是让我忘记照片的原始题名。

我有好几次都激情澎湃地想为其重新命名:在人民中间。

然而,父亲站在玉米地里的时候,却从来都没有给过我那种视觉上愉快的冲击。

在土地的眼里,身材高大的父亲可能就是一棵会走路的玉米,他和他的玉米站在一起,有一种不分彼此的和谐。

在那些干旱的日子里,太阳如沾满汽油的火球,在天空上咝咝地滚动,火的雨便照亮大地,照亮庄稼,也照亮父亲如泥土一样厚实的身躯。

豆大的汗珠从他青筋暴突的额头滚下,滑过黝黑的皮肤,有如水银滚过土地。

总感觉那些饱含盐分的水珠落下来的时候,一定会在干如面粉的土地上溅成四散而去的飞沫,或者伴着咝啦啦的响声腾起一阵白烟。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评论要点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评论要点

散文专题训练--评论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梁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

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

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

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

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

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

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

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

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

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

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

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

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

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

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高三散文练习答案

高三散文练习答案

散文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

百年震柳梁衡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 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 1920年12月16日晚8时, 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震级8.5, 裂度12, 死27万人, 震波绕地球三圈, 余震三年不绝, 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 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 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 探得6千年来, 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 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 利刃破竹, 见山裂山, 见水断水, 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 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 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 它照样噼噼啪啪, 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 虽被摇得东倒西歪, 断枝拔根, 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 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 但又挺起身子, 顽强地活了下来, 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 从县城出发, 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 左拐右折, 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 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 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 车头一折, 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 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 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 纵横交错, 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 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 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 同样的树纹, 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 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 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 树老看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专题训练-----梁衡的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韩愈梁衡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

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

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

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

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

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韩”而设疑,引发对韩愈“霸得一方山水”的思考。

B.“韩愈也是这样”指出韩愈既有反对革命新潮的顽固,也有对逆流邪说的坚决抨击。

C.“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一句,回应开篇时的疑问,警示深刻。

D.尾段借“山河易姓”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较来突出韩愈仕途所受打击之大,衬托其精神的伟大。

B.第⑥段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连用多个假设,凸显出韩愈人品与贡献的难能可贵。

C.第⑥段尾句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

D.第⑦段引用韩祠中的诗,意在赞美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有棵沧桑树梁衡①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

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

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

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

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②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

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

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桃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

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

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③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

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

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

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

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④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

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

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

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

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

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

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

而1935年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

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

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

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⑤“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

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

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⑥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

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

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

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⑦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

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

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

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

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

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

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

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

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

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⑧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

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

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形松外表奇特,蜿蜒遒劲犹如苍龙,皇帝因此把这片山林划为禁地,长达二百余年。

B.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却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章写日军对孙永勤的恨之入骨和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突显出孙永勤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D.经年风吹雨打,见证桩却身带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不会被轻易抹去。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多处出现的四字词语和对偶句,使得整篇文章的句式富于变化,又突显典雅凝练的文化意蕴。

B.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