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20200711012417)

合集下载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
CT值约-14HU~20HU,可见环状、半环状,条 索状或结节状钙化。
【CT表现】
特征性表现:囊内囊,即母囊内有大小不等、数 目不一的子囊,形成多房或蜂窝状。
可靠征象: “双边征”:内外囊分离 “水上百合征”:内囊悬浮于囊液 “飘带征”:内囊分离脱落于囊液
增强扫描:无强化
肝棘球蚴病CT(图)
(一)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以及发热、白细 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临床分期: 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
浸润,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肉芽组织 增生形成脓肿壁。 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
病因 病理 临床 影像学表现
病因
病毒性肝炎 酗酒 某些毒物中毒 营养缺乏 胆道阻塞 血吸虫病
肝硬化-病因
病理
肝细胞弥漫变性 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结节再生 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 肝变形、变硬 门静脉高压 肝功能损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晚期肝硬化,USG、CT及MRI均易确诊 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需与临床和其他检查相结合 在早期,测定肝的有关生化指标比观察影像学改变更有价
值。
肝硬化并发肝癌
(二)、脂肪肝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 病因: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Cushing
占位性病变:
肿瘤
脓肿
囊肿
肝血管的改变:
肝动脉变细、扭曲 门静脉扩张、扭曲
肝硬化门脉高压
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的充盈缺损(血栓或癌栓)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右纵沟:宽,前为胆囊窝,后为下腔V窝,前缘 斜向肝门,位于右叶与方叶之间。
左纵沟:窄,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 别划清左叶与方叶和左叶与尾状叶的界限。
21
22
3 肝脏的分叶、分段 23
肝脏的分叶、分段 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
脉分布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 后经Bismuth修正得到认可,既符合外科
19
1.位置与外 形
右上腹,呈楔 形
新生儿肝脏较 大,占腹腔的 1/2以上
正常人肝上缘 与膈平高,下 缘不超过肋弓, 平静呼吸上下 移动2~3cm。
20
2.肝韧带裂与肝门肝裂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略呈“H”型,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横沟为肝门,内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 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称为肝门肝裂,前方为方叶, 后为尾状叶。
解剖实际,并被手术切除所证实。
24
二、肝脏生理 血运丰富,每分钟内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
约1.5L 肝动脉占30%,门脉占70% 肝A为肝脏的营养血管,门脉为功能性血管。
25
26
27
28
29
30
生理功能 物质代谢:糖、蛋白、脂肪的分解、合成
酶的合成与分泌(GOT、GPT)谷丙、谷草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产生
15
(一)检查前准备 (二)常用扫描序列: 1T用.R长(自T重旋R复,回时较波间长序)T列E,(。短SET)E((回spi波n 时E )间),T1采用T2短采 2.短自转时间反转恢原序列(STIR) 脂肪抑
制,抑制皮下脂肪,腹膜后脂肪信号。 3.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
TR、TE时间短,成像时间可为十几秒数+秒,采 集时病人屏气,可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②伴发改变:
a.癌瘤处肝体积增大;
b.门静脉内瘤栓形成;
c.邻近器官受压或浸润;
d.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e.脾增大或腹水等肝硬化表现。
3. MRI检查
①原发性肝癌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边界常 不清楚。在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②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信号增强,边界更为清 楚,其中坏死区无强化。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病变 肝脏绝大多数病变,多为平扫时是低密度,少
数为等密度,多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灶,CT值 介于水和正常肝组织之间 良性:边界清楚整齐 恶性:模糊不清 低密度中可有更低密度病灶, 多为坏死或脓肿的液性成分 低密度灶也可出现 高密度,CT值不同,可以区分出血或钙化
胆道扩张为分支状低密度影
含液性肿块(囊肿)弛豫时间更长,T1WI表 现为极低信号,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
如果在T1WI肿瘤内出现高信号区,提示出血 或脂肪变性 ·如果在T1WI肿块内为低信号,而 T2WI加权有较周围肿块更高的信号,表示肿 瘤内有液化或坏死。
异常征象
普遍性信号改变 肝脏普遍性信号增强, 考虑脂肪肝 铁质含量增多,信号减低, 血色素沉着症。
异常征象
肝脏增大或缩小 普遍增大:肝炎、淤血、胆汁淤积
普遍缩小:肝硬化 肝增大征象 肝角低于髂嵴或增大,钝圆;右肾向下、向后
压移位;右膈升高;结肠肝曲,横结肠压下移; 胃小弯侧压迹,胃向左后移位。
肝脏萎缩 右肾上升高于左肾 胃前庭向上、左移位 十二指肠球高于右侧第12肋骨
肝脏形态异常 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后天引起的变化 主要是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
2. CT检查
①平扫脓腔为圆形低密度区,为脓液成分时, 密度稍高于水,CT值约为20~40HU。脓肿 壁为脓腔周围一环形带,其密度高于脓腔而 低与正常肝。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学习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学习
肝炎的治疗与预防
肝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病因的识别和控制,如抗病毒治疗 、戒酒等。预防肝炎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肝脏损 伤的因素,如控制饮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肝硬化
Hale Waihona Puke 01肝硬化的CT影像表现
肝硬化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肝裂增宽
。同时,脾脏可能增大,门静脉可能出现扩张。
02 03
不均匀密度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疾病引起的肝脏密度不均匀。
弥漫性密度改变
可能是脂肪肝、肝炎、肝硬化 等疾病引起的肝脏弥漫性密度
改变。
肝脏血管异常
血管扩张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肝 脏血管扩张。
血管走行异常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肝 脏血管走行异常。
血管狭窄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肝 脏血管狭窄。
正常CT影像与病理对照
正常CT影像与病理对照是学习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异常病变的特征和表现。
有助于提高医生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02 肝脏异常CT影像
肝脏形态异常
01
02
03
04
肝脏体积增大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等疾病引起的肝脏肿大。
病灶,形态规则,边缘清晰。
脂肪肝与肝硬化
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 ,肝实质呈不均匀的片状低密度 ;肝硬化则表现为肝脏形态改变 ,肝裂增宽,肝实质呈结节状改
变。
05 肝脏CT影像病例 分析
病例一:肝炎CT影像表现
总结词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性疾病,其CT影像表现包括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和强化不均 等。

影像学 肝胆阅片部分

影像学 肝胆阅片部分

信 号
平扫T1WI
病 变 大 小
平扫T1WI
平扫T2WI
平扫(低) 静脉期(等) 动脉期(高) 静脉晚期(低)
T1WI 平扫(低) 动脉期(高) 静脉期(低)
平扫
动脉期
血管和胆道异常
门脉癌栓
胆道扩张
巨块型肝细胞癌
肝左叶类椭圆形混杂低密度肿块, 其内见密度更低区,增强扫描动 脉期肿瘤有不均匀性明显强化, 门脉期迅速消退,呈“快进快退” 的强化特点。
肝囊肿 多发肝囊肿 肝内胆管扩张 慢性胆囊炎(CT表现) 胆囊结石 胆囊阳性结石 胆囊阳性结石 胆囊多发阳性结石 胆囊多发阴性结石 胆囊阴性结石 胆囊多发阴性结石 胆囊结石(CT所见) 胆囊结石(MR所见) PTC示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MR所见)
造影检查--“T”管造 影
显示胆总管、肝总管 及肝内胆管及胰管情 况。
ERCP
显示胆总管、肝总管 及肝内胆管及胰管情 况。
肝总管
胆囊管 胆囊颈
胆囊
胆总管
正常胆囊(圆形) 正常胆囊(梨形) 正常胆囊(长形)
胆囊位置:右12肋附近,长7cm~10cm,宽3cm~4cm。 胆囊三种形态:圆形、梨形、长形。
全瘤充填(C)
B
A
C
肝 血 管 瘤
肝血管瘤
肝右叶巨大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增 强扫描瘤体边缘先出现结 节状强化,与血管密度相 近,随时间推移,强化逐 渐向中心扩展,瘤体中心 始终未强化。
肝囊肿
肝内多发边界锐利的囊 性病灶,囊内呈水样密 度,囊壁不能显示。增 强扫描无强化
肝囊肿
肝内多发边界锐利的囊性 病灶,囊内呈水样密度, 囊壁不能显示。增强扫描 无强化。并见右肾囊肿。

最新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最新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Caroli病CT表现
肝脏腺瘤
肝脏梗塞
肝脏周边部,边 缘清晰锐利的楔 形低密度病变。 有时也表现为圆 形中央低密度, 梗塞灶内可含有 气体。常见于肝 移植后肝动脉栓 塞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平扫为低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晰,可有分叶。中央瘢痕呈 边界清楚星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影,可见斑点状钙化
动脉期肿瘤实质均匀或弥漫性早期强化,门静脉期肿瘤实 质强化消退快,密度较周围的肝组织低
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大多无明确强化,少数可有 强化,且在延时期强化更加明显。是由于这些少数中央瘢 痕内含有血管间质成分所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普 通型肝细胞癌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呈单发结节 或肿块
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部分 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即“牛眼征”
动脉期
门脉期
实质期
肝脏良性疾病CT表现
பைடு நூலகம் 脂肪肝
肝硬化
大小改变 轮廓改变 密度改变 继发改变
肝血管瘤CT表现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肝脏正常CT表现
肝脏CT增强正常表现
增强后肝实质和肝内血管均强化,CT值升高(三期) 肝动脉期:肝动脉明显强化,30s左右,腹主动脉 及其主要分支增强十分显著,CT值达150-200Hu, 门、腔静脉尚未显影,肝实质无明显强化,脾脏 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非平衡期):持续60-90s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平扫:大多数FNH在CT平扫呈孤立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其 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少数在病灶中可见低密度 瘢痕,当肿块呈等密度时仅表现有占位效应或低密度中心瘢痕

最新肝脏(ct图片全解.-精品课件

最新肝脏(ct图片全解.-精品课件
最新肝脏(CT图片全解).-精品 课件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多发FNH 25% 门脉期等密度
分叶肿瘤网状强化-中心瘢痕 及纤维分隔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为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占 位性病变,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肿瘤(对局限 血管异常的增生反应)。多见女性 病变主要由正常肝细胞、胆管、肝巨噬 细胞等组成,虽无包膜,但与周围组织界线 清楚,肿瘤内可见放射状纤维疤痕组织由内 向外分布构成的纤维分隔,隔内含动脉、静 脉及增生的胆管 [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可表现为腹部肿 块,少数病例可自发性破裂而大出血
➢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肝微循环紊乱-富 血管结节
➢ 鉴别:普通再生结节(门脉供血,门脉期强化 )
➢ 肝癌-发生率低(0.5-6.4%).穿刺及追随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平扫 层厚层距5毫米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增强动脉期 层厚层距5毫米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十四分。
第六页,编为单个,圆球形,与 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妇女, 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关系密切。偶见于男性,也 与服用合成激素有关。平扫密度与正常肝实质 接近或略低,边缘清晰,呈球形(偶见脂肪和出 血) ;增强扫描显示富血管肿瘤的特点,动态 扫描早期病灶密度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需穿刺 及追随),和正常组织对比十分清楚,随后病灶 密度下降,与正常组织成等密度,延迟扫描变 成低密度。如病灶中心有出血,表现为更低密 度并不强化
平扫见中心钙化
低密度病灶内见高密度出血灶
病灶内脂肪成分显示多发低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