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地利用的战略选择及措施

合集下载

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的五大战略及途径

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的五大战略及途径

优化利⽤图⼟地的五⼤战略 ⼀、耕地保护战略 有效保护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提⾼耕地的持续⽣产能⼒,限度地满⾜未来我国⼈⼝增长和战略发展对耕地的需要,实现粮⾷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标,是我们未来⼟地资源优化利⽤必须⾸先考虑的战略问题。

⼆、⼟地整理战略 ⼟地整理是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缓解⽤地⽭盾,有利于改善⽣态环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利⽤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集中”战略 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业向⼯业园区集中,农⽥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三个集中”有利调整⼟地利⽤结构和布局,促进集约⾼效⽤地。

四、⽣态保护和建设战略 ⼟地既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重要⾃然资源,⼜是⾃然环境的主体,保护和改善⼟地⽣态环境是我们⼟地资源优化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地市场建设战略 在国家宏观调控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地资源的配置作⽤,是⼟地资源优化利⽤的基础。

节约集约⽤地五途径 ⼀、实⾏⿎励节约和集约⽤地政策 建设⽤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地放在⾸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

严格控制建设占耕地、林地、草原和湿地,新上的建设项⽬要充分利⽤现有建设⽤地、废弃地和荒地等,少占好地。

开展对存量建设⽤地资源的普查,研究制订⿎励盘活存量的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地的原则,调整有关⼚区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地搞“花园式⼯⼚”。

在开发区(园区)推⼴标准⼚房。

对⼯业⽤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途的前提下,提⾼⼟地利⽤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地有偿使⽤费。

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也要节约合理⽤地。

今后,供地时要将⼟地⽤途、容积率等使⽤条件的约定写⼊⼟地使⽤合同。

对⼯业项⽬⽤地必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

⼟地使⽤权⼈不按照约定条件使⽤⼟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在加强耕地占⽤税、城镇⼟地使⽤税、⼟地增值税管理的同时,进⼀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对建设⽤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度。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片特殊土壤区域,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潜力。

然而,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我国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标准,其中二级标准是比较严格和具体的,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一、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的意义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方红壤区的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标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保护土地资源。

南方红壤区的土地肥力很高,但是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荒漠化现象。

严格的防治标准能够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延长土地利用年限,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生态环境。

南方红壤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质污染等问题。

严格的防治标准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 促进农业生产。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地的产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的内容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评价,掌握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整治和治理。

对于存在水土流失现象的地区,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土地整治和治理,包括梯田建设、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

3. 农田管理和利用。

建立健全的农田管理制度,推广科学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农田,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4.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源地和河流,减少水土流失的泥沙输入。

5. 生态环境修复。

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要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包括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

三、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的实施和效果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的实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南方红壤特性问题及改良策略

南方红壤特性问题及改良策略

2020年11月a L U it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2期南方红壤特性问题及改良策略聂国树(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江西分宜336600)摘要:由于红壤在我国的分布区隶属江南各省,范围甚广,阐述了南方红壤的特征及其复杂的成土过程。

着重从红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红壤利用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江西省红壤改良开发的生产实践为例提出了改良措施,为红壤区大型土壤工程地力资源维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重要的技术理论指导。

关键词:红壤;理化性质;土壤改良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22-0056-021红壤概述红壤广义上是指一种分布在非洲热带以及东部亚热带地区的具有一定富铝化合物特性的土壤,呈红色或黄色(因其氧化铁水化程度差异造成)[1]。

红壤所在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旱,四季分明。

我国红壤区年均气温大约在14〜26 °C,最热月均温26〜38 X:;最冷月均温为1〜14°C,年降雨量大约为1200〜2500 mm。

我国红壤的形成主要是土体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作用这两个过程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

土体中的脱硅富铝化是大自然形成红壤的一个重要地球化学过程;而生物富集作用直接影响红壤发育,这两个生物化学过程对红壤形成发育的影响具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性[2]。

2红壤的理化性质由于红壤区高温多雨,土壤矿物质遭受强烈的风 化,生物化学循环旺盛,造就了红壤独特的理化性质。

更有研究表明,红壤性土壤的物理过程和力学性质的变化与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铁铝氧化物以及高岭类粘土矿物密切相关[3]。

2.1红壤的结构特征土壤颗粒(包括土壤团聚体)和粒间孔隙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即为土壤结构特征,它直接影响了土壤的抗蚀 性、持水性、土壤水的移动性、农耕的难易程度及根系舒展等性状。

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

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

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南方红壤区,指的是我国南方地区被赤红色土壤所覆盖的地带。

这些红壤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因其红色而得名。

红壤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管理这些红壤资源,制定了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

下面将从标准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土地开发和过度的农业活动,南方红壤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红壤的侵蚀和退化愈发显著,导致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制定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成为必要的举措。

二、目的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南方红壤区土地利用和开发,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壤侵蚀、退化等问题的发生,保护和提高红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三、内容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划分、土壤质量评价、土地开发和利用、土地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土地利用划分:根据红壤的特性和土地利用需求,划定土地开发和保护的范围。

确定适宜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位置和面积,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土壤质量评价:通过对红壤的理化性质、呼吸作用、保水性和肥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评价土壤的质量状况。

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

3.土地开发和利用:规定红壤区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要求和限制。

制定耕地利用和整理的规划,鼓励农田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4.土地保护和管理:明确南方红壤区土地保护的目标和原则,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减少土地侵蚀和退化的发生。

四、意义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的制定,对南方红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标准的落实可以规范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保护和提高红壤的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侵蚀和退化。

提升红壤耕地质量 支撑“藏粮于地”战略实施

提升红壤耕地质量 支撑“藏粮于地”战略实施

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中南贫瘠红壤与水稻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红壤耕地次生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江南地区冷浸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江西省鹰潭)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等。

同时,建有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环境宜春实验站等平台,以及一批红壤耕地质量演变长期定位监测试验。

在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改良与培肥、高效利用与治理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为红壤区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关成果“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南方红壤区旱地的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赣东红壤丘陵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东南丘陵区优质高效种植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红壤耕地次生障碍生态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红壤丘陵区花生连作障碍阻控及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次,出版论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制订颁布技术规程20余项。

土壤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纬30°以南的丘陵地区。

红壤区国土面积为全国的11.8%,养育着全国22.5%的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产品基地,但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

红壤因其酸性强、黏重板结、贫瘠、易侵蚀等自然特性,加之受多熟集约种植、过度开发、施肥不合理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中低产耕地面积大、综合生产能力与种植效益低,影响了气候生产潜力的发挥和区域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江西的红壤面积占土壤的比例达到70.7%,是全国红壤比重最大的省份,地貌类型齐全,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红壤地区。

江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红壤改良利用和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相继开展的“南方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区划”和“南方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摸清了江西红壤资源的家底,出版了《江西红壤》专著;“八五”以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红壤区域农业项目、沃土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水农业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如《赣东北低丘红壤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东南丘陵区优质高效种植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沃土技文/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提升红壤耕地质量 支撑“藏粮于地”战略实施封面专题COVER TOPIC合、中酸性土壤以有机肥阻酸与土壤培肥相结合、弱酸性土壤以减氮控酸与平衡施肥相结合的土壤酸化阻控关键技术;创建了水分和养分扩容为核心的红壤次生障碍生态改良关键技术;集成了以合理轮作复种、秸秆覆盖替代化学除草、有机无机肥配施、施用土壤改良剂等为核心技术,以优化施肥、施用碱性物料、冬季深翻或冬种等为配套技术的红壤旱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建立了暗管或开沟降渍、机械起垄、土壤结构改良、还原性物质消减、养分活化等冷浸田治理关键技术;创建了冬种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调酸培肥、平衡施肥为核心的贫瘠型红壤稻田改良关键技术。

红壤改善措施

红壤改善措施

红壤改善措施红壤是指存在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酸性红黄壤,其酸性和低肥力是限制农作物生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

为了改善红壤的肥力和酸性,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红壤改善措施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石灰的使用、水肥一体化、翻耕、中耕、旋耕、深耕和种植适应性作物等。

1. 有机肥料的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性、提供植物营养元素等。

在红壤改善中,适量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轻酸性问题。

常用的有机肥料有农家肥、畜禽粪便等。

在施用有机肥料时,一般需考虑有机肥料的种类、施用量和施用时机。

通常在农作物栽培前施用,也可分批施用。

2. 石灰的使用石灰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改良材料,能够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供钙、镁等元素,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在红壤改善中,适量施用石灰非常重要。

一般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农作物需求确定施用量。

石灰的施用时机一般在农作物栽培前进行,通常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3. 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是指在节水灌溉的同时,将肥料与灌水一起施入土壤中,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营养素流失的目的。

在红壤改善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使肥料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调整灌水量和频率、确定肥料种类和浓度、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等。

4. 翻耕、中耕、旋耕和深耕翻耕、中耕、旋耕和深耕是常用的土壤改良措施,能够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和通气性。

在红壤改善中,翻耕可将下层土壤与上层土壤混合,改善土壤结构;中耕可使土壤更加细腻,增加土壤肥力;旋耕除了有中耕的效果外,还能够将残留植物秸秆、根系等混合在土壤中,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深耕能够松弛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

5. 种植适应性作物选择适应红壤的农作物种植也是红壤改善的一种重要措施。

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红壤的酸性和低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红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红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红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环学院2002级博士土壤学专业李怡龙)一、我国红壤资源概况广义的红壤是指我国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土壤,包括铁铝土纲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所有土类,以及半淋溶土纲的燥红土,一般统归为红壤系列。

其分布范围大致北起长江南岸,南迄南海诸岛,东至台湾,西接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云南、贵州、浙江等省的全部,以及安徽、湖北、四川、江苏、西藏的部分地区,涉及15个南方省(区)。

全区总面积达218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7%。

其中红壤系列的土壤面积约128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8.7%。

红壤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资源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具有热量丰富、水分充沛的特点,年均温14-28o C,≥10o C积温5300-9200o C,年降水量1200-2500mm,但时空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十分明显。

地面起伏大,切割深,山丘面积大,地形和母质变化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之比,大体为7:2:1。

植物种类繁多,组成丰富。

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生长量大,四季长青。

土壤以红壤系列为主,还有水稻土、紫色土、石灰土、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土类,呈现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互相交错的复杂分布。

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红壤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适种性广,门类齐全和多样性、综合性的布局特征,成为我国发展粮食作物和各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林木的重要基地。

红壤地区人均土地面积0.49hm2,约为全国人均的1/2;耕地0.28亿hm2,仅占全国的28%粮食总产却达全国的42.7%,水稻产量占全国的3/4,养育了全国2/5的人口。

森林面积0.55亿hm2,占全国的45%,每年为国家提供3000多万m3优质木材、10多万吨橡胶。

此外,茶叶、水果、油料、贮麻、甘蔗、蚕茧等的生产也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红壤的改良措施范文

红壤的改良措施范文

红壤的改良措施范文红壤,又称硬质红土,是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它的特点是土质肥沃、质地紧实、通透性差、保水能力弱、可蓄肥力高,但缺乏有机质、磷、钾等养分,pH值一般较高。

红壤在农业生产中受到限制,因此需要进行改良措施来提高其肥力和改善其物理性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红壤改良措施。

1.深松翻耕:红壤紧实度高,通透性差,深松翻耕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供氧能力和根系发育。

可以通过机械翻耕,将红壤翻松至30-40厘米深度,或者机械插秧后进行浅翻。

2.增加有机质:红壤通常缺乏有机质,因此需要补充适量的有机质。

有机质能改善红壤的肥力,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提高蓄肥力和保肥力。

可以施用农家肥、稻草、秸秆、畜禽粪便等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施用磷、钾肥:红壤中磷和钾的含量较低,需要适量的施用磷、钾肥料来补充。

磷肥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和抗逆能力,钾肥可以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和机械强度。

可以根据红壤的磷钾含量进行施肥量的控制。

4.配合施用缓释肥:红壤磷、钾的供应量常常不足,施用速效肥料很容易造成养分流失和浪费。

因此,可以使用缓释肥料,通过缓慢释放养分,延长施肥效果持续时间,提高肥料利用率。

6.实施水保措施:红壤质地紧实,保水能力差。

因此,在种植作物时应注意水分管理,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

可以采用亩灌亩排的方式,避免因积水导致根部缺氧。

7.合理轮作:红壤土壤肥力容易流失,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养分流失。

通过合理的作物轮作,如水稻-豆类,麦类-油料,可以保护和提高红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8.优化种植结构:红壤一般适宜种植谷类作物和油料作物,可以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红壤的农作物,如大豆、玉米等,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总结起来,红壤的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深松翻耕、增加有机质、施用磷、钾肥、配合施用缓释肥、应用草木灰、实施水保措施、合理轮作和优化种植结构。

这些措施能够改善红壤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含量,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最终提高红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