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三卷理论体系框架

合集下载

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论体系结构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资本论》的理论结构体系的规律性是在于围绕“资本”这一中心主干循序导出了一系列的资本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庞大理论体系。

这也就是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所说的《资本论》茫茫森林体系。

【关键词】资本理论;体系结构;分枝结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交叉科学的完美统一。

江泽民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着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1](р.21)为此,我们现时期对《资本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资本论》理论体系结构分析源起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即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2](P8)但马克思的这种用抽象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博大精深,不易读懂。

然而《资本论》的结构体系是非常科学的,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我们发现,《资本论》的这种结构体系的规律性是在于围绕“资本”这一中心主干循序导出了一系列的资本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庞大理论体系。

这也就是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所说的《资本论》茫茫森林体系。

这就为我们将《资本论》体系形象化提供了可能。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值的生产作为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力, 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和社会生产和 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发展运动的集合和交 融,形成由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 运动。
第三,在社会生产工艺技术的组织和应用上,普遍采取了一种机器大工业生产的 技术经济形式,形成了技术经济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系统分类生产、交换、 分配和应用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根本和最普遍的系统组织形式。 技术经济 内在具有技术的科学化和创新主导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差异之间的特殊矛盾, 并且 由此形成以科学技术的生产和系统分类应用为内容, 以生产技术进步规则和比例 关系为原则的技术经济规律及其创新机制, 产生了统一的社会生产技术方式和与 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技术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因此,技术创新 的主导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第三个典型的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 科学技术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分类生产和应用,不仅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载 体和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系统,而且使社会经济成为一种具有严格经济技术规 则, 并且按照经济技术规律进行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关系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体 系。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 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科学获得的使 ” 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进步,社会化大生产体系内在经济技术规则、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关系不断地发 生变革,社会财富的生产和致富的基本手段,也完全科学技术化和科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的三位一体内在逻辑规定, 把唯物辩证法具体 化为《资本论》逻辑构造的系统规则和逻辑方法,以逻辑方法决定逻辑秩序,通 过逻辑起点、逻辑中心、逻辑结构秩序的科学选择和系统安排,构造出贯穿于全 部理论并保持首尾一致的内在逻辑主线,就成为《资本论》逻辑构造的又一个根 本特点。因为规则和方法是标准,所以马克思逻辑构造的系统规则和逻辑方法, 形成了《资本论》系统化整体逻辑构造的科学范式和标准系统。 《资本论》使整个政治经济学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完全和彻底的科学革 命” 。!"#这种科学革命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 的经济科学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科学革命;二是创建了“逻辑、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的辩证逻辑理论,!$#完成了辩证 法理论的科学革命;三是创建了系统化逻辑构造的科学范式和标准系统,完成了 逻辑构造理论的科学革命。 马克思三个方面的科学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 体,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科学革命。但是,对第三种意义上的科学革命,人们却没 有能够从科学理论系统逻辑构造一般规律上, 充分认识它具有的独特的科学地位 和科学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讲解

《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1)《资本论》的体系(A)最初拟定的体系——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

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

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也没有实现。

此后他既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研究,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把他所拟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下面各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过的意义上。

(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

它们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乡村。

三大社会阶级。

它们之间的交换。

流通。

信用事业(私人信用)。

(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来考察。

‘非生产’阶级。

税。

图债。

公共信用。

人口。

殖民地。

向外国移民。

(4)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5)世界市场和危机。

”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修改如下:“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二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继续修改稿子,在他的1861—1863年手稿中,又将以前拟定的整个体系改变,以相当于第一卷部分而论,又修改为:“(1)导言;商品,币。

(2)货币转化为资本。

(3)绝对剩余价值(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绝对剩余价值,(d)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e)同一时间的工作日。

剩余价值额和剩余价值率(大小和高低?)。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哲学逻辑11图解《资本论》1至3卷的逻辑_OK

哲学逻辑11图解《资本论》1至3卷的逻辑_OK

哲学范畴工具的应用
量的差别2 层次 社会属性
劳动 人与人关系 社会
量是
关系 1经济关系 关系
存在形式
2生产关系
自身特点
3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 层次性 社会属性
层次
质是存在 自身属性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质的差别 用处不同 单一性
使用价值 物
有用性
交换价格 在交
交换价值
换中

成为 劳动成果
层次
商品
量的差别1
第一篇 基因形态 商品
(价值关系演变过程)
基因 本质—形式
现象
第二卷 动态形式 资本的流通过程
理性对象 变化过程
第三卷 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存在形式 辩证逻辑
变化过程 两个层次
第四卷 理论形态 观念的演化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
逻辑模式 动静一体
10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述结构
剩余价值内涵
3a社会形式 本质:商品价值 形式:交换价格
系统 分析 四分法
a客观对象
b动态属性
b形式和属性
满足需要的物
交换的量的比率
劳动力的耗费
处在变动形态中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
b自然属性 质和量两种规定性 社会尺度交换形式
c理由根据 交换的依据 等量的社会劳动
c1本质属性 价值是凝固在商品 体中的劳动时间
典型实例 英国
个别 就是 一般 适用一般 德国
科学表述格式 本质两分法 形式三段式
3
科学表述方法的典型实例
自然规律引起的 社会对抗的发展
程度的高低 表面现象:认识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

本卷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他指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交换和货币的流通,深刻揭示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对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润和剩余价值。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机制,为后续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规律。

他指出,利润率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而平均利润率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利润分配规律,为后续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形成和发展。

他指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规律,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总结
• 在研究了生息资本理论和地租理论之后, 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过程就结束了,所以, 第三卷第七篇的任务和内容就是对《资本 论》一至三卷的内容作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结构
• 工人阶级依靠出卖劳动力,以工资形式得到了等 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活劳动耗费;资本家依据 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剩余价值形式无偿地占 有了活劳动耗费的另一部分;资本家阶级中不同 的集团分割剩余价值,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和利息;大土地所有者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以 地租的形式在剩余价值中占有了一部分。这就是 雇佣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权基础上的社会三大阶 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阶级。 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经 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 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劳动价值论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 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 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商 品的使用价值;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 殊商品。 • 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 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第二篇:资本的周转
• 在第二篇中马克思把个别资本的运动作为 一个周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即资 本周转来研究,阐述了科学的资本周转理 论。 • 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 周转速度会加快,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 剩余价值,年剩余价值率会提高。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马克思在第三篇中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 动过程,研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条件和形式,阐述了科学的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理论。 • 社会总资本运动顺利实现的条件即社会生 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及各部类内部必须保持 一定比例关系。
总结
• 总之,整部《资本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 基础,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而展开的,它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社会结 构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谢谢观赏
第二篇到第六篇:剩余价值理论
• 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 值的生产,阐述了剩 余价值生产理论,揭 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 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 削关系。
•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 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 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方法:绝对 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 存在着辩证关系。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 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 资篇:产业资本与利润
• 在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中,马克思首先 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的最一 般形式——利润,研究了产业资本家内部 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问题,阐述了平均利 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产业资产阶级 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第四篇: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 本来在生产中才能产生的剩余价值,不仅 表现为资本带来的利润,而且在商业资本 的场合,进一步表现为流通中的价值增值。 • 这一篇更具体考察商业资本怎样从产业资 本中分裂出来,利润如何表现为商业利润 和产业利润。
第三卷:阐述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与在劳动价值理论 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
• 《资本论》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的总过程,它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 现和分配的过程,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 现在第一、二卷已经分别被阐述过了,因 此,第三卷重点阐述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 从而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 • • •
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
• 阐述了资本的积累理论,分析了资本家和雇佣工 人之间剥削关系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揭示资本 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 • 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 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二卷: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矛盾
货币理论
•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 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 关系。 • 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 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 产生的派生职能。
第五篇:生息资本与利息
• 本篇的中心问题是生息资本的出现以及利 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 对剩余价值分配过程的考察,即对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与各种特殊 资本形式相适应的各种特殊利润形式的分 析到此告一段落。
第六篇:土地所有者和地租
• 资本主义地租和剩余价值的其他各种特殊 形式不同,是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 的转化形式。
《资本论》三卷理论体系框架
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通过对资本 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运动规律。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 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 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 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三卷体系框架综述
•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 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 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 • 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 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 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爆发。 • 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 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 《资本论》第二卷考察的是资本的流通过 程,这里的资本不是商业资本,而是产业 资本,流通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流通过程, 而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是 广义的流通过程,但是重点考察的是狭义 流通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 分析,阐述了剩余价值实现的理论。
第一篇:资本的循环
• 马克思对个别资本运动的分析集中在第二 卷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其中第一篇主要研 究了资本循环中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的连 续性,阐述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 • 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历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保存和 增殖自身的价值,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