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两则)

合集下载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夫和蛇》两则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待人接物要分辨是非,不能对敌人仁慈,增强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领悟故事的主题寓意。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情感朗读故事,表现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主题寓意。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故事文本:准备《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 相关问题:准备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世界。

2. 自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文本,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对故事的理解。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寓意讲解:教师讲解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朗读故事,表现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寓言,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善待生命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农夫和蛇两则》原文2.2 生字词解析蛇、农夫、善良、恩惠、报答、受伤、帮助、后悔、教训等词语的解释。

2.3 故事背景介绍关于《农夫和蛇两则》的背景知识,包括农夫和蛇的象征意义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第一遍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2 第二遍阅读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寓言。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3.3 第三遍阅读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 老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表演。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4.2 家庭作业1. 根据故事内容,画一幅插图。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插图和短文。

5.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音频提供《农夫和蛇两则》的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6.2 图片资料收集与故事相关的图片,如农夫、蛇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6.3 故事视频寻找与《农夫和蛇两则》相关的动画或短片视频,用于课堂观看和讨论。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导入1.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情节和寓意。

(3)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仁慈的品质的尊重和向往。

(2)培养学生对背叛、虚伪的行为的警惕和反感。

(3)培养学生对待事物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做到明辨是非,不盲目跟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农夫和蛇》两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寓意。

(2)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写。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能够对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课本《农夫和蛇》两则。

(2)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

(3)教学卡片、图片等教具。

2. 教学设备:(1)黑板、投影仪等。

(2)录音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卡片等教具,引导学生对故事主题进行猜测。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对故事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

(2)讲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4. 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思考题解答,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对故事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编写一篇简短的故事梗概。

2. 学生选择一个角色,写一篇关于角色的心理活动的短文。

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事中的道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能够把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会通过故事了解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让他们明白善良对待他人是一种美德。

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仅仅看表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通过故事学会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5. 案例分析:通过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和对待事物。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是否理解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4.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农夫和蛇二则

农夫和蛇二则

农夫和蛇
1. 给下列字注音:
jiāng) 冻僵(
测评题:
lóng)冬 隆( 怜悯(mǐn) 劈( pǐ )开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 A. 怜闵 C. 苏醒 残忍 隆冬 尹索 守候 B. 砍柴 版斧 放弃
D. 纠缠 劈开 仇恨
3. 《农夫和蛇》选自 《伊索寓言》 ,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 纪 希腊 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4. 寓言是以 劝喻性 或 讽刺性 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生物 或 非生物。 在创作上常运用 夸张 和 拟人 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 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哲理 。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 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 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 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 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 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 于和蛇
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中第二、三题。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复述、概括故事。 这两则寓言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人的本性不会改 变,不能对敌人心存任何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尽可能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概括归纳各段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农夫和蛇(两则)》。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问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农夫和蛇(两则)》。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品所传达的道理。

(2)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组内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答学生的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3. 拓展阅读评价:检查学生拓展阅读的笔记和心得,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收获。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2)能够分析两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3)能够运用词汇和句型讲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农夫和蛇》两个故事。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 课堂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分享对故事的期待。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

(2)分析主要角色及其特点,如农夫的善良、蛇的狡猾等。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分享自己的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通用7篇)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通用7篇)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通用7篇)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篇1一个农夫干完农活,看见一条蛇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

那蛇渐渐复苏了,它彻底苏醒过来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我真是活该!”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

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

农夫和蛇,讽刺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

告诫我们要学会辨认是非,不要被美好的事物蒙蔽了双眼,因为狐狸也会哭泣、蛇也有落难的时候。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篇2话说农夫被蛇咬伤之后,千方百计的治疗,花光了家里的所有,最后,连自己仅有的两间草房也卖掉了,终于排除了体内的毒液,把病治好了。

为了生计,农夫和老婆搬到了县城去打工,他们租了间简陋的破房子,白天,农夫夫妇都出去给人做钟点工,晚上他们就在破房子里安身。

一晃两年过去了,农夫攒了一部分钱,准备再赚两年钱,就可以回乡下盖房子了。

一天傍晚,天气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农夫刚给人刮完大白往家走,在路边碰见一条被车碾得血肉模糊的蛇,已经奄奄一息了,一条小蛇在旁边不停的哭喊着妈妈。

农夫见状,连忙蹲下身子,把受伤的蛇和小蛇一起装进工具袋里,拎回了家。

回到家中,农夫的老婆见状,气不打一处来,骂农夫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农夫还是默默的给受伤的蛇上药,包扎伤口,喂它们食物。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蛇的伤口还不见好转,小蛇就骂骂咧咧的埋怨农夫,怎么不早点救它妈妈?农夫也不跟小蛇计较,依然每天下班就给受伤的蛇换药,清洗伤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夫和蛇(两则)农夫和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

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乖瞪,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伊索寓言》简介: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

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

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

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

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向强者妥协等等。

伊索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

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莛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

“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

“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学习《农夫和蛇》指名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

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讨论以下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望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明确:没有误写。

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

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

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问题研讨。

布置作业: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

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自学反馈指名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

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讨论探究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蛇说的自然是歪理。

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

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

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

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辨析词语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①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

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

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

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

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词句品味、积累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⑼汹“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

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

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

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

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

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概括寓言的写法: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作业: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比较•探究农夫和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