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古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我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万能说课稿模板

小学品德与生活万能说课稿模板

小学品德与生活万能说课稿模板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本次课程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旨在通过讲授和互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生活惯。

具体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品德与生活,认识品德与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如诚实、守时、友善等。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惯,如整理书包、保护环境等。

4. 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引入:小故事分享(10分钟)在课程开始前,我将与学生分享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拥有好品德的小明如何成为班级的好榜样,鼓励学生向他研究。

2. 基础知识讲解(5分钟)通过简单的言辞,我将向学生介绍品德与生活的定义和作用,提醒他们品德与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选择一些学生已经熟悉的品德问题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一个同学抄袭了他人的作业,我们将讨论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4. 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一组情景任务。

每个任务涉及到不同的品德和生活方面,如礼貌、团队合作、文明用语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团队意识。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我将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并总结今天的研究成果。

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将所学的品德与生活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5分钟)我将提供一份简单的自我评价表格,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品德与生活方面的进步。

2. 学生评价(5分钟)在课程结束时,我将请学生填写一份匿名的反馈表,以了解他们对本次课程的理解和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依据1. 资源准备- 课程教材:品德与生活教材(由学校提供)- 小组活动任务卡片- 自我评价表格和学生评价表格2. 评估依据-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课程的反馈以上是我对小学品德与生活万能说课稿模板的建议,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通用3篇)

Even if the whole world denies me, and I believe in m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通用3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主题《共建邻里好环境》。

一、说教材本课以开放的视角,把学生由学会处理身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的大主题中。

不仅使学生知道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社区的环境,能为保护周边环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还能够号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邻里好环境的活动中来。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三个:1.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2.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的环境,关心、爱护自己生活区的环境,愿意为居住环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通过观察、访问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社会信息和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三年级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观察了解,但要完整地叙述清楚还有很大地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的环境,关心、爱护自己生活区的环境,愿意为居住环境做有益的事情;难点是: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四、说教学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故事导入、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方式。

五、说学法品社学科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但是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周围环境有所了解,但千篇一律,缺乏个人独特观点,视角还不够开阔。

因此,我主张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访问,去发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说课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说课稿1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初步熟悉校园环境和各种设施,知道他们各自在校园中的方位。

2、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

3、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4、懂得学校各种设施的用处。

说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逐步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生活。

2、懂得利用学校各中设施的用处。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学校的各个地方了吗?你们适应学校的生活了吗?学:不知道,我还没有适应。

师:不要担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校园”。

通过照片视频来学习学习。

二、讲授新课1、讲授阶段地点一:教学楼师:我们在讲新课之前要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看看你们认识不认识这些地方。

我们首先来到了教学楼,你们看看我们的教学楼高不高呀?生:高。

师:那么我们学里边有些什么呢?生:有教室,有办公室,有楼梯……师:那么我们教室里边有些什么呢?谁能说说看。

生:有黑板,课桌,讲台,标语……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标语是什么意思吗?(标语:进即静,坐即安)那么我告诉大家,这个意思是进到教室要安静,坐在位置上要安稳。

因为教室是个学习的地方,不能大声的喧哗和打闹。

师:那么我们如果在楼梯或者是在楼道里应该怎么做呢?生:上楼梯要靠右走,下楼时要靠左走。

在楼道里我们也不能追跑。

地点二:图书馆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谁去过这个地方呢?谁能说说看?师:这个地方就是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也是这样的,它里边有许多的书,你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书看。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安静,并且要爱护书籍不能破坏。

同学们可以业余的时间来图书馆转转,找找自己喜欢的书读一读好不好?地点三:医务室我们下个地方要去的是医务室?同学们应该知道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的了吧?是治病的地方。

那么我们平时有个感冒了,咳嗽了或者哪里受伤了,可以来到这里,让医生给你看看病。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14篇)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14篇)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14篇)《品德与社会》篇1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题是《“问号”之歌》。

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针对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

了解自己祖辈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而《问号之歌》一课旨在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听讲古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和谚语、。

然而,生活中,三年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拖拖拉拉,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我们备课组预设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2、能力目标: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

2、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

难点:激发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首先出示“苹果落地、小鸟飞翔、热水沸腾”三张图片,让学生看一看,问一问,学生可能会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究竟是怎么落地的?”也可能会问“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热水为什么会沸腾?”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我们截取这几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有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牛顿的故事。

介绍牛顿当时因为受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启发,然后刻苦钻研,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

从而让学生懂得问号的魅力,认识到爱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今天的一小问,也许成就的就是将来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

2019年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

2019年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

2019年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目录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2.我们的学校3.我生活的社区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1.我学会了2.向“谁”学3.做学习的主人4.大家都在学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2.规则有什么用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1.我是谁2.我的责任3.我能做好《我爱我的家》说课稿一、说教材《我爱我的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这节课从熟悉的家庭生活为媒介,了解亲人,感受亲情的温暖,进而开始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珍惜现在。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已经有“家”这个概念,但对“家”的理解和认识却不深入。

他们知道最亲的家庭成员,但绝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了解不深,更不了解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同时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产生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会为父母分忧,体谅父母。

3、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会为父母分忧,体谅父母。

2、难点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产生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五、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同时,采用活动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提问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学法:新课标要求,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尊敬长辈》编写的。

该教材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主要目标的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尊敬长辈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尊敬长辈,并能正确运用相关的礼仪用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尊敬长辈的基本礼仪用语。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尊敬长辈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学PPT、教学卡片、小红花奖励卡片。

2. 素材准备:与尊敬长辈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尊敬长辈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尊敬长辈的基本礼仪用语。

通过示范和反复操练,让学生掌握这些用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情感教育(15分钟)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尊敬长辈的场景和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尊敬长辈的情感价值,并进行情感认知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4. 活动设计(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尊敬长辈的场景,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尊敬长辈相关的名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尊敬长辈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尊敬长辈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对尊敬长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册教材是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

主要包含了丰富的品德与生活知识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生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品德与生活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和道德准则。

- 研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基本的品德素养。

-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 培养学生掌握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理解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四、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品德与生活基本概念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概念,如友善、守规矩、诚实、宽容等。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2: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研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如尊重他人、沟通交流、分享、团队合作等。

教学方法: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

教学内容3:社会公德与个人修养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和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如关心他人、乐于助人、遵守社会规则等。

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

五、说教学手段和过程教学手段- 板书:重点词汇、概念和实例。

- 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8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8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8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1一、教材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分享的快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第三个主题。

本课旨在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与关爱。

二、教学目标定位: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和本课,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学会与他人分享。

2、过程与方法:创设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分享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会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体验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难点:理解分享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我以“吃苹果”这一情境为切入点,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出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样的苹果,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都会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来我继续设疑,同学们都有这种想法,可是老师手中只有这么一个苹果,你们都想吃,我给谁呀?老师遇到了难题,快帮帮我拿出你的金点子吧。

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畅所欲言,想尽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这样的做法就是“分享”。

随后进一步引出问题:分享能带给我们什么?你体验过分享吗?这节课让我们在短短的40分钟里共同感受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由此引出新课——分享的快乐。

我就是用“吃苹果”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分享的快乐》
打古小学:邱贤方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分别是:我们班的“分享日”、活动天地、我们共享用和故事与思考。

1、我们班的“分享日”:从“分享别人的”和“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活动中,理解“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2、活动天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合作体验,分享快乐。

3、我们共享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加深对分享的理解。

4、故事与思考: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分享不仅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本课的四个内容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定为以下三个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乐于与他人分享。

四、教学措施:
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教学措施。

五、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准备,桂圆若干,多媒体课件,纸。

学生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孩子都是在活动中学习。

因此,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每个环节主要采用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一)第一个环节是初步感受分享的快乐,导入新课。

主要采用了活动分桂圆(我把带来的桂圆同大家一起分享。

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同时,也可激发起学生
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的愿望。

学生的大脑立即进入兴奋状态,导入新课。


(二)第二个环节是更进一步感知分享的快乐。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
学生与其它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这个活动来突破。

(在这个活动中我立即迎合学生这种心理,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而在分享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语言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

为此,我要捕捉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过程中我立即请学生交流、谈话: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就自然理解“五角星”里的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谈自己的感受。


(三)第三个环节是合作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我设计了传纸接力赛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在这个活动中有如下几个步骤:
1. 拿出准备好的面积大于双脚的纸,每张纸面积相等。

2.对孩子们分组,每组6人,男女生各三个。

3·每人脚下踩纸一张,站最后的一个同学手里还拿一张纸。

把这张纸向前依次传至第一人,放在前方脚能跨到的地方,踩上去。

4·后面的人依次向前移动,最后的一个人再将空出来的纸往前传,依次重复,看哪一组先到终点
活动中还提出了如下要求::
1.不能追玩打闹。

2.传纸必须是后一个学生传给前一个同学的手里,不可跳过任何一个人。

3.任何人的脚不可以落在地上,要始终落在纸上。

不可跳,只能跨。

游戏后分组讨论:几个人怎样才能共同做好一件事?在活动中每一个人是不是同样重要?大家可以怎样相处?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胜者和没获胜者派代表板演分享他们的快乐。

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小组打算怎样合作?实现合作体验分享快乐的教学
(四)第四个环节是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

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多媒体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

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

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五)第五个环节是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

在这一环节采用讲故事,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七、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设计出了这样的板书。

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八、教学设计:
最后我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