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9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爱莲说》,学生能理解屈原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并能体会到荷花的美丽与哲理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的赞美之情和对荷花的描述。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绘荷花的美丽形象。
2. 探究诗人在描写荷花时的背后哲理。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荷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荷花的第一印象以及对荷花的了解程度。
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整首《爱莲说》,并给出生词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生个别阅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并讲解诗歌的押韵和格律。
2. 教师解释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意图。
诗歌赏析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诗歌,探究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哲理意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形式分享对诗歌的解读,并展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朵花,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该花的赞美之情。
2. 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者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爱莲说》,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领悟,并将之作为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爱莲说》教案10篇

《爱莲说》教案10篇《爱莲说》教案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__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理解__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__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__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__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
__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__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如下:1、朗读教学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
爱莲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爱莲说》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3)分析莲花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爱莲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高洁品格,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 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莲花的形象特点。
3. 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莲花的特点,展示莲花图片。
(2)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爱莲说》,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莲花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莲花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品味(1)学生朗读《爱莲说》,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拓展延伸(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莲花的美丽景象。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 写一篇关于莲花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3. 收集其他描写莲花的诗词,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爱莲说》、短文写作以及诗词收集。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莲花形象特点和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引导等方面。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包括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3、解释划线的字词: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莲说》的教案4篇

《爱莲说》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四)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字音字形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六)解读莲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味道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表里如一,正直无私美名远播,根基深厚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3、小结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爱莲说教案模板10篇

爱莲说教案模板10篇爱莲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5、1课时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
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__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__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
《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教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撰写教案,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此刻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齐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述的对象。
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千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此刻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能够说明,也能够议论,还能够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
爱莲说教案全面版

爱莲说教案全面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爱莲说》的文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莲花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爱莲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掌握作者的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莲花的象征意义。
(2)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莲花吗?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爱莲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莲花的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莲花的象征意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莲花的象征意义,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
(2)分析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如以莲花喻人、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做到像莲花一样纯洁无瑕。
(2)进行诗词鉴赏,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莲花的诗词。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 写一篇关于莲花的小作文,谈谈自己对莲花象征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 学生能够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 学生能够欣赏其他描写莲花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及重点][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1.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
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
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解题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他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
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
(屏幕显示)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
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
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
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
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
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学生齐读课文)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
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
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
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
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
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
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
(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7.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
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作者在这里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还要想一想:作者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
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
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
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明确:莲:不染、不妖,香,清,不可亵玩我们体会得很好。
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
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
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我们画下来。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学生纷纷举手)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
我们再看课文。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
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
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
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学生踊跃举手)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
还有呢?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
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
还有吗?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
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
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