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

合集下载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事件概述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动光绪帝变法。

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一、选拔维新人才。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

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

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

”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

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标志: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 诏》,宣布变法。
1898年6月11-9月 21日,共103天, 史称“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的内容 二、百日维新的特点 三、百日维新的评价
除旧:精简机构,裁 汰冗员,取消旗人由 国家供养的特权
布新:鼓励官绅士民上 书言事,各省举荐通达 时政的新政人才
改革科举制 度,废除八 股
教 育 科举
文化教 文化 育方
准许民间创办 报馆、学会, 设立译书, 组织翻译外国 书刊建立新式军 队,装备新 式武器,按 新法练兵
军事
添造兵船, 增加海军实 力
二、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 家的制度模式,改革中国的旧制度。
1.进步性: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上 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 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些变法的措施推行,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学文化 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 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2.局限性: 1)没有采纳资产积极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 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政治上是如何除旧 布新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取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兴办邮局,裁撤驿站
有利于 民族资 本主义 经济发 展的措 施
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 京师设立大学堂,筹办铁 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 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 学生到海外留学

百日维新基本内容

百日维新基本内容

百日维新基本内容
百日维新是中国明治维新的启示,指的是1898年光绪皇帝任命康有为为翰林院编修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激进的改革派士人在短短的百日内,提出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

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 政治改革:废除内阁制度,实行宪政,建立议院制度。

提出了代笔议政、三权分立等政治改革方案,力图增强君主权利的制约与民主参与。

2. 经济改革:提出“资本实业救国”、“变法兴业”等口号,主张发展工商业,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化,改善财政收支,加强对外贸易,提倡自强自立的经济政策。

3. 教育改革:主张旧式文人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提出了“求实学堂”、“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实用人才,提倡平等教育机会。

4. 军事改革:提出重视军事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训练和武器装
备的改革,以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然而,百日维新并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和全面推行,因为皇帝被保守势力的反对所压制,维新派改革努力最终被迫结束。

然而,百日维新为后来的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 百日维新
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 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
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
的(著3作)出变版法不理久论,有即偏被激光之绪处皇,帝内下部令意毁见版分。歧 回答: 据上戊述戌材变料法结的合失所败学有知多识方,面总的结原出因维。新根变据法上失述败材原料因,?分析 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一、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
措施
除旧
布新
掌握重点 进步性
政 精简… 治 裁汰…
取消… 经 济 裁撤…
鼓励…举荐…
便于资产阶级参政 提高办事效率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鼓励… 改革…兴办…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文 化
废除…
选派… 创办…
培养人才和传播西学
军 裁汰旧军 事
创建…
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合作探究】把我们班分四大组,分别代表政治、经济、
4.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 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第3课
百日维新
授课人:历史组 唐润莲
1.光绪帝4岁继位,由慈禧 “垂帘听政”,直至去世, 光绪始终是个傀儡皇帝。
2.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于 玉澜堂(夏季)和瀛台(冬 季)。
3.1908年,慈禧太后死的前 一天,她狠毒地将光绪害死 在瀛台,终年仅三十八岁。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后的一场历时100天的维
新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善晚清政府的形势,恢复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

在晚清朝廷及社会各界的呼声下,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实行百日维新,以回应国内的改革要求。

维新的关键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

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宪政制度,推行君主立宪,设立摄政王、议政机构等,以加强皇帝与内阁、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制衡。

此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正性。

在经济方面,百日维新试图推行自立自强政策,通过扶持工业、发展商业、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调整国家财政,提高军费,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同时,还试图改革税制和海关,吸引外资,推动经济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百日维新提倡新式教育,鼓励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军事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加强军队的组织、管理和武器装备的改革,通过培养军事人才、改进军事制度等措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

然而,百日维新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和皇帝自身的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持续实施完整的计划。

光绪皇帝被迫撤回改革政策,并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员进行清洗和处罚。

尽管百日维新未能取得长远的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并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Hundred Days of Reform简介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详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 百日维新
(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保国会。 (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具有资产 阶级政党的性质。 (3)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4)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 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张之洞主张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反对民权、自由、 平等等西方观念,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 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 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 想的人参政议政
政治方面: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主要 内容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保护农工商的发展, 军事方面: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 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
• 中国人民: 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 爱国官员: 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 光绪帝: 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维新运动的发展)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⑵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D
7、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 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 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 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 轧花、柞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 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 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课件4: 第3课 百日维新

课件4: 第3课 百日维新

问题2:百日新政的内容并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有利于有识之
精简机构,提
类别
颁布士的参与新政法治
改高革行的政效旧率制
政治方面 允许政官治民民上主书化言事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有局济利限方于性面民:族没提开资有倡垦涉和荒及奖地经主维励 ,济立矿士修新工产宪民筑派业。制投铁提化等资路出政设,的治厂开开主产,国张会。奖、励设农议工展院商、业实行发君

传播了西方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西学变革成 为时尚潮流
问题2: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只有实现民族独立, 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例3.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北京菜市口。
行刑地——菜市口
问题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政变原因)?
材料一、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 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 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 “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 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戊戌变法资料》第四册,页384、385
第二幕:百日维新救危亡
课堂教学设计
探究一:百日新政——变法高潮(激情) 第一组:扮演维新派角色,主要完成百日新政这一子目 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探究二: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悲怆) 第二组:扮演顽固派角色,主要完成戊戌政变这一子目 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慈禧(1835年11月29 日—1908年11月15日) 即孝钦显皇后,叶赫 那拉氏,咸丰帝的妃 嫔,同治帝的生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国鼓 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 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 而起,日晡(bū)乃罢,览阅奏章, 尤不能尽。
注:晡(bū)是指 午后三时至五时
—《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
问题一:这段材料反映了新政哪方 面的内容?当时人们的反应如何?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 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 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 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 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 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 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 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 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 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激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 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 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 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 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 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 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 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 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 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 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 新也堂乎其后。” 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 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其主编的 《Cambridge: China History of The late Ching 1800~1911》 (《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 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享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 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行的措施及原因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 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 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除旧 布 新 精简机构, 政 裁汰冗员,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 治 废除旗人寄 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生特权 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 经 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 济 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军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 事 法练兵,添设兵船。 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 文 改革科举制, 筹设专门学堂;鼓励 私人办学,选派 教 废除八股 学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 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 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 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 中影响也最大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分别于1898年3月24日和4月13日 由总理衙门呈递给光绪帝,康有为希望光绪帝“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 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就是仿照俄国“以君权变法”,借鉴日本明治维 新推行新政。 《日本变政考》为编年体,起自1868年(明治元年),止于1890年(明治 二十三年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经验有六: “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 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这也正是康有为变法主 张的基本纲目。他向光绪皇帝推荐此书说:“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 切已足,其凡百章程,臣已采择具备,待措正而实行之,其他英、德、法、 俄变政之书,聊博采览。然切于中国之变法自强,尽在此书。臣愚考万国书, 无及此书之备者,虽使管、葛复生,为今日计,无以易此。我皇上阅之,采 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且惟以今日采用之,犹 有可及,少迟则俄路(按:指西伯利亚铁路)已成,虽欲变法,将为波兰, 亦无能为计矣。” 牛牛文档分 牛牛文档分 享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思考: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 僚的利益?如果你是顽固保守官僚你对变法持 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说明变法法令本身也存在操之过 急、考虑 欠周密的不足)
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有利于加强容是一种落后的体现。你认 为呢?
问题:以上政治法令与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 论战时的主张有哪些明显差别?为什么会出现 这些差异?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5.局限性: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 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 一定落后性,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牛牛文档分 享类别作用
局限性
政治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 方面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方面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文教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方面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军事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 方面 力,抵抗外来侵略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 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 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 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 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 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则能全,不变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效法日俄推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 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行新政,当务之急是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局,许天下人上书”。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 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 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 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享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 地点: 性质: 宗旨: 分会:
影响: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 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戊戌变法的内容
问题二:新政鼓励士民上书言 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 提出举国鼓 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 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 而起,日晡(bū)乃罢,览阅奏章, 尤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
问题三:“举国”如何理解?试用一句 话来akorabea变法内容之: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变法内容反映 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军事方面
时务学堂 强学会
时务报强学报 牛牛文档分 享万木草堂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表现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上清帝第六书》 (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转入政治实践:原因 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牛牛文档分 享⑵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 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 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国闻报 保国会
4、进步意义: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一定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 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 提供了参政议政;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 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 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 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2、有人认为,变法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 望与要求,具看待?
1、开始标志:
2、基本内容: 3 、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 4、进步意义:
5.百日维新: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 四个方面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