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童话的“叙述可靠性”
童话的逻辑性议论文

童话的逻辑性议论文童话的逻辑性议论文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
所有的童话都是虚构的,但有的读起来似乎入情入理,而有的却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符合童话的逻辑,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至破坏了整个故事的合理性。
童话的逻辑性建筑在假定之上,即作者必须为幻想人物的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然后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合理地自然地发展。
在一些超人体的童话中,并不是随意地让一个平常人腾云驾雾,各种魔术仙法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施展,只有童话人物被赋予超人的能力,获得某种“宝物”,或者当这个人物进入一个足以产生魔法的境地以后,才会发生奇境。
例如《五彩云毯》中,主人公采集云朵、织云毯、到日宫去拜访太阳神等等,就因为她是仙女,才能完成这些事情,而换作凡人,若无一定的条件,就不符合童话的逻辑了。
因此,如果超人体童话,不揭示出种种超人力量产生的原因,童话所描写的一切就会成为无源之本、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例如《音乐树》中,地上长出了音乐树,也是有一定童话逻辑的,正如作品中所写:“这树是那块小提琴的碎片长成的,贝西的血汗浇灌了这块土地,他的音乐又给了它生命,使它变成一种奇特非凡的树。
” 童话的逻辑性还要求在安排人物思想活动、角色之间相互关系、事件发展变化等方面,必须遵循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
也就是说,童话描述的虽然是超脱现实的幻想世界,但其中的人物、现象却仍然要严格地遵守真实生活的逻辑性。
比如,作者尽可以讲述小羊如何和凶恶的狼打交道,但如果写一只初生的羊羔竟然吃掉了狼,那就显得十足的荒唐。
在《山米,猫妈妈的孩子》中,小松鼠山米之所以能成为猫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失去母亲,而母猫正好又失去小猫,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山米由母猫喂养长大,彼此才能互相接纳。
作品中,山米并未成为小猫,而仍然保持松鼠的种种特性。
如果把它写得如同小猫,就不符合童话逻辑了。
中国经典童话读后感

中国经典童话读后感《中国经典童话》是一本收录了许多中国传统童话故事的书籍,其中包括了《大闹天宫》、《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童年回忆,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经典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这些童话故事都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比如《大闹天宫》讲述了孙悟空与天宫的故事,这个故事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和道教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由、正义的向往。
而《白蛇传》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人性的故事,它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爱情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故事无论是在情节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享受故事本身,更是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这些童话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要有勇气去战胜邪恶。
而《白蛇传》则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不要被外在的条件所迷惑,要用心去感受爱情的真谛。
这些故事都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些童话故事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无论是《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还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他们都是勇敢、善良的人物形象,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能够坚定不移,不屈不挠。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总的来说,《中国经典童话》是一本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童话故事,我们不仅仅是在享受故事本身,更是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益匪浅。
《中 国经典童话》读后感

《中国经典童话》读后感《〈中国经典童话〉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一本《中国经典童话》,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温暖的世界。
这些经典童话,就像是一扇扇通往神奇世界的窗户。
每一篇都带着独特的韵味,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比如说《神笔马良》,马良那支神奇的笔,能让画出的东西都变成真的,这可太让人羡慕啦!还有《牛郎织女》,牛郎和织女那份跨越银河的爱情,真叫人感动。
让我感触最深的,要数《田螺姑娘》这个故事。
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农民,每天都辛勤劳作在田间。
有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了一只田螺,就带回家养在了水缸里。
可他不知道,这只田螺其实是个仙女变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他从田里干完活回到家,都会发现屋子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饭菜也已经做好了。
他心里特别纳闷,这到底是谁在帮他呢?为了弄清楚真相,有一天,他故意早早收工回家,悄悄地躲在门外观察。
只见水缸里冒出一股青烟,接着田螺姑娘就出现了,她熟练地开始操持家务。
农民忍不住冲进去,拉住了田螺姑娘,请求她留下来和自己一起生活。
田螺姑娘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就答应了。
你看啊,这故事里的农民,那是真的勤劳朴实。
每天在田里从早忙到晚,汗水湿透了衣衫,那泥土都沾在裤腿上,脚上的鞋子也沾满了泥巴。
回到家的时候,那疲惫的样子,让人看着都心疼。
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有抱怨,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再说说这田螺姑娘,那真是心灵手巧。
她做饭的时候,系着围裙,熟练地切菜、炒菜,锅里的热气腾腾往上冒,香味都能飘出老远。
她打扫房间的时候,连角落里的灰尘都不放过,拿着笤帚仔细地扫啊扫。
洗衣服的时候,那双手在水里搓啊搓,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院子里,在阳光下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他们在一起生活后,日子虽然平淡,但是充满了温馨。
每天早上,农民会带着田螺姑娘的叮嘱出门干活;晚上,田螺姑娘会在门口等着他归来,然后一起坐在桌前,享受简单却美味的晚餐,聊聊一天的见闻。
这种相互陪伴、相互依靠的感觉,真的特别美好。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但就是这些琐事,让人感觉到了真情的温暖。
简论我国当代童话创作的原生态叙述

教 意味 ,而 开始从 道德 关怀 作 为一 种
自然人 性 内容 的角 度 .发 掘和 呈现 生
猪稀哩呼噜 》、汤素 兰的系列童话 《 笨 认同 ,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 真实
狼的故事 》等是其中最有 代表性 的一批 作品。在更 深的意义层 面上 ,这样 的艺
的存在 ,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 、
了新 的尝试 。这 一尝试 与 2 0世 纪前 、 中期形成美 学 框 架 殊 不 相
条就是大兴学校 , “ 教 以经济之业”。
北宋初年 ,官学教育衰微 ,景佑初
提高 ,积极 做事 ,我想 ,我们也能够成
为有 “ 大家 风范”的教育者 。
参考文献 :
年 ,开始允许大藩府立学 ,但小洲及各
县仍无学校 。范仲淹丁母忧期间 ,主持 [ 1 ] 张希清 ,范 国强 主编 . 范仲淹研 究 文集 [ H ] . 北 京:北京 大学 出版 社,
天 圣八 年 ,范 仲 淹 出任 河 中府 通 判, 上书 当时宰相 吕夷简 , 指出:“ ……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即使 在今 天 ,也值
得我们去研 究去学习。范仲淹 在 “ 上 时 相议制举书”中提 “ 宗经则道大 ,道
在边境为名将。其材 、其量 、其忠 ,一 劝学之要 ,莫 尚宗经 。” 身而备数器 。”
惑也。”其 实 ,为师之 “ 道 ”与治 国之 “ 道”并无 大区别 ,只要能够辨别正确 与错误 ,秉持 “ 道义” ,专注于能力 的
庆 历 三 年八 月 ,范 仲淹上 著名 的 《 答手诏条 陈十事疏 》,其 中最重要的
一
够无怨无悔呢?而且因为他 坚信 自己所
为无过 ,所以才能心无 旁骛地专 注于 自 己的T作 与学习 ,所 以能够取得非凡 的 成就 。”我高兴地 点头 : “ F同学讲得
中国现当代童话审美探究

2、时代特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这也反映在现 当代童话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社会,每个时期的童话作品都留下了深刻 的时代烙印。例如,《小红帽》的故事在传入中国后,便融入了许多本土元素, 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童话。
3、心理结构:中国现当代童话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通过富有想象 力和教育意义的情节设置,童话旨在培养儿童的美好品德和创造性思维。同时, 童话也儿童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安慰,力求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奇幻和惊喜的想 象空间。
参考内容
引言
在文学领域,死亡主题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 通过各种形式探讨了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死亡主题同样占据 了重要的地位。这些童话故事不仅为人们带来愉悦和娱乐,还引导人们思考生死 问题,探究生命的真谛。本次演示将从审美角度探究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分析其表现出的艺术与文学关系,并反思现代人应如何面对生死问题。
四、总结
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选择合适的 教材、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 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 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主性。
在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童话审美教学的发展方向。一方面, 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孩子们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 面,要积极拓展童话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优秀的童话作 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让童话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 作用,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艺术与文学:分析王尔德文 学作品中死亡主题的体现
王尔德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将死亡主题融入作品中。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 渔夫在捕鱼时遇到了一位美人鱼,他不顾一切爱上了她。然而,美人鱼最终死去, 渔夫也因此失去了他的灵魂。这个故事中,死亡主题与艺术和文学紧密相连。美 人鱼的死亡象征着爱情与生命的终结,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逝去的感 慨。
中国经典童话读后感

中国经典童话读后感中国经典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中国经典童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读物,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文化瑰宝。
中国经典童话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白蛇传》。
这个故事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恶劣。
在这个故事中,白蛇为了救许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展现了她的仁爱之心。
而许仙则展现了一个无私的品格,他不顾一切地爱着白蛇,最终也得到了白蛇的真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无私的,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够得到幸福。
同时,白蛇和许仙在面对困难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经典童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在向我们传达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都是深具中国特色的,它们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当今社会,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此外,中国经典童话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故事中的奇幻情节和精彩的人物形象都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这些故事中,孩子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生活智慧和处世之道。
这些故事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综上所述,中国经典童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读物,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文化瑰宝。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童话读后感

中国童话读后感中国童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中国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
在中国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勇敢、善良、智慧等品质的故事。
这些故事给人们以启发和教育,让人们明白了许多道理。
比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不渝的品质。
还有《孔融让梨》、《三打白骨精》等故事,都是在告诉人们要有勇气、善良和智慧,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中国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自然的故事。
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都体现在这些故事中。
比如《大闹天宫》中的美猴王孙悟空,他勇敢、聪明,敢于挑战天庭,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的英雄。
还有《嫦娥奔月》、《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都是在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寓意深刻。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在教育人们,让人们明白了很多道理。
在今天这个物质生活丰富、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多读一些中国童话,感受一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童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寓意深刻,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在教育人们。
在今天这个物质生活丰富、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多读一些中国童话,感受一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古代童话故事研究报告

中国古代童话故事研究报告一、引言童话故事是各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童话故事。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古代童话故事进行研究,探究其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童话故事的起源中国古代童话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并通过故事来传承神话和民间传统。
这些传统故事中的神灵经常变成动物或者人类的形象,与人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三、中国古代童话故事的特点1.寓意深远:中国古代童话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的形式传达出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救人的故事,体现了仁爱精神和顺应自然的美德。
2.重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童话故事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
故事中经常出现正义执法和恶人受到惩罚的情节,鼓励儿童学会辨别是非,明辨是非。
3.丰富的想象力:中国古代童话故事充满了生动的想象力,包括神仙、妖魔、精灵等各种神秘的元素。
这些元素激发了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4.接地气的情节:中国古代童话故事往往以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能够与儿童产生共鸣。
这种贴近生活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
四、中国古代童话故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1.培养儿童的正直品格:通过中国古代童话故事中道德规范的塑造,儿童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儿童的正直品格。
2.传承民俗文化:中国古代童话故事中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传承,可以使这些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3.开阔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中国古代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元素可以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五、结论中国古代童话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古代童话故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研究童话故事对于儿童成长和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童话的“叙述可靠性”作者:李雨芹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8期[摘要]布思曾说过:“当一位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准则(即隐含作者的准则)相符合,那么我说他是可靠的,反之则是不可靠的。
”中国现当代童话中,叙述者的价值判断、道德取向明确而且稳定,都是以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为标准的,同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具备了叙述学中关于叙述可靠性研究的特征。
本文试图从中国现当代童话中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入手,论述其叙述的可靠性。
[关键词]童话;叙述学;可靠性叙述者;隐含作者[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32-03一、什么是“童话”“童话”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不难发现,想象、幻想和夸张是童话的主要特征,儿童是童话的主要接受者,同时,尽管新版的《辞海》将“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说法改变成了“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但童话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目的没有改变。
虽然有人试图将童话回归到其本质上,如洪汛涛在《童话学》中提出了新的定义:“童话——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
”这一定义企图挣脱传统童话观中对童话社会教育作用的单一限制,但是儿童作为艺术受众以及童话的艺术特征等并没有多大变化,这种定义试图以其艺术表征去忽视教育作用,实际上亦不太完整。
因为儿童自身的限制,无法理解过于复杂深奥的概念,所以,其在阅读时所接受到的是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和道理,过于复杂的技巧与描述并不适用于童话,有些甚至会在儿童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误导孩子对于道德是非的判断。
在导向性明确的童话中,叙述应该是可靠的。
叙述是否可靠一直是叙述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不可靠叙述”的说法最早是由韦恩·布思于20世纪60年代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当一位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准则(即隐含作者的准则)相符合,那么我说他是可靠的,反之则是不可靠的。
”①叙述学所讨论的可靠性,与叙述者同隐含作者的关系巨大,其在意义和评价上的距离是文本是否可靠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文本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意义观与价值观一致,那么文本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二、童话中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一)叙述者在叙述学的关于叙述者研究中,叙述者并非一定是某个人物,而是成为“抽象的功能”在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或者说是一个作为叙述行为中具有抽象的叙述功能的人格。
童话中的显性叙述者可以为任何事物,无论是人,还是人格化的小动物,甚至是人格化了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童话故事中故事的源头。
在刘兴诗的《琥珀珠》中,叙述者便是“海水”,“‘不,它不是珍珠,也不是海底的宝石’,海水波荡着,在孩子耳畔轻声絮语,‘这是一颗琥珀。
关于它,有一段故事……’三千万年前,这儿有一个小岛,岛上长满了青翠的松林,还有许多好看的花。
这儿的花蜜有一种奇妙的作用。
谁要是伸出舌头尝一下,老人立刻就能变得年轻,垂死的病人也能马上恢复健康。
”作为“故事讲述声音的源头”在不同形式的文本中,叙述者会呈现各种多变的形态,童话中的叙述者,最常出现的一种形态便是偶然出现的隐身叙述者,这种作者式的叙述者有利于某些观念与道德感的传达。
在吴梦起的《老鼠看下棋》中,开头的第一段便是,“老鼠看下棋,看的不是我们常常玩的象棋,因为这只小老鼠虽然认识棋里边的象和马,可对那些将啊、帅啊、兵啊、卒啊,他却从来没看见过。
所以他觉得象棋没意思,他喜欢看的是另一种棋——走兽棋。
”这里出现了“我们”,而事实上除去这个“我们”外,整个短篇童话里并没有再出现叙述者的痕迹,小读者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小老鼠看下棋的故事了。
在很多童话中,虽然并没有出现类似于“我们”或者“我”的叙述者,但是绝对隐身的叙述者在童话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叙述者或多或少地都会表达自己的存在。
(二)隐含作者“隐含作者“亦是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概念,“作者会根据具体作品的特定需要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②在叙述中,作者虽然是整个叙述行为的总出发点,但却是文学研究中最不可捉摸的一环,是一种最不稳定的因素,“因此,与叙述相关的所谓作者,是从叙述中所归纳、推断出来的一个人格,整个人格代表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形态,个人心理以及文学观念的价值,叙述分析的作者就是这些道德的、习俗的、心理的、审美的价值与观念只集合。
整个作品就靠这个集合作为意识之源。
”③这便是我们通常称为的隐含作者。
任何叙述行为中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他是由读者阅读归纳、推断出来的一个人格,并不代表作者的人格。
一般来说,隐含作者都比作者高尚,因为隐含作者受到社会道德、习俗、审美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和作者相比,隐含作者是倾向于道德的,是符合社会价值的人格。
在写作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中,隐含作者定会称赞其勇敢,而事实上,真实作者很可能是一个懦夫。
陈丹燕的《一个女孩》很好地体现了隐含作者与作者的不同,主人公三三在动乱时期看到自己自幼崇敬的童话作家在造反派的棍棒下猥琐地苦苦哀求,三三感到非常失望。
这里,三三便把真实的作者当做了自己在童话中所读的隐含作者,故感到失望。
很显然,正如上文所谈论到的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童话的隐含作者不可能是曾在桌前进行童话创作的具体的某个成年人,亦不会是孩子们所看到、遇到顽皮的男孩儿,以及各种人格化的小动物。
童话的隐含作者,往往是带着成人心理却又试图从孩子们的眼中去写作的人格。
不同于其他作者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作品创作风格,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受到最大的限制,其在作品写作前通常设置一个大致的隐含读者群体,这个群体是以儿童为出发点,而儿童群体与作为成人的作者在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在创作中,作者需要在很小的空间里以不同于平日的方式去与儿童进行对话。
三、价值观一致再现童话的可靠性叙述学所讨论的可靠性,与叙述者同隐含作者的关系巨大,其在意义和评价上的距离是文本是否可靠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文本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意义观、价值观一致,那么文本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童话是写给儿童看的,其教育的目的性和导向性非常明确,由于儿童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和其世界观尚未形成,童话叙述中的隐含作者与作者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增加了叙述可靠性。
(一)道德教化透过《辞海》中童话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童话的艺术目的是为儿童提供“道德教育”,自中国现代童话出现开始,教化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郑渊洁的《黑黑在诚实岛》是作者借童话形式实现儿童教化功能的实证。
“诚实岛”从名字便能看出,是教育孩子们要诚实的暗示。
在童话中,小蚂蚁黑黑刚刚登上诚实岛,便被告知“这个岛上的居民从来都不说谎,大家都非常诚实,所以叫诚实岛。
如果谁要是不诚实,撒谎吹牛,就要受到惩罚。
”在故事进程中,黑黑因为说谎而长了两个触角,吃饭吃不到嘴里,爬不上爬杆,玩秋千时停不下来,多长出了一条尾巴。
通过一系列的惩罚让小朋友们明白了说谎是要受到惩罚的。
同时,童话中还出现了诸如此类的语句,“听我的爷爷说,世界上最好的品质就是诚实。
而诚实是从小养成的。
如果从小爱撒谎,长大了肯定不会有多大出息。
说不定还要成为骗子。
”“想要改正撒谎的毛病,主要下定决心不再说谎话就行了。
”最终,黑黑明白了说谎是不正确的,“他知道了诚实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质,诚实可以带来幸福和财富。
黑黑自己不正是缺乏这种可贵的品质吗?虽说在来诚实岛之前,黑黑没有受过什么惩罚,但他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还失去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信任,这难道不就是最大的惩罚吗?”在这里,叙述者的意识和隐含作者的意识是相同的,都是说明诚实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孩子们不要说谎。
在孙幼军的《怪雨伞》中,一个小伙子在电影散场后发现门外开始下雨了,因为没有带雨伞,小伙子很生气,开始骂起来,“有把雨伞就好了”。
但是他的话刚说完,便出现了一把雨伞,人们都只是看了看这把雨伞便走开了,小伙子虽然觉得奇怪,但“他一点儿也没犹豫,随手把雨伞拿起来,就跟拿自己的东西一样。
”而这雨伞不同于普通的神奇雨伞,小伙子感觉肩上在噼噼啪啪地落着雨点子,他停下来发现伞丝毫不漏,他的背上也没有湿。
而当他回到家时,才发现自己的雪白的新衬衣满是墨点子,就像是写大字的时候不小心弄上去的似的。
小伙子想要用斧头把雨伞砸烂,而正要动手时,一个好主意便忽然跑到他的脑子里面来了,他想要让雨伞把其他人的衣服也弄脏。
而他最讨厌的人便是王小强了,关于王小强,童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王小强跟他住在一个楼道里,是他的同班同学。
王小强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呀,这个小伙子怎么跟他同班?这个嘛,据那个小伙子自己说,是因为他太热爱学习了,所以一年级他念了两年,二年级他念了三年,三年级他念了四年,四年级也已经念了两年了,这么一来,今年就跟王小强同班了。
他为什么讨厌王小强呢?那小伙子自己说过:是王小强把他变坏了。
比方说,轮到他打扫楼道,他不打扫,本来没事儿。
可是搬来个王小强,一轮到他打扫楼道,不光打妇,还扫得特别干净。
邻居就说:‘人家王小强多认真,瞧他!’”而在小伙子将伞放在王小强的门口时,王小强并没有拿走伞,而是挨家挨户地问谁掉了伞,小伙子见这招不成,便偷偷用这把伞换成了王小强妈妈买给他的几乎一模一样的伞。
在一个大雨天,等着看好戏的小伙子并没有看到好戏,而雨伞也确实按照王小强的心愿不断变大,没有雨伞的小朋友们都能到伞下躲雨。
在这个故事中,坏孩子受到了惩罚,新衬衣上涂满墨点,作为好孩子的代表,王小强则是受到实质上的褒奖。
在这里,作为叙述者的老师是赞同王小强的,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事实上,童话中的这种道德教化是很多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意图都在于让孩子们知道正确的社会是非观念。
(二)社会讽刺除道德教化作用外,中国现当代童话的社会讽刺性也日益明显。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中的讽刺是建立在“善”基础上的,讽刺的目的是要揭露真相,揭示真理,也要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它的作用是让孩子们通过滑稽的表象来探寻不合理的本质,发现背后的问题,从而让孩子们辨别是非,同时也是对成人的一种警示。
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现代童话便蕴含着一股讽刺的暗流。
在张天翼的《包氏父子》中,我们便看到了作为父亲的老包希望孩子能够成才,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及其内心的愚昧软弱在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小包却是一个贪慕虚荣、不学无术的顽劣之徒,这里便是对家长这种心态的一种讽刺。
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某些童话为了故意讨好儿童而一味地贬低家长、老师的写作手法,这里的讽刺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