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六年级科学下册的全部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科学活动,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物理:主要内容包括力、压力、简单机械等。
(2)化学: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常见酸碱盐等。
(3)生物: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繁殖和生长、生态环境等。
2.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实物、图片和动画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1. 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太阳还会照耀到地球上?”、“为什么气球可以漂浮在空中?”(2)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欲望。
2. 学习活动(1)物理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力和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总结,深入理解力和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2)化学部分:通过查找资料、实验和讨论,学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了解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和常见酸碱盐的应用。
(3)生物部分: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调查植物繁殖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总结与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物理、化学和生物部分的重点知识点和实验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讨论或小组报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发现。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教学反思: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一章:生活科技1.1 生活中的能源1.2 健康饮食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多样性2.2 生态平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运动3.2 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能源利用,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激发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种类及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2. 教学重点:健康饮食与节能环保生态平衡的意义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能源模型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健康饮食记录表生物观察记录表地球运动图解宇宙探索手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能源利用,引发学生思考。
例题讲解:讲解节能环保的方法和技巧。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健康饮食方案。
2. 新课: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标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讨论生态破坏的原因和后果,提出保护措施。
地球运动: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宇宙探索: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介绍宇宙的奥秘。
3.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生活科技:能源利用、节能环保、健康饮食2. 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3. 地球与宇宙:地球运动、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节能环保的宣传活动方案。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绘制地球运动图解,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验教案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人体的奥秘;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以及简单机械、电与磁、信息的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科学中能量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科学中地球的结构与自然灾害、技术科学中电与磁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2)简述能量转化的过程。
(3)分析地球的结构及自然灾害的原因。
(4)探讨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空气和气压”中的第三节“大气压强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概念、马德堡半球实验、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制作气压计,并能够正确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马德堡半球实验、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气压计的制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气压计样品。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吸管喝饮料,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 演示: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4. 实践:学生分组制作气压计,并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马德堡半球实验3.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气压计,并测量周围环境的气压强。
答案:根据制作过程和测量结果,记录气压计的制作方法、测量工具及数据。
2. 作业题目: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答案: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如吸管喝饮料、呼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对大气压强产生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气压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气压计制作过程中,对细节处理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压强与气象变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深圳市桥头小学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教科版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2同?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2 3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教学反思: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3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 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4(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放大镜的倍数 5 倍 10 倍观察布料的结果(图)不同点(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编号物体名称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1 粉笔2 铅笔头3 橡皮屑4 石块5 面包6 八角茴香7 自己的皮肤89(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4. 教师小结5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让学生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6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7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让学生在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81.4 放大镜下的晶体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9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