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9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4984409d8762caaedd33d42d.png)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 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夜 书 所 见
以文带文课型
色彩
缤纷
声 音
美 妙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 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 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 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 果实 累累 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南宋有一位诗人叫叶绍翁,一年秋天,他 独自在外,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 见》。
挑促织,
夜深篱落
。
一灯明。
经典诵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正月初一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 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 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 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有:《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
1.《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
落,客船在秋夜中还鸣笛不停。
忽然看到灯下是自己的亲人的影子,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居异乡而产生对故乡的思念
之作。
3.《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天门山被长江
切断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王维:字摩诘,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ì féng jiā 异 逢 佳 bèi chā 倍 插
忆 异逢 佳 倍遥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 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更举觞。 菊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
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 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 《观书有感》。
写
看见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cù
促
促 深
萧萧:风声。 动:打动.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 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2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04、古诗三首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唐 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叶绍翁:南宋中期文学 家、诗人。他是江湖诗 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 绝句最佳,代表作《游 园不值》《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图文结合,初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地方做好
记号。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萧 xiāo
萧条
促 cù
促进
篱
lí
篱笆
萧萧
促织 篱落
字词积累
挑
tiāo 挑水 tiǎo 挑战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促织 就是蟋蟀,
一种昆虫。
作业
搜集关于思乡的古诗
再见
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下你们了解我
了吧?和我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相同点 (主题相 同)
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
不同点 (表达方 式不同)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
容易萧引起萧人梧们叶愁送思寒的声季,节,古代诗人 也发江出了上这秋样风的动感客慨情!。 叶绍今知翁天的有我诗儿们歌童要,挑一从起促他学织们习,的大诗诗歌人中王去维感和 悟他夜们内深心篱的落世一界灯。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9《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新人教版

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写写你对秋天的感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读一读题目: 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 题目的意思?
忆: 思念、想念
山东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 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 州,是作者王维的家乡。
兄弟 :亲人、朋友、同胞兄弟。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 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fé逢ng佳jiā节倍bèi 思亲。 y遥áo 知兄弟登高处, b遍iàn插chā茱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cù
shēn
我会组词
促 (促使) (促进)
深 (深入) (深远)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bèi
佳节 几倍
chā
插花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精品课件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 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 集》本。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想 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cù
shēn
促(促使)(促进) 深(深入)(深远)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秋风落叶,凋零 之感。
诗人孤独郁闷, 思念起了家乡。 Nhomakorabea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促织:蟋蟀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 子们在捉蟋蟀。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 集》本。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想 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cù
shēn
促(促使)(促进) 深(深入)(深远)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秋风落叶,凋零 之感。
诗人孤独郁闷, 思念起了家乡。 Nhomakorabea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促织:蟋蟀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 子们在捉蟋蟀。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PPT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目录
01.学习目标
02.字词揭秘
03.诗文朗读
04.诗文小结
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
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
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作者介绍
我会写
tiǎo
挑逗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左边是“扌”不是 “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 间位置。
多音字
挑 tiǎo(挑灯夜读) tiāo(挑选)
标红的多音字! 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 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 天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
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课后作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诗文解读
《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 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 的感情。
第四部分
诗文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诗文小结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儿童挑促织 远处
篱落一灯明
诗文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因秋风落叶,感到 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 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让我们体 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宋]叶绍翁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目录
01.学习目标
02.字词揭秘
03.诗文朗读
04.诗文小结
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
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
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作者介绍
我会写
tiǎo
挑逗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左边是“扌”不是 “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 间位置。
多音字
挑 tiǎo(挑灯夜读) tiāo(挑选)
标红的多音字! 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 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 天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
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课后作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诗文解读
《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 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 的感情。
第四部分
诗文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诗文小结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儿童挑促织 远处
篱落一灯明
诗文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因秋风落叶,感到 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 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让我们体 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精品课件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 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南宋诗人叶绍翁,一年秋天,独自在外,触景生情,写下一首 诗《夜书所见》。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 夜晚看见什么了呢?听到什么了呢?
叶绍翁是谁呢?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色彩
缤纷
声 音 美 妙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 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 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 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南宋有一位诗人叫叶绍翁,一年秋天,他独自在外,触景生情, 写下一首诗果《实夜书所见累》累。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 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 集》本。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cù
shēn
促(促使)(促进) 深(深入)(深远)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ຫໍສະໝຸດ 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 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一看, 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 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 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 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 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 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 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 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 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 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 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 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 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fé逢ng佳jiā节倍bèi 思亲。 y遥áo 知兄弟登高处, b遍iàn插chā茱zhū萸yú少一人。
兄弟 :亲人、朋友、同胞兄弟。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 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
(2)“所见”呢?( 所看到的 )。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号靖逸, 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如《游园不值》。写景抒情,字句精 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 颇具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 平易涵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阵阵 发出 觉 使
不禁
吹动
,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
(他看见)
,
知道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cù
shēn
我会组词
促 (促使) (促进)
深 (深入) (深远)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读一读
cù
促进
yì
回忆
yì
异乡
f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 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bèi
佳节 几倍
chā
插花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把九列为阳数。 农历九月初九日, 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 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汝河 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 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 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 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 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 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 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 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 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写写你对秋天的感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读一读题目: 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 题目的意思?
忆: 思念、想念
山东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 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 州,是作者王维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关于思乡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遥远 知:想到 登高处:登山
遍: 都 少:缺少 一人:指王维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
阳节登 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 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
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 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读全诗,说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 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 我一个人。
了解了本诗的意思,试着有感情地诵读。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 独自一人 异乡: 他乡 异客: 陌生的客人 •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 遇到节日就更加 地思念家中的亲 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两句。先看 每一个字的意思,在用自己的 话翻译这两句。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
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 的兄弟亲人
作者介绍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fé逢ng佳jiā节倍bèi 思亲。 y遥áo 知兄弟登高处, b遍iàn插chā茱zhū萸yú少一人。
兄弟 :亲人、朋友、同胞兄弟。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 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
(2)“所见”呢?( 所看到的 )。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号靖逸, 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如《游园不值》。写景抒情,字句精 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 颇具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 平易涵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阵阵 发出 觉 使
不禁
吹动
,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
(他看见)
,
知道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cù
shēn
我会组词
促 (促使) (促进)
深 (深入) (深远)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读一读
cù
促进
yì
回忆
yì
异乡
f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 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bèi
佳节 几倍
chā
插花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把九列为阳数。 农历九月初九日, 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 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汝河 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 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 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 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 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 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 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 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 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写写你对秋天的感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读一读题目: 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 题目的意思?
忆: 思念、想念
山东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 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 州,是作者王维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关于思乡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遥远 知:想到 登高处:登山
遍: 都 少:缺少 一人:指王维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
阳节登 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 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
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 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读全诗,说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 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 我一个人。
了解了本诗的意思,试着有感情地诵读。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 独自一人 异乡: 他乡 异客: 陌生的客人 •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 遇到节日就更加 地思念家中的亲 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两句。先看 每一个字的意思,在用自己的 话翻译这两句。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
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 的兄弟亲人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