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四 词语教案
四字词语复习课教案

四字词语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四字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四字词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四字词语。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习并掌握已学的四字词语。
2.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四字词语进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要复习的四字词语。
b.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四字词语,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课堂讲解(15分钟)a. 教师讲解四字词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加深对四字词语的印象。
3. 课堂练习(15分钟)a. 教师给出不同题型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改写等。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
b. 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四字词语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b.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用于展示四字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课后作业: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复习第一部分的四字词语。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2. 词语的搭配: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副词与动词等。
3. 词语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并讲解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词语使用的心得体会。
3. 练习法: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确使用词语。
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搭配,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确使用词语的方法。
3.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记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词语使用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提高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及其用法。
2. 积累并整理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提高词汇量。
3. 选做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观察日常生活中他人的语言表达,注意正确使用词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辨别和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七、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的结构、成语的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搭配:成语与成语的搭配、成语与词语的搭配。
3. 成语的辨析:成语的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八、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并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成语使用的心得体会。
202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教案5:拓展思维,掌握归纳演绎与引申比较的方法与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考考试的不断优化,高中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为了帮助2024届高考考生更好地备考,语文教师们积极探索和研究高考语文总复习案,不断地推陈出新,为考生们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语文复习方案。
其中第五个教案就是深入拓展思维、掌握归纳演绎与引申比较的方法与应用。
一、拓展思维拓展思维是指针对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探索、发掘的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方法中汲取有益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表达问题、这是考生们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通过拓展思维,我们可以:1.更好地理解问题在高考语文中,很多文章和题目都存在着深层含义和多层次解读。
这就需要我们用拓展思维的方法去发掘其更深层的意义,更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文章、文化、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等内容。
例如,《离骚》中的“躞蹀(xiè dí)”一词,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思维将其理解为“纵情高歌,不受约束的走路姿态”。
2.更好地解决问题在高考语文中,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分析、归纳、推理、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拓展思维则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提供新的思路和思考方向。
例如,在解答“深情与感情的区别”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思维,结合实际经验,从精神体验、内涵、书写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3.更好地表达问题在高考语文中,若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或回答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而拓展思维可帮助我们转变思考方式和思考方法,以便使用更加生动、形象、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和观点,并且包含更加深刻、饱满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
例如,在描写一个特定情境时,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思维,采用类比、对比、比喻等方法提升表达力,更好地传达情感和信息。
二、归纳演绎归纳演绎是推理方法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特定的观点或者特定的规则,总结、归纳出某一类事物或某些规律。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词类活用教案

必备知识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规律特点,并借助考生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全面了解“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②与郑人盟.(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用法①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②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4.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二)准确判断、理解活用词语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
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属于活用现象了。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了解一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1.主干结构:主语+谓语+宾语(1)主语:动作的发出者,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际和写作中能够运用成语丰富语言。
3.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运用4. 成语的辨析与练习5. 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成语的正确运用。
2. 难点:成语的含义理解和辨析,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分析成语的正确运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实例,分析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举例说明成语的正确运用。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成语的正确与错误,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分享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的正确运用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练习题的正确率:统计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相关成语题目,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教材或成语词典:提供成语的定义、例句和故事背景。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成语例句、成语故事和教学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教案3——词语搭配应用2

202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教案3——词语搭配应用2。
名词搭配是高考中常出现的考点。
名词之间的搭配是紧密联系的,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搭配原则。
比如,“心灵手巧”、“温馨家园”、“豪华轿车”等。
这些名词都是有特定的搭配方式,如果不掌握这些搭配方式,在写作中就容易出现不自然的表达,甚至误导读者。
动词搭配也是需要掌握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高考中,动词搭配的运用非常频繁。
一个动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比如,“开展工作”、“开创先河”、“开放思路”等。
“开”这个动词的不同搭配方式,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在写作中,如果能正确使用动词搭配,就能让文章更加准确、生动、形象。
除此之外,在高考中还常出现形容词的搭配。
形容词的搭配能使文章表达更加精准、准确。
形容词搭配也是需要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的。
比如,“简洁大方”、“清新脱俗”、“淡雅清新”等。
这些搭配方式都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可以让文章更有价值。
在应对高考语文的考试中,词语搭配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养成积累语言信息的习惯。
通过积累和总结整理,掌握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特定的搭配方式,从而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语言表达。
同时,也要多加练习,多读优秀的文章,尝试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在2023届高考中,词语搭配的运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考点。
如果考生能够正确掌握词语搭配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要重视这个考点,认真学习和练习,才能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专题复习——词语 精品

高考专题复习——词语一、学习目标复习词语有关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二、难点、重点分析词语是构成言语、文章的基本材料,正确地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1)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
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成语的运用是必考点,虚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三、知识准备1.词。
重点复习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词的构成,二是词的分类,三是词的意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1)词的构成。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词的构成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分析。
简单归纳如下: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饲。
举例说明如下:(一)单纯词1、单音节的例如“天、江、写、看、红、三、我、不、啊”2、多音节的两个音节的最多,有以下几类:(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其中有双声的,有叠韵的,有非双声叠韵的。
a. 双声的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联绵词。
例如:伶俐崎岖参差仿佛忐忑玲玩蜘蛛琵琶吩咐尴尬b.叠韵的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联绵词。
例如:烂漫从容彷徨霹雳窈窕逍遥蟑螂哆嗦翩跹叮咛c.其他例如:芙蓉蝴蝶蝙蝠蛤蚣(2)音译的外来词例如:咖啡沙发巧克力安乃近歇斯底里葡萄布尔什维克(3)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
例如:猩猩姥姥停停悄悄(二)合成词1.复合式至少要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
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又有以下几种类型:(1)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例如:a.道路波浪声音群众停止裁判选择帮助优良恶劣b.骨肉眉目尺寸风浪笔墨口舌方圆矛盾始终反正C.国家质量窗户人物忘记干净a组的合成词,两个词根的意义并列,可以互相说明。
b组的合成词,两个词根结合起来后产生新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义词运用的作用有如下几种: 一是可以通过反义词对举,形成鲜明的对比,提示事物的矛盾,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 的“满”与“谦”、“损”和“益”对举,不仅表示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 且说明了反对、赞成的理由,言简意赅,极有说服力。 二是可以利用反义词构成成语,如“瞻前顾后”、“悲欢离合”,不仅 使成语的内部节律性强,而且意义鲜明。 三是可以利用反义现象创造新词以增加修辞色彩,如仿“促进”可以 造“促退”,仿“阴谋”可以造“阳谋”,仿“自信力”可以造“他信力”。 ④准确释词注意事项。 要准确解释一个词在具体言语环境中的具体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 几点: 一是注意同音异义现象。同音异义,在字形上有相同与不同之分, 前者如“命题”(出题)与“命题”(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后者如“语意”(语 言的意味意思)和“雨意”(要下雨的征兆)。 二是注意多义现象。多义词在未进入口语或书面语交际之前,各个 义项只具有静态的备用性,显示不出传情达意的作用;但当它们一进入 交际语境,其动态的使用性便表现出来,由此而显现出它们达意传情的 功能,因此无论用词或解释均须分析言语环境,从分析中找到语境对用 词与用义的限制点,如此方可做到用词、释词准确无误。 三是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最基 本、最常用的意义,叫本义;由本义发展而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如“兵不血刃”之“兵”与“纸上谈兵”之“兵”意义就不相同,前者用的是本 义,指兵器,后者用的是引申义,指军事、战争。 2.短语。 在汉语中,短语是非常重要的一级语言单位。汉语中的句子可以说 是由短语流动铺排而形成的。
(3)短语的作用。 短语,对汉语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短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能充当五六种成分,有的只能充当 两三种成分,因此了解短语,有助于分析复杂单句的某些成分,因为单 句复杂化表现之一就是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②短语可以构成句子,大多数短语带上语调就成为句子。短语的结 构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短语带上语调成为句子时,就成了 语言的使用单位,短语的组成成分也就成了句子的成分。可以说,掌握
形容词性短语有联合短语(如:庄严肃穆)、偏正短语(如:很端正)、 述补短语(如:斯文得很)、能愿短语(如:应当高兴)、主谓短语(如:身 体健康)、比况短语(如:飞也似的)等。
2.要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 成语是语言中的现成的固定的短语。它的形式十分稳定,不能任意 改变其构成。对某些成语,要了解其来源,这既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 又可以增长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不要停留在关 键字的理解上和成语的字面意思上,必须确实弄清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范 围。还要注意成语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词语有关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词。 重点复习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词的构成,二是词的分类,三是词的 意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1)词的构成。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词的构成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 来分析。简单归纳如下:
指短语 名词
同志
(2)短语的辨析。 短语的构成,一靠词序,二靠虚词,因此辨别短语的性质也可以从 两方面考虑: ①看组成短语的词属于哪类词,词的顺序怎样,如果短语由两个词 构成,前一个词是名词,后一个词为动词,那这个短语是主谓短语。 ②看短语中用了什么虚词,因为有些短语是借助虚词组合起来构成 的。如果短语靠助词“的”构成,那一定是名词偏正短语或名词的字短 语;如果短语借“地”构成,那一定是动词偏正短语;如果短语靠介词构 成,那一定是介宾短语。 ③当短语中还含有短语而成为复杂短语时,辨析应由大到小,按层 次切分到词为止。如“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动宾短语就含有一个名词 偏正短语,切分时图式如下:
上”四个字中选一个填入“月____繁星满天”的空缺处。根据“月明星
稀”的事理,应该选“落”。
3.词语的搭配。选用词语,要与语境的语气强弱一致,要使主语和
宾语、谓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谓语搭配适当,要符合日常
用语习惯。
4.语境对词语的解释和限制。在句、段中往往有对词义起一定的解
释和限制作用的内容,从这些解释和限制的内容就可以推知词义,由词
义可以找到恰当的词语。如:
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使文句整
齐,[ ]使文意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
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
风。
下列各项填入上文空缺处,正确顺序是:
[]
①巧用口 ②排 ③多用文言成
语
比
分
④散句
通过以上归纳可以看出:
①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②所有的合成词都是多音词;③有一 部分单纯词是属于多音词。
在单纯多音词中,应主要了解联绵词,因为联绵词运用得好,可以 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感。
在合成词中,主要应了解掌握复合式合成词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因 为了解掌握这些方面,有助于理解词的意义;有助于正确运用合成词达 意传情,有助于填字组词。复合式合成词表示如下:
类别
特征
举例
两个语素意义相 寒冷
联
同、相近、相反或 动静 笔墨
合式
相对
窗户
前一个语素修
沉思
偏 饰、限制后一个语 函授 优点
正式 素,以后一语素为 倩影
主。
前一个语素表示 革命
动 陈述的对象,后一 留心
宾式 个语素表动作、行 移民
为支配的事物。 带头
前一个语素表示 心虚
主 陈述的对象,后一 民办
谓式 个语素陈述前一个 眼花
(如:伟大的祖国)、复指短语(如:周恩来总理)、方位短语(如:太湖 边)、的字短语(如:唱歌的)、数量短语(如:一公斤)等。
动词性短语有联合短语(如:说笑)、偏正短语(如:认真地听)、述补 短语(如:说得好)、动宾短语(如:学习文件)、连动短语(如:坐下休 息)、兼语短语(如:叫人相信)、能愿短语(如:必须承认)、趋向短语 (如:跑出去)、主谓短语(如:党委决定)、介宾短语(如:对工作)等。
的意义范围为前提。例如“拥护”和“反对”这组反义词均表示对某人或某 事所持的态度。
第二,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 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
第三,有些词虽然在意义上并没有严格的反义关系,但由于经常在 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成为反义词, 如“春”与“秋”、“红”与“黑”等。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高考总复习 四、词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复习词语有关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正确使用词语,主要应考虑哪些方面?
分析:使用词语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
1.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包含的说话人的
主观态度和情感。它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情况。词的语体色彩指词
语带有的适合于一定场合、体裁的特点。它分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书
面语又分科学语体、文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注意词的感情
色彩、语体色彩,就是要求选用与上下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一致的词
语。
2.语境中的事理因素。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注意语境中的事理因
素就是要求选用词语时选择符合事物道理的词。如:从“落、圆、明、
⑤偶 ⑥反复
句
分析语境可知,最后两处必须选择动词短语,在①、③两项中选 择,而“古雅”限定了“文言”,“活泼”照应着“口语”,顺序是①、③。“偶 句”整齐,“排比”有气势,“反复”则照应“一唱三叹”。备选各项都是被解
释的对象,正文则是加以解释、限制的内容。顺序是⑤④②⑥①③。 (二)使用短语(包括成语)要注意什么问题? 分析: 1.要掌握短语的结构和作用。 常见名词性短语按结构分有联合短语(如:工人和农民)、偏正短语
语素。
霜降
前一个语素表示 诗篇
物 事物,后一个语素 房间
量式 表示事物计量的单 稿件
位。
人口
后一语素补充、 澄清
补 说明前一个语素, 注定 扩
充式 以前一个语素为 主。
大 矫正
(2)词的类别。 按照词的不同意义和在造句时所起的作用,汉语中的词可分为实词 和虚词两大类。一般地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代词6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 种。 学习词的类别,关键在于辨析区分,区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明确各类词的意义后加以区分。如某词表示的是人或事物的名 称,就一定是名词,如“风、雪、竹、梅”等词。 ②明确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后加以区分。如某词在句中无实在意义, 只起介绍时间、处所等作用的词,那一定是介词,如“在烈日和暴雨 下”中的“在”就是一个介词。如果某词在句中表人或事物的存现,处于 谓语位置,那一定为动词,如“他在家”中“在”就是一个动词。 ③从某词能否与哪些词结合表示某种语法关系的角度进行区分。如 借助否定副词来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不”不限制名词,但可 以限制动词、形容词;又如借程度副词“很”来区分动词、形容词,因 为“很”不修饰动词,但可以修饰形容词。 ④从某些词的重叠形式来加以区分。如借助双音合成词的不同重叠 形式以区分动词、形容词。 (3)词的意义。 词是音义的统一体。词的声音是词的语音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 容,因此词义就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 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对于词的意义的理解,着眼点应放在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
义词等方面。 ①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和同音词都是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二者的
区别是: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大多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从一个基 本意义上派生出来的,有共同的基础;同音词是几个具有相同的语音形 式的不同的词,它们之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同义词的辨析及其作用。 辨析同义词,要在求同辨异方面下功夫,除了注意同义词在某些方 面的共同意义之外,还要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 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词义有的轻,有的重;有的范围大,有的范 围小;有的表个体;有的表集体,如“懊丧”与“沮丧”比,“懊丧”意义 轻,“沮丧”意义重;“边境”与“边界”比,“边境”范围大,“边界”范围 小;“灯火”与“灯”比,“灯火”表集体,“灯”表个体。 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词义有的褒,有的贬,有的既可用于褒的方 面,又可用于贬的方面;有的庄重典雅,适用于庄重场合,有的平易自 然,适用于一般场合;有的适用于日常口语,有的适用于专业用语;有 的适用于口头语言,有的适用于书面语言。如“充斥”与“充满”相 比,“充斥”为贬意,“充满”既用于褒意又用于贬意;“小气”和“吝啬”相 比,“小气”多用于口语,“吝啬”多用于书面语;“弥留”与“死亡”相 比,“弥留”多用于对死者的崇敬,“死亡”多用于一般场合。 从用法上看,同义词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不同和词性、 句法功能不同两个方面。如“侵犯”与“侵占”相比,“侵犯”经常和“主权、 利益、人权、领海、领空”等搭配,“侵占”经常和“财产、房产、领土、 公款”等搭配;“猛然”与“突然”相比,“猛然”只能做状语,因而是副 词,“突然”不仅能做状语,还做定语、谓语,因而是形容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多方面的,上述三个方面只是方法中最主 要的几种,因此在运用同义词达意传情时,一定要根据表达需要反复斟 酌,以免误用。如“营救”与“抢救”两个同义词,就很难用上述方法予以 区分了。 同义词运用的作用是: 一是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 二是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使语言生动。 三是可以连用构成成语,使语气得到加强,语义更加明确。 ③反义词的构成条件及其作用。 组成反义词,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即必须以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