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说和做》教案(共2课时)

合集下载

说和做教案全国一等奖两课时

说和做教案全国一等奖两课时

说和做教案全国一等奖两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

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赫然仰之弥高锲而不舍慷慨淋漓2.注意下面多音字读音。

校订弹壳宝藏行列校规地壳躲藏行动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作,兴起。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

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

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

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02课《说和做》教案及课件

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02课《说和做》教案及课件
17
04 互动环节设计与实践
2024/1/26
18
小组讨论与分享活动
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 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 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课文 内涵。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补充, 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分享。
01
《闻一多全集》
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闻一多全集》,更全面地了解闻一多 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2024/1/26
02
《臧克家诗选》
推荐学生选读《臧克家诗选》,感受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 深刻内涵。
03
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 背景和历史事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4/1/26
19
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活动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 色,通过表演形式再现课文内容,
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 解。
2024/1/26
情景模拟
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 身其中进行模拟表演,如模拟采访、 辩论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和应对能力。
观众互动
在表演过程中,鼓励观众积极参与 互动,如提问、评价等,增强课堂 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七年级下册第02课 《说和做》教案及课

2024/1/26
1
目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课文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互动环节设计与实践 • 随堂练习与巩固提高 • 课件制作技巧分享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到庄周和儒家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做人说话的正确态度;2、掌握两篇古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学习庄周《逍遥游》和《庄子•天下篇》两篇文章的阅读。

2、难点:让学生理解庄周哲学思想,掌握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教案、学生课本、板书。

四、教学过程:Ⅰ.导入环节(一)口语问答:1. 教师: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选择,你们平时做选择的时候都会怎么做呢?2. 请举出一个你在生活中做出一个好选择的例子?3. 有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个好的选择,可能有人反对,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二)引入古典哲学教师:在古代,有很多哲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来解答人类的各种问题。

正因为他们的思想,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那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动画。

播放小动画,简介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三)激活学生翻译余光中《庄子评点》余光中《庄子评点》译的是庄子的《逍遥游》和《庄子·天下篇》这两篇文章。

教师给学生几个字,让学生尝试翻译成汉语,比如“夔牛振翅”,“今我婴兒同舟”,“胡马大宛名”。

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翻译技巧。

Ⅱ.阅读理解环节(1)阅读分析《逍遥游》(教师带读)庄子主張的是以逍遙自由的精神去看待世界。

他相信世界本无主,因此所有的王侯貴族、富人哲學家都是在身外追求富贵名利,而逸適的普通民眾反而擁有更自由自在的心靈。

庄子所說的「無憂之樂」便源於自在自由。

感悟: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外物的追求,内心就会自成一片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自由和快乐。

(2)阅读分析《天下篇》(学生自主阅读)庄子認為信仰和愛國是徒勞的。

和諧和平能夠人人安居樂業,這才是人類真正追尋的。

他主張各種政治制度只是為了人類生活的工具,而不能成為人類行為的道德準則。

只有保持自由不受任何制約,這才是人類真正的幸福樂土。

感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环境。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2课时)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程序内容
一、导入新课。
直接板书课题,讲明本课时的任务。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二、简介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作为诗人,其主要作品有: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作为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说和做》两课时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2《说和做》两课时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课文大意。

2.通过分析细节描写的句子概括闻一多的人物形象,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一篇课文带我们认识了为我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那么今天我们将跟着臧克家的笔调来认识另一位爱国同志——闻一多。

毛泽东同志评价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让我们走进课文《说和做》。

二、检测字词,通读全文1.读生字词梳头抱歉秩序深宵伴侣小楷硕果卓越迭起澎湃大无畏锲而不舍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沥尽心血心不在焉慷慨淋漓气冲斗牛仰之弥高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校补迥乎不同【多音字:舍、血、斗、校】2.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说和做”?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副标题“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写的。

为了点明写的是闻一多的“说和做”,而不是别人的说和做。

)3.闻一多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概括并找出原句读一读。

(作为学者, 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革命家, 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4.副标题中的“言行片段”又该怎么理解呢?(是为了强调文章并没有写闻一多言行的全部,只是几个片段。

)5.写了闻一多的哪些言行片段?(从两个方面入手)先概括学者方面。

(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闻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6.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经历丰富, 可以写的事很多。

作者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 各选取了三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其言与行。

这体现了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什么特点?(选材典型)7.文章是如何将学者和革命家两个部分自然地衔接在一起的?(回答完后齐读)(通过7-9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三、析读精段1.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什么闻一多先生注重研究诗(古代典籍) , 而不是研究国情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完美版)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完美版)教案

2.说和做【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感受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2)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意和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对闻一多先生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出示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教师独白: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臧克家”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出示课件4)预设:(出示课件4)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春风集》等十多部。

(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出示课件5、6)教师: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

诗人: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第2课《说和做》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说和做》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说和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学习路径,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圈画文中精彩语句和细节描写,理解其作用,揣摩体味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细节描写作用。

教学难点:揣摩精彩语句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标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聚焦闻一多先生“学者”形象,感受其“只做不说”、治学艰辛又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基础积累1.朗读词语并注意红色字的读音2.解释词语含义并积累(设计说明:本课多音字及四字词语较多,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明确词义,并通过课后的默写等进行积累。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1.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这之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抗战时期,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背景介绍:本文作者臧克家,1929-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而闻一多先生则是在1930-1932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本文也有好几处信息透露出他们两人的生活轨迹是有过交集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发现线索——第3、11、13段,明确两人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为理解文章情感奠定基础。

(设计说明:本单元三篇现代文的作者与文章人物间的身份是相同的,同为科学家、诗人、作家,引导关注这一特性并从文字中寻找到线索,通过发现两人间的密切关系理解字里行间的细致描写和表达情感。

)三.回顾上节课学习路径,梳理文章结构1.读标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面对这样一个标题,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学过的路径来思考:思考:①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言行片段?②这些片段中人物的表现体现了先生怎样的特点?③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④作者组织这些言行片段的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2.找出标志性的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完成练习册第2题(要求:边读边动笔)明确: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第7段,第8段——可见,(1)文章是从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角度向我们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说和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 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关键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精致凝练的语言特点2.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闻一多先生由学者到革命者的转化,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

【背景知识】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 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赞扬了他为国 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1. 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2.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组 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二、由视频引入本课。

预习检测赫然h e 函寄h an 漂白pi ① 衰微shu ai 钻探zu an 锲而不舍 qi e 兀兀穷年 w u 警报迭起 迥乎不同ji eng 慷慨淋漓k 召 气冲斗牛d cu 无暇 目不窥园ku 1 仰之弥高 mi 炯炯目光ji eng 沥尽心血I i 2、解释下列词语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地壳 qi a o 校补ji ao 卓越 zhu o 深宵 xi ao di e潜心贯注 qi an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顾及xi a“作”,起的意思。

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文解释下列词语:弥高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三、了解作者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

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 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四、听读课文,结合以下问题圈画出相关信息。

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2、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3、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做了再说五、限时训练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函寄(h d n)硕果(shu©锲而不舍(q i)学者参加游行示咸-三件事一说了做了言行一致弥高(r u) 校补(xi do) 迥乎不同(ji mg)C潜心(qi d r) 迭起(di e) 沥尽心血(l i)D赫然(h e) 凝结(n m g)气冲斗牛(d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4、学情分析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学习目标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这 句话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国。

(5) .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 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 .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 何事情使他分心。

(7) .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 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 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归纳赏析方法: 修辞:运用……的修辞,生动形象(有力、强调)地写出了……的样子,表现了作者……感情用词:“……”一词,生动形象地(具体、逼真、贴切 ……)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表现了 人物……的感情。

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2. 划出最能表现他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

参考答案:1.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突出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3.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4.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都是说用心极专,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三、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请在文段中找出穿插的人物描写,透过这些词语或句子,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1).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语言描写。

表现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3) . 等。

(4) .(2.)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肖像描写。

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敢说敢做。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品味语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五、限时训练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