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视频导入播放《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大家认真的观看。
看完视频,教师组织大家交流和观看的视频有关的内容。
大家知道哪些和这次演讲有关的知识,背景、内容都可以说一说。
生回答:演讲者是闻一多。
(板书“闻一多”)背景是在1946年,发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
在这一次演讲中,闻一多这样说“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是什么意思?生答:他从容就义的表现。
问:你说的不错,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是李公朴的追悼会,会场里有国民党的特务在闹事。
事实上在这之前,大家已经知道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先生一样。
都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上,李先生遭暗杀,有人已经暗示了闻一多先生要注意保护自己,但他还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李先生的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这次演讲,之后在随即的游行中,只听到两声枪响,闻一多和他的儿子倒在了血泊中,他的儿子受了伤,闻先生牺牲了,所以这次演讲叫《最后一次讲演》。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说和做——记闻一多言行片段(在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处)问:老师有没有漏掉什么?回答:“先生”二字(教师补充板书)问为什么要加先生?本文作者臧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曾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课《说和做》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生齐答:这样就会变成了吹嘘、卖弄,不符合闻一多先生谦虚的性格。
(2)研读第二部分
师:那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却迥异于他作为学者的风格,作者写道他“一反既往”了。
问题1:请同学们默读10——18节,圈点勾画他“一反既往”的语句,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
生1:“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的说,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和平。目的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出示相关时代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反动政府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会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仆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对闻一多先生的赞颂、崇敬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导语:在这首歌中,你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是浓浓的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是的,这首歌歌词的作者闻一多先生,清华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忍受着民族歧视的屈辱,在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驱动下,创作出了组诗《七子之歌》,这是一组爱国思乡的不朽诗作。
闻一多先生浓浓的爱国热情,不仅体现在其前期潜心研究的学术上,更体现在其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的斗争中。
今天,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为了纪念闻一多先生,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的散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去认识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板书文题)2.初识人物(1)学生阅读教材课下注释中闻一多的简介,设问: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简介,你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主要经历: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预设: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卓越学者,又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民主战士。
(2)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案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展、点:
我的收获:
【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疏懒()弥坚()校补()诗兴()地壳()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校补()锲而不舍()赫然()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函寄()群蚁排衙()漂白()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闻一多先生言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有自信、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觉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偏离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讨论方向和问题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聚焦主题。
最后,关于课程总结,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时,可以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言行片段,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责任感。在课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我意识到在讲述时,可能需要更多地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背后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闻一多先生言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唐诗杂论》闻学者《楚辞校补》三本书一《古典新义》多起草政治传单革命家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三件事参加游行示威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春季改版之后恢复原题目。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本课不少语句读起来能引发联想和丰富的感受,可以从词语和语句的角度去挖掘背后闻一多人物形象,关注细节描写背后的人物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一、课程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无私奉献的一生。
邓稼先的最高成就在于领导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不仅将我国国防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而且还间接推进了我国外交方面的进展。
这些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现在让我们的目光放到更前面的一个时代,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那个时代,也伫立着一位形象高大的人,他叫闻一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

《说和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 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关键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精致凝练的语言特点2.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闻一多先生由学者到革命者的转化,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
【背景知识】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说和做》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画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2.掌握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梳理文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其高贵品格及革命精神。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地壳.( qiào) zhì( 秩 )序深xiāo( 宵 ) 卓.越( zhuó )校.补( jiào ) hè( 赫 )然dié( 迭 )起澎pài( 湃 )仰之弥.高( mí ) 锲.而不舍( qiè ) 兀.兀穷年( wù ) 潜.心贯注( qián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锲而不舍____: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____兀兀穷年____: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____气冲斗牛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____心不在焉____:心思不在这里。
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____目不窥园____:形容埋头读书。
____沥尽心血____: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3.文学常识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农民诗人”____臧克家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烙印____》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____红烛____》《____死水____》等。
写作背景链接:本文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只记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的片段,却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二、我的疑问【互动课堂】【课文感知】1.请说出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时“说”和“做”的不同之处。
答案: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②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
2.请概括课文主要写的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几件小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准备:学生: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想: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
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
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血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一反既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三、听课文录音,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1、熟读全文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生字词)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6、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小结第一部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思考·研讨1、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l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不仅是写再“说”。
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1)搞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示威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四、出示“说”和“做”表格。
五、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六、找一找,圈点勾画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一)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二)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七、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八、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总结全文: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
3、课文结构分析4、中心思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十一、作业:1、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
2、课外阅读《死水》,再次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此份教案力图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力图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