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设计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导航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
其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 __。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_ 、、_ __等。
为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城市需要加强和,还要进行合理的。
、 __、或 __分布。
密切联系。
6.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习俗、水平。
课堂活动活动一、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出现的问题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61“活动”1。
2.师生交流:课本P62“活动”2。
(1)城市聚落大多是由聚落发展而来的。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
活动二、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联系师生交流:完成课本P63“活动”1、2.归纳:湿热地区干热地区活动三、正确认识如何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1.自主阅读课本P65“阿布·辛拜勒神庙”,并完成教材课本P65“活动”1、2.2.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当堂测评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聚落不包括房屋建筑等生活和生产设施C.聚落一般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D.聚落特征受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但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2.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哪一项属于这类活动。
()A. 林业B.渔业C.商业D.牧业3.乡村的居民,大多分布在()A.远离水源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沼泽地区D.依山傍水或沿公路的地方4.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的民居主要分布在() A.寒冷地区 B.干旱地区 C.湿热地区 D.高原地区5. 读城市形成变化发展图,思考下列问题(1)右图反映了的形成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3_4世界的聚落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1

《世界的人种》学案【学习目标】1.会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分类:聚落分为和。
2.聚落的差异: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生产活动乡村城市3.聚落大多沿河流、或。
4.平原地区,聚落一般呈状。
5.河流、山麓、谷地,聚落一般呈状。
6.连线题东南亚地区四合院北极地区厚墙小窗的房屋黄土高原水城威尼斯高架屋北京四合院西亚地区窑洞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镇、、宫殿、。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居民建筑特色形式形成的原因吗?①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②湿热地区的居民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2.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观点。
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①拆旧建新②整旧如新③修旧如旧④建新如旧【达标检测】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交通2.如图生活在印尼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的高脚屋,长达200米。
这样的生活习惯与何种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有关?()A. 山坡地区,气候干热B. 气候严寒,住木屋C. 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种植水稻D. 热带干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3.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A.地形崎岖,资源匮乏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4.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是()A.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 B.丽江古城——河南省C.水上城市威尼斯——法国 D.平遥古城——山西省5.读“城市形成发展变化图”,完成以下问题。
2021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导学案(无答案)

2021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无答案)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居民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过程:利用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
预习导航:预习课本P51-P55,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包括、两种主要形式,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或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活动的场所。
3、在一些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4、下列因素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是() A土壤贫瘠 B水源充足 C自然资源丰富 D 地形崎岖 5、下列属于西亚房屋特点的是() A防潮 B保温 C隔热 D防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聚落的形态 1、聚落有哪些主要形式?2、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3、聚落的分布在世界各地极不平均,什么样的地区才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学习任务(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并向大家介绍图片的内容1、图片展示后,请大家思考:图片给你带来了哪些思考?2、你认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何意义?1小结:反馈练习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 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C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D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城市中的人居住条件相对拥挤 B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C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 D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B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 D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屋内建有火炕 4、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的原因连起来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教学反思2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无答案)湘教版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认定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 51-53内容及图片,回答:1、聚落是 主要形式有2、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景观、生活方式、污染、面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并填表:3、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问题有 。
三、问题探究1、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漠河、青岛 (2)天津、乌鲁木齐 (3)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根据上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首先考虑什么条件?2、聚落的形成需要很多的条件 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你还能说出一些吗 ?请填在右图中:3、看课本P 52活动内容分组讨论组内互助完成课本活动练习并推举代表发言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观察教材P53-54活动题,讨论并回答每幅图片中的民居在特点上有何不同?这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三、归纳整理:四、拓展练习: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分布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相关。
5、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双层木楼,主要出现在 ( )A、炎热多雨的热带B、温暖湿润的温热区C、寒冷干燥的极地D、炎热干燥的热带6、高纬度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户小而且屋顶大多高耸,原因是( )A、炎热多雨B、寒冷多雨雪C、温暖干燥D、温暖多雨雪7、西亚房屋的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B、有利于防潮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8、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的沿河流分布B、房屋都不是很高C、乡村居民点都紧靠城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9、城市建设向高屋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 )A、登高望远B、氧气多灰尘少C、健身运动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10、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导学案(无解答)(新版)湘教版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保护世界文 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标注
启
动
课
堂
复习上节知识
二、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三、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综合训练
课本活动题
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城市和乡村C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中的人 居住条件相对 拥挤B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分散C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流传最广的语言?
3、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代表建筑、发源地
4、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课堂导入
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由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引出聚落的含义。
引起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标注
小组合作交流
1、直接提问:什么叫聚落?
乡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主要 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房屋一般不高,但是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城市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现在的城市就是过去的乡村。
学生思考
拓展延伸
不同地区的民居:东南亚民居,房屋地面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北非的民居,屋顶是平顶并且窗户特别小,墙壁特别厚;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等。总结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都与自然地 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相适应,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法指导】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温馨提示:1. 在自读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画出并识记你认为的重要的内容。
2. 查阅身边的资料了解聚落发展的主要表现。
3. 要善于与同学交流,在互助互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差异。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疑惑:请将学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小组交流解决: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A 、B 、C 、D 四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AB疑惑:请将学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小组交流解决:合作探究DC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课堂小结自我反思1、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3、我对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4、这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5、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会联想到什么?(学生互相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湘教版七上地理 3.4世界的聚落 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备人:杨素娥【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学习重点】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与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聚落的形态【预习交流、尝试课文】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先有乡村,后演变为。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的居民点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叫,规模较大的叫。
乡村民居与密切相关,大多,沿、、分布。
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既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当地的密切相关。
4城市问题:交通拥堵、污染、污染、生活等问题5居民的特色:寒冷地区--- 墙体,门窗;湿热地区----墙体相对,门窗,屋顶坡度;干旱地区----屋顶坡度。
【小组讨论、探究提升】1.你居住农村还是还是城市?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地形:气候:资源:交通:3.读教材P61图3-20至3-25,想一想,城市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4.村庄演变成城市,规模和建筑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为什么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7.为什么寒冷地区民居墙体厚实,屋内有壁炉或火炕,窗户较小,有的装上双层玻璃,在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很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8.读P63图3-27、3-2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预习交流、尝试课文】1.在意大利,、等古城得到较好的保护。
在我国,云南、山西等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土楼等民居也得到妥善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新知梳理】
1.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和。
乡村又可分为和。
(2)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本质区别——类型不同。
城市居民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和,而乡村
居民从事的职业主要是。
城市和乡村最显著的景观差异——形态(或特点)。
城市建筑,且多高层建筑;乡村建筑,且多低层建筑。
(3)乡村向城市的演变
①乡村演变成一般城市的条件是地形,水源,交通。
②城市是由演变而来的。
城市汇聚了大量的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2.世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文化、、古村落;古代、神庙、园林、等。
(2)保护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
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民风、宗教习俗、经济和发展水平。
(3)保护措施:专业保护(列入世界物质名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宣传教育等。
【识图训练】
1.读图,写出世界不同传统民居建筑与分布地区、地理环境的关系。
冰屋——北极地区——气候
碉楼——北非、西亚——气候
高脚屋——东南亚——气候
窑洞——中国黄土高原——气候,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好
蒙古包(或毡房)——游牧民族——气候,草原广阔
水乡——中国南方——气候: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为聚落,图乙所示为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问题探究】
1.聚落的形成需要哪些自然条件?一个聚落的形成除了与自然条件相关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为什么我国乡村民居的屋顶有“南尖北平”的特点?
3.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4.生活在乡村好,还是城市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分别说出乡村、城市的优势与问题。
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