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的奥秘

合集下载

人体九窍的奥秘

人体九窍的奥秘

重新认识“提肛功”不练太浪费
1.智能气功高级教师大专班,预期效果而重新编造,以形意拳内功(劲)理论为基础之“直腿松腰法”里就包括往上收縮下肢气血,
附:此时期的气功发展到了相当阶段,尤其智能气功普及教学,组场,治病,研究,发展,总结了相当经验。

2. 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人体的“窍穴”中,吸气功能大,后背“腧穴”散气功能大,而“洞”“孔”类尤其眼更散气,因此就有“闭目养神”“闭目藏真”
“闭目塞听”,智能气功创始人推动气功大发展的庞明老师讲过:闭眼很重要,练好了也出功夫。

再说大小便又是全靠“内气”的推动才能完成,当然就会损失(带走)许多“内气”,乃至形成整个气机(趋势)的大“出口”,“提肛功”的用虚劲“内力”上提,正是训练的“内气”收摄能力,
同时加强下肢静脉回流,又上托了“内脏”,也间接起到采气作用,还类似于佛教高级修行“宝瓶气”上提下压原理…….,
因此就有坐“木馒头”的,当然“会阴”穴原理更深(此处忽略),古人动手朮要把肛门塞住…..,
我们人体的九窍穴(加二阴)中,鼻,有出有入,口,说话(伤)气,有进食,眼大出,但要收集信息,唯有二阴,只出不入,避谷已为了相对的“少排”,又“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屎”
实践:
当你欲入侧时运气,或相当一段时间未大解
气感最强烈,疲惫了,用意内提(会阴为主)立复,
我经常上提不放十几分钟,
延伸:练肛功同时内扣脚趾.内含手心,沉肩.乃至多个穴位同时向脐内聚集….。

再论《伤寒杂病论》中的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再论《伤寒杂病论》中的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再论《伤寒杂病论》中的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来还有这么深层的奥秘!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半夏泻心汤,可谓是医圣张仲景的得意之方,此方可调和肝脾、散结消痞,后世众医家临床均有借鉴,也为后世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现如今,很多人虽然也常用此方,但未必真正领略其中精髓,比如此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运用,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的补益之意,都是很多人心中未明的疑难问题。

今天的这篇文章,带您解答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们可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仲师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仲师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四圣心源word

四圣心源word

卷一天人解远在黄帝的年代,黄帝咨询岐伯,一问一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最早的医学经典,以探究人与宇宙自然的奥秘。

这本书中的话就是说:明白天的运行道理,必然可以对应于人;明白了人的道理,也必然可以对应于天道。

正所谓“天人一理”,不懂得天道运行,又怎么能懂得人的道理呢?从扁鹊(秦越人)、张仲景两位圣贤以后,医理失传,庸医遍地,不学无术,对先圣所传精义不求甚解,害人无数。

故我写这篇“天人解”以昭示天下。

一、阴阳变化混沌未开之时,天地不分,阴阳不辨。

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沉为阴,清升浊降是自气之理。

清气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天地的清浊二气之间是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中轴,就是“土”,五行之土气。

中气的枢轴运动,带动清气向左旋转,上升化为“火”气;带动浊气向右旋转,下降为“水”气。

化为火则热,化为水则寒。

清气向左上升,升到一半未化成火的时候,叫做“木”,木气适宜温暖,继续上升,积温成热而最终化成“火”。

浊气向右下降,降到一半未成水的时候,叫做“金”,金气清凉肃降,积凉成寒,最终化为“水”。

水、火、金、木是四时气机的表现,叫做“四象”。

四象是阴阳的气机升降,而阴阳的升降就是中气的浮沉。

分开了叫做四象,合起来概括地说就是阴阳。

而阴阳不过是中气的变化而已。

四象的气机轮换更替,一年循环一遍,周而复始。

阳气生发、旺盛于上半年,阴气肃降收敛于下半年。

阳气初生时为春,完全升发旺盛时为夏。

春生夏长是木和火的气机的生长变化,木为春火为夏,所以春温夏热。

阴气初收之时为秋,完全收敛肃降为冬。

秋收冬藏是金和水的气机运行的变化,金为秋而水为冬,所以秋凉而冬寒。

“土”没有专门的位置,主令的时间在六月,又叫季夏。

土结合四象,就是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

二、五行生克五行相生的顺序: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地的位置、自然的气象是: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气生于东方,形成了春的温气;升于南方,形成了夏的热气;下降于西,形成了秋的凉气;下降于北,形成了冬的寒冷之气。

体感音乐疗法(VAT)-音乐医学处方库介绍

体感音乐疗法(VAT)-音乐医学处方库介绍

体感音乐疗法(VAT)、美洋体感音波系统音乐医学处方库介绍体感音乐疗法(Vibroacoustic Therapy,简称VAT),就是通过“身体感知音乐”的方式,将音乐中16~150赫兹的低频信号经过放大和物理换能转换成振动,通过“骨传导”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激活大脑中枢(尤其大脑古皮质和旧皮质层),使人迅速获得高质量的身心愉悦与放松,有效改善失眠、焦虑、抑郁、身心失调等症状,并实现一系列的康复理疗作用及保健效果。

体感音乐疗法通过“骨传导”作用,使其生理作用更加显著。

譬如:血压下降,心率、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变缓,疼痛减轻,紧张、痉挛、头痛、恶心、沮丧症状得到缓解,等等。

根据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证实,该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失眠、焦虑、抑郁状态,功能性高血压,胃肠功能障碍,各类疼痛,脑损伤所致的运动、语言和认知障碍,预防骨质疏松、老年痴呆、褥疮、便秘,以及用于临终关怀等方面。

鉴于该疗法感受音乐的方式主要靠振动(而不仅仅是聆听),因而在选择音乐时,要充分考虑音乐的波形要素。

具体来说,此类音乐除了要求节奏适中(与人体的生理节律比较接近)、旋律优美、音色柔和、音乐的结构与层次分明等之外,还要有比较丰富的低频成分,并配备良好的波形(譬如“1/f波动”),能与人体产生良好的和谐共振作用。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本音乐库从海量音乐库中,遴选出符合体感音乐振动的音乐波形,使人的神经肌肉等得到振动放松的同时,脏腑气血功能也得到有效调整,符合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生物共振原理。

一、放松减压系列全部为符合「1/f波动」的自然谐和律音乐,或特别萃取聪明海洋动物——海豚之声……借助体感音乐振动,可带来深度的放松和身心恢复效果,迅速缓解神经肌肉的紧张、痉挛、疼痛和运动障碍,有效改善焦虑、紧张、抑郁等状态。

可用于各类人群(包括健康、亚健康和疾病恢复期)的镇痛放松、纾解紧张、焦虑以及产后恢复调理等;还可用于特殊儿童的体感音乐治疗。

曲目:自然谐和律处方-《四季》,《像海豚一样放松》,《α脑波放松处方》……纯自然的「1/f 波动」形式,舒适安稳的节奏,以及持续不断的超低频音带来的精密振动,就像音乐喷泉般的烘托,让人有漂浮在海面上的感觉……这些都是极好的纾解紧张和镇痛放松等要素!二、改善睡眠系列专门针对睡眠不好、失眠或睡眠障碍人群而设。

《易经》养生奥秘

《易经》养生奥秘

(四)、十二时辰的用途
(1)、什么时辰?吃什么药? (2)、十二时辰怎样预测疾病? (3)、何时是 时间? (4)、十二时辰怎样解毒排毒?
(五)、四季养生的三道法宝
1、养阴阳 2、养生、长、化、收、藏 3、养五脏
肝心



生长



风火
湿


五、八卦体质养生之秘
寿命中等
2、坤土体质人:坤质——土型(湿)——太阴之人(包括艮质人) 坤属土偏湿,湿气通与脾,故坤质人多痰湿病;坤质人气血运行较缓慢,易积湿生痰,
湿性黏滞重浊,故多发腹泻、痰饮、水肿等病,易发内脏下垂等。
多长寿
3、巽卦人体质——木型(风)——少阳之人(包括震质人) 易患肝病(饮风气通于肝);风性善动,故易发肝风内动、高血压、中风及过敏性疾患;风 性善变,故易患神经系统失调的疾病,如肝郁、癔病、精神官能症等。







皮毛
口 肌肉 四肢

筋 爪甲
肾 耳 骨 脑
二阴 齿 发
一点真水藏于两火之中,乃真水矣 心
心火下荫 肺胃得降

脾胃

坎阳发动 肾阳温升
肾 一点真火藏于两水之中,真火种矣
(脏腑气机升降示意图)

脑髓
骨髓
脊髓
肾经脉
中医肾与生命的重大意义
(一)、肾与生命的密切关系 肾影响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何谓女七男八?
寿命偏短
4、离卦人体质:离质——火型——太阳之人 此型人阳气旺,热盛,火气通于心,故易患心系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火能动风伤血又易 得脑出血等,还易患火热灼津实证如疮疡、火证,以及躁狂症及眼科疾病等。

中医补肾的奥秘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

中医补肾的奥秘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

中医补肾的奥秘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中医补肾的奥秘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具有掌控生命力和华丽衰老的关键作用。

中医补肾的奥秘,可以帮助我们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补肾的奥秘,并分享一些有效的中医调理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一、中医理论关于肾脏的重要性中医理论认为,肾脏是人体先天之本,掌管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等重要生理功能。

肾脏与人体的精、气、津液等密切相关,影响着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视为贮藏精华和基本物质的器官,对于保持活力、延缓衰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补肾的核心原则中医补肾的核心原则是“滋阴补肾”,即通过调理阴阳平衡、补充精血、促进气机流通,以达到滋养肾脏、提高人体整体功能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补肾方法:1. 食疗法食疗是中医中最常用的调理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食物中有许多具有滋补肾脏的药材,如山药、枸杞、菟丝子等,可以通过调理饮食,以达到补肾的目的。

例如,多吃一些补肾壮阳的食物,如狗肉、鹿茸等,可以增强肾脏的功能,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也是中医补肾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滋阴补肾的药材,如何首乌、巴戟天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以达到滋补肾脏的效果。

在应用中药调理时,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体征,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组合,遵从中医医师的建议,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 民间偏方在中国的民间医学中,有许多以中草药为主的偏方被广泛使用于补肾保健。

虽然这些民间偏方缺乏科学性的证据支持,但其中一些确实对肾脏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使用这些偏方时需要慎重,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中医补肾的注意事项中医补肾虽然有许多好处,但在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个体差异 -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补肾的反应也会有所区别。

因此,在选择中医补肾方法时,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体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中药大腹皮用途

中药大腹皮用途

中药大腹皮用途中药大腹皮,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在中医的世界里,大腹皮是一种神奇的药材,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智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腹皮的世界,探寻它的种种用途,感受传统中药的魅力。

大腹皮,又名西瓜皮、冬瓜皮、白瓜皮等,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壳。

在炎炎夏日,当我们品尝着甜美可口的西瓜时,往往忽略了它那不起眼的外衣。

然而,正是这层不起眼的果壳,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大腹皮性平、味甘,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宽中理气的功效。

首先,大腹皮具有显著的利尿消肿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衡所致。

大腹皮能够促进肾脏排泄尿液,增加尿量,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对于患有肾炎、心脏病等引起的水肿症状,大腹皮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

其次,大腹皮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容易出现暑热症状,如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

此时,大腹皮便能发挥其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人们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

此外,大腹皮还能治疗热病烦渴、咽喉肿痛等症状,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

再次,大腹皮具有宽中理气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气机不畅会导致诸多消化系统疾病。

大腹皮能够调理中焦气机,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大腹皮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调理药物。

总之,中药大腹皮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无论是利尿消肿、清热解毒,还是宽中理气,都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效。

在这个崇尚绿色、健康的时代,让我们重新认识大腹皮,发掘它的潜能,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让我们一起传承千年健康智慧,让中药大腹皮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河洛图中有奥秘,揭示天地人之间的规律

河洛图中有奥秘,揭示天地人之间的规律

河洛图中有奥秘,揭示天地人之间的规律河洛图中有奥秘,揭示天地人之间的规律,解读河图洛书河图洛在中国的玄学文化中位置是无可取代的,河洛图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它揭示了天地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后世的风水学、预测学、奇门遁甲等都是以河洛图为基础来推演的,想要成为风水大师,认识了解河洛图就是基本。

一、河图河图,是中国各类术数的基础之一。

上古伏羲氏时,在洛阳的东北,有个孟津县。

相传有一天孟津县内的黄河水中浮出一条龙马,背上驮着一幅图,献给伏羲,这幅图就是“河图”。

相传伏羲就根据河图,推理出来八卦,成为《周易》的起源。

河图上,排列着很多黑点和白点,这些黑白点的数字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我们居住的楼层与我们的属相就是通过河图数理来推的。

河图共分为五组黑白点:一白六黑在近尾部;七白二黑近头部;三白八黑在左边;九白四黑在右边;五白十黑在中央。

所以有古诀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所以一二三四五,为生数。

六七八九十为成数。

河图之象口诀:一六共宗,为水居北;二七同道,为火居南;三八为朋,为木居东;四九为友,为金居西;五十同途,为土居中。

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道。

又曰:一六居下属水,二七居上属火,三八居左属木,四九居右属金,五十居中属土。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

如下: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河图中央的“五”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比如说,人的手指、脚趾都是五个,面部有五官,内脏有五脏……方位上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季节上有春、夏、秋、冬、长夏五季(见《黄帝内经》)……到处都可看到这个祥和的“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化是阴阳二气升降相因的结果,气化是指在气的推动下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气化是阴阳升降相因,矛盾运动的结果。

“阴气内化,阳气外荣”。

“阳化气阴成形”。

故阴阳二气相因运动是气化发生的内在机理,而阴阳二气相因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

只有一升一降、一出一入这样的矛盾运动,才能发生气化。

2.升降相因,构成斡漩,斡漩是气化的核心。

气化功能在人体内外不断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左升右降,循环不已。

心属火,火性炎上,主升,居南方;肾属水,水性润下,偏降,居北方;肝属木,木主升发,偏升,居东方;肺主金,金曰从革,偏降,居西方;脾胃居中,为气机之枢。

人体阴阳二气,在下者,气要不断升,上升时沿人体左侧上行,人体上部之气要不断下降,下降时沿人体右侧下行。

即所谓:“左升右降”“阴升阳降”,以此可解释心肾在该斡漩中的位置。

肺脏位在上焦,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其气机以肃降为顺,其下降的道路以右侧下行。

肝位于下焦,气宜疏畅条达和升发,故肝气的运动以升为主要形式,其道路以左侧为上升之路。

肝肺二脏左升右降,调节着体内气机的升降运动。

脾胃同居中州,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在中焦的气机升降中,脾主升,胃主降,形成斡漩,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全身气化之动力源泉。

它既可引肾水上济心火,又可引心火下温肾水,以助心肾相交;还可引肝升之气克制肺降之气,亦可引肺降之气克制肝升之气。

“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

3.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动而难静,故又必须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如此肝体刚劲之质,方能得缓和之用,发挥其疏泄之机。

故养生要注意滋养肝阴以敛肝阳,最终达到以缓生发之气。

气机出入升降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

如果没有了出入升降,人的生命与生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

“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调整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对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气为本源,因此,气机运动是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状态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的气机能量场中,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

人体的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

气机运动在人体外的运动规律为: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

根据气机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

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

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

在人体内部,气机的运动也是按照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规律运行。

中国古人认为,人体的生命能量源头是在关元气海一带,是人体原始之气储存的地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称之为丹田。

丹田的位置在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阴阳关系就是在此处为分割点。

以这一点横向水平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纵向立轴而分,左为阳右为阴,侧向立轴而分,后为阳,前为阴。

气机由丹田开始沿任脉向下经胯下经会阴穴沿督脉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百会穴向前向下行至丹田,形成了一个周流的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小周天。

然后,在丹田经过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左肩,沿手臂的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后经手臂外侧向上行至左肩回至丹田。

经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右肩,沿右手臂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再沿右手臂外侧上行至右肩回至丹田。

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内侧向下行至左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

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内侧向下行至右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气机周流状态,这样在人体的内部就完成了一个气机周流的过程。

这种在人体内形成的气机周流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大周天。

以上大小周天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同时的进行周流,不单是体内的气机周流。

这种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人体内气出入升降功能的根基,如果气机的周流出现问题,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将发生紊乱,影响人体的吐故纳新功能。

百会穴在头顶部中心,是宇宙自然之中阳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涌泉穴在人体的足下,是宇宙自然之中阴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

天地之气的交流,在人体上主要的就是从这两个穴位上出入。

肺主气,司呼吸,一呼一吸,非升降而何?其主宣发,布散精气于周身,是为升,其主肃降,通调水道而行水,是为降;心主血脉,推动血液濡养一身,令神明变化显现无穷是为升,心火下降交于肾水,神气贵乎内敛,又为降;肝主升发,条畅情志为升,其主藏血,疏泄脾土与水湿为降;肾水上济于心,肾阳蒸腾于脾为升,肾主秘藏精气,而又施泄有度,则为降。

阴本沉降而能升,阳本升浮而能降,阴升阳降始得水火既济,阴平阳秘,是为常人。

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不能升,当降者不得降,则必郁,郁久则生热,是为郁热,故脏腑功能失调诸证多伴有郁热之象。

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是气化运动的规律,是生命活动的体现。

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升降侧重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侧重体内的气化过程;出入则侧重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侧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而皮毛,上而头面,下而百骸,纵横往来,并行不悖。

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人入运动才能实现。

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的始终。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

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

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

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

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

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液等等。

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

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

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以完成各自的新陈代谢,而且各脏腑之间的升降运动又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化生的。

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

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

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五、气的分类。

“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

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

真气有三,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

“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

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

元气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气,对人体的代谢和机能起推动和调节作用;而宗气、营气、卫气均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

(一)元气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元气属真气的下位概念,不应与真气混称。

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

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

“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命门为元气之根”。

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

可见,肾为元气之根。

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所以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

……所止辄为原”。

说明元气是并营卫之气循环往复于十二经脉之中,且循任督二脉环流不休。

冲脉、带脉、维脉、挢脉等八条奇经虽不参加元气的循行,但对全身之气的分布有调节作用。

元气除并营卫之气行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外,运行于本经经别之中。

总之,元气始于肾间,经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阴肺经进入十二正经中,布于周身,蓄于奇经,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后再经腠理和大小络脉汇聚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经至经别,直接深入脏腑,继而浅出头颈部经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经总集于任督二脉,下归肾脏。

元气在循行过程中,经过了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

元气循此路径,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主要功能: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者,人之根本也”。

元气为其生身之精气,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

“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人从幼年开始,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

到了青壮年,肾气、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因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

待到老年,肾气、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

由此可见,肾气、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

如果元气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