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发展史题库

合集下载

体育史资料

体育史资料

《体育史》资料1.体育史学是研究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体育史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物质形态、体育制度、体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核心是人体运动。

2.在体育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3古代美洲玛雅用的(球戏)4.三大运动体系: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游戏5.田猎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和车马驾控。

分别叫:春蒐、夏苗、秋弥、冬狩。

6.两汉三国时期的蹴鞠分为表演性蹴鞠与竞赛性蹴鞠。

前者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的表演,后者被汉代规定为和平时期军队训练的重要内容。

7.清代宫廷里设有“善扑营”是从“ 八旗精炼勇士”选拔出来组成的,称为“扑户”8.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1973年12月从湖南长沙马王虚三号墓出土了一幅西汉帛画《导引图》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

9.奴隶制时期开始形成的注意整体,强调精气,平衡阴阳等保健思想。

对后世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实践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10.清代一年一度的“冰嬉之典”由皇上率众亲临观视,参加表演者是从各旗中选出的“善走冰者”。

11.德式体操的形成经历了杨氏体操和施氏体操两个阶段,杨氏体操的创始人是F.L.杨。

12.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近代体育的传播中,基督教青年会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13.1937至1949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体育呈现出三种类型的发展:沦陷区的殖民地体育,国统区的战时体育和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体育。

14.现代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已经成为奥运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成为连接各国体育科学家的纽带和促进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15.1956年解放军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三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记录,成为第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中国运动员。

16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古代奥林匹克祭典共举行了293届,历时1168年。

他所创造的竞技比赛模式,身体调练体系以及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和拼搏奋进的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的体育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体育史题库

体育史题库

体育史题库1、“五福”“六极”出自B。

A 《易经》B 《尚书·洪范》C 《庄子》 D《黄帝内经》2、下面哪个不属于先秦两汉时期养生术的种类C 。

A 行气 B导引 C 八段锦 D五禽戏3、春秋时期的宫廷体育与C 无关。

A 御 B礼 C乐射4、“六艺”是指B。

A礼,乐,射,御,书,数 B礼,乐,射,御,书,术C 礼,乐,骑,御,书,术 D礼,乐,骑,御,书,数5、C 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任侠”。

A 道家 B儒家 C墨家D法家6、晋唐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和特征是儒,释,道,B 相互渗透发展。

A 巫 B医 C仙 D 神7、下面哪项不属于晋唐时期娱乐体育活动的种类。

BA围棋B蹴鞠C相扑 D捶丸8、《养性延命录》有作者是B 。

A颜之推 B陶弘景 C 巢元方 D孙思邈9、武术体系形成于B 。

A 三国时期B 隋唐时期C唐宋时期 D宋明时期10、有记载的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A 年,止于公元年,共举行了届。

A 776,394,293B 776,390,293C 760,390,294D 760,394,29411、古希腊C 城邦妇女具有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

A 雅典B 伊利斯C斯巴达D奥林匹亚12、A 不是希腊体育思想家。

A尤维纳利斯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13、下面哪项不属于现代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之一A 。

A世界的发现B人的发现 C 科学的发现 D 体育的发现14、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不包括下面哪一项B 。

A 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 C 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15、绅士体育的提倡者是A 。

A洛克 B 夸美纽斯 C 维多里诺 D卢梭16、被称为“德国国民体操之父”的是B 。

A古茨穆斯 B杨氏C施皮斯 D 林氏17、自然体育思想的提出者是D 。

A 托马斯·阿诺德 B裴斯塔洛齐 C 斯宾塞D卢梭18、下面哪一个国家的体育传入方式不属于以欧洲移民为主要媒介的传播C 。

A加拿大 B澳大利亚C菲律宾D美国19、奥林匹克日是每年的B 。

体育史简答题

体育史简答题

体育史简答题1、简答史前体育的特点要点:其一,史前体育所经历的时间最长。

其二,史前体育具有多种社会和文化功能。

其三,史前体育在发展水平上处于原始的和低级的阶段。

)其四,史前体育具有原始平等性质。

第五,具有初步的地域文化特征。

2、夸美纽斯对近代学校体育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要点:捷克教育家,他使学校教育冲破了贵族狭小天地,奠定了近代学校基础,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他的体育思想保存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书中提出“适应自然”原则,他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了班级制和课间休息制,采用了直观和示范教学法。

3、20世纪上半叶,世界竞技运动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要点:其一,竞技运动发展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形式;其二世界竞技运动体系开始形成;其三竞技运动项目日趋完善;其四,运动训练更趋于科学化和专业化。

4、20世纪上半叶,世界竞技运动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要点:其一,竞技运动发展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形式;其二世界竞技运动体系开始形成;其三竞技运动项目日趋完善;其四,运动训练更趋于科学化和专业化。

5、简述什么是业余原则。

要点:“业余原则”是近代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基本精神是,运动者不能将体育作为盈利或谋生的手段,也不能领取任何物质性的奖金或奖励,而只能作为教育手段和“高尚的”的娱乐方式。

是影响近代体育发展最重要和醉具有争议的价值观和制度之一。

6、简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要点:(一)体育科学朝着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包含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体育管理科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

(三)各国体育界更加重视将各类高新技术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大量新型材料和尖端设备被运用于运动训练与比赛。

7、欧盟体育大会上制定的关于指导欧盟国家体育法律实践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一,运动员和俱乐部在欧盟各国间自由流动与开业的基本权利不应受到限制。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学校体育发展史题库

学校体育发展史题库

学校体育发展史题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名词解释1、古代雅典“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和摔跤。

2、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和吟诗3、“五射”:一曰“白矢”,二曰“参连”,三曰“剡注”,四曰“襄尺”,五曰“井仪”。

4、“五御”:一曰“鸣和鸾”,二曰“逐水曲”,三曰“过君表”四曰“舞交衢”,五曰“逐禽左”。

5、所谓军国民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

6、“壬子癸丑学制”:民国成立伊始,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就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教育进行重要改革。

如《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历史上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7、“双轨制体育”:人们把当时“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又有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活动的做法称之为“双轨制体育”。

8、实用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就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手段和方法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

9、兵士体操:主要是德国的兵士体操,主要内容包括柔软体操、枪剑术、野外演习等。

10、普通体操是美国刘易斯(1823-1886年)把瑞典式和德国式体操的基本动作加以混合,再加上一些轻器械而编成的。

主要内容包括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木棍操、火棒操等。

11、“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12、“壬戌学制”: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1922年是“壬戌”年,该学制就被称为“壬戌学制”。

二、选择题1、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射”的较量有五项,称为“五射”:一曰“白矢”,二曰“参连”,三曰“剡注”,四曰“襄尺”,五曰“井仪”。

沈建华2010版《学校体育学》考研资料小题必备 (1)

沈建华2010版《学校体育学》考研资料小题必备 (1)

《学校体育学》小题必备学校体育学沈建华2010版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古茨穆斯。

1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美国人发明排球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体育史最后考试题

体育史最后考试题

体育史部分知识点一、判断题36、1924年7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东南大学成立,它是旧中国唯一正式的全国性体育组织。

()37、为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4月16日公布《国民体育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法规。

()38、体育思想的主流从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体育思想(欧美)和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到60—70年代的新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体育思想,演变为70年代以来的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快乐体育思想。

()39、从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起,规定历届奥运会必须成为有烟奥运会。

()61、从1978年开始,逐渐形成了体育教学的核心是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即“三基”。

()二、选择题9、用直线把人名和誉称连接起来;A、德国近代体育之父夸美纽斯B、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古茨穆茨C、德国学校体育之父杨氏D、德国国民体操之父施皮斯14、中国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体育主权的标志是()A北京体育竞进会成立 B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成立C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D远东体育协会成立1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体育实施方案是()A《中等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B《学校体育实施方案》C《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D《体育教授细目》620、中国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体育主权的标志是()。

同57A北京体育竞进会成立 B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成立C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D远东体育协会成立23、60---80年代的奥运会三强指的是()A苏联、美国、民主德国 B俄罗斯、美国、联邦德国C苏联、美国、罗马尼亚 D俄罗斯、美国、德国72、1956年,苏联学者( A )在北京体院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对我国体育和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凯洛夫 B凯里舍夫 C布鲁纳 D巴甫洛夫。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填空题1、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现端倪;其中“骑士七艺”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体育相似;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2、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与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3、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的标志是由德国的德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等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史称德绍五项4、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5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二简答题1、简述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的特点答: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程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教学原则上采用凯洛夫的五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2、简述21世纪体育课程的新特征答:1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额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之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心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二、填空题1、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答:1促进智力和能力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好;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答: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即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二、填空题1运动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课余运动训练目标.. 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型目标取向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目标和目的的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设计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2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布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队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周四hi、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二、填空题1、认知分为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动认知..2体育课程的特点1运动认知性课程2生活教育课程3情意类课程4综合性课程3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3体能发展的适应规律三、简答题1、体育课要做热身运动的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答::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有逐步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最后逐步下降的阶段性特征..上体育课做热身运动目的是克服人体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通过热身运动可以给肌肉预热、促进血液重新分配;克服肌肉自身的粘稠度和阻力;以克服物理惰性..通过热身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步提高机体内部的能量供应;适应运动负荷的逐步提高以克服生理惰性..2、简述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当身体承受运动负荷时;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下降;身体进入工作阶段;当身体休息和调整之时体内的同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上升;进入相对恢复阶段;当进一步经过调整和休息之时体内的能量超过原来水平;进入超量恢复阶段..3、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答:1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填空题1从体育课程实施内部看;包括体育课程采用;体育课程调适和体育课程应用三个环节..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第六章体育教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是在学生和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2、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和学方式的总称..3、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薛恒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4、教案:也叫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二、填空题1、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身体运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非阶梯性..2、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基础性、实用性、兴趣性和科学性..3、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学习领域..4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5、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的评价等..6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条件等..7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验证方案、评价与提高..8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以及领会学习法..9、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实施应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三、简答题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注意事项答:1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2有教育价值3目标描述要准确4充分考虑学生实际5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6合理的目标分类..2、简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答:1用教育的观点审视现有的体育素材2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体育运动进行整合3选择运动项目4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5可行性分析..3运用游戏法应注意的事项答: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应的规则和要求;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做好裁判的评判工作;要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的结果;包括胜负;以及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4、探究式学习法的注意事项答:1合理设置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给与应有的包容与理解3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4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解决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同时注意安全..5、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答:1确定课的目标2根据单元计划的安排选定教学内容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步骤4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及措施5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6教案力求简洁明了..6、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答:1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一、名词解释1、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二、填空题1、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包括心理激活策略、制定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2、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练习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3、体育学习策略构成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形成策略、体育学习的资源管理策略..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认知与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熟练阶段..三简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后不易遗忘的主要原因答:第一运动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获得的..第二连续性的运动技能不易遗忘..第三运动技能保持主要依靠小脑和脑低级中枢;比大脑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2、如何进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答: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体育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四、论述题1、论述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P28-29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P31——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古代雅典“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和摔跤。

2、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和吟诗3、“五射”:一曰“白矢”,二曰“参连”,三曰“剡注”,四曰“襄尺”,五曰“井仪”。

4、“五御”:一曰“鸣和鸾”,二曰“逐水曲”,三曰“过君表”四曰“舞交衢”,五曰“逐禽左”。

5、所谓军国民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

6、“壬子癸丑学制”:民国成立伊始,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就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教育进行重要改革。

如《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历史上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7、“双轨制体育”:人们把当时“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又有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活动的做法称之为“双轨制体育”。

8、实用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就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手段和方法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

9、兵士体操:主要是德国的兵士体操,主要内容包括柔软体操、枪剑术、野外演习等。

10、普通体操是美国刘易斯(1823-1886年)把瑞典式和德国式体操的基本动作加以混合,再加上一些轻器械而编成的。

主要内容包括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木棍操、火棒操等。

11、“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12、“壬戌学制”: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1922年是“壬戌”年,该学制就被称为“壬戌学制”。

二、选择题1、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射”的较量有五项,称为“五射”:一曰“白矢”,二曰“参连”,三曰“剡注”,四曰“襄尺”,五曰“井仪”。

3、“御”的教练也有五项,简称“五御”:一曰“鸣和鸾”,二曰“逐水曲”,三曰“过君表”四曰“舞交衢”,五曰“逐禽左”。

4、唐朝建立后重视文化教育,同时也重视军事准备。

武举是当代加强军事的制度之一,创始于武则天称帝的时期(702年)。

5、宋朝开始创立武学,是专门习武的学校。

学生的来源是官员的子弟和有官具保的民间子弟。

6、宋朝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

在中央设有国子监和太学。

七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弟入国子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平民子弟的优秀者入太学。

7、清朝承袭明代的学校制度,在京师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经过推荐或考试,地主阶级的子弟都可以入学。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中,以礼射为主要形式、以伦理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育一直沿袭未断。

8、古代雅典教育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历史上称之为“和谐发展体育”。

10、维多里诺创办了名为“快乐之家”的学校,他主张把读书和运动结合起来,并制定了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户外运动,11、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12、巴塞多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民间游戏等融合在一起,加以改造和发展,将各种身体练习组合成协调统一的体育手段,因而创造了着名的“德绍五项”。

13、“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14、古茨穆斯认为体操有两个功能,一是满足人的身体需要,二是通过练习使人身体完美。

15、古茨穆斯搜集了古希腊、罗马、德意志的运动项和民间游戏项目,并将其用于体操实践之中。

16、古茨穆斯把体操教材分为3类:基本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

17、洋务教育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培养科技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了西文和西艺课程,18、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意义上认识体育的。

19、我国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最早是由一批留学生直接从日本引进的。

20、所谓军国民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

21、1906年的《学部奏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已提出要把“尚武”列为宗旨之一,并要求“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

特别强调学校体育课应以兵士体操为主。

22、1903年,“美国体育促进学会”改名为“美国体育学会”,并制定了新的会章,学会下设人体测量部、小学体育部、师范体育部、大学体育主任部和中学体育主任部。

23、甲午战争以后,清朝统治者中的一些人也创办了一些中国最早的普通公立学校。

24、蔡元培干1912年发表了着名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表达了他的体育教育观。

25、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第3卷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了名为《体育之研究》的着名论文。

26、国粹主义体育思想是我国武术界所倡导的一种体育思想。

1927年国民党政府明令建立“国术馆”系统,把武术等传统体育看成我国的“国粹”。

27、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针对枯燥、呆板的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而言的。

29、维多里诺创办了名为“快乐之家”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

他主张把读书和运动结合起来,并制定了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

30、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31、巴塞多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民间游戏等融合在一起,加以改造和发展,将各种身体练习组合成协调统一的体育手段,因而创造了着名的“德绍五项”32、古茨穆斯搜集了古希腊、罗马、德意志的运动项和民间游戏项目,并将其用于体操实践之中。

33、卢梭在《爱弥儿》中宣扬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

34、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体育是以身体大肌肉活动和适当的环境为工具,而谋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

35、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针对枯燥、呆板的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而言的。

36、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再次就学生健康问题致信马叙伦说:“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37、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为制定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

38、1954年,国家体委制订和公布了《准备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并要求“在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中,有准备有计划地推行《准备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

”39、苏联《劳卫制》是1930年由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发起提出的。

它的目的是促使苏维埃人民身体的全面发展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苏维埃人民成为健康的、勇敢的、乐观的、祖国的忠实保卫者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40、1995年《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

三、简答1、古茨穆斯认为:体操有两个功能,一是满足人的身体需要,二是通过练习使人身体完美。

他把前两种作用称作体操的生理作用,后两种视为体操的教育作用。

2、所谓军国民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二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三是重视学校体育;四是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3、壬戌学制下的体育课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从课程设置看,体育课程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2 )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3 )体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顺应儿童爱好活动的本性”、“发展个人之本性及人格”。

4 )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材。

5 )开始重视体育教学法的研究。

如:初段:准备运动——中段:主运动——后段:整理运动6)课程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体育课内容仍然以兵士体操、普通体操和游戏为主。

7)“选手体育”在学校中有所发展。

8)开始着手进行体育教材建设。

4、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1)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军国民体育,抵制了军事化体育的实施;(2)它确立了体育作为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3)促进了教材改革。

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反对强制、呆板、枯燥的体育活动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反对兵操类的活动方式,倡导田径、球类等欧美近代体育活动。

(4)促进了教法改革。

如在体育教学方法方面,当时比较流行“设计模仿法”和“分组教学法”。

所谓“设计模仿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设计好的一些职业动作(如打猎、捕鱼、伐木等),以此代替体育活动。

所谓“分组教学法”,是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一种运动或游戏,然后选择相同运动或游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分组活动。

5、1929年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课程目标。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发达身体,谋全体的正常发育;2)发展运动能力,养成运动技能,培养以运动为娱乐的习惯;3)培养诸多方面的个人品德和团体精神;6、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演变和特点:(1)1929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3个体育课程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学科形式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是在国家正式颁布的课程文件中,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现在。

(2)从体育课程目标看,基本包括三个方面:身体、运动能力、品德。

如发达身体,锻炼体格;养成生活上必需的运动技能,培养以运动为娱乐的习惯;培养勇敢、诚实、公正等品德,互助等团体精神。

(3)明确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

详细规定了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时间。

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150分钟,高年级每周180分钟;课外每天至少2-3小时的活动。

(4)课内教材内容增加了球类、田径、器械运动等。

课外内容分为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

(5)提出按一定标准(如高中按年龄身高体重)进行分组上课的方法。

7、国民党政府时期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国民党统治时期颁布了许多有关体育课程的法规文件,进行了5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实施,一般学校都有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即使在抗日战争日期的困难条件下,有些学校仍然能坚持上体育课,坚持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但是,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不认真,没有教学计划,甚至每课教学事先都无计划,教材多不按规定进行。

一般中学,上体育课以打球为主,主要是篮、排、足球,上课点名后,进行几分钟的队列训练和准备体操,就分为几组自行打球,教师在一旁观望或做裁判,形同放羊,称为“放羊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