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9晏殊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以下是《唐宋词十七讲》的摘抄笔记:
1.温庭筠的词有很美的意境,但他的词有一份华丽感,缺少一点深度。
2.李煜的词情感真挚,有一种不加矫饰、直抒胸臆的自然美感。
3.韦端己的词注重表现女性的柔美和情感,他的词语言优美、细腻,富有音乐性。
4.冯延巳的词有一种高远、清雅的意境,他的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5.晏殊的词有一种闲适、优雅的美感,他的词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6.柳永的词善于运用俚语、俗语,他的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苏轼的词豪放不羁,他的词语言自由、奔放,富有创意。
8.秦观的词情感真挚、深沉,他的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
9.周邦彦的词工于音律、词藻,他的词语言华丽、典雅,富有艺术性。
10.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她的词语言优美、含蓄,富有女性美。
11.辛弃疾的词雄浑豪放,他的词语言激昂、奔放,富有激情。
12.姜夔的词清雅脱俗,他的词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
13.吴文英的词幽深迷离,他的词语言繁复、晦涩,富有神秘感。
14.蒋捷的词清新明快,他的词语言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5.张炎的词深邃悠远,他的词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底蕴。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地来学习我们中国的诗词,我感受很深,也有很大的触动。
这本书共分为十七讲,分别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晏殊、李璟、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吴文英等诗人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极高的诗词作品。
对这十五位诗人的讲解,作者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个方面。
书中的每一讲都介绍了一到两位作者,从表面上看,好像每一讲都是一个单独的部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诗人在书中讲到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位诗人,都会进行比较和联系,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比较。
例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的影响,以及这三位诗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柳永的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以及对苏轼和周邦彦的影响;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轼和辛弃疾两人词的异同;周邦彦对姜夔以及吴文英等人的影响,周邦彦、姜夔和吴文英三人作品的异同。
通过叶先生的分析讲解,在不断的比较中建立联系,让一位位诗人,一篇篇诗词不再孤立,让文字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读者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灿烂的诗词文化,赋予了诗词新的生机,也让我这个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己,以后该如何教孩子学好语文。
我觉得把诗人和作品比较联系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本书第二个特色就是讲解分析细致入微,对一个时期内的诗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你单单以为这本书只是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我觉得叶嘉莹先生这本书的立意很高,她把唐宋诗词放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角度,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叶嘉莹先生曾说,她在书中也曾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在现在的开放政策下,青年们中间已经涌现了一股向西方追求新知的热潮,而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得不求新的地步,所以先生就是想要以世界文化历史的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一点反思性的尝试。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几道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几道我们现在就开始讲中国词的发展的另外一个新的阶段了。
本来按照我们教材编排的顺序,在欧阳修的后面还有一个作者-晏几道。
但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只好把晏几道暂时省去了。
因为,晏几道作为一个个别的词人,他写的小词是很美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鹧鸪天》)“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临江仙))我们教材上选了他的歌词,你读一遍就知道晏几道的词写得很美。
但是,在词的发展的历史上,他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什么缘故呢?我只能这样说,就是从温韦冯李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能够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
所以我说,这种意境的加深,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过程。
可是,晏几道的小词呢?晏几道的小词写的: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临江仙》这个小蘋,就是一个歌女的名字。
就词之发展而言,晏几道的词,是词的发展这条长流之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
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他所写的是交给莲、鸿、蘋、云这些美丽歌女去歌唱的歌词。
不过他的歌词跟五代也有一点不同。
就是说,他所写的歌女,像小莲、小鸿、小蘋、小云这些歌女,与五代一般所写的歌女有一点不同,就是这些个歌女,是他的朋友的家伎,家中的歌女。
是场合不同,身份不同,所以他写起来,就跟那一般的《花间集》的词有一点不一样。
他的词在词的发展中像是一个回转的漩涡,是使词的诗化又重新回到歌词里边来了,是交给家伎去唱的歌词。
可是,他所交给唱的那个歌女,是朋友家中的家伎,不是泛泛的歌舞场中的女子。
所以,他与那些个莲、鸿、蘋、云的感情,就比较更带着个人的色彩了,而不是《花闻集》的没有个性的艳词了。
这是一点不同。
还有,因为是朋友家中的家伎,而且,晏几道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所以,他所写的词比较文稚,比较更富于诗意。
所以,黄山谷(黄庭坚)给晏几道的词写序,说晏几道的词是“狎邪之大雅”。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
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
晏殊的词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
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
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
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
词,是歌词。
杯,是酒杯。
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
晏殊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
他没有用那么强烈的力量来打发打击你。
年年有花幵,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的。
他不用那些锋芒陪衬。
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这真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看他的那种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
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真是妙。
花落,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
而且是似曾相识,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
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
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
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应燕归来”。
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
在一个花园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
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说。
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说我这时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柳永,说柳永这个人性格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
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
而且,他所从事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还与当日那些个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因为晏殊、欧阳修所写的词,是他们这些个高级的达官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
而柳永,因为他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
而且,因为他对于音乐有特别的才能,特别的爱好,他就填写了一些被那些达官贵人们认为是比较浅俗的市井曲调、流行的慢词曲调。
我上次曾经讲过,有一次柳永来见当时身为宰相的晏殊。
我现在还要谈到,我以为在柳永的内心之中有一个想法,他认为当时的歌曲这样流行,而且这些个达官贵人像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都填写歌词,便自以为他有填写歌词这样的才能,是可以得到那些人的赏识的。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的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结合了很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柳永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他自己心里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果然也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
我现在还要附带说明一点,在词的牌调里边,有的时候后边常常有这个“乐”二字。
“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
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
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
《词律》把《齐天乐》、《中兴乐)编在乐(yuè)的韵目里边。
《倾杯乐》、《抛球乐》编在乐(lè)韵目里边。
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读叶嘉莹《宋词十七讲》

68人生最曼妙的风景——读叶嘉莹《宋词十七讲》卢先玲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唯有以情烛照自然,山水才会著我之色彩。
所谓明心见性,读叶嘉莹《宋词十七讲》可想见先生之高风。
《朗读者》节目里,始见叶老,其时九十三岁高龄,银丝如绽菊,镜片后的眼神温婉又淡然,清瘦一如宋词,气度从容完全不输董卿的明艳。
她从容地诉说自己的诗词之旅,说“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最喜引用“以天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丹心一片只为中国古典文化传承,风雨如晦的岁月如斯,天高云淡的日子如此。
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中国,如同传道士一路播撒华夏文明之光。
宋词十七讲,以时间为经,以流派为纬,虽是讲稿,散而不乱的珍珠依然俯拾皆是。
读这样的书,最宜暮春烟雨时,斜风细雨,帮你关上了花红柳绿的窗,只一壶轻烟袅绕的素茶,不为他,只恐辜负了那些清词丽句的芬芳。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文天祥《满江红》在文字的绮丽锦绣中分花拂柳,邂逅了香艳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词人,香艳花间词人被后人诟为“无行”实在冤枉。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为动荡的时期,朝不保夕的日子,一方面让人肆意地纸醉金迷歇斯底里做放浪形骸之举,因为他们是没有明天没有未来的人。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另一方面要让这种惊惧与苦闷找到一个发泄的端口,找到一种可以抓到手心的温暖或者说是安全感。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请容我冒昧用北宋的大小晏作了一个旁注。
可他们都是率真可爱的,满目疮痍,腥风血雨,他们依然在心底装着一轮皎月,也会因此发现那么多细腻的美好:蝶舞金钗,月满花枝;海棠带雨,烟草飞莺;杏花含露,玉钩翠幕;柳丝袅娜,芳草萋萋;香烛成泪,花落鸟啼……虽然那么秾艳的背景里满是佳人离思。
细细读来,发现这些花间词人并非只为唐突佳人亵渎美景,他们用“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用“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看这份执念何尝不是在委婉地剖白自己的心迹——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9晏殊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9晏殊(二)咱们此刻再简单地看他另一首词:一贯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真是晏殊的妙处!“一贯年光有限身”,我曾经在讲冯延巳词的时候说过,说“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绢掩泪考虑遍”。
“一晌”有两个意思,有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
有久、暂二义。
既能够表现长久的时刻,像冯延巳所说的“一晌凭栏人不见”,他是凭栏好久,从早晨看到“梅落繁枝万万片”,“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天晚上笙歌散,今天早展醒来就看到满地的落花,一直到“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直到日暮黄昏,征鸿飞尽了,他凭栏的时刻是长久的。
这是一晌的长久的意思。
可是一晌也有短暂的意思。
李后主说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确实是昨天短暂的梦中,我回到了故国,有那么短的一段梦中的欢乐。
“一晌贪欢”,那是短暂的意思。
晏殊用的一晌也是短的,“一贯年光”,年光者,是一年的韶光,是一年美好的春景。
春景是短暂的。
因此,那天我讲课时谈到,杜甫的诗句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临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他要传语风光你就为我多留片刻的时刻,让我能有临时的相赏,你不要背离我。
不要离开我。
因为春景是短暂的,因此是一晌年光。
春景是短暂的,人一辈子也是短暂的,是“一贯年光有限身”。
这是超级悲伤的无常感慨。
可是,若是人一辈子尽管短暂,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久欢聚在一路,那也不错了。
可是人一辈子不但短暂,人一辈子还有苦难。
确实是咱们讲李后主词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有“朝来寒雨晚来风”。
因此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
就在这短暂的人一辈子当中,你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等闲,确实是那么随意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你眼前。
因此“等闲离别易销魂”,真是使咱们难过,真是使咱们忧伤,真是使咱们销魂。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感想每当我工作、生活感到疲惫不堪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每次读到那时而婉约柔情,时而豪情万丈的古典诗词时,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近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诗词论著后,我被叶先生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笔触、严谨的学风深深地折服。
我徜徉在诗词的海洋,在她的引领下找寻我的诗和远方。
上学时期,只知道词的题材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人就了解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几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唐宋词十七讲》书中,叶先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苏轼、辛弃疾、王沂孙等十五位词人的代表作品的讲解,不仅给读者呈现了词这种文学作品从唐朝到南宋的发展脉络,并且详细分析了每位词人的特点和他们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开拓、贡献。
叶先生的讲解,让我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了新的认识。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时时会产生会意之感。
读到某些解读时,经常有豁然开朗之感。
在书中叶先生教会我怎样欣赏一首词的美感,那就是:比和兴。
“比”就是比附,字面上的联想和比附。
“兴”,就是感发的意思。
感发,简单说就是感动兴发的意思,是读者读了诗词之后,从它的感情意境中体会到的联想兴发。
比如王国维评价李煜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些都是词中所表达的感情的意境给人带来的感发,是“纯粹出于诗歌的感发的生命给人的感发”。
但是,词发展到南宋,到周邦彦、王沂孙的时候,特别是“咏物词”,它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子,那就是以“勾勒描绘的书法”、“用思索安排”的路线来写作,并且大量用典。
对这样的词,我们就不能再只用比、兴的方法来欣赏,就得明确它的寄托,明确它的典故含义,明确词人的身世和时代背景。
如叶先生对王沂孙的《天香》一词的分析,让我感受到这类词的美。
以前在读到南宋后期几位作者如姜夔、王沂孙的词时,的确感到“晦涩难懂”,并且也觉得词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先前的那种动人心魄的生命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9晏殊(二)我们现在再简单地看他另一首词: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真是晏殊的妙处!“一向年光有限身”,我曾经在讲冯延巳词的时候说过,说“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绢掩泪思量遍”。
“一晌”有两个意思,有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
有久、暂二义。
既可以表现长久的时间,像冯延巳所说的“一晌凭栏人不见”,他是凭栏很久,从早晨看到“梅落繁枝千万片”,“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天晚上笙歌散,今天早展醒来就看到满地的落花,一直到“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直到日暮黄昏,征鸿飞尽了,他凭栏的时间是长久的。
这是一晌的长久的意思。
但是一晌也有短暂的意思。
李后主说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就是昨天短暂的梦中,我回到了故国,有那么短的一段梦中的欢乐。
“一晌贪欢”,那是短暂的意思。
晏殊用的一晌也是短的,“一向年光”,年光者,是一年的韶光,是一年美好的春光。
春光是短暂的。
所以,那天我讲课时谈到,杜甫的诗句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他要传语风光你就为我多留片刻的时间,让我能有暂时的相赏,你不要背离我。
不要离开我。
因为春光是短暂的,所以是一晌年光。
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是“一向年光有限身”。
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
但是,如果人生虽然短暂,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远欢聚在一起,那也不错了。
可是人生不但短暂,人生还有苦难。
就是我们讲李后主词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有“朝来寒雨晚来风”。
所以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
就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你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等闲,就是那么随便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你眼前。
所以“等闲离别易销魂”,真是使我们惆怅,真是使我们哀伤,真是使我们销魂。
所以说“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
可是我说了,晏殊就是跟李后主不同,他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马上回来了,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
这是小词从南唐到五代一个最特殊的成就,就是表现了作者的某一份修养,某一份对人生的态度。
晏殊接着就说了“酒筵歌席莫辞频”。
所以,你要在你的悲哀的人生之中,有一个排遣和慰藉的办法,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时候,你也不要推辞:“酒筵歌席莫辞频”。
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充满了离别的哀伤。
你能够欢聚的时候,你珍重你眼前的欢聚。
而且在你离别后,何尝不凭借着酒筵歌席为排解呢?晏殊是隐然有一种掌握自己和寻求安慰排解的办法的。
这就是他跟李后主的不同,李后主是掉在里边不再出来。
还不仅如此,他后边又说了,“满目山河空念远”。
我们登高临远,就怀念远方的人了,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望那个行人。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当我看到山河的时候,我怀念的是远方的那个人。
满目山河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怀念远人,就飞到远人身边去了吗?人类有很多现实的限制,使你不能与远人相见。
所以以他说是“空念远”。
“空念远”者,是白白的念远。
你要知道满目山河念远是感情,加个如空”字,说“空念远”,是反省。
念远是直接的感情.告诉你说这是“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这是反省。
“落花风雨更伤春”。
我们讲了南唐这些词人都是伤春悲秋的,都是哀悼落花的,都是咏叹春光的短暂,人世的无常。
是“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谢了”,落花风雨,你岂不是更伤春?本来人生的离别,人世的悲哀,已经够你负担的了,何况大自然的这种落花风雨呢?更加上落花风雨的伤春!我们在开始讲的时候,常常讲到西方的语言学家、符号学家,讲语言的结构.讲语序轴,讲联想轴,讲种种句法的结构。
我也在讲冯延巳的词时讲过,说“波摇梅蕊当心白”,本句里指的是波心,水波的中心。
可是,当它跟下一句“风入罗衣贴体寒”一结合,跟身体一结合,这“心”就变成了人的心了。
这里的对句也是如此。
“满目山河空念远”,它是第一句的反省,说“念远”是“空”的,“落花风雨更伤春”.是把念远的悲哀跟伤春的悲哀结合起来了,有念远的悲哀,更有伤春的悲哀。
下一句的“更”字,使得下一句的“伤春”与上一句的“念远”结合。
但你不要忘记,上一句的“空”字,不但是对于念远的反省,也是对于伤春的反省。
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
你伤春,花就为你而不落了吗?不会的。
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所写的既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这是晏殊的特色。
晏殊这个入,他在悲苦中总隐然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
人常常总是怀念过去,说“落花风雨更伤春”,又总是梦想将来,说“满目山河空念远”。
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
前几天有记者朋友们来访问我,跟我谈话,说你用英文教书怎样怎样。
我这个人其实是并非没有远大理想的人,我在读书的时候虽然也读的不错,可是,我从来没想过我要考研究所,也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出国。
他说你什么时候想到你要作学术研究?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一个学者。
-我这样说,也许大家不相信,但这是事实。
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我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在中学教书的工作,就老老实实在中学教书。
我在台湾教书的时候,曾经因为很多很多的因素,曾经到私立的最坏的学校去教书,程度是初中的学生,但是我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认真去讲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做学者。
只是我眼前要做的,我要把它做好。
我还不是说对得起那些个程度坏的学生,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
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
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的怀念过去,不要白白的梦想将来。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国外用英文去教书,这都是很多种艰难困苦的因素造成的。
我只是说,当困难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
只是这样做就是了。
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那都是空的。
你白白地哀悼过去,没有用处,你白白地梦想将来,也没有用处,“不如怜取眼前人”。
珍重你的现在,就是你现在的这一点努力。
所以晏殊的词,我说他是有一种理性的圆融的观照。
他与李后主的那种耽溺、那种沉陷是不相同的。
我们也不是说晏殊的词就都绝对没有哀伤感慨的词,我只说像他这样带有圆融观照的词,在词里是不常见的,是不常出现的,这是他的特色。
他当然也有哀伤感慨的词了,而且我们选的教材里就有这样的一首词: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山亭柳》赠歌者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首词。
我们刚才说,一般说晏殊词的风格是不大有这种激言烈响,不大用激动的言词,可是这一首词是写得比较激动的。
所以,这首词在他的小词之中是一个例外。
人常常会有例外的作品。
偶然间因为某一些外界的因素,就造成了他的例外的风格。
这是一首例外的诃,它的风格跟他别的词不大一祥。
还有一个例外你发现了吗?我们从温庭筠的词讲到现在,不管是《菩萨蛮》也好,不管是《浣溪沙》也好,那都只是一个歌曲的牌调,没有题目。
可是现在呢?这首词有一个题目-赠歌者。
是送给一个唱歌女子的。
本来,我曾说过,词就是歌筵酒席的歌词,所有的词,都是写给歌女去唱的。
可是,这首词他却特别说是赠歌者。
这词里边出现了这么一个题目,在词里是值得注意的。
一般词都没有题目,都是送给歌女唱的词,那么为什么这一首送给歌女的词,晏殊要加上“赠歌者”的题目呢?这里边有一种很微妙的因素,我以为那正是因为晏殊用这首小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就是他假借别人的情事,其实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晏殊的词一向圆融平静,我要说,一则是由于他的性格、他的修养,有圆融的观照。
另外一个原因,与他的生平也有密切的关系。
人,形成你自己,总是有你自己本来的质素,也有外来的影响。
晏殊的一生、十四岁就以神童应试,就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官做到宰相的地位,他的平生比较上是富贵显达的,算是顺利的。
虽然,以一个诗人来说,他有敏锐的诗人的感觉,也写了很多美好的小词。
但是,毕竟在真正的生活经历上,没有那种强大的忧患的刺激。
这是外在的因素。
可是,当他晚年的时候,他反而遭遇到政治上的挫折,他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
为什么缘故呢?这牵涉到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据《宋史·晏殊传》记载,说当时有两个人攻击他,一个叫孙甫,一个叫蔡襄,说他犯了两个大错误。
我实在没时间讲这个故事,那就是宋朝相传的《狸猫换太子》。
仁宗本来是李妃生的,可是,刘后把李妃陷害了,说她生了怪胎,而把这儿子据为己有了,这就是后来的仁宗。
他不是刘后的儿子,是李妃的儿子。
而当时李妃死了以后,给李妃写墓志铭的是谁?是晏殊。
因为当时晏殊的政治文学地位都很高,所以叫他写墓志铭。
那时候刘后还专政,他敢说皇帝不是刘后生的吗?他敢说皇帝是李妃生的吗?他不敢说,因此没有说。
可是,后来刘后死了,人家就跟皇帝说了,说晏殊对陛下就是不忠诚,陛下是李妃所生的,他给李妃作墓志“没而不言”,居然不提。
这就是一个攻击。
还有就是说,晏殊曾经用一些公家的劳役修治了官舍,这是不应该的。
可是,人说在北宋的时候,那些做官的也常常这样做,所以人们以为“非其罪”。
但是他受到了这样的攻击,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而且把他派到外边州郡去作地方官吏。
他曾经到过永兴军。
宋朝的军,不一定说是军队的意思,是一个地方行政上的一个区划。
他到永兴军,就是现在陕西咸阳附近这一带的地方。
所以,有人就推测,这一首词说“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当他被派到永兴军,知永兴军的时候所作的,那正是他衰老后,在政治上失意时候的作品。
他不免有胸中的块垒,有一种感慨,借他人的酒杯,假借一个歌女,来发泄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慨。
他说“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说的是歌者,是这个女子。
他说她本来就是陕西一带的人,西秦,指原来秦国所在的,陕西咸阳一带。
这个“赌”要停一下,是赌-博艺随身。
不是赌博,你不能把它连读成赌博。
赌,是跟人家赌赛,跟随人竞赛的意思。
她说这个歌女,有美好过人的才能,可以跟那些有很好才能的歌妓酒女来竞赛,她有博艺随身。
有这么多的才艺,能吹,能唱,能跳。
随身,这是她本身的才艺,不是外界的力量。
有的武侠小说,写一个人自己的本领打不过人家了,就祭起一个法宝来,就把那个人捉住了。
所谓“随身”者,不是身外的法宝,是你真正的能力,不是假借外在的力量,是你自己的才能。
博艺随身,说的非常好。
“花柳上,斗尖新。
”花柳代表欢声歌度之间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
他说在歌筵酒度风流浪漫的场合,是“斗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