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_胡适谈读书

合集下载

朱光潜《谈读书》摘录

朱光潜《谈读书》摘录

摘录1.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

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

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2.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3.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

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4. 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5.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

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

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

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

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

朱光潜对读书的看法

朱光潜对读书的看法

朱光潜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家,他对读书的看法被广泛认可。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他曾说过:“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未来。


朱光潜坚信,读书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己的能力。

他曾说:“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

”朱光潜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把握未来,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朱光潜还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机遇,抓住机会。

他曾说:“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把握机遇,抓住机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朱光潜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机遇,抓住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朱光潜对读书的看法被广泛认可。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增强自己的能力,把握机遇,抓住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这些观点鼓励了人们一定要勤于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总之,朱光潜对读书的看法非常重要,他的观点激励了人们一定要勤于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他的话激励着我们,要把书本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把握未来。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

朱光潜谈读书原文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履恒,号潜,江苏江阴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美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

朱光潜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对于阅读的重要性非常重视。

他认为,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培养智慧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并对读书方法和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读书的意义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他指出,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方式,是培养智慧、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不断扩展视野,增长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而且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朱光潜还强调了读书对于人的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使人具备审美意识,培养出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读书可以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培养出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力,使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成熟和稳定。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从大量的文化经典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书的方法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给出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方法。

他认为,读书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在选择读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力求选择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理解和消化,而不仅仅追求阅读速度。

只有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朱光潜还强调了读书时的积累与总结。

他建议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及时总结和归纳。

通过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书中内容的领悟和提炼。

此外,朱光潜还推荐了一些阅读技巧,如注重阅读顺序,小心速读陷阱,注重阅读的细节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有意识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读书的态度朱光潜强调了读书的态度对于阅读效果的影响。

他指出,读书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追求真实和客观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盲目崇拜或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谈读书》朱光潜读后感

《谈读书》朱光潜读后感

《谈读书》朱光潜读后感两件事谈读书,看朱光潜《谈读书》。

第一件,浊决大国的子民一直以来都在五千年的“文化自信”里傲视群国。

疫情来了之后,不久就收到了从日本飘洋而来的捐助物资,不同地域的物资箱子上写着不同的话,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

相形之下“武汉加油”,“武汉不哭”就像被扯烂的棉袄飞出了白花花的棉絮里子一样。

以至于网上流行起了《论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连捐赠留言都写不过人家的言论。

第二件,“211”全部人都在家竖扫把。

竖个扫把本没什么小题大做,往乐里说就是穷极无聊找个乐子。

然后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言论堂而皇之地自信满满地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着。

第一件事看出人对不读书、没文化的慌长。

第二件事看人在读书,但却读出了没文化的荒谬。

国人不是不读书朱先生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而我们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还只停留在“享受”。

就连生活观也只在于满足“肉体享乐”。

譬如工作是为混口“饭吃”,学习是为混个“铁饭碗”,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扩金屋“广“藏娇"。

问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个人觉得提问不准确。

应该问,国人更愿意读什么样的书?就此,读书之前,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我的生活观是什么?”狭隘的“学问观”源于扭曲的“生活观”,扭曲的“生活观”又筑建狭隘的“学问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知其“一观”也就知其“另一观”。

你问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多数人都会感叹说:“哪有时间啊!”事实上不是没时间读书,只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用”书上。

读“无用”书很难,孤零零的一个人又加上欠缺物质效益作为激励基础,读书动力就已失去一半。

读书的时候又没条件邀人捧场起哄,不仅如此,你还要为读一本书而放掉五光十色的娱乐,放掉闲聊里对虚荣的炫耀。

更难的是,读书不仅花时间还需花出专注力、理解力、共情力。

读书又不见可立马获利的效益。

读书这件事里不见容易只见艰难,既是如此,务实的国人理所应当的选择了“无用而弃,畏难而返”。

《谈读书》课文课件

《谈读书》课文课件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
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说 明读书的好处和作用。例如,“读书如吃饭”,通过 比喻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读书的重要性。
排比
课文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通过排比来增强文 章的气势和节奏感。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 彩,足以长才”,这句话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 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要点二
学习建议与改进方向
学生建议老师在讲解时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希望老师能 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指导,帮助自己克服阅读中的 困难和障碍。
改进方向与建议
教学内容与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改 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互 动交流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学效 果和质量。
修辞手法解析
明喻
将读书比作采蜜,形象地描绘了读书需要勤奋和耐心。
排比
在列举读书的益处时,使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和说服力。
03
课文主题探讨
读书的意义与价值
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获取知识、提高自我素质的重 要途径,能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 思维、提升能力。
VS
读书的价值
读书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素质,还能为社会 创造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书籍 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成长
06
课文总结与反思
教师教学总结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谈读书》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读书的意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关于读书的 意义和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 中的困难和障碍。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朱光潜先生谈读书,那真像是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辈在耳边絮语,句句都说到点子上,还特别让人爱听。

朱先生说读书得有“精”有“博”。

这就像吃饭,不能光盯着一道菜猛吃,那会营养不均衡。

读书只“精”不“博”,就像只吃自己爱吃的那一口,视野会变得狭窄。

比如说,要是只钻研数学公式,对文学、历史啥的一概不知,那这人就像个单腿走路的,走不稳也走不远。

可要是只“博”不“精”呢,就好比吃啥都浅尝辄止,啥味道都没咂摸透。

今天看一点这个,明天翻两眼那个,看似看了好多书,可真要问起来,都是一知半解。

他还提到读书要“虚心”。

这可太重要了,好多时候我们读书就像带着有色眼镜,只看自己想看的,只信自己想信的。

就像我之前读一些历史书,心里先有了个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然后读书的时候就专门找那些能印证我想法的内容,对那些不同观点的描述直接忽略。

这哪是读书啊,这是让书来给我“站队”呢。

朱先生的话就像给我敲了一记警钟,读书得把自己那点小骄傲、小偏见都放下,就像个空杯子一样,才能装进知识的水。

朱光潜先生也强调了读书要选好书。

这就跟交朋友一样,交对了朋友能带你走向光明大道,交错了朋友可能就把你带沟里去了。

现在市面上的书那叫一个多啊,鱼龙混杂的。

有些书看着花里胡哨的,封面印得贼漂亮,宣传语也写得天花乱坠,可翻开一看,内容空洞得很。

要是不小心读了这样的书,那就是浪费时间。

朱先生给了我们很多选书的方法,就像给了我们一个选书的“寻宝图”,能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准确找到那些真正的“宝藏”书籍。

读朱光潜先生谈读书,就感觉自己以前读书那都是瞎糊弄。

他的这些观点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读书新的认知大门。

我以后读书啊,可得按照先生说的来,把读书这件事干得更漂亮,让自己也变得更有内涵,可不能再做那种读了书还像没读一样的糊涂蛋了。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7—19题。

(共8分)①读书并不在多,,读得彻底。

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求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④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①,或是问题。

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的同时,仍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优秀5篇)关于对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篇1朱光潜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朱光潜,安徽人,原名朱邦藩,字玉潭,号光潜,别号我欲等。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他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美学的萧伯纳”。

二、深入分析朱光潜的读书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精”“深”“博”“杂”。

他主张读书要精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深入理解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同时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做到“博”“杂”结合。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以《西方美学史》为例,朱光潜通过系统梳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美学史不仅是对美的研究,更是对人性、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在阅读过程中,朱光潜不仅关注美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关注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了“精”“深”“博”“杂”的完美结合。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朱光潜的读书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精确把握作者思想是读书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吸收其精华。

其次,深入理解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再次,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博”“杂”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四、对比与参照相比于其他读书方法,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注重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

与其他只注重表面印象和短暂感性的读书方法相比,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全面和深入。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论与评分综上所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读书方法。

它既注重精确把握作者思想,又强调深入理解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同时强调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且提倡“博”“杂”结合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百家书话 出版史料2011年第1期
洪适的序作于乾道丁亥五月。

先生在题序后面作按语云: 洪序各本皆无,独元刻本有此数行残字。

计共六行,行低二格,每行十七字,前有缺文。

就洪氏转写既久等语观之,盖亦根据写本校刻,非据杨文昌刻本付梓也。

其后元明修补。

今所谓宋本、以及元本、通津草堂本,皆自此出。

盖北宋本早无传本,传世之!论衡∀,皆出南宋洪刻矣。

乾道丁亥,为孝宗乾道三年,当公元1167年。

#
韩性的序作于至元七年仲春。

先生作按语云: 韩氏所出洪公重刻者,乃重刻!论衡∀,非重刻杨氏之!论衡∀也。

当以洪序为正,不可含混无别。

又案:前至元七年,忽必烈未主中原,此书当刻于顺帝时,然后至至元七年正月,即诏改为至正,是至元七年。

韩氏云七年仲春,岂改元之诏未到,抑七字误耶?是为公元1341年。

#
并在三篇序文后又写道: 上三文为二宋一元,刻!论衡∀序跋,元后刻者至夥,略
而不载,洪跋缺误甚多,今据盘洲集补附于后。

#
右王充!论衡∀三十卷。

王君,是邦人也。

帐中异书,汉儒之所争覩,转写既久,舛错滋甚,殆有不可读者,以数本俾寮属参校,犹未能尽善也。

刻之本,藏诸蓬莱阁,庸见避堂舍盖之意。

乾道丁亥五月十八日会稽太守洪适景伯跋#。

在附录一卷里,先生收录了 王充传#和 读论衡随笔#两个篇目。

∃杨文昌,生平不详。

%洪适(1117~1184),字景伯,自号盘洲老人,鄱阳人。

洪皓长子,以父荫补修职郎。

幼敏悟,日诵三千言。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鸿词科。

次年因父忤秦桧,谪官安置英州,他也罢官。

孝宗时官司农少卿,累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居相位仅三月,罢去。

著有!盘洲集∀!隶续∀!隶释∀等。

&韩性(1266~1341),字明善,元绍兴人。

通经史,尤精性理之说,自成一家之言,四方从学者甚众。

曾被举为教官,不赴。

著有!礼记说∀!诗音释∀等,另有文集十二卷。

朱光潜、胡适谈读书
朱光潜曾经写过!谈读书∀!再谈读书∀文章,他说: 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纪程碑。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谈书人悬为座右铭。

#又说: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
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在谈到 通与专#(博与约)的关系时,朱光潜说: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
胡适在!怎样读书∀!读书∀文中也说: 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
门学问;博大的方面,要他的旁搜博览。

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

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和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浏览。

∋∋为学当为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