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作用

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作用

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作用
陈磊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 数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探究、思考数学问题,分析变化过程、猜想和归纳数学规律,然后进行验证及理论证明,最后获得知识与技能,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而且还要动脑,善于观察、想象、探究和发现,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页数】1页(P82)
【作者】陈磊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长丰镇中学,河北沧州,06255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具学具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2.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
4.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
5.例谈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数学实验的概念及意义数学实验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实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而数学实验可以通过生动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愿意主动地投入学习。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实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于各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

下面将以一些典型的数学知识点为例,介绍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几何知识在中学的数学教学中,几何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传统的几何教学往往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们很难直观地理解各种几何定理和定律。

而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在学习平行线与交叉线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际搭建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模型,从而发现平行线与交叉线之间的关系,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又如,在学习空间几何知识时,可以通过搭建实际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亲自操纵,观察模型,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各种几何体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2. 代数知识代数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代数知识时,数学实验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和特点。

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际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初中数学实验课设计思路与内 容

初中数学实验课设计思路与内 容
设计的内容,将数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使数
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通俗易懂。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
形”
“ 实践与应用”等领域,而在教学期间进行数学实验
的时机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
力,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另
外,课程设计的内容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根据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51
中学教学参考
2019··1 下旬
2019
教法综述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提问技巧及实践应用
广西全州县石塘中学(541504) 唐祚英
[摘 要]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全面掌握提问技巧,调动学生
(二)创建现代化的设计模式
1. 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实验课的设计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
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数学,从而发挥数学学科
的真正作用。因此,在设计初中数学实验课时,要充分
考虑设计的方法、原则、内容及评价方式等,从而达到数
学实验操作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最佳效果。一方面,在
进行实验教学时,要保障实验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一致,
教法综述
初中数学实验课设计思路与内容
广西博白县三滩镇学田初级中学(537635) 刘云飞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
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和领悟数学知识。然而,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结合实验进行数学知识探
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认识——高师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认识——高师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关键词 : 高师; 高师数 学学科教学论课程 ; 学实验 数
中图分类号 : 5 1 G6 . 4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0 85 (080 03 — 2 1 8—4 820 )4— 07 0 0
l 问题 引 出
在 中学数学 教学 中, 入适 当 的数学 实验 , 引 重视 数学 的直 观基础 , 一方面有利于克服 中学生 的数学学 习长期 在一种 抽象 的思维状态 中进行 , 突破数 学“ 抽象 难学 ” 的心理 障碍 , 以增 强 中学生学 习数学 的信心 和兴趣 , 另一 方面让 学生 在 “ ” 做 中学 , 学 中“ ” 有利于提高 中学生提 出问题 、 索问题 的能力 , 得 做 , 探 使
线伸 长相同的长度 , ,对橡皮 条产生的效果 跟力 、 共 同 力
产生 的效果 相同。
通过这个 演示实验 , 弥补 了课 本抽象 地引入 向量加 法平 行 四边形法则 的缺陷 , 向量加法 和高一物 理 中力 的合成 联系起 将 来 , 学生 对向量加 法 的理解更 具有 直观 性 , 使 明白 了向量 加法
( i 是不是 空间中的任何两条 直线一 定可 以在 同一平 面 i)
内?
的平行 四边形法则 的现实基础 , 识 了向量在实践 中的广泛应 认

收稿 日期 :0 8—0 20 9—0 3
课题项 目: 省级教改课题 ( J 0 1 — 7 : J G一 6— 6 2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 系研究 。 X
培养学 生的应用 意识 和创新 能力 落到 最基 础 的位置 。由 于我
用。
圉甲
们 没有很多的数学实践与实验 的经 历 , 因此在 师范生从 事数 学 试 教与教育 实习时 , 我们 提倡从 数学案例 教学 人手进行 适 当的 数学实验活 动 , 取得一定 的经验 。

心理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启示

心理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启示

心理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启示巴蜀中学曾睿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知识结构的完整,逻辑证明的严谨,推理计算的准确。

这种偏重学科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失去了“发现创造”这一生动活泼的、有趣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因此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懂。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长达数十年的数学学习。

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大量的崭新的知识,长时间的繁重的练习,以致很多学生开始害怕数学,厌恶数学。

怎样让学生爱学数学,怎样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不那么困难,怎样让学生学的得法,前提是老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教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学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新课标的改革浪潮中,我们把数学教学置于数学教学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下,研究数学教学中怎样恰当运用教学心理学促进教学的问题。

实验一:孪生兄弟的竞赛有一对可爱的孪生兄弟,还未满周岁,喜欢满地爬。

心理学家盖赛尔为他们送来一架小梯子,选择让弟弟先开始学习爬梯子,刚刚练习的弟弟爬梯子的速度缓慢,动作也不协调。

从弟弟接受训练的第六个星期起,对哥哥也进行同样的训练,弟弟则复习巩固。

但哥哥的学习能力似乎比弟弟强很多,很快就学会了爬梯子。

两个星期后比赛,结果是兄弟俩的速度不相上下。

孪生兄弟的生理结构和生长环境是十分相似的,为什么先接受训练的弟弟在比赛中没有表现出优势呢?又选择了其他学习内容让兄弟俩按照学习爬梯子的方式先后接受训练,比如拧瓶盖,堆积木,背词汇等,结果都与爬梯子相似。

这证明:学习和训练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必须倚重孩子自身生理发展的规律,即“成熟”程度。

当一种生理结构发育未达到成熟之前,在这一生理结构基础上的学习和训练是无效的,或者效果是很差的,只有达到某一行为出现的成熟状态,有关这种行为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奏效。

在数学教学中充斥着大量上述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情景:提前学习,初中学习高中的内容;高中三年的内容压缩到两年完成,每天都紧巴巴地赶进度;高一的学生直接做高考题……更深层次想一想,为甚么中国学生的平均数学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在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能拿到世界金牌,而最高水平的数学家却寥寥无几。

中学数学实验-探索-引导教学模式的运用

中学数学实验-探索-引导教学模式的运用

论文摘编中学数学“实验—探索—引导”教学模式的运用!代"曦"#张红兵(!孝感市第一中学$%#班,湖北孝感&$#%%%;#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青海西宁’!%%%’)[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代曦(!*’’—),男,湖北孝感人,孝感一中$%#班学生,主要研究探索型学习法。

""中学数学“实验—探索—引导”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程序可图示为:""教师对中心任务和研究方法的提示不仅是课堂进行的首要环节,也可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行为提供示范。

若处理得好,学生会在一开始就会产生“科学探索”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激发探索的渴望与强烈的征服欲。

实验。

学生应该在能动地探索、实践和创造活动中体会科学实践的真正的方法和途径。

它通过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观察、总结、探索,形成“科学发现”。

传统的实验有诸如相似形中的“测影知高”,立几中的锥体积实验,三角中的“海岛测量”、弧度制的建立,代数中等比数列的叠纸知数,数学制作和游戏等,这是一些有“形”的实验;还有一些无“形”的在“思想”上进行的实验,诸如归纳法、问题教学等,我们称之为思辨性实验。

一般来讲实验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实验的设计必须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围绕所要说明的问题、所要探索的对象,要紧扣教材内容。

第二,实验的设计要量力而行,符合学校设施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

第三,实验之间的先后顺序的安排要恰当,丝丝相扣。

第四,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大胆、细致的作风。

探索。

学生在实验中针对某些观察到的“规律”加以思考、探索,并对探索出来的结果予以理论的说明或进一步作实验上的验证,这一过程是联接上下两个环节的纽带,是一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探索可以是个人行动,也可以是集体协同,可以是针对某一现象的正面探索,也可以是反面探索。

引导。

引导的实质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针对前一阶段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结论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寻找答案,评价自己上一阶段活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活动教学的运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活动教学的运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活动教学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的生动有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 什么是活动教学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也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活动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经历,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

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体现了数学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思想。

2 如何设置活动教学首先,就是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

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为了把握住这个时期的教育管理,就得分析了解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地工作。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四个突出点:①发育趋向完善,对性产生神秘感;②表现出好动、好乐、好奇、好胜;③对伙伴关系相当重视;④产生了反抗性与独立性,并日趋增强。

其次,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

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董林伟数学实验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董林伟数学实验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董林伟数学实验: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时间:2013-11-27 浏览:64 字号:大中小编辑:刘茂全数学实验: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董林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摘要:新课程强调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要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看演示”为“动手操作”,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数学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提升思维能力,并拥有创新的机会。

数学实验是促进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学习;有效促进收稿日期:2012-02-06作者简介:董林伟(1965-),男,江苏宜兴人,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实践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数学实验注重操作与实践,可以有效地改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看演示”为“动手操作”,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主体意识得到了发展,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拥有了创新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并使其全面认识数学两个侧面的重要途径。

数学实验能够使学生顺利进行数学化并实现再创造,数学实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手段设计出“再创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似乎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进行发现并做出猜想;也可以做实验,并进行测量、分类;或是设计算法,通过运算检验;或是提出假说,借助逻辑推理加以证明,或提出反例予以否定,等等。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有以下优势。

1、让自然实验器材进入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初一“等式性质”的导出,教材安排了天平的实验,这样的内容,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切不可贪图简单,只用投影片讲解,而放弃把天平带入课堂。

因为初一学生对天平还感觉新奇,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较生动、具体地体验等式性质的“来历”。

然后把它抽象成为数学知识,并不感觉陌生,还似乎是遇见了经过另一番包装后的老朋友一样,亲切依然。

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教学。

教师也可带上天平,先让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上台操作实验一、二,提问怎样用天平来估计一颗螺母的质量?
把螺母放在天平的左侧托盘内,移动游码至刻度2g,发现天平向左侧倾斜,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
提问得:X>2(教师板书)这样又让学生体验到了不等式的来历。

实验2:再次移动游码至刻度3g,发现天平向右侧倾斜,又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同理得:X(教师板书)教师请实验同学回到座位后可以总结“原来这颗螺母的质量为大于2g而小于3g,也即把这两个不等式合在一起作为限制条件。

我们用大括号连接起来,记作这样的式子就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这样的新课导入,既使学生得到了实验的参与,绝大部分同学引发了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又使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概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充分照顾学习困难的同学积极参与,积极投入。

当然要真正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老师还应及时编拟几个练习题,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强化概念内涵,理解概念中的具体要求,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制作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内在的规律性
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做前的准备工作上,仔细地学习,仔细地观察,仔细地琢磨,甚至测量和计算,使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其中内在的
规律性。

例如,初一新生一开始要学习“数轴”。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

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

接下去老师提问:(1)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2)刻度是否均匀?(3)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4)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5)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6)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我们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光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

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3、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相似的图形》,先通过观察图1三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关系形状相同,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这三组图形放大或缩小,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化,使它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让学生亲手去验证。

最终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并真正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新教材图形与变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努力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和思想。

《平移与旋转》这章就强调学生经历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图案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等实验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拓宽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从而更真切地理解概念。

4、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从而理解更深刻。

如《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通过实验:同学们,你们能否利用你手中的矩形白纸裁出一个正方形?并请你把刚才所做的实验图形表示出来(如图2),然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矩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演示说明,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

得出正方形的一种识别方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小组讨论探究得到数学原理。

并同样通过实验得出正方形的另一种识别方法,并为最终得出并理解正方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5、精心设计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仅仅是灌装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在教学中剪辑一些发现者的经历,让学生重复再现,其结果是学生好像自己发现结论那样兴奋。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先请同学准备三根细竹条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可在投影仪上同步指导性操作。

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测量三边并记录,再剪去一小段,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测量记录,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

根据实验和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路: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部分同学会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

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

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了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

通过实验,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数学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课本说明指出:初一几何从实验几何开始,培养学习兴趣、放低起点增加台阶,会使用刻度尺、量角器和圆规等进行画图,测量并计算和猜测,引导学生自然地接受几何知识,逐步引导几何论证方法,有计划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根据这样的要求,对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能动性给出了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分线、中线和垂线”时,可先请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来,并设法用一支笔的笔尖把这个三角形支撑起来,使它处于平衡状态,绝大部分同学是无法实现的,然后教师示范并一次成功,同学们必定惊讶不已,急于了解究竟,然后导出新课。

在讲完中线后,也请同学一次成功把它支撑起来,若不成功则寻找原因,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适当改变教材编排次序,先讲三角形中线,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与物理上的重心相联系,借助实验操作增强对知识的感受。

在学生兴奋的条件下再导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垂线,类比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垂线也交于一点,这样可理性地指导学生作图的正确性。

7、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

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
题。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

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

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

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

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

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双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

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

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此外,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更多教师招聘的交流学习了访问中公教师论坛-园丁俱乐部-师说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