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旅游文学

旅游文学

五 现当代的旅游文学 如 : 朱自清《欧游杂记》 徐迟 《 黄山记》 方纪 《桂林山水》 梁思成 《曲阜孔庙》 刘白羽《长江三日》 刘成章 《走进纽约》 冯骥才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等
第三节 旅游文学名篇赏析
一 旅游诗歌 (一) 旅游诗歌的审美特征 1 画境美 2 意境美 3 理性美
1 画境美
二 旅游文学的功能
(一) 旅游文学的宣传功能
旅游文学作品成为了旅游景观 的最好广告,丰富了旅游资源 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观 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知名度,推 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枫桥夜泊》 张继
(二 ) 旅游文学的审美功能
旅游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 的心灵,具有突出而丰富的美感 价值。
四 元明清的旅游文学 如: 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
《徐霞客游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张岱《西湖七月半》 姚鼐《登泰山记》 黄遵宪《日本国志》
康有为《欧洲十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 转变,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文学宗旨上,提倡以世 界先进文化为借鉴,写下了不计 其数的旅游作品,或传播西方文 明,或颂扬东方名胜古迹。
三 游记散文
(一) 游记散文的特点 1.借景抒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2.抒怀写意,具有较强的说理性。 3.摹山绘水,具有强烈的美感性 。 4.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
1.借景抒情,具有浓郁的抒情 性。
游记散文以写景为主,但 在写景的过程中,往往寓寄着 作者的感情。作者在赏景记游 的过程中,将感情寓于具体的 写景叙事或形象塑造上,通过 景物、情节或人物抒发自己的 感受。
旅游文学
远征
第一节 旅游文学概述
一 旅游文学的界定
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 学。主要以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 以及历史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 景观为题材,表达了旅游者及旅 游工作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是指以旅游为主要内容,以描写旅游胜地、景色、历史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旅游的认识、体验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旅游文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旅游随笔和游记。

《河图洛书》、《山海经》、《游记》等是古代旅游文学的代表作品。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旅游文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旅游文学在体裁上不断丰富,作品类型包括游记、游记散文、旅行随笔、旅行日记、地方风俗文学等等。

作品内容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对名胜古迹的描写,也有对人文风情的描述,更多地涉及到旅游与生活、旅游与环境、旅游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旅游文学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加深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采薇》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诗经《溱洧》等讲读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竹林七贤士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曹操、陶渊明等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谢灵运、谢眺等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李白《赠汪伦》刘禹锡《竹枝词》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2、山水田园诗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杜甫:《望岳》、《后游》韩愈:《山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王维的诗与禅。

《竹里馆》、《鹿柴》、《辛夷坞》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刘禹锡:《望洞庭》3、旅怀别绪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散文与游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滕王阁序》郦道元:《水經注》二、宋代旅游诗文的发展及其特点1.旅游诗歌林逋:《宿洞宵宫》苏轼:《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朱熹:《水口行舟》、《春日》、《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2.词潘阆:《酒泉子》柳永:《望海潮》李清照:《如梦令》张孝祥:《念奴娇》3.散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前赤壁赋》第五章: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一、明清时代旅游文学的兴盛与性灵学说二、明清时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西湖七月半》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徐宏祖:《游黄山日记》恽敬《游庐山后记》。

旅游文化第八章 旅游文学

旅游文化第八章 旅游文学

旅游文学

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旅游文学

二、旅游诗词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旅游文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旅游文学

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旅游文学

三、 旅游诗词的鼎盛
唐宋时期
旅游文学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旅游文学 游记二、 Nhomakorabea记的开端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旅游文学 游记

三、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
旅游文学 游记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旅游文学知识讲解

旅游文学知识讲解

旅游文学一、填空1、我国当代诗人刘湛秋说:“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3、有评论家认为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散文。

4、清代方玉润称“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的是《溱洧》。

5、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诗,也是旅游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的旅游诗诗曹操的《观沧海》。

6、南朝有两位姓谢的同族诗人,分别被后人称为“大谢”和“小谢”。

其中“大谢”是指谢灵运,曾做过永嘉太守,我们学过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

“小谢”是指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是李白最敬佩的诗人,他写过一首与南京有关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

7、我国最早的一位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8、韩愈的《山石》中所游的寺庙为洛城北惠林寺,是“三生石”故事的发生地。

9、“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出自苏轼《游金山寺》,高度概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为官活动。

10、明代诗人高启诗“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是指南京市著名景点雨花台。

11、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旅游诗的诗人是孟浩然。

12、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而且大量创作慢词,其词多歌咏都市风光,湖光胜景的著名词人是柳永。

13、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的水的诗句。

15、自称“一生好入名山”的诗人是李白。

16、因善写五言诗而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7、唐代科举考试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诗《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祖咏。

1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19、曾做过“太医院尹”的元代戏曲家是关汉卿。

20、建安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倡导者,首开宴游活动中临景作诗风气的是曹丕。

21、曹丕的《登城赋》代表了魏代旅游赋的最高成就。

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知识探索]

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知识探索]

风音书屋
21
重庆酉阳·桃花源
风音书屋
州龙宫 右上:梅山龙宫 右下:桂林龙宫
风音书屋
24
导游人员应具备的导游文学知识
风音书屋
25
(一)旅游文学在旅游工作中的地位
旅游文学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 受,同时,其所涉及的有关内容成为旅游观赏过 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风有音书了屋 旅游文学的萌芽。 5
诗经、山海经、论语中有旅游文学的萌芽;
先秦的石鼓文是中国碑刻的鼻祖;
五代后蜀描述御花园百花潭的对联“十字水 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是能见到的最早的 题写园林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是能见 到的最早的游览联。
风音书屋
6
4、旅游文学的发展:
中国的旅游文学的发展依其发展水平和历 史贡献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萌芽期——先秦,(《诗经》、《山海 经》)
发展期——两汉魏晋南北朝, 繁荣期——唐朝, 衍化期——宋 元 明 清, 辉煌期——现代。
风音书屋
7
(二)旅游文学的特征和作用
1、旅游文学的特征
旅游性。
文学性。
地理性。
知识性
旅游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具有本身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作品,就 创造了世上本来没有的桃花源这一旅游资源。 现实中与桃花源环境相似的地方,因此成为旅 游的胜地,全国有12处“桃花源”。
《西游记》这部作品又创作出了天宫、龙 宫等虚幻的境界,人们根据作品境界建造的人 文景观,也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去处。如果没 有小说的创造,这些新的旅游资源是不可能出 现的。
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
风音书屋
1
旅游文学的性质与作用

第七章中国旅游文学PPT课件

第七章中国旅游文学PPT课件

7
2020/10/13
律诗的对仗
在律诗中对仗是严格而又有规则的。基本要求 是:
①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对立的。
②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由于对联是从律诗中间 两联演化来的,所以对联的编制,也基本要求 符合这一规则。
8
2020/10/13
诗、歌
中国古代,有诗句不和乐的为诗,和乐可唱的称
3
2020/10/13
第二节诗歌 一、诗歌概说 (一)诗歌的产生与发展
诗歌是语言精炼,节奏感强,具有韵律,分行排列,文字简明的一种文体。它 在各种文学形态中出现最早,影响广泛。
《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后世称为《诗经》。共305 篇,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相传古有“采诗”制度,派专人 收集民间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语言朴素优美, 音节自然和谐,富艺术感染力。
元代曲兴,使诗体更为多样,但五、七言诗一直受到人们重视。
明清两代,诗歌无新的突破,晚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吾口”,反对僵化的格 律,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四运动”兴起,提倡白话文,提倡新体诗,使诗体大为解放。
4
2020/10/13
(二)诗歌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有诗句不和乐的为诗,和乐可唱的称 歌,统称诗歌。按有无完整故事情节,可分叙事 诗和抒情诗。按有无格律,可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按每句字 数,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在格律诗中,以诗句多少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 词曲盛于宋代及元代,因每调的字数、句式、押 韵、阕数各不相同,各有一定格式,因此也可以 称为格律诗。又因每句长短不同,故又称为长短 句。
2

旅游文化之中国旅游文学

旅游文化之中国旅游文学
• (一)孕育期——先秦两汉
• (二)形成期——魏晋六朝
• (三)发展期——唐宋元
• (四)兴盛期——明清
四、江浙一带旅游胜地诗词、楹联 和游记赏析
• 1、诗词选读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3、游记选读 源自 兰亭集序(王羲之)思 考
• 秦皇岛及周边旅游胜地诗词楹联及赏析。


教学目标
一、中国诗词基本知识
(一)诗歌 1、诗歌的概念 • 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要求以凝炼的语言, 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 高超的概括性, • 鲜明的形象性, • 浓烈的抒情性,
• 优美的音乐性。
• 2、诗歌的发展
• (二)词 • 1、词的概念 •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 它是配乐歌唱的一种 诗体,句的长短随着 歌调而改变,因此又 叫做长短句。
• 2、词的发展
二、中国楹联的基本知识
• 楹联就是对联,楹是客厅前面的柱子,对 联多张贴在楹柱上,所以叫楹联。其实, 对联不一定都要张贴在柱子上,因而叫对 联更贴切一些。楹联、门联等应是它的属 概念。
• (一)楹联的称谓
横批
横批贴在两柱之间的上方,形成 完整的一副楹联。
上联
上联又称“出句”或“对首”, 竖贴在右边柱子上;
下联
下联又称“对句”或“对尾”, 竖贴在左边柱子上。.
• • • • • • •
(二)楹联的发展 (三)楹联的特征 鲜明的民族性 强烈的时代性 严密的格律性 高度的概括性 广泛的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学一、填空1、我国当代诗人刘湛秋说:“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3、有评论家认为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散文。

4、清代方玉润称“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的是《溱洧》。

5、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诗,也是旅游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的旅游诗诗曹操的《观沧海》。

6、南朝有两位姓谢的同族诗人,分别被后人称为“大谢”和“小谢”。

其中“大谢”是指谢灵运,曾做过永嘉太守,我们学过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

“小谢”是指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是李白最敬佩的诗人,他写过一首与南京有关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

7、我国最早的一位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8、韩愈的《山石》中所游的寺庙为洛城北惠林寺,是“三生石”故事的发生地。

9、“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出自苏轼《游金山寺》,高度概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为官活动。

10、明代诗人高启诗“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是指南京市著名景点雨花台。

11、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旅游诗的诗人是孟浩然。

12、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而且大量创作慢词,其词多歌咏都市风光,湖光胜景的著名词人是柳永。

13、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的水的诗句。

15、自称“一生好入名山”的诗人是李白。

16、因善写五言诗而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7、唐代科举考试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诗《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祖咏。

1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19、曾做过“太医院尹”的元代戏曲家是关汉卿。

20、建安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倡导者,首开宴游活动中临景作诗风气的是曹丕。

21、曹丕的《登城赋》代表了魏代旅游赋的最高成就。

22、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而三国时赤壁大战的真正发生地在湖北省蒲圻县。

23、《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作者旅游观的一个表述。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24、明代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强调“独抒性灵”,教材选入了他的《虎丘记》。

25、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26、楹联用于旅游大约在北宋,明初开始普及,清代达到鼎盛。

27、钟云舫的《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00余字,为“古今长联之最”,但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的是孙髯(翁)的《昆明滇池大观楼联》,180余字。

28、“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峨眉山三苏祠联》)中的“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和苏辙。

“四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29、昆明西山因像睡佛卧于云中,又如美女卧于滇池边,故又称卧佛山、睡美人山。

二、解释加点字:1、士与女,方秉简兮(秉:持)2、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同“徂”;去,往)3、初景,革绪风(景:同“影”;日光)(革:改变)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塘:堤坝)5、佳气葱葱至今王(王:同“旺”)6、荆门九派通(派:支流)7、海日生残夜(残:剩余的)8、潭影空人心(空:使···没有杂念)9、户多输翠羽(输:进贡)10、晨起动征铎(铎:铃)11、返景入深林(景:日光)12、相看两不厌(厌:满足)13、天寒白屋贫(白屋:茅屋)14、七月既望(既往:农历十六)15、举酒属客(属:劝)1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

侣:把···当做伴侣;友:把···看做朋友)17、北海虽赊,扶摇可及(赊:远)1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19、迟月生公石上(迟月:等待月亮)2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白:酒杯)21、汲来江水烹新茗(汲:取水)22、停琴伫凉月(伫:久立)23、风声、雨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梵呗:用古印度语诵经的声音)三、指出出处并赏析: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出自谢灵运的《登池楼上》。

这两句平中出奇,淡中见浓,用平直的语言,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色,历来传为名句。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出自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一联,残留的晚霞“散”成一片锦缎,澄澈的江水“静”如一条白绸。

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上句写“动”,下句写“静”,上下结合,动静结合,不但描绘了绮丽的缤纷的色彩美,还描绘了天空江面的开阔美,故被传为千古佳句。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这一联被誉为“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时序的交替:残夜尚未退去,一轮红日已在海上孕育;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生动地景物、节令描写中蕴含着自然万物无不处在不断新陈代谢的理趣。

句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这两句生动而富有寓意的描写又有着其他各联的衬托。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

这一联是传诵的千古名句。

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漫步所见的深山野谷中的山村风光,又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生的境界,形象的反应了事物矛盾的转化,含有深刻的哲理,常为后人引以表示绝处逢生。

四、简答1、什么是旅游文学?有什么特征?旅游文学: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

特征:①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②浓郁的抒情性③强烈的美感性④丰富的知识性2、镇江金山寺的简介:金山寺位于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誉。

由于金山位于长江边上,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从江中远望金山,之间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国内外。

文学资源:①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②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③苏东坡《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国,纯银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3、试比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风格及意境上的特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雄浑,磅礴的气势,“蒸、撼”二字形象地传出了湖水波滚浪涌的神态和活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极力描绘洞庭湖宏伟壮阔的景致,气象万千,意境阔大,“坼,浮”二字,笔力雄健,生动鲜明,写出洞庭湖的湖态,气势及其跃然而出的胸怀,富于动态美和壮阔美;这两句所写既真实,又寓想象,既真切又具浪漫色彩,较唐诗中描写洞庭湖的其他诗句高出一筹。

4、试比较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两诗的异同。

相同点:①从诗的题材来看,二诗均从虚处生发,登临抒怀②从体裁形式上看,两诗均为七言律诗③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潇洒清丽④都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⑤在写法上,都从虚处生发出去,意中有象,虚实结合不同点:①在体裁形式上,崔诗前四句是怀古,是半古半律的七言诗,而李诗则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具特色②从写作背景看,崔颢是仕途不顺,远离家园,落拓飘泊而写出了《黄鹤楼》,而李诗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③二诗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其境,与崔诗相比,李诗抒发的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而崔诗突出的是乡愁④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李诗则是奋发乐观的。

5、历代作家描写洞庭湖的诗文众多,列出5篇以上6、试根据《始得西山宴游记》介绍柳宗元的旅游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柳宗元以游西山为界,抒写了2种不同的旅游观。

在此前,作者的游览是无远不到,搜幽寻怪,以获一时忘忧,满足于“皆我有也”,但思想上并没有自觉的领会、思索山水真正的美妙、动人之处。

游西山则不同。

虽然从发现西山到渡水登山时,目的依旧,但当攀登上高峰后,俯视四下,仰望天外,感到胸襟天下,目光远大,才懂得“是山之持立”,真正体会到西山的美妙所在和游山的真正乐趣,那就是“与灏气俱”,“与造物者游”中获得了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

这时才觉悟到“向之未始游”。

前后并不矛盾。

7、简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归之情前三句写枯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九种事物,一物一景,又各有特点,构成了三组画面,相映成趣。

其中,所有“枯”、“老”、“昏”、“瘦”等字,又给景物涂上了厚厚的一层秋色,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苦的感情。

这三句景多、景明,画面弥漫着深秋悲凉之气,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创造了典型环境。

而最后一句又反过来使前三句写景有了中心。

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又有着明显的映衬对比。

“小桥流水人家”衬托着“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悲苦、惆怅。

而“夕阳西下”与“枯藤老树昏鸦”在色彩上的明暗对比,更加突出了视觉和情感效果。

8、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提出了实现旅游目的的三个条件。

请你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并说说王安石特别强调其中哪一个,这一观点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三个条件:志、力、物作者特别强调“力”作者借游洞所见,悟出人欲要有所得,必须有志尽力,并借助外物而决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亦不能至也”,表明志向再远大,没有尽力去尝试也不能有所得。

外物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力”更值得强调。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何讥,而在已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认为,有力量足以有所得而问有所得,别人会讥笑自己,自己也会有所悔恨;尽了自己的努力而不能有所得,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能讥笑他吗?现实中也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