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师用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⑴心无旁骛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教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教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仿佛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异想天开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⑵按图索骥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快乐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慨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⑶南柯一梦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
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
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
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
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
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
幼儿园成语小故事 简短

幼儿园成语小故事简短
幼儿园成语小故事简短指的是适合幼儿园小朋友听和理解的简短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都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成语小故事的示例:
1.掩耳盗铃:讲述的是一个小偷掩住自己的耳朵盗取铃铛,认为自己掩住耳
朵就不会被人发现,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2.叶公好龙:讲述的是一个人非常喜欢龙,但当真正的龙出现时,他却害怕
得要命。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表面上爱好某样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或接受它。
3.对牛弹琴:讲述的是一位音乐家对着牛弹琴,牛毫无反应,认为对方弹的
是“哑巴琴”。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口舌。
4.井底之蛙:讲述的是一只青蛙生活在井底,认为整个世界就只有这个井口
这么大。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见识狭窄的人。
这些简短的成语故事都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可以帮助幼儿园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基本的道理和价值观,比如诚实、勇气、谦虚等等。
同时,这些故事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理解本节课所学成语意思,能简单应用2.通过趣味性成语故事,引发对成语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小蜻蜓一只蜻蜓不小心撞到蜘蛛网上。
我()地把它救下来,我把小蜻蜓()地拿在手里,()地看了起来。
小蜻蜓长着一对亮晶晶的眼睛,一双透明的翅膀,还长着一条红色带黑纹的尾巴,美丽极了。
我多么想玩一会儿呀!我想起蜻蜓是益虫,就赶紧张开手把它放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不能重复),使句子生动。
2、写出和下面词意思相近的词。
美丽——()赶紧——()3、短文共有()句话,写了_______ 和 ________的事。
4、小蜻蜓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这里描写了蜻蜓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我看到这美丽的蜻蜓,有什么想法?用“═”画出来。
6、因为蜻蜓是________,所以我把它放了。
参考答案:1.小心,轻轻,认真;2.漂亮,马上;3.5,我和小蜻蜓;4.小蜻蜓长着一对亮晶晶的眼睛,一双透明的翅膀,还长着一条红色带黑纹的尾巴,美丽极了。
眼睛、翅膀、尾巴;5.我多么想玩一会儿呀!6.益虫;(二)乌鸦乌鸦真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唱出那么动听的歌来。
人们一谈起百灵鸟,都会称赞它。
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那该有多好啊!乌鸦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目的。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得每天清早起得早早的,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坚持练习,这样长期不断地练下去,一定会获得成功。
”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怏怏(不服气,不满意)地飞走了。
害怕困难的人,什么也不会得到。
1、短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2、乌鸦的目的是。
3、怎样才能有副好嗓子呢?百灵鸟是怎么说的,用“”在文中画下来。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这句话用“”画出来。
幼儿园语言教育教案:成语故事

幼儿园语言教育教案:成语故事教案名称:成语故事适用年龄:幼儿园教学目标:1. 能听懂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2. 能较为准确地说出成语的基本意思及用法。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愚公移山》《打草惊蛇》《画蛇添足》《杯弓蛇影》2. 根据成语故事,讲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3. 教授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情境引入老师在课堂上放一张半张的兔子的图片,并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小兔子不识字,这是什么字?”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互相猜测。
最后,老师给出答案,并引出成语的概念。
第二步:课堂成语游戏老师为每组孩子准备好一份成语卡牌,根据卡牌上的成语,让孩子们读出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并在卡牌上标出它们的意义。
同时,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成语的来源以及背后的故事。
第三步:讲解成语故事1. 卧薪尝胆老师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楚国公子勾践在失去国土后,决意为国恢复,独自到吴王夫差处投降。
吴王夫差在勾践的强烈要求下,允许勾践盘膝坐卧,并将勾践放在厨房里借火炭为盘膝体的“木柴”羞辱他。
勾践卧薪尝胆,吃尽了苦头,最终成功恢复了国土。
2. 愚公移山老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黄河南岸,有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
因此,愚公和家人决定拼死也要将这两座大山挖平。
即使被笑称是“愚公”,他仍然热爱自己的家乡,拼搏不息。
因此,上苍感动了愚公的坚定和勇气,派神仙把大山搬走了。
3. 打草惊蛇老师讲述“打草惊蛇”的故事:猎人去捕捉一条蛇,草上有个草寇,结果被捕蛇喊醒被捕。
猎人吓了一跳,没有逃脱,结果被草寇抓住了。
4. 画蛇添足老师讲述“画蛇添足”的故事:一位弓箭手善于画蛇,后来发现画的蛇都缺一只脚。
于是,他想自己进一步强化画画能力,于是,他总是会画蛇添足。
事实上,这样做虽然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艺,但会失去那种自然而然的自然美感。
5. 杯弓蛇影老师讲述“杯弓蛇影”的故事:一位饮酒歇息的人看到自己的杯子里有一条蛇,便惊恐不已,后来发现只是影子,自己被一个杯子惊吓了,但是自己太紧张了。
【成语故事】有教无类

【成语故事】有教无类从前有一位叫李老师的教师,他是一位非常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
他教书育人多年,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有一天,李老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要去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做支教。
李老师十分欣喜,因为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教育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李老师来到了那个小学,发现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教学设施简陋,学生的家庭也大多生活贫困,衣衫褴褛。
李老师却没有因此产生丝毫的怨言,而是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教学之中。
在李老师的教导下,学生们开始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成为有用的人。
李老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无论是学习成绩好坏,李老师都会给予他们鼓励和关心。
在学校里依然存在着一些学生之间的歧视现象,有的孩子因为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同学们就会排斥他们、欺负他们。
李老师知道这样的情况对孩子们的成长是不利的,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分别。
他在班级里组织了各种活动,让学生们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增进情感,促进团结。
他还倡导了家访活动,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得到关怀和照顾。
在他的帮助下,这些贫困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李老师在这所小学里贡献了很多。
他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给了学生们学会尊重每个人、学会团结友爱、学会关心他人的品质。
经过李老师的努力,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受到了同样的尊重和关爱,学校的精神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李老师的支教之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他感到非常欣慰。
在他马上要回去的时候,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们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场温馨的告别活动。
在活动中,家长们纷纷上前表示感谢,他们深深感激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李老师,您对我们的孩子和学校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您是我们学校最伟大的老师。
正高级教师推荐--知典善用——成语故事寓言篇

zhè gè dǎn xiǎo de yè gōng píng shí duì lóng xǐ huān de bù dé liǎojiàn这 个 胆 小 的 叶 公 ,平 时 对 龙 喜 欢 得 不 得 了 ,见zh ī 知 di ǎn 典 shàn 善 chéng yòng 用 y ǔ gù shìyù yánpi ān—— 成 语 故 事 寓 言 篇dào zh ēn lóng què xià de hún sh ēn f ā dǒudōu zuān dào zhuō zi dǐ xià lezhè shuō到 真 龙 却 吓 得 浑 身 发 抖 ,都 钻 到 桌 子 底 下 了 。
这 说 míng yè gōng bìng bù shì zhēn de xǐ huān lóng zhè gè yù yán gù shì hòu lái jiù bèi明 叶 公 并 不 是 真 的 喜 欢 龙 。
这 个 寓 言 故 事 后 来 就 被rén men zǒng jié wéi yī gèchéng yǔjiàoyè gōng hào lóng人 们 总 结 为 一 个 成 语 ,叫 “ 叶 公 好 龙 ”。
多dǒng懂chǔ成语就来源于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
因此,只要读le zhè gè gùshìnà me hé tā yǒu guān了这个故事,那么和它有关de chéng的成yǔ yě jiù néng jìde qīng语也就能记得清yòng de zhǔn楚,用得准quèle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成语故事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能学会本课是生字,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
学习重点:理解成语故事中重点语句,揭示其比喻意义。
学习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成语故事(一)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什么是成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小组讨论)
所谓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故事虽短小、生动但富有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成语的主要来源有○1历史故事。
○2语言故事○3神话或其他传说○4古典文学作品。
二、我会学生字新词
1.我会学词语,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锐利戳穿张口结舌滥竽充数演奏腮帮俸禄南郭先生神韵惊叹不已
我认为最难读的生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最容易写错的生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课文中讲了那三则成语故事呢?谁能说一说?
三、我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成语的主要内容。
四、我能理解词语
自相矛盾:矛:长矛;盾:盾牌。
比喻一个人的言语(说话)或行为(办事)前后不一致或相互抵触。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俸禄:指古代官吏的薪水(工资)。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惊叹不已:因惊异而发出的赞叹声好久不止。
形容感受特别深。
五、我会学成语
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写古代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
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
)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_(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我能读出“夸口”的语气,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
(指导朗读:读出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
3.围观的人相信楚国人说的吗?对于楚国人的话,有个人是怎么回答的?
不相信,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句话语言简洁、朴实,但是却正好击中楚国人的要害,使他张口结舌,难以自圆其说。
分析对于楚国人的话,可能会发生两种可能:矛如果能戳穿盾,那么“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就是假话;如果矛戳不穿盾,那么“我的矛很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就是假话。
这句话是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内涵的关键。
)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楚国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自相矛盾→前后抵触,不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一个人的言语(说话)或行为(办事)前后不一致或相互抵触。
)
成语故事(二)
学习“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滥:__________ 竽:___________充:_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__
滥竽充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滥:原义指江河水满溢,泛滥,此处引申为“不好、不合格,不加选择”的意思。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
充:冒充。
数:数目。
这个成语比喻○1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队伍中充数;○2以假的冒充真的,以次的冒
充好的;○3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
2.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混”字突出了南郭先生是一个靠蒙骗过日子的虚伪人。
朗读时,“从来”和“也”读音拉长,“不会”和“混”重读,读出不可思议的感觉。
)
3.理解句子
(1)我是这样理解“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这个句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抓住“总是”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不同之处,总是:老是,一直,一向。
“总是”说明齐宣王一直都是这样,这也是南郭先生是“滥竽充数”的原因。
)我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这样理解“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不要……而要……”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来理解这个句子,具体说明齐湣王听吹竽的形式与父亲不同,这也是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
)
我能用“不要……而要……”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生活中你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滥竽充数→没有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比喻○1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队伍中充数;○2以假的冒充真的,以次的冒充好的;○3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
学习“画龙点睛”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这些龙怎么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后来他为什么又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
此时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5.我是这样理解“画龙点睛”的。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板书:画龙点睛→关键之举)
六、结束语: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三个成语故事,一个个短小、生动地故事揭示了深刻了道理,很富有教育意义。
那同学们知道怎样领悟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吗?
首先,反复朗读,是把握主要内容、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其次,了解故事的背景、作者的思想,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体会文章的寓意;第三,注意读好、读懂故事中的精辟语句,也有助于揭示其比喻义。
课后希望同学们多读书,积累更多的成语,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
七、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前后抵触,不一致
滥竽充数→没有才干
画龙点睛→关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