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word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下册7.1力

初二学生经历了初中 1 年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式:上课注意听讲,但是课后巩固不是太多,只是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对 新事物好奇,愿意带着问题去探索问题,但是自身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1.养成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力的测量及换算,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单位换算容易出错,需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推拉门、扔篮球等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
2.实践教学:组织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三要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5.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可设置一些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6.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小组帮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7.课后实践: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力的测量方法。
3.分步讲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采用逐步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图示,结合实际物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4.情境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及作用。
-例如:通过自行车行驶、爬坡等场景,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重要性。
3.力的三要素: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学案新人教版7、1 力》学案新人教版课题课时1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重点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教学内容师生随笔一、感悟新知温馨提示(相信它会为你的学习、探究带来帮助!)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为______,物体间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例如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二、学以致用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聚焦目标1 什么是力问题1、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71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2、书中图71的(g)、(h)、(i)所示的物体间的作用与前几幅图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物体间是否一定要接触才有力?问题3、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力存在的现象吗?聚焦目标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题4、指出图71中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各是什么?问题5、离开具体的研究对象,能不能谈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为什么?聚焦目标3 力的作用效果问题6、看图76,分析三个运动员对足球的踢、顶、接三种情况中,足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足球的运动状态相应的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归纳整理四、达标测评必做题(加油,胜利属于你!)1、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人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A、手臂划动的力B、手臂推水的力C、水对手臂的推力D、手和脚拍打水的力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④选做题(恭喜你,闯到了最后一关!)4、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他取来两只鸡蛋并将它们相碰,但结果却发现只碰破其中的一只,为此,他对“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感到大惑不解,先请你谈谈对小明同学这一探究结果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力》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到力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例,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目标上,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困惑。
因此,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也会针对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力的图示、物体的模型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实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概念。
例如,我会让孩子们用手推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困惑。
因此,我会重点讲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一章节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力》这一章节中,我发现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是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需要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推桌子,感受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拉力传感器,让学生观察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正确。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正确。
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还会思考如何将力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是一个重点。
我希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也是一个重点。
力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生活中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去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力的理解。
另外,我对于活动过程的安排也是一个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力的三要素
2、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
1、理解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3、会画力的示意图
器材:弹簧、磁铁、小铁球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一)什么是力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加油站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四、拓展提升: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
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
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6、画出一辆马车收到的力的示意图。
马车收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为500N,同时收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500N.
7、一个物体收到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为300N。
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