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临床路径
肛肠科临床路径分析和改进措施

肛肠科临床路径分析和改进措施概述肛肠科作为内科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与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有关的肛门、直肠以及相关器官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分析和改进成为推动临床工作优化和提升患者体验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分析肛肠科临床路径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旨在为肛肠科的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肛肠科临床路径的现状1. 病例收集和初步评估:目前,肛肠科临床路径的病例收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医务人员在初步评估时无法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
同时,收集的信息也缺乏标准化,不利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2. 诊断和治疗方案:在肛肠科临床路径的诊断和治疗阶段,医务人员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方案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选择。
3. 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肛肠科手术是治疗许多肛肠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的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
一些医疗机构在手术操作时存在缺乏操作规范、不注意术前准备等问题,术后护理的规范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4. 康复和随访:肛肠科疾病的康复和随访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的肛肠科临床路径在康复和随访方面存在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患者康复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必要的困扰和延误。
改进措施1. 标准化病例收集和初步评估:建立统一规范的病例收集和评估制度,包括标准化的病史记录表格、检查和评估指标,以及病情评估的标准化流程,确保医务人员在初步评估时能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
2. 制定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肛肠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并加强医务人员对相关指南的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 加强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的规范:制定肛肠科手术的操作规范和术后护理指南,建立手术风险评估标准,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并加强术后护理的监控和指导,确保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康复质量。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 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肛肠科临床路径病种

国家规定西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西医临床路径
国家规定中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1
肛裂
1
肛裂
重复疾病分为县级医院适用版和通用版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2
血栓性外痔
2
血栓性外痔
2
痔病(混合痔)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10
痔病(内痔)
10
痔病(内痔)
11
痔病(外痔)
11
痔病(外痔)
12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
13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14
息肉痔(直肠息肉)
总计
5种
总计
7种
总计
11种
总计
14种
2
痔病(混合痔)
3
肛裂
3
肛裂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5
血栓性外痔
5
血栓性外痔
5
肛裂病(肛裂)
5
肛裂病(肛裂)
6
肛乳头瘤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7
肛隐窝炎
7
肛肠科临床路径分析和改进措施

04
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 对医务人员的执行情况 进行评估。
第二阶段(4-6个月)
01
02
03
04
根据第一阶段制定的改进方案 ,全面实施各项改进措施。
建立数据收集和监测机制,对 实施效果进行中期评估。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 调整和优化改进措施。
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总 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改进提供
肛肠科临床路径现状分析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概述
临床路径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医 疗管理模式,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 率。
当前,肛肠科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和挑战。
肛肠科是临床路径实施的重要领域之 一,涉及多种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法。
临床路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 2 3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不完善
通过优化肛肠科临床路径,提高医疗 服务质量,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 果和体验,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将增加。
医疗服务质量改善
改进后的临床路径将更加注重医疗细 节和服务流程,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 和事故,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对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分析和优化,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检 查、治疗和药品使用,从而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医院的运 营成本。
健康教育普及
在肛肠科临床路径中加入健康教育内容,向患者普及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提 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减少肛肠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诊疗质量和 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
者满意度。
针对不同类型、病情和患者需 求,制定个性化的临床路径, 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肛肠科临床路径分析和改进措施

肛肠科临床路径分析和改进措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肛肠科临床路径发展历程•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肛肠科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与改进•肛肠科临床路径的推广与应用•研究不足与展望目录01引言肛肠科临床路径是指针对肛肠科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包括诊断、检查、手术、护理、康复等方面的规范。
肛肠科临床路径定义为肛肠科医生提供治疗依据,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肛肠科临床路径的意义肛肠科临床路径概述临床路径在肛肠科的应用情况目前,临床路径已经在国内外许多医院肛肠科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路径在肛肠科中面临的挑战由于肛肠科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临床路径在肛肠科中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研究,提高临床路径在肛肠科中的适应性和应用效果。
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将为肛肠科临床路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肛肠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02肛肠科临床路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为了控制医疗成本并提高医疗质量,美国政府开始推行临床路径2001年,我国引入临床路径概念,并在部分医院开展试点工作肛肠科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2006年,卫生部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发布了《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肛肠科临床路径在各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施质量参差不齐肛肠科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应用情况VS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临床路径,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肛肠科临床路径的未来趋势03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肛肠科临床路径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病人的需求和利益原则以病人需求和利益为导向,制定满足病人需要的临床路径。
全面性原则全面分析肛肠科病人的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需求。
038.脏毒(肛隐窝炎)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脏毒(肛隐窝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肛隐窝炎的住院患者。
一、脏毒(肛隐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脏毒(TCD编码:BWG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隐窝炎(ICD-10编码:K62.8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肛肠病诊疗学》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脏毒(肛隐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脏毒(肛隐窝炎)的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热毒蕴结证阴虚内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脏毒(肛隐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脏毒(肛隐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脏毒(TCD编码:BWG150)和肛隐窝炎(ICD-10编码:K62.801)的患者。
2.有脏毒(肛隐窝炎)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肛门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2)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3)患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
(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5)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本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主要观察肛门局部坠胀、疼痛、潮湿等症状的变化情况。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粪常规+隐血、心电图、胸部X线正侧位平片、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肝胆脾胰彩超、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肠镜、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盆腔CT平扫、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等。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的住院患者。
一、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901 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临床常见证侯: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病(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混合痔)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手术适应证,且同意接受手术。
3.患者伴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痢疾或严重腹泻、严重心肺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者;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临产期孕妇、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均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胸部正位片或胸透、心电图。
肛肠科临床路径分析和改进措施

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整合相关科室资源,提 高诊疗质量和效率。
提高医患沟通质量
加强医生沟通能力培训
01
提高医生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患者进
行交流和解释。
增加患者教育
02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提供患者教育资料等方式,增加患者对肛
肠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医患信任关系
03
05
当前,肛肠科临床路径 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不同医疗机构对肛肠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存在差异,导致临床路 径的实施也各不相同。
医生认知不足:部分医 生对临床路径的概念和 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 积极参与和执行的意识 。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肛 肠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 多变,临床路径难以完 全适应每个患者的具体 情况,需要数据分析结果,对临床路径进 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和 改进点。
评估结果及分析
结果显示,改进后的临床路径在治愈率、住院时 间、资源消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临床路径在降低并 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 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病种分析法,发现某些疾病的临床路径存在 不合理之处,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改进。
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重新规划医疗资源的分配,我们使得肛肠科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减少 了医疗浪费。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数据样本局限性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数据偏差,未来
需要在大样本量的情况下对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
02
未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本研究主要关注临床路径的优化,但未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未
关注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意见,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感染性疾病筛查(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中药汤剂:(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中成药外用:(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3.针灸疗法、理疗。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病灶消失,切口无脓性分泌物,创面基本愈合。
2.肛门无疼痛,排便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TCD编码:BWG040,ICD-10编码:K61.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裂的患者。
一、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病(TCD编码:BWG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病(TCD编码:BWG030)和肛裂(ICD-10编码:K60.201)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收手术治疗。
5.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1)血热肠燥: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2)阴虚津亏: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3)气滞血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外用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肛泰软膏、龙珠软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3.中药熏洗疗法:可选用金玄洗剂等熏洗。
4.针灸疗法。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便秘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创面愈合良好。
2.排便正常,肛门无疼痛、出血。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TCD编码:BWG030、ICD-10编码:K60.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1天实际住院日:天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直肠脱垂的患者。
一、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脱肛病(TCD编码:BW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直肠脱垂(ICD-10编码:K62.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脱肛病诊断标准(即二型三度分类法)。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下陷证肾气不固证气血两虚证湿热下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脱肛病(直肠脱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脱肛病(TCD编码:BWG060 )和直肠脱垂(ICD-10编码:K62.302)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凝血功能。
(5)胸部X线片。
(6)心电图。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肛门压力测定、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排粪造影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气虚下陷证:补中益气,升提固脱肾气不固证:健脾益气,补肾固脱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2.手术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直肠粘膜下注射和直肠周围注射、直肠粘膜结扎或肛门紧缩术(Ⅱ、Ⅲ度直肠脱垂伴有一定肛门松弛同时进行)。
3.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脱出)消失或有所改善,能正常排便。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脱肛病(直肠脱垂)(TCD编码:BWG060 ;ICD-10编码:K62.3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3天实际住院日:天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一、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