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骑桶者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骑桶者》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骑桶者》一文,分析其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骑桶者》的故事情节,理解其文学价值;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作品深层含义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课文预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的科技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骑桶者》;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3. 文学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寓意;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文学鉴赏练习;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组的观点;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骑桶者》的深层寓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文学特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探讨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其寓意;(2)从课文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谈谈你对2024年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针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骑桶者》作者的其它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3. 老板:象征资本主义剥削者,通过其言行揭示社会的不公。
三、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说运用了象征、讽刺、对比等多种写作技巧,这些技巧对于表现小说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象征:如骑桶者手中的桶、老板的店铺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事物;
2. 讽刺:通过对比骑桶者的期望与遭遇,以及老板的言行,讽刺社会现实的不公;
六、板书设计
1. 《骑桶者》
2. 主要人物:骑桶者、妻子、老板
3. 情节概括:失业的骑桶者寻求帮助,遭遇冷漠,最终失望离去
4. 写作技巧:象征、讽刺、对比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少于500字。
1. 讲解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针对不同情节,运用不同的语气,如描述骑桶者的悲惨遭遇时,语气应低沉、缓慢;
3. 在强调重点知识时,适当提高音量,突出重点。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 讲解课文时,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于冗长,给学生留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导入要自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骑桶者》,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骑桶者》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弱势群体,体会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3.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关爱弱势群体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讲解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PART 03
情节梳理与结构分析
REPORTING
情节发展脉络梳理
开篇引入
描述寒冷的冬天和“我 ”的困境,为后文铺垫

骑桶者的出现
介绍骑桶者的身份和来 历,展现其与众不同的
特点。
骑桶者的行为
详细叙述骑桶者的行为 和言语,表现其内心的
渴望和无奈。
结局的呈现
以骑桶者的消失和“我 ”的感悟作为结局,留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骑桶者的形象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挣扎,以 及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骑桶者
作为主角,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助的小人物。他的形象既可怜又可笑 ,骑着煤桶飞翔的荒诞行为凸显了他的孤 Nhomakorabea和无助。
煤店老板
老板代表了冷漠和自私的社会群体。他对骑桶者的请求无动于衷,展现了人与 人之间的隔阂和缺乏同情心的社会现象。
下深刻的思考。
结构特点及布局谋篇
以时间为线索,贯穿全文
运用倒叙手法,增强悬念
从开篇的冬天到结尾的春天,时间的变化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通过回忆的方式,逐步揭示骑桶者的身份 和经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结局出人意料,深化主题
通过对骑桶者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 绘,展现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共分为导入、阅读、分析、讨论 和总结五个环节。
时间安排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其中第1课时进 行导入和阅读,第2课时进行分析、讨 论和总结。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文本概述及主题思想

高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选修)《骑桶者》导学案

高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选修)《骑桶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 ;
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学习重难点】
1、领会小说的内涵;
2、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
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形象:
性格特征:
5、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答案:
6、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原因:
效果:
7、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8、“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最新骑桶者教案设计汇总(

最新骑桶者教案设计汇总(

最新骑桶者教案设计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其应用。

具体以骑桶者问题为实践情景,探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桶、细绳、弹簧秤。

2. 学具:每组一把弹簧秤、一根细绳、一个模型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骑桶者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合成原理及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骑桶者问题为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5分钟)(1)画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示意图。

(2)计算骑桶者所受合力及分力。

5.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利用弹簧秤、细绳和模型桶,模拟骑桶者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原理2. 力的分解方法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4. 骑桶者问题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的合力。

(2)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分力。

(3)分析骑桶者实验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2. 答案:(1)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力的合成示意图,求出合力。

(2)根据力的分解方法,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求出分力。

(3)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骑桶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 ; 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学习重难点】 1、领会小说的内涵; 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学法指导】 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 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夫卡热”。 2、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2、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3、表现主义文学: 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变形记》。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啻.( chì ) 门槛.( kăn ) 地窖.( jiào ) 坐骑.( qí ) 不复再现.

( xiàn )

2、小说的背景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后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 背景:故事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 故事情节:叙事人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骑桶者却高高在上。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那老板娘却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阅读课文,试分析小说的虚构和真实。 明确:虚构的情节: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现实生活场景:“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我”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4、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他选择飞翔的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飞走。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5、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明确: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6、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原因: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8、“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 明确:飞翔本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但在小说里,却让人心酸,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寒冷、缺煤、乞求,这都是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很轻灵的举动。用“轻”中和了“重”,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9、“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为什么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明确: 小说中“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这些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故事的真实性,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在虚构中做到生活细节、环境与心理的真实,还有语言的真实,这些都使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我们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学习反思】 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想?如: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又如: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设想骑桶飞行,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我的感想:

[能力提升】 解读“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

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我们将重构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来看看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