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罗-格罗斯曼宏观非均衡模型的一个扩充尝试

合集下载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巴罗和格罗斯曼在“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首次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建立了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

马兰沃德在《失业理论的再思考》一书中,把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得出了四种不同的宏观非均衡状态。

非均衡学派重点分析了以下三种宏观非均衡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

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劳动量却少于家庭意愿实现的劳动供给量,所以,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比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商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

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2.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市场上达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

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

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

而企业生产不足又会进一步造成劳动市场上的供给不足。

这种恶性循环被格罗斯曼和巴罗等人称为“供给乘数”。

在价格刚性条件下,由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潜在压力无法通过物价上涨的方式释放出来、于是,物价上涨的潜在势能转化为强迫储蓄和闲暇替换,这种状状况被称之为抑制性通货膨胀。

而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改变过度需求状况。

3.古典型失业均衡,即劳动市场上出现过度供给,商品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巴罗宏观经济学-小结

巴罗宏观经济学-小结

第一局部:微瞧经济学根底和市场出清模型的全然原理第二章:工作量、产出和消费——鲁滨逊的经济学→分析前提:〔1〕个体孤立经济:不存在商品市场〔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不存在信贷市场〔当期生产当期消费〕〔2〕一种投进〔劳动〕,一种产出〔3〕单个时期分析→单个时期的消费和闲暇〔或工作〕的选择模型→财宝效应〔生产函数的平行移动〕和替代效应〔MPL的改变〕→两种效应对工作〔不确定〕、产出〔同方向〕和消费〔同方向〕的妨碍===================================================================== 第三章:商品市场和信贷市场中的家庭行为→分析前提:(1)家庭方案无限期(2)家庭预算约束〔货币存量维持不变〕(3)跨时期分析→两时期消费选择模型→财宝效应〔生产函数的平移〕→跨时期替代效应〔利率变化〕→利率变化的财宝效应〔仅针对个人分析有意义〕→两时期工作量选择模型→财宝效应〔生产函数平移〕→跨时期替代效应〔利率变化〕→跨时期下储蓄的决定→消费依靠于持久性收进〔长期平均收进〕→比照:持久性收进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V.S.临时性收进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比照:生产函数持久性变化V.S.临时性移动对储蓄的妨碍〔财宝效应〕→区分:单时期消费和闲暇的相互替代V.S.跨时期替代→单时期内的替代:〔1〕动因:劳动生产率的持久性变化〔2〕替代的双方:消费和闲暇〔3〕对储蓄没有妨碍→跨时期替代:(1)动因:利率的变化(2)替代的双方:当期消费和下一期消费;或当期劳动和下一期劳动(3)特不情况:劳动生产率的临时性变化〔增加储蓄〕=================================================================第四章:货币需求→鲍莫尔-托宾模型〔最优现金治理模型〕→两类本钞票:利息损失本钞票/交易本钞票→妨碍交易时刻间隔〔T〕和实际货币需求〔M/P〕的因素→利率〔R〕、实际支出流〔C〕和实际交易本钞票〔r/P〕→现金持有量的规模经济→货币流通速度〔=2/T〕→货币对家庭预算约束的妨碍→实际余额效应〔财宝效应和分配效应〕→交易本钞票引起的负的财宝效应〔妨碍因素:利率、实际交易本钞票、交易量〕=================================================================第五章: 市场出清模型的全然原理→市场出清模型→商品市场出清〔决定利率和产出水平〕:R对提供和需求的妨碍→货币市场出清〔决定价格水平〕→提供冲击〔恶化〕对实际变量的妨碍〔产出、消费、利率、物价、劳动投进〕→生产函数临时性变化→平移变化V.S.等比例变化〔考虑MPL的变化〕→解释实证中,劳动投进的同周期性〔替代效应>财宝效应和利率的共同作用〕→解释利率的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变化〔储蓄意愿、超额需求/提供〕→生产函数持久性变化→解释利率的不变性〔当期和将来的相对稀缺性未发生变化〕→劳动投进的不确定性〔替代效应和财宝效应的不同妨碍〕→比照:鲁滨逊个体经济下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全然一致〕→其他妨碍物价水平的因素〔妨碍货币市场出清〕→货币总量一次性提高〔动态调整过程〕→货币中性/货币数量论〔长期〕→实际货币需求变化〔交易本钞票、金融创新等;不妨碍商品市场出清〕===================================================================== 第六章:劳动市场→市场出清模型〔引进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出清〔决定利率和产出水平〕(1)引进W/P对需求的妨碍(2)能够通过劳动市场R对W/P的妨碍,转化为只考虑R的模型→劳动市场出清〔决定实际工资率和就业量〕(1)W/P同时妨碍劳动需求和提供(2)R妨碍劳动提供〔R—>W/P→C和Y只受R妨碍〕→货币市场出清〔决定价格水平〕〔与上一章模型一致〕→提供冲击〔改善〕对实际变量的妨碍〔实际工资率、就业〕→生产函数持久性改善→解释实际工资率的同周期性→解释就业量的不确定性〔财宝效应和实际工资率变化的妨碍〕→解释消费需求的同周期性〔财宝效应和实际工资率的替代效应〕→比照:不考虑劳动市场下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全然一致〕→通过R连接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使得商品市场出清不受W/P妨碍〕→个人一辈子产模型中的MPL等价于劳动市场中的W/P→只有在考虑了W/P或MPL的替代效应后,劳动提供或就业量才可能出现不确定性〔模型才能够用于解释实证中,该变量的同周期性〕→解释劳动量和实际工资的同向变化就必须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扰动市场出清的因素的作用机制(1)替代效应→跨时替代效应〔利率R〕→对提供和需求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同周期内消费和闲暇的替代〔MPL或W/P〕→对劳动提供的妨碍(2)财宝效应〔生产函数的变化〕→商品市场:对需求的妨碍→劳动市场:对劳动提供的妨碍☆☆☆比照不同类型的提供冲击的妨碍(1)临时性V.S.持久性→利率的变化〔储蓄意愿的变化〕(2)生产函数平移V.S.等比例变化→劳动提供的变化〔是否存在同时期消费和闲暇的替代〕=================================================================== 第二局部:通货膨胀第七章:通货膨胀和利率导论→实际利率V.S.名义利率→二者的关系→实际利率与预期实际利率的关系→决定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八章:市场出清模型中的货币、通货膨胀和利率→市场出清模型〔考虑货币增长对货币市场的妨碍〕→前提假设:完全预见的通货膨胀,且不存在事先预期的通胀→分析1:货币增长率不变的货币时刻路径的妨碍→价格增长率〔=货币增长率〕、名义利率〔各个时期相同〕、实际货币余额〔不变〕→不存在货币变化的实际效应〔货币超中性成立〕→分析2:货币增长率在T期加速〔静态分析,通货膨胀预期在T期瞬时改变〕→解释名义利率的增长〔表达预期通货膨胀的分析〕→解释价格水平/名义工资率的跳跃上升〔比照:不变的货币存量〕→货币变化的实际效应〔货币超中性不成立〕→对实际货币余额的妨碍→交易本钞票的变化对其他实际变量的妨碍→通货膨胀的动态化→分析1:货币加速增长后,货币需求的逐步调整→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的差异/价格水平跳跃的分散化〔比照:静态分析〕→分析2:提早预期的存在→解释:通胀和名义利领先于货币增长变化而变化→解释:短期内货币和讲个水平的增长率存在的重大差异→解释: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发生偏离的过渡期〔被政策制定所关注〕→通货膨胀的实际效应→未预期到的通胀产生的财宝再分配效应→预期通胀对实际货币余额或交易本钞票的妨碍→政府通过制造货币得到的收进〔通货膨胀税〕→比照:货币中性V.S.货币超中性→概念区不〔货币的一次性变化V.S.货币在时刻路径上的变化〕→货币中性成立的条件:货币总量的一次性变化→货币超中性成立的条件: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货币超中性不成立的情况:货币的加速增长〔通胀的实际效应〕=================================================================== 第三局部经济动摇、失业和经济增长〔附在后面〕〔投资和实际经济周期/失业/经济增长〕=================================================================== 第四局部:政府行为第十二章:政府消费和公共效劳→政府预算约束与家庭预算约束〔引进政府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商品市场出清〔引进政府行为〕→假设(1)货币存量不变〔不存在铸币税〕(2)政府通过定额税为额外的政府消费融资〔不考虑替代效应〕→政府消费G对消费需求、投资和提供的妨碍→公共效劳的特性〔削弱消费需求、刺激产品提供、不妨碍私人投资〕→财宝效应→比照分析:政府消费的临时性变化〔战争时期〕V.S.持久变化→差异〔不同的意愿储蓄倾向〕:(1)对实际利率的妨碍(2)对消费和私人投资的挤出效果〔决定于实际利率是否变化〕(3)产量增加的不同动因〔利率变化的替代效应V.S.财宝效应〕→相同:政府消费G的变化不存在乘数效应→缘故:对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 第十三章:税收与转移支付→家庭预算〔引进比例税〕→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引进所得税产生的替代效应,比照:一次性定额税〕→假设:(1)实际税收收进额不变〔免额税与税率一起变化,不考虑财宝效应〕(2)政府并不是利用税收对其额外支出进行融资→税率变化对消费需求、个人投资需求和工作量的妨碍→解释:税率上升通常会抑制市场活动→分析1:持久性税率提高的妨碍〔1〕短期分析:→总需求变化量大于总提供变化量〔储蓄意愿不变,但投资需求落低〕→对实际利率、总产量、消费和投资的妨碍〔2〕长期分析〔资本积存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投资率落低,资本存量的减少→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I〔考虑政府利用所得税对持久性支出变化进行融资〕→假设:政府征收所得税对持久性支出G进行融资→分析思路:同时考虑税率的替代效应和G的增加的财宝效应〔结合第十二章〕→解释:劳动投进/产出水平的不确定性→解释:投资的减少〔长期表现为资本存量的下落〕→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II〔考虑政府利用所得税对转移支付进行融资〕→假设:转移支付不是一次性总额支付的→解释:转移支付随着收进上升而减少将提上下收进人群的有效边际税率→解释:福利方案扩大对潜在福利受惠者而言,意味着有效边际税率提高→结论:转移支付增长通常抑制了实际经济活动〔介于以上两个效果〕→税率和税收收进的关系→拉弗曲曲折折线〔实际税收收进和税率的关系〕===================================================================第十四章:公债→引进公债的政府赤字及国民储蓄→未经通胀调整的名义赤字〔国民帐户〕V.S.通胀调整后的名义赤字→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实际储蓄与净投资总量相等→分析1:减税造成的赤字财政〔仅考虑定额税〕→假设:(1)政府未从货币制造中获得收进(2)政府消费支出未改变(3)每期的转移支付总额为0(4)初始付息债务为0→减税引起的财宝效应〔两种瞧点〕(1)李嘉图等价定理→减税或是赤字财政都不存在总量财宝效应〔可放宽假设〔1〕〔3〕〔4〕〕→边际储蓄倾向接近于1→只有政府消费现值发生变化,总量财宝效应才出现〔2〕传统瞧点→两个理由:有限寿命/不完全的贷款市场→负的财宝效应〔人们感受到更贫困了〕→解释:公债负担〔净投资的减少使得长期资本存量下落〕→分析2:社会保障的妨碍→与减税造成赤字财政的标准分析结论类似→两种瞧点:是否存在总量财宝效应→税收的时刻路径〔税率的相对稳定性〕→解释:衰退期或战争,政府通常出现实际赤字,而不是提高税收→解释:调整通胀的时刻路径→在维持将来税收和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将来收进必定来自于额外的货币制造〕===================================================================第五局部:国际经济第十五章:国际商品和信贷市场→几个概念的区分→国外净要素投进、国外投资净额、资本账户余额、贸易余额→经常账户余额〔从贸易融资和国民储蓄分配两个角度瞧待CA〕→临时性提供冲击的妨碍→不同的分析对象:小国/大国/整个世界作为经济体〔对CA和利率的妨碍〕→第二轮妨碍:对消费的长期妨碍〔来源于GNP的持久性减少〕→经常账户的周期性变化→冲击来源:生产函数按比例变化〔MPL和MPK都会改变〕,扰动持续一段时刻之后将会消逝→解释:经常账户的弱反周期性→取决于冲击对投资需求和意愿实际储蓄的相对妨碍程度的大大小→比照:封闭经济中的分析〔第九章内容〕→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妨碍〔1〕政府消费增加→临时性增加〔如:战争〕:经常账户恶化→持久性增加:私人消费减少,经常账户不变→解释:本国从国外借款为政府消费的临时性增加提供融资;却依靠落低私人支出来实现政府消费的持久性增加〔2〕税率变化→资本所得税〔妨碍投资需求〕→劳动收进的边际税〔临时性变化,妨碍意愿储蓄〕〔3〕预算赤字〔假设政府消费现值维持不变〕→分析:财政赤字是否导致了经常账户赤字→李嘉图瞧点:本国家庭担当了政府所有的额外税务,经常账户余额维持不变→一般瞧点:财宝效应使得国民储蓄下落,经常账户恶化→负相关性的一种可能缘故:预算赤字是反周期的,经常账户余额具有弱反周期性→负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贸易条件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妨碍→贸易条件=本国价格/国外价格或贸易条件=出口价格/进口价格→贸易条件对CA的妨碍取决于其改善是临时性或是持久性的→分析思路:财宝效应,对消费、工作量、投资的妨碍→临时性的改善使得CA盈余/改善→持久性的改善使得CA赤字/恶化→非贸易品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妨碍→贸易条件改善导致本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强化贸易条件对贸易品产出的正向妨碍→资源在不同部门间转移→不妨碍贸易条件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关系的猜测===================================================================第十六章:汇率→购置力平价和利率平价→尽对形式/相对形式→解释:预期实际利率相等→尽对购置力的偏离意味着货币的高估/低估→解释:货币被高估的国家,预期通货捧场相对较低,预期实际利率相对较高→固定汇率〔货币存量是非独立变量〕→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货币扩张的妨碍机制→分析: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置政府证券,增加货币提供→两种潜在的负面妨碍:(1)国际货币减少,最终导致本币贬值(2)政府干预自由贸易,使购置力平价不再成立→一次性货币贬值和通胀的关系〔双向联系〕→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货币造成贬值压力;即: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引起本国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上升;即: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分析根底:购置力平价和货币市场出清模型→浮动汇率〔汇率是非独立变量〕→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汇率的决定机制〔货币市场出清模型和购置力平价定理〕→实际汇率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妨碍→实际汇率的表达式和涵义→妨碍实际利率变化的扰动因素:(1)贸易条件变化〔贬值意味着恶化〕(2)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3)政府政策,如货币限制等→实际汇率对CA的妨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扰动因素以及作用时刻的长短等=================================================================== 第六局部:货币部门和实质部门的相互作用第十七章:金融中介→根底货币/高能货币→组成成分〔法定预备金+通货;比照:货币总量=存款+通货〕→操纵手段:(1)公开市场操作(2)向存款机构发放贷款→妨碍货币总量的机制→解释:货币乘数效应如何产生→妨碍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预备金与存款比率;通货与存款比率→美联储政策措施的妨碍→公开市场操作〔中性〕→妨碍根底货币实际余额需求的政策→提高法定预备金率〔根底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增加〕→对存款利率实施限制→银行恐慌〔通货需求上升,根底货币的实际需求增加〕=================================================================== 第十八章: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的相互作用:经验证据→两种菲利普斯曲曲折折线→第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第二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分辨:货币妨碍经济V.S.经济运行妨碍货币?→瞧测到的两个事实:(1)货币的周期性成分与产出的周期性成分呈正相关(2)货币变动领先于产出变动→内生货币/货币习惯性调整→习惯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金本位、确定的利率或价格目标〕→实证例子:银行恐慌/货币的季节性变动=================================================================== 第十九章:货币和经济动摇: 市场出清模型第二十章:经济动摇:凯恩斯理论第三局部经济动摇、失业和经济增长〔附在后面〕〔第九章:投资和实际经济周期/第十章:失业/第十一章:经济增长〕。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精选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精选
2020/6/4
二、主要代表人物
1、罗伯特·韦内·克洛尔(R·W·Clower,1926- ),代 表作:《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价》( 1965)
2、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A·Leijonhufvd,1933- ), 代表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1968)
3、非均衡学派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经济学家R·巴罗、H· 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J-P·贝纳西和E·马林沃德等。 他们在克氏和莱氏提出凯恩斯的非均衡观基础上建 立起非均衡的理论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一种新 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宏观经济学发展。
• 克洛尔等人的观点被巴罗和格罗斯曼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把这一观点同帕廷金的类似的分析统一起来。巴罗和 格罗斯曼强调只有当价格偏离瓦尔拉斯均衡值时才能产生 凯恩斯主义的后果。这一分析可以与一般均衡理论的“摸 索”机制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机制,任何物品价格偏离 均衡时,会作为物品的过度需求或供给的函数而上升或下 降。当价格改变时,数量均衡将随之改变。在这一体系中 ,只有长期的休止点是瓦尔拉斯均衡。而在短期中,体系 一般是凯恩斯主义的固定价格均衡。这就似乎为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微观基础。
2020/6/4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洛尔(R.W.Clower)发表 了“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价”一文,对凯恩斯学 派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出版了其博士学位 著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凯恩斯学 派对凯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凯 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凯恩斯学派 的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庸俗化的凯恩斯主义”。莱荣霍 夫德指出,必须对凯恩斯著作加以重新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 的真实面目。由于克洛尔和莱荣霍夫德都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 中反戈出来的,又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已任,所以被称为“ 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学派”)。

17非瓦尔拉斯均衡

17非瓦尔拉斯均衡

均衡现象。
克洛尔(R.W.Clower)是第一个明确反对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家。他在《凯 恩斯的反革命》(1965)一文中,对和事业情况下的家庭行为进行了分析。
巴罗(R.J.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1971年在《收入和就业 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综合了帕廷金和克洛尔的研究成果,将局部 非均衡分析扩展为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宏观经济一般非均衡分析, 系统论述了数量调节思想,建立了收入和就业的一般均衡模型பைடு நூலகம்从而奠定 了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理论基础。 70年代中期,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法国著名经济学 家贝纳西(J.P.Benassy)发表了多篇关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的文献,在这
可以看出,政府的购买对与居民的消费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所以在古 典型失业的情况下,政府的需求管理不能增加就业, 失业实际工资过
高造成的,必须采取收入管理政策,降低实际工资水平。
C区域内,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存在超额需求,如果不对价格进行管 制,市场的价格水平将不断攀升,直至这种状况改变,所以将这种情况 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此时,劳动市场上,就业水平等于劳动供给 l0, 产出水平为 y0 F (l0 ) ,由于产品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所以产品的销售 量等于市场的供给量。可以得到:
第17章 非瓦尔拉斯均衡
17.1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狭义的均衡即瓦尔拉斯均衡:市场体系中的所有市场通过价格 运动而使供求达到均衡,在均衡状态经济人都唯一地根据价格 信号做出自己的行为决策,它假定均衡的实现是瞬间完成的。 这个事前的均衡假定排除了市场上的非均衡价格交易,因此经 济人不可能遇到供给或需求不能完全实现的数量约束,整体经 济系统不存在数量信号。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3
三、凯恩斯方法
到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 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臻完美。但是,到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无 法回答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 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 下应运而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and Money)一书,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 济体系的确立。
8
五、新古典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 有两大缺陷 :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等经 济现象,难以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而造成的大量的政 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二是在 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 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实 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20世 纪60年代中叶以来。以克洛尔(R.W.Clower)、巴罗 (R.J. 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 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 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定,用配额 均衡(Rationing Equilibrium)代替价格均衡,试 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
1
二、古典方法
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 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 ,《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 的哲学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 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 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人和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 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 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巴罗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巴罗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二A 复习题1.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是以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为基础确立的价格指数,基年的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定为100,其表达式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乘以100。

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不同于消费者价格指数,后者是指一篮子消费品的价格指数。

由于分配给各种商品的比重不同(他们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消费者价格指数趋于表明比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2.本章中讨论的三种测量GDP的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问题。

支出法着眼于在最终商品和服务上的各类支出,但是这些支出包括了外国居民的消费,所以支出总额应等于收入扣除折旧和国外净要素收入所得后的金额。

产值法着眼于生产和销售的商品的价值。

最终,生产的一切商品被出售并产生收入来提供生产要素。

因此,三种方法估计的GDP总量没有区别。

3.名义GDP是以现在的价格计量的在一个国家内一段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实际GDP是以基年价格计算的GDP,也称为“不变美元的GDP”。

它们是流量的概念。

名义GDP没有排除物价变化的影响,可能会掩盖生产层面上及其巨大的差别,实际GDP排除了物价变化的影响,各年指标更有可比性。

B 讨论题4.略5.虽然较高的GDP与广泛接受的衡量福利的指标高度相关,例如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等,但是官方估计的GDP并没有准确衡量福利。

GDP低估福利的真正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考虑非市场商品,例如休闲。

也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变化,因为这些不能用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准确计量。

另外一方面,GDP可能高估福利的改变,因为它没有考虑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砍伐一片长成的森林可能将一个宝贵的非市场商品转变为低价值的市场商品,但是此活动可能提高GDP,要考虑这些因素的方法是将像休闲和环境因素这样的非市场但有隐含价值的商品,纳入到广泛的福利量度中。

三2.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正的储蓄率不能保证y、k长期增长。

当资本存量增加时,资本的平均产品将继续下降并且折旧额会提高,最终资本存量将会达到用所有储蓄来代替资本存量的减少和维持劳动的增长而没有剩余来提高劳均资本这一状态。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8章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一、概念题1.非周期性的(acyclical)答:非周期性的是指在经济周期中,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化呈现出与产出GDP变化无关的经济现象。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变量根据其随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分为三类:顺周期,逆周期和非周期性。

其中非周期性变量是指其变动方向与商业周期无关的变量,例如出口就是非周期性的宏观经济变量。

2.逆周期性的(countercyclical)答:逆周期性的是指在经济周期中,某些经济变量与产出GDP呈现反方向变动的经济现象。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变量根据其随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分为三类:顺周期,逆周期和非周期性。

其中逆周期变量是指在衰退时上升,在扩张时下降的变量。

逆周期的宏观经济变量有产成品存货、生产投入的库存、失业率等。

为了减轻经济波动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逆周期性政策。

逆周期政策指在发生经济危机时,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实行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它是以非均衡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认为市场无法自动达到供求平衡,因此必须运用政策调节需求,从而达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3.实际GDP的周期性部分(cyclical part of real GDP)答:实际GDP的周期性部分是指实际GDP与其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部分。

实际GDP 的周期性部分反映了经济的短期波动。

4.均衡经济周期模型(equilibrium business-cycle model)答:均衡经济周期模型是由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小罗伯特·卢卡斯在1977年《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与1978年《失业政策》等中提出的一种用于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取决于生产者对价格变动反应的周期理论。

5.顺周期性的(procyclical)答:顺周期性的是指在经济周期中,某些经济变量与产出GDP呈现同方向变动的经济现象。

顺周期又可以具体分为: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种情况。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变量根据其随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分为三类:顺周期、逆周期和非周期性。

第三章内生增长模型

第三章内生增长模型
n ( 1)[ g A (t )]
g A (t )
两边同乘以 ()得到如下的关系式:
2

g
(
t
)


ng
(
t
)

(


1
)[
g
(
t
)]
(3.9)
A
A
A
中级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许晓茵
10
(2)讨论


是常值,()的上升、下降或保持不变完全取决于
() ()−1 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不变。增长率的变化情
得A的增长率的表达式:

= () (()
= () (() −1
−1

其中: = 。对两边取对数对时间求导:


= + + ( − 1) ]
ሶ = 0 ⇒ + + ( −
16
3.2
经济的动态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许晓茵
17
1、知识和资本的动态学
由于模型中就存在两个内生变量A和K,因此着重分析A和K的
动态学。
(3.13) ሶ () = 1 − 1 − 1− () ()1− ()1−

(3.14)


中级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许晓茵
9
人口增长仍由方程(3.4)来描述,A的动态过程如下:
A (t )
(3.7)
g A (t )
BaL L(t ) A(t ) 1
A(t )
对(3.7)两边取对数,并对该式求关于时间的微分,得到 的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6Ec on om ic Vis ion 2014.3理论探讨一、引言巴罗-格罗斯曼宏观非均衡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凯恩斯失业均衡、古典失业均衡和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将几种常见经济非均衡状态融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中,是一个简明清晰的模型。

但是对于复杂的经济现实,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保持着强大宏观调控力的市场经济,巴罗-格罗斯曼模型则显得过于简单,难以做出细致一些的理论分析,也满足不了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的要求。

本文注意到巴罗-格罗斯曼模型是一个可扩展的开放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各种分支模型,如投资模型、消费模型、失业模型等等,研究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得出一些政策建议,还可以将模型动态化,满足实证分析的要求。

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驱动,因此,本文尝试将巴罗-格罗斯曼模型(以下简称原模型)中的产品市场一分为二,引入厂商投资分析,对模型进行扩充,使其能够描述固定资本市场和固定资本厂商的状态,从而更能针对性地分析我国政府投资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二、对巴罗-格罗斯曼模型的扩充思路将原模型中的厂商,再细分为固定资本厂商和消费品(包括服务)厂商,固定资本厂商只生产用于生产的固定资本,将其产品在固定资本市场上出售,固定资本的需求方是所有生产厂商。

需要进行分析的市场,再细分为固定资本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将根据所从事行业的不同分为两部分,本文假定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市场作用下保持一致,但在劳动力市场超额需求时,固定资本厂商将在市场上优先获得劳动力雇佣。

与原模型不同的是,假设经济中存在四个代表性的单位:消费品厂商、固定资本厂商、行为人和政府。

行为人将收入除去消费的剩余全部用于储蓄,厂商的支出除了支付工资外,还有投资支出和还贷支出。

政府在这个经济中的行为包括政府消费,政府投资(不考虑税收)。

这样,消费品需求就由行为人消费和政府消费共同构成,投资需求就由两类厂商对固定资本的投资需求构成。

三、新模型中的厂商行为引入了资本这一要素,生产函数应当使用引入资本因素的的形式,按照新古典投资理论,厂商应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应当是长期利润,由此确定最优投资和最优劳动力雇佣。

对于不变弹性的生产函数(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厂商预期资本实际价格水平不变,那么在外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最优资本存量、最优劳动力雇佣和产出成正比例关系。

但如果最优资本存量小于现有资本存量,这时厂商将不会购买固定资本。

这是属于资本存量过剩的情形,厂商不处于最优生产状态,将根据约束(产出或劳动力供给之一)按照生产函数决定另一未被约束的量。

对于固定资本厂商应特别考虑,因为资本的需求者包括自身和消费品厂商,外部的需求事实上只有消费品厂商的投资需求,同时还需考虑政府投资的因素。

对于政府投资,假定采取政府分担固定资本厂商的投资成本的形式,即政府投资表示固定资本厂商从政府获得相应的对巴罗-格罗斯曼宏观非均衡模型的一个扩充尝试王子龙段亚威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本文对非瓦尔拉均衡理论中的巴罗-格罗斯曼宏观一般非均衡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修改,将其中对单一的产品市场分析,细分为对消费品市场和固定资本市场的分析,将政府购买细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使模型更接近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能够对我国一些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做出解释,并据此进行简单的政策分析。

【关键词】巴罗-格罗斯曼非均衡固定资本市场投资资金,但投资量不少于政府提供的数量且只用于固定资本厂商自身的投资。

固定资本厂商在最优生产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政府投资是有限的,因为所有的资本品都需要固定资本厂商去生产。

当政府投资超过这一限度时,由于固定资本厂商投资自身无需负担成本,厂商会选择使自我投资刚好等于政府投资,其收入为政府投资资金和消费品厂商的投资购买,固定资本厂商目标函数会发生变化,生产行为被政府投资行为所扭曲,此时处于低效的生产状态。

雇佣的劳动力是由产出和资本存量根据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函数,这一函数较为复杂,但容易知道它随消费品投资需求增大而增大。

在这种低效生产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消费品投资需求仍然有限的。

当消费品厂商对投资需求超过这一限度时,厂商将不再增加产出,固定资本市场转变为超额需求状态。

四、三种非瓦尔拉均衡状态由于将产品市场细分为固定资本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粗看有八种情形,但某些情形不会出现。

不考虑劳动力极度短缺这类极端情形,且假设固定资本厂商比消费品厂商优先获得劳动力,那么固定资本厂商不会受到劳动力供给的约束。

下面先就可能出现哪些情形进行分析。

当固定资本市场超额供给时,消费品厂商扩大生产不受资本供给约束,所以必须也只能受消费品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二者之一的约束。

因此消费品市场超额供给时,劳动力市场也超额供给(凯恩斯失业均衡),消费品市场超额需求时,劳动力市场也超额需求(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

当固定资本市场超额需求时,消费品厂商受到资本供给的约束,因此此时不会受消费品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约束,消费品市场处于超额需求状态,劳动力市场处于超额供给状态(古典失业均衡)。

因此,八种情形中实际上只有三种情形是存在的,与原模型一致。

当然,由对厂商行为的分析可知,在同一情形下还可能有厂商不同的生产状态。

限于篇幅的原因,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以贴近我国实际情况的状态为主简述分析的结果。

所有字母代表的含义均与原模型一致,新引入的变量则有利率、折旧率、资本产出弹性。

情形1: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固定资本市场均处于超额供给状态(凯恩斯失业均衡)考虑实际情形,厂商通常有贷款,只能支付劳动力工资。

这时政府投资对消费品产出和就业没有作用,因为政府投资只是减少了固定资本厂商的投资成本,增加了其收入,并不影响其劳动力雇佣的多少。

在只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对行为人收入没有影响,从而无法作用于消费,自然也不会通过消费品需求影响消费品厂商的生产和投资。

政府投资对资本品产出没有拉动,从而对GDP 总量没有拉动,同时也对就业没有帮助。

消费品产出对资本品产出是负面的影响,从而政府消费对资本品产出也是负面的影响。

而且,消费品产出增加会减少资本品产出。

这是因为消费品厂商向固定资本厂商购买资本,减少了固定资本厂商用于自身的投资,从而减少了固定资本厂商自身的产出。

如果消费需求较高时,那么就减弱了将来资本品的供给能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

经济视野体范围包括身体、性、精神、财产等。

我国把家庭暴力的客体界定为“身体、精神等方面”。

虽只列举了身体和精神,但用了“等”,为界定家庭暴力留下了扩展的空间。

我们首先要考虑,“身体、精神都属于人身权利”,家庭暴力是否包括财产权利呢?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已有法律规范侵犯家庭财产权利的行为,如果以剥夺财产、剥夺工作机会的方式来威胁对方,其客体是精神权利而不是财产权利。

”⑦但是笔者看来,将财产权利纳入界定范围是可取的,实际生活中施暴者用控制经济的手段达到控制受暴者人身自由的案例不在少数,而且界定“家庭暴力”的一大要素就在于施暴者是否以暴力的手段控制施暴者,并给受暴者带来人身、精神等层面的伤害。

因此,如果不把经济权利纳入界定范围,只单纯从人身权利等层面考虑是否属于家庭暴力的话,不利于保护受暴者的合法权利。

现实生活中各类家庭暴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间依存。

在对身体的暴力中可包含对性的暴力,而对身体的暴力无疑会引发精神折磨和心灵伤害,于是引发间接的精神暴力;其次,对性的暴力既是对被害者的身体暴力,也是精神暴力;再次,对被害者的精神暴力,毫无疑问地会损害被害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从而导致间接的身体暴力。

至于在精神暴力后强迫或鲁莽为之的性行为则无疑是直接或间接的性暴力。

所以,婚内的强迫性行为笔者认为也应当纳入到家庭暴力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明晰家庭暴力的主客体范围、行为形式和程度,使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参考文献[1]《英国家庭暴力严重,妇女奋起控诉抗暴[N]》.南方日报,1999-11-29.[2]黄晓文.《论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刑事司法干预[EB/OL]》.法律教育网,2004-10-09.[3]Kate Standley.Family Law,Macmillan Press Ltd.,1997:71.[4]BillAtkin:Dealingwith FamilyViolence:Family Law inN ew Zealand 1995[J].Bainh amed.T he Internation al Su rvey O f Family Law,1995:386, 385,387.[5]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32.[6]荣维毅,黄列.《家庭暴力对策与干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7]王薇.《论“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作者简介李晓婷(1993-),汉族,女,河南省濮阳市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法学。

黄小珊(1992-),汉,女,广东省佛山市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向为法学。

当政府投资过大时,则如前面对厂商行为的分析,固定资本厂商的生产会被扭曲,这时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对资本品产出的作用均为正,由此,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对GD P的拉动力也将大幅提高。

由于资本品的生产超出了没有投资补贴情况下资本产出的上限,因此也需要大量劳动力用以替代资本参加生产,所以对就业也起到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政策组合对于经济来说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此时固定资本厂商的生产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长远而言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情形是我国近十几年来长期处于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投资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如果政府投资过多,不仅会造成产能过剩,而且扭曲了市场,使企业处于低效的生产状态,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我国国有企业的低效和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

情形2:劳动力市场处于超额供给状态,消费品市场、固定资本市场处于超额需求状态(古典失业均衡)对于固定资本市场来说,根据政府投资的多少,超额需求有两种情况。

一是政府投资额较少,厂商得以处于最优生产状态;二是政府投资额较多,厂商生产被政府投资扭曲,处于低效的生产状态。

先看第一种情况,这时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对居民的消费都具有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对资本品产出有促进作用,但对消费品产出有阻碍作用,同时对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了挤压。

政府投资总体上对GDP仍然是促进的,但政府消费则对G DP没有影响。

政府消费对就业也没有影响,政府投资的乘数取决于各外部参数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小于0,故而政府投资对就业通常是负面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