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推拿学导论
第一章推拿学基础1

。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例如: 推桥弓可平肝潜阳 搓摩胁肋可舒肝理气而缓解胁肋胀痛 掐按合谷穴可止牙痛 按揉角孙穴可治偏头痛
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 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医政设施——设有按摩专科及医生
(3)治疗范围: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 等方面的疾病。
(4)发展了膏摩和自我按摩。
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公元220年~960年)
推拿学术发展特点: (1)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3)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养生防病 (4)膏摩盛行
内功推拿流派 马万起、马万龙
脏腑推拿流派 王文——《脏腑图点穴法》
腹诊推拿流派 骆俊昌 《三宝合璧》、《推拿入门》
7.新中国 (1949年~至今)
1956年——上海成立我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 1958年——上海建立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开设了
推拿专科学校,邀请当时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 拿专业人才。 60年代开始成立推拿专门研究机构,并进行现代实验研究。 70年代后期,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后又成立 针灸推拿系。 1987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 学会推拿学会”。 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成立
推、拿、按、摩是四种推拿手法。
保健预防——按摩 医疗治病——推拿
四、推拿与按摩的区别
从推拿发展史看:
①“按摩”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少,临床治疗的病种 亦少,范围较窄;而“推拿”包括的手法相对较 多,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多,范围涉及临床各科疾 病。
《推拿按摩学》课件

穴位是人体特定位置的穴道,推拿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治疗疾病。
3 作用机理
推拿按摩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 疼痛等。
第三章 按摩手法
1
揉法
2
揉法是一种旋转或滚动的按摩手法,通过
用手指、手掌或拇指旋转按摩穴位,以缓
解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流通。
针灸按摩法
针灸按摩法是一种结合针灸和按摩的手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针刺并进行事项
应用范围
推拿按摩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缓 解、放松肌肉、促进康复和提 升身体健康等领域。
注意事项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要注意 环境卫生、穴位选择和按摩力 度等,以确保按摩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禁忌症
推拿按摩在一些情况下是禁忌 的,如怀孕期间、伤口处、发 热时等。在这些情况下,应避 免进行推拿按摩。
第五章 推拿按摩技能训练
1 基本操作
推拿按摩的基本操作包括正确的姿势、手法和力度,学习这些基本操作可以提高按摩的 效果和效率。
2 常用手法演练
在演练中,可以学习和练习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法、揉法、捏法等,以熟练掌握 它们的使用。
3
摇法
4
摇法是一种按摩手法,通过用手指和手掌
在穴位周围轻柔地来回摇动,以促进气血
流动和消除疲劳。
5
推法
推法是一种基本的按摩手法,通过用手掌 和指尖的推拿力量在穴位上施加推动的力 量,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捏法
捏法是一种用拇指和其他手指轻轻捏取穴 位或肌肉的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和 放松紧张的身体部位。
历史
推拿按摩起源于古代中医理 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 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并形成了 不同的流派和技法。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推拿治疗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推拿治疗基本原理

前提:选择 合理的手法操作
关键:根据不同病证、 不同病位、不同体质, 合理选择手法的作用 部位、作用层次、作 用方向、作用频率、 作用功力
一 调整脏腑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则气血化生不足, 阴阳平衡失调,人体功能减退,即所谓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 产生的基础。推拿具有调整脏腑、平衡 阴阳、促进气血化生和运行的作用。
1.理筋复位 筋伤是临床最常见的损伤,可分为一般损伤、撕裂伤、滑脱、嵌顿四 类。 (1)一般损伤 常见于肌筋膜、肌肉与肌腱交接处、肌腱、韧带部位的损伤,是 筋伤中损伤程度最轻的一种。损伤部位常有出血、水肿、疼痛等病理表现,通过 推、拿、按、揉、摩、擦等手法治疗,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一般理 筋即可,无须复位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2)撕裂伤 常见于韧带、肌腱部位撕裂损伤,以韧带、肌腱的起止点损伤多见。 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部分撕裂、完全撕裂、完全断裂3种类型。在一般损伤推拿治 疗的基础上,需结合对损伤组织的抚平、理正、归顺,并于适当的体位加以固定, 以利于损伤修复和断端生长愈合。对完全断裂的预后较差,原则上以手术修补为 主。 (3)滑脱 可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踝关节肌腱滑脱及关节脱位、骨折等 引起的肌腱滑脱或滑移等。在损伤部位可扪及条索样隆起,局部关节特定方向活 动障碍明显,若治疗不当,可转化为肌腱炎,发生粘连、挛缩等病理变化。采用 弹拨法、推扳法及运动关节法等促使其复回原处,再以常规手法操作以巩固其稳 定性。 (4)嵌顿 包括脊柱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膝关节脂肪垫及半月板破裂嵌顿交锁、 弹响指等。推拿主要以调整关节、理筋复位为主,解除嵌顿和交锁,消除临床病 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归合整复
推拿学【课堂笔记】

推拿学【课堂笔记】●成人推拿手法●第1章绪论●01按摩推拿名称之别●●★02推拿、推拿学定义●[推拿手法]●是人体防治疾病最早手段,指术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及其他辅助器械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与动作技法作用于受术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实现保健或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四要素)●[推拿学]●推拿学是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方法、原理和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03学科特点●1、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是推拿学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04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
●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称谓。
导引,唐代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支节”,是自动还是他动,是自摇还是他摇,王氏未加详说;●《庄子.刻意》提出“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其认为,“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它与现在的功法训练相类似。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势,现存最早导引和自我按摩图谱。
●二、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经》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已佚。
●《黄帝内经》●1首次提出"按摩”术语:《素问. 血气形态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此按摩醪(lao)药"。
●2 阐述推拿手法作用机理: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则痛止。
”●3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一“圆针”和“錕针”●4介绍了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5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标准●★《金匮要略》●首次提到“膏摩" 一词: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小儿推拿学-概论课件

除了应用于自身,人类还会彼此交流经验,互相操作,并逐渐摸索出一些能 医治创伤疾病的简单按摩手法。因此,就有目的地将按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 断加以总结,逐渐形成了推拿医疗体系,这便是推拿治疗的起源。也可以说, 推拿疗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反应。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跻者,亦 从中央出也。”其中“导引按跻”即指推拿疗法,“中央”即我国中部地区, 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为我国古代推拿术的发祥地。
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对后世影响较深远。该书系统总结和阐释了 明代以前的推拿手法和经验,确定了手臂等推拿部位与脏腑的联系,首次提 出推拿渐进适应原则,确立了先后次序,以及手法的分类及适应证,对发展 小儿推拿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摩”更名为“推拿”正是从此时开 始,标志着推拿治疗发展史的一个飞跃。
对按摩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宋代将推拿专科从太医院中取消,但北宋政 府组织编写的《圣济总录》中,重点编录了推拿疗法的相关内容,重视推拿 手法的分析,对推拿作用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出现的医学著作有 丰富的小儿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内容的记载,以钱乙《小儿药证直 诀》为代表,创立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方法,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 此时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形成,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但推拿疗法的发展处于兴盛时期。明代太医院十三 科中,又再次设置了按摩科,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病 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专著也相继问世。 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收录于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第十卷,又名为《保婴神术按摩经》。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1.1推拿学导读>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
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
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
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
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
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
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5※<1.2推拿学源流>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
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1.1推拿学导读>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
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
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
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
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
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
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5※<1.2推拿学源流>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
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范围更加广泛,而且更为注重对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首列“按摩”专论,对按摩疗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推拿专论。首先,作者就按摩的含义及按与摩的区别进行了解释:“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其次,作者认为应当将按摩与导引分别开来:“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益见其不思也”。接着,作者对按摩治疗的机制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敝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悍者有所归宿。”这一论断,被认为是对按摩机制的精典概括,多次为后世所引用。而后,作者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详加阐发,指出在何种情况下,“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这一区分,对于推拿疗法的临床运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圣济总录》中这篇推拿专论文字虽不长,但就推拿疗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透彻,结论准确,对推拿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一时期,膏摩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六首治疗目疾的摩顶膏,为膏摩治疗眼病的最早记载,该书还首次记载了摩腰膏,是历代医书中记载膏摩方最多的医书,对后世膏摩发展影响巨大。金元四大家中,对推拿介绍最多的,首推张从正。他在其著作《儒门思亲》中将按摩列为汗法之一,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独特见解。《世医得效方》中所载肩关节脱位的坐凳架梯法、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等都可以替代拨伸手法,是推拿史上的重大发明,开辟了中国医学史上以器械牵引治疗骨科疾病的新篇章。
马王堆帛简医书中以《五十二病方》涉及推拿治病最多。该书中的推拿疗法有下列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记载了推拿发展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从其制作过程的简单来看,明显处于初创阶段。二是推拿时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工具,如治疗疝气的木椎,治疗小儿用的钱匕,最富特色是一种“药巾”,用以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或进行养生保健,这应该是推拿保健史上的一大发明。其实推拿最早最原始的工具是砭石。砭石有很多种类,不同的砭石其功用也不同,故砭石并非仅用于针刺。推拿工具的使用,使推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总之,推拿自本能按摩行为,经历漫长多月的不断积累,至《黄帝歧伯按摩》和《内经》成书终于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体系的临床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而且经当时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倡导和运用在临床也更成熟和广泛,而且富有特色。因此秦汉时期既是推拿独特治疗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推拿发展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
第一章推拿学导论
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案、折技、眦、扶形、摩娑。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第一节推拿的起源与形成
推拿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史前时代,人类打猎开荒以充口腹,折技垒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筑巢居,缝革连衣以暖躯体,跋涉劳顿以寻生资。所有这些都会造成跌仆折骨之类的损伤,因之人类本能地以手按以止血,摩以消肿止痛。经过漫长的日积月累,终于总结出一些原始的推拿方法,而使之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秦汉时期是推拿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我国推拿史上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歧伯按摩》与《黄帝内经》同时问世。从分类来看,此书应以记载保健按摩为主;从医学源流来看,此书与《黄帝内经》应同出于一个医学流派。很可能《黄帝内经》以论病为主将针灸作为治病的主要手段;《黄帝歧伯按摩》则是以养生为主,将推拿作为主要保健方法。令人惋惜的是,这部篇幅长达10卷的推拿学巨著,未能免于战火,早已亡佚,致使我们无法窥视西汉以前推拿学发展的全貌。然而,在《黄帝内经》中却记载了大量的推拿文献,这多少让我们得到一点慰籍。综观《内经》全书,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这部巨著中许多条文是对殷商以来推拿疗法的理论总结。《内经》指出了我国推拿发源发在我国中央地区,相当于现今河南洛阳一带,这正是殷商人的疆界,与甲骨卜辞中有关推拿内容是吻合的。望闻问切诊是推拿学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将推拿手法,运用到切诊中,以加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内经》中比比皆是,《内经》充分肯定了推拿的治疗作用,认为推拿具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疏经通络、退热宁神等作用,同时提出推拿要注意补泻,注重与针灸、药物等其它方法的协同配合。《内经》中记载的手法也很丰富,有按、摩、切、扪、循、拊、弹、抓、推、压、屈、伸、摇等方法,这些方法中以按摩二法运用最多,故而当时以按摩称之。《内经》中还对推拿方法锻炼的测试提出了要求,认为从事推拿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强有力的双手。《内经》中的主要推拿工具是九针中的圆针和针,圆针用于泻法,针用于补法。总之,《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最重要的是,《内经》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其中的主要内容,如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学说,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也都成为推拿学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
明清时期,是推拿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鼎时期。首先,在小儿推拿方面,推拿专著出现了零的突破。数以十计的小儿推拿专著纷纷面世。如四明陈氏的《保婴神术》乃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为杨继洲之《针灸大成》所收录,太医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推拿全书》)属单行本流行最早者;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描述小儿推拿八法最为精彩;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附录儿科常用方药,被誉为清代最善之本;夏禹铸之《幼科铁镜》匠心独运,与诸书存异处甚多,更作“推拿代药赋”,令人耳目一新。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最为详晰,条理清楚,是小儿推拿之入门捷径,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朗朗上口,烂熟于胸必临症应手;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博采众家之长独创体例,成为一本集光绪十四年之前小儿推拿疗法大成之专著,屡经翻印。该书首次提出小儿推拿八法,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等。这标志着小儿推拿独特治疗体系的形成。其次,成人推拿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可谓百花齐放,流派纷呈,诸如正骨推拿,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眼科推拿,外科推拿、内功推拿、保健推拿,真是举不胜举!因此,明清时期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较为全面发展、总结、创造的时代。
第二节推拿学的发展
推拿治疗体系形成以后,其发展经历了晋唐官方的重视,宋金元的重视手法分析,明清的小儿推拿崛起,各推拿流派纷纷涌现等重要阶段。本节将据史实,简要地介绍各时期推拿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晋唐之际,封建君主逐渐重视推拿疗法。隋太医署首次设立了按摩博士。唐太宗则在随代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设置更加完备的太医署,并在其中设立了按摩科,将推拿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推拿教学。自我推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中都记载了许多自我推拿的方法,如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巢元方在在《诸病源候论》的每一章节,均附有养生导引法,尤其重视摩腹养生之术。自我推拿的广泛开展,说明推拿疗法开始注重预防保健,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药物与手法相得益彰的按摩疗法又有了很大发展。葛洪十分重视膏摩的运用,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使膏摩证、法、方、药齐备的医家。他说:“病有新旧,疗法不同,邪在毫毛,宜服膏及摩之”;强调:“摩时宜极力,令作热,乃速效”“向火以手摩”;“日两三度”,“数百遍佳”等。《肘后方》记载了葛洪常备膏摩方有8首,这些膏方多出名医之手。《外台秘要》在《刘娟子鬼遗方》膏摩催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盐摩与汤摩两种催产方法。该书中罗列诸多膏摩名方,且多有出处。这一时期推拿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如《唐六典》说推拿可除八疾,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外台秘要》说:“如初得伤寒一日,若头痛背强,宜摩之佳。”推拿也正是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欧洲。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金要略》中,首次将膏摩疗法列为预防保健方法之一,还介绍了一首用于推拿治疗头风的摩散,方仅附子与盐两味,但后世“摩顶膏”之类,皆从此出。仲景还详细记载了推拿救治自缢方法,此法为医学界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救治溢死的科学记载,是推拿史上值得骄傲的杰出成就。名医华佗倡导“五禽戏”,使导引按摩向仿生学靠拢,为后世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其治病善用膏摩,是第一位将膏摩广泛用于临床的医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推拿发展的主要成就集中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第一,推拿古籍得到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出版了大量推拿新著。这一阶段整理再版的推拿古籍除多部小儿推拿专著外,有内部刊物《二指定禅》、《一指阳春》等。对古代推拿医籍的发掘作出了贡献。推拿新著有以基础理论与临证知识相结合的通俗著作;有以临证专科形式出现;有以流派和独特到的经验见长,有专论手法、功法也有集大成之类的巨制,如《中国按摩大全》、《中国推拿》、《中华推拿大成》、《推拿大成》等等。综观这些著作,其共同特点是推拿理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增强,在推拿原理方面有所突破,增加现代研究的佐证,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多结合西医学的诊断和解剖知识。第二,推拿实践及临床经验的总结日趋科学化。科学文化的进步,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推拿实践也日趋科学化。医疗实践方面丰富经验的积累和现代医学知识的教育使推拿医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如诊断方法上,已不再仅局限于中医传统四诊,现代医学的X线诊断、超声波检查、肌电图、CT检查、核磁共振等已为广大推拿医师所掌握。在治疗方面,门户之见逐渐消除,推拿医师已掌握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理论,理、法、方、术,择善而从之。全国各类期刊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推拿论文,对推拿各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对推拿临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推拿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自1956年10月上海卫生学校开办了推拿训练班起,推拿教学就从过去师带徒形式走上了正规教育的途径。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全国各中医院校相继成立推拿专业,完善推拿专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教育体系,为中医推拿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推拿教学活动在全国各中医院校全面展开,而且对外交流也日益加强,推拿教材方面也具备了各种不同体例,不同层次的教材。近十年来,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一直作为各院校采用。随着推拿学科的发展,教材将分为《推拿学基础》、《推拿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小儿推拿学》等课程。第四,推拿科研发展迅速。从本世纪50年代起,推拿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对推拿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如运用神经生理学中闸门控制学说较为完满地解释了推拿镇痛原理;推拿前后血液及淋巴管液循环速度差异明显,可能是推拿消肿化瘀的作用原理之一;推拿降血压,效果恒定,推拿后血液中5-HT含量增加;捏脊疗法明显促进小肠的吸收功能等等。第五,总结和创造出许多新的推拿疗法,如耳穴推拿,足穴推拿,第二掌骨推拿法,运动推拿,推拿麻醉等。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推拿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推拿著作和刊物的出版和推拿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