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歌曲与传统戏曲_0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

方法探索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高英摘要: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进程中,对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及吸收是其“异质同构”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不仅为流行歌曲提供创作素材,还为戏曲艺术发展提供新路径。
其中,运用较多的是京剧元素,其次是昆曲、黄梅戏、越剧、二人转以及粤剧等剧种。
运用方式主要釆用拼贴、融合、贯穿。
起到唤起民族共鸣,传统传承、创新等作用。
然而,在肯定其价值同时,还应思索传统戏曲被碎片解构、拼贴后,其所承载的完整传统意义如何被呈现、被认知等问题。
关键词:当代流行歌曲戏曲音乐民族化中国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入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形式的综合舞台艺术。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与印度的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
其中与当代流行歌曲创作相结合,即促进戏曲的发展、创新,又为流行歌曲提供重要创作素材。
鉴于学者们对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戏曲元素运用类型、运用方式、文化价值及面临的问题与相关思考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略尽绵薄。
_、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类型1. 京剧音乐元素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剧种,由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组成。
京剧不仅因其雅俗共赏受到百姓们的喜爱,还因流派不断发展革新,创作出众多家喻户晓剧目,培养出梅兰芳等优秀京剧艺人而闻名海内外。
作为国剧,京剧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及国音声韵,被音乐创作者们争先运用到流行歌曲创作中。
20世纪80年代,姚明曲、阎肃词的《故乡是北京》可视为较早运用京剧元素进行创作先例。
1992年赵传在摇滚乐中首次融入京剧元素创作 <粉墨登场》红极一时。
随后,朱德荣的《梦北京》、刘欢《情怨》等歌曲相继掀起京韵流行歌曲的热潮。
这些歌曲很多是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插曲,成为当时此类流行歌曲的主要传播渠道。
流行文化与传统戏曲音乐的融合 ——初中音乐戏曲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流行文化与传统戏曲音乐的融合——初中音乐戏曲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日益多样化,流行音乐之风盛行让人们逐渐遗忘民族音乐,戏曲尤甚。
近年来,许多音乐人把戏曲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受到大众认可,喜欢上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要求,让大众对戏曲有了新的认识。
本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借流行之势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因此了解并喜爱戏曲,本文即对提高学生学习戏曲兴趣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戏曲;流行音乐;兴趣引言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已具有上百年的历史。
现今,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中国戏曲已走到瓶颈区,在叱咤百年的艺术要逐渐被遗忘的情况下,流行与戏曲相融合的歌曲别具一格,使得戏曲逐渐被大众重新认识与接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是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戏曲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流行音乐与戏曲发展的现状分析(一)学生对流行音乐与戏曲的看法流行音乐是当下最受年轻人追捧和喜欢的,它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长期受欧美日韩音乐风格的影响,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更易于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反观戏曲,当代大多数年轻人不懂戏曲表达的内容,更不爱它的节奏拖沓冗长与“奇怪”唱腔,甚至觉得戏曲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以上看法在音乐课堂上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皆可体现:课件上出现学生喜爱的明星、歌手,课堂的导入、拓展等环节播放流行歌曲,学生会积极表现,兴趣大增令课堂活跃不已,逐渐喜欢音乐课。
反之在课上按照传统的方式教授京剧一课,学生不耐烦,不愿听,教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堂课就是“一场空”。
(二)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呈多元化趋势在生活方式多元化,娱乐形式多样化的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经久不衰。
早年出现了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巧妙融合的“戏歌”《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开创了音乐新篇章,它是对戏曲的改良与创新,是对现代歌曲的充实与丰富。
艺术歌曲《长相知》中戏曲元素的渗透与作品的艺术处理

艺术歌曲《长相知》中戏曲元素的渗透与作品的艺术处理艺术歌曲《长相知》是一首融合了戏曲元素的歌曲,通过对传统戏曲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巧妙结合,展现了戏曲元素在现代音乐中的渗透与发展。
而在这首歌曲中,戏曲元素的渗透不仅体现在曲调、歌词和表演方式上,更体现在整个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上。
从曲调和旋律上看,《长相知》中戏曲元素的渗透十分明显。
整首歌曲的曲调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比如唢呐、京剧、黄梅戏等,通过这些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使整个歌曲在旋律上呈现出了浓厚的戏曲气息,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传统戏曲演出现场的感觉。
歌曲中还使用了传统戏曲的曲调变化和音乐装饰,为整个曲子增添了情感和张力,使听众更加容易进入歌曲的情境中。
在歌词方面,《长相知》也巧妙地融入了戏曲元素。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戏曲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千回百转爱似海,各自奔前程”,“天上星辰,人间要爱谁”,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些古典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使歌词更富有诗意和内涵,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从表演方式上看,《长相知》中也融入了戏曲元素。
在歌曲的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采用了传统戏曲表演的手势和动作,结合歌曲的情感和旋律,展现出了传统戏曲表演的韵味和魅力。
这些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不仅丰富了歌曲的形式表现,更使歌曲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关注和喜爱。
从整个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上看,《长相知》中的戏曲元素渗透十分巧妙。
整首歌曲的编曲、演唱、表演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融入了传统戏曲元素,使整个作品在保持了传统戏曲韵味的也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展现出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貌和气质。
通过对戏曲元素的巧妙运用和表现,使整个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不仅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使作品在音乐艺术上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长相知》中戏曲元素的渗透与作品的艺术处理展现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传统戏曲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文化研究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中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
这一现象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使年轻的听众们更好地接触、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探讨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化,其中推崇道德、崇尚美德、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承。
而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也开始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茉莉花》,这首歌融合了京剧韵律和新编《二泉映月》的旋律,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样在九十年代末期,中国的说唱音乐也开始大量引入传统文化因素,如飞行员的《三字经RAP》和张震岳的《老子有钱》,这些歌曲中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传达了不断创新的精神。
现实表现在当代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歌曲使用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例如,G.E.M的歌曲《画》中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尊重。
而戴荃的歌曲《光明行》则运用了传统戏曲唱腔,与广大听众进行亲切性的沟通。
同时,李宇春的《飞天》、毛阿敏的《神州行》等歌曲,均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并在文娱市场内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潮。
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流行歌曲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对古代文学、历史的重新诠释,有的是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合和创新,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思考。
这些都是不断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结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娱市场之间的尴尬境地,增强了文化自信。
对于流行音乐家来说,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成为音乐的创作源泉,不仅可以丰富音乐的内涵,还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带给新一代听众,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总结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文化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合与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相得益彰。
它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作,也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激励,既符合文化自信,又有益于现代文化的发展。
戏曲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融合

设一些文化活动,创办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等,让整个社会融入到一种文化底蕴浓郁的氛围中。
与此同时也可开设一些群团活动,让群众在群团活动中去交流、学习。
从根本上让群众去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文化自信才会被慢慢的培养出来。
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很多,如向群众普及思想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手段去培养群众的文化自信。
从理论方面讲解思想政治工作让群众了解每个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去来创建的,而每个实践的过程都是艰难的,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过程中磨炼的一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这种文化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作者系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党委办公室政工师,助理研究员)摘要:在这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凭着通俗易懂,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喜欢。
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已经成为当下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受到人们的关注,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觉盛宴。
关键词:戏曲元素;流行音乐;创作融合戏曲音乐经过不断打磨,融入大量的传统元素,展现出民族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音乐的题材,创新了内容,为流行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不管是戏曲的表现形式还是演奏乐器都为流行音乐提供新的素材,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向。
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中,有着大量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融合到流行音乐当中,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艺术,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将戏曲元素融合到流行音乐当中,不仅使流行音乐带有自身的本质,还丰富了流行音乐的价值。
流行音乐是古典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戏曲独特的腔调,将说唱、黄皮戏等进行有效整合,将戏曲中独特的魅力与文化整合到流行音乐当中,使其与时代接轨,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让更多人融入到戏曲文化当中,将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论流行音乐中京剧戏腔的运用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以歌曲《赤伶》《探窗》为例

8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此之外,这两首作品在旋律设计上也借鉴了京剧戏腔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使得副歌旋律更具戏曲风格。
例如《赤伶》副歌的第一句就和京剧《贵妃醉酒》选段中的部分乐句就有相似之处,如“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和“乾坤分外明”两句中,“台下人走”和“乾坤”在音程设置上都是“3236”的旋律。
无独有偶,《探窗》中主歌的最后在与副歌衔接的最后一句,在旋律设计上也可以在京剧《霸王别姬》的《看大王》选段中找到渊源,如“在花天锦地”和“轻移步”两句排除节奏不同之外,在旋律走向和音符的衔接变化上,都是“16535”。
这样的渊源和相似之处有很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列举,但能够充分说明,在流行音乐中运用京剧戏腔使得人们以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窥见了京剧魅力的万分之一,也使得流行音乐的旋律别出心裁,更具魅力。
同时,这两首作品在旋律的设计上,还借鉴了极具京剧特色的装饰音,例如《探窗》和《赤伶》中的部分乐句中,“台下人金榜正题名”中的“名”字的“”和“戏幕落谁是客”中“客”字的“”作为装饰音,是京剧旋律中常见的为达到润腔效果而进行设计的修饰性旋律,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将京剧元素更加鲜明的融合到流行音乐中,更为较平淡的旋律走向增添韵味。
并且,“客”字的“6”作为最后一个音,并由“7”作为装饰音进行修饰,因此在演唱上可以对拖腔进行精细化处理,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歌曲旋律将结尾归在“6”上,也符合“西皮”唱腔的部分旋律特点,使得副歌部分在旋律上就带有戏腔的特色与风格。
二、演唱者的传承与发展这两首作品副歌部分的原唱都采用了京剧旦角唱腔的音色和演唱风格,但经由上戏“416”女团的翻唱使得戏腔的使用更加凸显不同派别和行当的独特韵味。
例如《探窗》中主攻梅派青衣的朱佳音,她在演唱“她唱着,他乡遇故知”这句时,主要采用腹式呼吸法,着力点主要在小腹而不在胸腔,气息贯通,力度运用上较为含蓄。
由于梅派唱腔具有高宽清亮、圆润甜脆、纯净饱满的音色特点,因此演唱时声音位置主要保持在口咽腔的前面部位,共鸣位置较为统一。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研究,探讨了戏曲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中的运用方式和意义。
研究发现,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一、引言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音乐元素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也开始吸纳和运用戏曲音乐元素,以丰富歌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探讨其运用方式和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方式1.旋律和节奏元素的运用中国戏曲音乐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特点,这些元素被广泛运用到当代流行歌曲中。
例如,在陈奕迅的《红玫瑰》中,歌曲的主旋律以陈奕迅特有的嗓音和唱腔演绎,使得整首歌曲呈现出浓郁的戏曲风格。
此外,在节奏方面,部分流行歌曲也采用了戏曲音乐的快板节奏,如林忆莲的《男人KTV》中的片段、王菲的《红豆》中的部分节奏等。
2.曲调和音色元素的运用中国戏曲音乐的曲调多变,其中以悲凉、婉转、壮烈等情感表现最为突出。
当代流行歌曲中运用这些曲调元素,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力,同时也使听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在邓紫棋的《光年之外》中,使用了戏曲音乐中悲凉的曲调,使得歌曲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色彩。
此外,在音色方面,一些流行歌曲中也加入了传统乐器如古琴、二胡等的演奏,突出了戏曲音乐元素在声音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戏曲音乐元素的意义1.增加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在当代流行歌曲中引入戏曲音乐元素,可以使歌曲更加深入人心,具有更高的品质和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一戏歌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一戏歌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模式的创新,一种新型的艺术模式出现在人们的实现当中。
它使中国传统的戏曲声腔艺术与现代流行歌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戏曲声腔中的民族风味,还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
这种艺术形式就是一戏歌。
【關键词】中国传统戏曲;现代流行歌曲;融合;戏歌在当前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戏曲等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程度越来越低,逐渐被流行音乐所代替。
尤其是在近几年,互联网得到了普及,各种音乐软件和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歌手能够通过简易的方式进行创作,并发表在网络上。
在此过程中,一些音乐艺人对音乐进行创新,将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戏歌。
本篇文章主要讨论如何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进行融合。
一、在流行歌曲中融入戏曲元素的意义(一)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戏曲文化已经逐渐被当代的年轻人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传播。
为了能够延续戏曲文化的传承,当代的音乐艺人有必要对音乐形式进行革新,将戏曲元素融入到当代的流行音乐当中,扩大戏曲文化的传播范围。
(二)在流音乐当中渗透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民族文化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当代的流行音乐当中渗透戏曲元素,改变了“中国流行音乐一味借鉴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失之交臂”这一现象,是我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总的来说,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戏曲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之间,虽然存在着时代性的差异,但是只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就一会将二者融合。
二、将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进行融合的具体策略(一)在创作现代流行音乐的过程中运用戏曲的音乐元素为了能够将戏曲与流行音乐进行更好的融合,现代流行歌手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音乐旋律,适当的融入一些戏曲的元素,比如唱腔、伴奏、音乐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歌曲与传统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形式之一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戏曲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流派,而且还产生了众多的经典剧目及曲目,成为大众的文化享受。
时至今日,虽然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大众的审美兴趣等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传统戏曲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依然受到大众的喜欢,因此,在当代歌曲创作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大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借鉴传统戏曲元素以拓展当代歌曲创作的空间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和时尚,以致出现了大量的戏歌交融、戏歌合一的作品,使得当代歌曲创作出现了新的艺术亮点和新的审美品位,并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面对当代歌曲创作出现的这种现象,本文尝试从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使人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去触摸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进而促进当代歌曲创作领域的思考,使其发展更加多元化,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具有新的审美内涵的作品,而这种理论阐释的目的就是:“现代人对古典艺术家提供一种诚恳的理解,一种严格的取舍,一种小心翼翼的艰难判断,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判断,结果使古典艺术有可能真正楔入现代,也使现代有可能不再晃荡,而是从那些经得住时间冲刷的远年风姿中,领悟自身的渊源和未来。
”以下就是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的美学意义的几个方面。
1.形成一种新的歌曲流派其实,运用戏曲的元素来创作歌曲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比如说用苏州评弹的唱腔创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用河北梆子的唱腔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等,但是这种借鉴无论在作品的数量上还是在戏曲元素的运用上都很少,无法形成一种流派,而现在向传统戏曲的借鉴却是全方位的,几乎涉及到全部的戏曲元素,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戏歌合一的作品,以致形成一种潮流性的音乐——戏歌。
比如陈红的《深夜走过长安街》、彭丽媛的《我的中华》、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我非英雄》、吴静的《卜算子?咏梅》等,它们借鉴的是京剧旦角的行腔,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京剧旦角娇、媚、脆、水,宛如行云流水的韵味。
纪敏佳的《说唱脸谱》借鉴的是京剧净角的行腔,具有花脸粗犷豪放、刚强率直的韵味。
彭丽媛的《天女散花》,借鉴的是黄梅戏的行腔,其柔和甜润的音色充满了黄梅戏调式色彩的明朗、表情达意的质朴、旋律线贴近口语语调的艺术特征。
赵志刚翻唱的《涛声依旧》及与吴熙演唱的《峨眉山月歌》借鉴是的是越剧行腔,其中弥漫着曲调婉转细腻、柔和妩媚的越剧行腔的特点。
此外,借鉴晋剧行腔的《青城赞歌》、借鉴豫剧行腔的《沁园春?雪》等都属于这类的作品。
类似这类作品的还有体现京剧韵味的李谷一演唱的《故乡是北京》,刘欢的《情怨》、赵传的《粉墨登场》,张也演唱的《粉墨情缘》、《平安大道》,陈升的《北京一夜》等,体现昆曲韵味的于文华演唱的《茉莉留香》、李涵演唱的《忆江南》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戏曲的行腔、道白、配器、服饰、经典唱段、表演方式、行当的名称等都被不同程度地被借鉴与运用,散发出浓烈的戏曲色彩,有着以往歌曲所没有的音乐个性、音乐品位以及审美情趣,形成了歌即是戏、戏即是歌、戏歌交融的艺术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融合的当代歌曲的创作,已经告别了简单肤浅的摸索阶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对传统戏曲的借鉴与运用已达到灵活自如、丰富多变的境地,不断地有更新颖的作品出现,并受到大众的喜爱乃至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
一种音乐流派的形成,不仅需要有新的较为成熟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并产生大量新的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品,而且还需要获得受众的较大面积的认可或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以及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而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所产生的作品这几点都具备,因此说它形成一种新的歌曲流派的确是名至实归。
从艺术流派形成的最为本质的特征来看,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艺术流派形成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艺术创造永远需要向人们已经习惯的审美感知系统挑战,而不应仅仅在同一系统之内作数量上的添加”,而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而产生的作品,就是在向人们已经习惯的审美感知系统挑战,而不仅仅是在同一系统之内作数量上的添加,使得当代歌曲创作出现了新的艺术亮点和新的审美品位,正因如此,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而产生的作品具备了艺术流派形成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因此说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已造就了一种新的歌曲流派也就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的借鉴的确形成了新的歌曲流派,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新的歌曲形式和新的审美体验,而且还为中国的歌坛带来新的色彩和新的魅力,并注定在中国歌曲创作史乃至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极富启示意义的一笔。
2.拓展了当代歌曲创作的艺术空间“真正自由的艺术,并不会消极地适应周际,它总会一再地突破老的适应关系,由自己来建立新的适应,创造新的适应。
”歌曲创作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需要标新立异,需要独树一帜以获取更大的艺术空间,否则就不会有艺术的活力和张力,让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审美疲劳。
而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正是在歌曲创作领域突破了老的适应关系,创造和建立新的适应关系,打破了歌曲与戏曲的界限,充分和灵活地利用多种戏曲元素,改变了纯粹的歌曲创作的单一性,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歌曲创作的艺术空间。
比如李玉刚的《花满楼》、薛之谦的《红尘女子》、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纪敏佳的《说唱脸谱》等,大量地借鉴了青衣的道白;王力宏的《在梅边》《盖世英雄》,子曰乐队的《酒道》,张伯宏的《北京土着》,李玉刚的《梦青衣》、成龙的《男儿自当强》以及前面提到的戏歌,把戏曲乐队乐器(京胡、二胡、高胡、大鼓、檀板、铙、钹、笛子、古筝、三弦等)及伴奏方法运用到这类歌曲的伴奏中;从这类歌曲的曲名上看,很多是直接源自戏曲的,如:欧阳青的《桃花扇》、李雨儿的《牡丹亭》、周治平的《苏三起解》等借用的是戏曲的曲目名称来作为歌曲的名称;李玟的《刀马旦》、马天宇的《青衣》等借用的是戏曲行当的名称来作为歌曲的名称;李玉刚的《女儿情》、《春江花月夜》、《新贵妃醉酒》等作品,借用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与服装扮相;陶喆的《苏三说》、吴琼的《对花》借用了戏曲的经典唱句;零点乐队用流行唱法整段翻唱越剧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正是这种对传统戏曲的大面积的借用与嫁接,使得当代歌曲的创作变得丰富多彩,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现,而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歌曲创作的局限,让人们在领略歌曲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戏曲美,感受到一种新的艺术冲击,进入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与空间,实现了艺术的再生与更新,表达了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的自由精神。
可以说,当代歌坛之所以不再单调而显得多彩多姿,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当代歌曲创作在向传统戏曲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展创作的艺术空间,进而产生了大量具有新的艺术风格的作品而成就的。
换个角度说,承接先人的智慧,借先人迸发的艺术之光来照亮我们的艺术创作道路,用深厚的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内力来推动当代的歌曲创作,激发当代艺术家的灵感,添加当代歌曲创作的文化含量,用传统戏曲的手法和手段来丰富今人的情感表达,将当代歌曲美和传统戏曲美融合在一起,将古典美和时尚美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当代歌曲创作进入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艺术空间,使得当代歌曲创作更为多元、更为多样。
在拥有古老艺术传统和气象万千的今日中国,出现任何一种新的歌曲形式都是可能的。
“戏歌化”或“歌戏化”的歌曲创作演出形式的出现,正说明了“艺术创造是一个动态活体,它不能长久地与许多非明确的因素相伴随。
永远明晰,永远预定,永远在已知的轨迹上打圈,就构不成深刻意义上的世界和人生。
”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正是没有在它已知的轨迹上打圈,而是作为一个艺术创造的动态活体不断突破原有的艺术分界和框架,产生了大量的更具民族性、更具新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情趣的的作品,这不仅为当代歌曲创作开辟了更为宽阔的艺术通道,而且还再次印证了音乐创作的多样性和无限性——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随着大众审美需求和审美情趣的变化,随着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审美理念的变化,会有更多超乎我们想象的音乐作品产生。
音乐在时间的延续上是延绵不断的,在创作的空间上是无穷无尽的。
3.传统戏曲是当代歌曲创作的营养基戏曲艺术不仅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因此,当代“戏歌化”(或“歌戏化”)的歌曲创作正是在向传统戏曲的借鉴中,获得了使自身充满艺术活力的营养基础和创造力,才得到了大众的审美肯定和音乐市场的肯定的(大量的歌戏融合、歌戏合一的作品接踵而出)。
这些作品多方位地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唱腔、道白、唱段、服饰、表演形式等各种技术手段及戏曲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歌曲创作及演唱的流派,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视听享受。
由此可以证明,传统戏曲是当代歌曲创作的一种灵感之源、素材和题材的宝库,是推陈出新的母体和保持活力的酵母,它为当代歌曲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多成分的营养基,使得当代歌曲创作更有突破性和新颖性。
比如《故乡是北京》、《情怨》等是因为其有浓烈的京剧韵味而备受青睐的,《茉莉留香》、《忆江南》等是因为其吸取了昆曲的行腔而独树歌坛的,而李玉刚则因为他演唱的许多作品、表演的形式及服饰都带有传统戏曲的元素而走红的。
这些作品或借鉴戏曲的行腔,或借鉴戏曲的道白,或借鉴戏曲的配器,或在同一作品中借鉴多种戏曲元素,总之都是传统戏曲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使其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点,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动。
可以说,是传统戏曲给予了当代歌曲创作丰富的营养,它既为当代歌曲创作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与想象,又为当代歌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手法,成为当代歌曲创作保持活力、多样发展的营养基。
正因为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的借鉴,使得当代歌曲的创作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底蕴有了显着的提升,呈现出多样与新颖的艺术张力。
这正如一些学者深刻而又精妙的论述,“我们强调传统的真正的落脚点是在‘未来’这一维,恰恰不是扔掉‘过去’,相反,倒不如说正是强调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返回到‘过去’之中,亦即不断地开发‘过去’这巨大的可能性源泉,‘过去’的本质正寓于‘未来’之中。
”当代歌曲创作正是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营养,将传统融入当代(并向未来延伸)。
当代的创作歌曲才充满了民族神韵。
4.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不可否认,传统戏曲在流行音乐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落,尤其是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冷落,而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的借鉴,不仅为歌曲创作开辟了新的创作通道,而且还能使人们在歌曲艺术中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特有魅力,这就在客观上起到了展示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