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

【导语】《使⾄塞上》是唐代诗⼈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途中所作的⼀⾸纪⾏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王维的《使⾄塞上》,欢迎阅读! 《使⾄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尽黄河上落⽇浑圆。
①单车:⼀辆车,车辆少,这⾥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②属国:有⼏种解释:⼀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存其国号者。
⼆指官名,唐⼈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喻。
④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这⾥是指⼤雁北飞。
胡天:胡⼈的领空。
这⾥是指唐军占领的北⽅地⽅。
⑤⼤漠:⼤沙漠,此处⼤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云塞外多旋风。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的平安⽕。
⑥长河:指流经凉州(今⽢肃武威)以北沙漠的⼀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河。
⑦萧关:古关名,⼜名陇⼭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即今蒙古国杭爱⼭。
【赏析】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两句,是对⼤漠⼣阳景⾊的描写,写诗⼈进⼊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开阔,意境雄浑,⼗分⽣动传神,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
⾃古以来,边疆沙漠浩瀚⽆边,是最为⼴袤⽆垠的⼀⽚⼟地,所以诗⼈下了⼀个“⼤”字,钝⽽真。
边塞⼀⽚死寂,荒⽆⼈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所以烽⽕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荒凉⼤漠,只⼀道浓烟,所以诗⼈称之“孤烟”。
⼀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衬托出边塞将⼠的孤独⽆依。
紧接⼀个“直”字,⼜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样,耿直⽆⼆。
沙漠上环境恶劣,⼨草不⽣,没有⼭峦林⽊,那横贯沙漠的⼤河,就⾮⽤⼀个“长”字不能表达。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译文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使之塞上》诗歌赏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故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岀了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岀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赏析:(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題,交代地点及事由。
“単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间将±.。
“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岀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
“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頷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眼转岀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岀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不妨想象一下:“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単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苍茫得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用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
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使至塞上》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使至塞上》翻译、主题思想

《使至塞上》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作者】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导语】王维是盛唐诗坛的一个重要诗人。
他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擅长写田园山水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这首《使至塞上》正是他边塞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大意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简析】1。
首句写出使的原因。
“单车”,即一车之车,指一人之车,不是一乘之车。
“欲问边”,点明题目。
古代交通不便,出门多步行,所以说“欲问边”。
此句写独自一人向前线进发,目的是想探听一下那里的战事消息。
2。
次句描绘出使途中的景物。
征蓬出汉塞,意谓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塞外。
“出”字有两重意思:一是说蓬草离开了汉地,孤单地飘出了汉塞;二是说蓬草的根系长着大大小小的毛球,随风飞转,越来越远,飞到了边塞外面。
一个“出”字,就突出了离乡背井,词语中也充满了蓬草离根,飘飘何所之感。
“归雁入胡天”,即“归雁出塞”。
“归”字点出了秋天景象。
汉雁向北,而胡雁却向南飞,说明天气已经由凉变冷,已经到了深秋时节。
诗的后二句,集中写将士的英勇壮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说边塞广袤沙漠中,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直上云霄。
这个景象有几层意思:其一,写将士戍边时的艰苦生活。
“大漠”,边境上空旷荒凉的地方。
“孤烟”,表示这里没有别的烟,突出了烽火的特点。
沙漠上烽火台燃起的烟直上云霄,就给人造成了一种空旷荒凉的气氛,突出戍卒的辛苦生活。
其二,写将士戍边时的思想活动。
“孤烟”一词历来解释为“极言其烟之盛”。
但如果联系下文,则会觉得作者写的并非眼前之景,而是戍卒心中之情。
“直”字表现了将士们的豪情,他们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这首诗写将军领兵作战,气势雄伟,又有几分苍凉悲壮。
“萧关逢候骑”以下四句,记将军此次出使途中,除了与“候骑”交错而过外,还在萧关碰到侦察骑兵。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属国: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这里代指使臣,即王维自己。
居延:西北关塞,在今甘肃张掖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
孤烟:这里指传递敌情的烽烟。
萧关:古地名。
是关中通向塞北的要道。
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古代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或统帅。
燕(yān)然:山名。
这里借指前线。
【大意】
独自远离长安,轻装前往边塞。
我作为朝廷派出的劳军使者,已经到了居延地区。
广阔的沙漠中,一道笔直的烽烟正静静地向上升腾;奔腾东去的黄河上方,一轮浑圆的夕阳正慢慢往下降落。
这里是边疆要塞,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一吹,就能把蓬草刮出国土;抬头远望,一行行北去的大雁眨眼间已飞临胡地的上空。
到了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统帅正在燕然前线作战。
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王维介绍

《使至塞上》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王维介绍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 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 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 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 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 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 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 界。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 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 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 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 作于赴边途中。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 请同学们用诗句中的词回答
使至塞上
王维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四课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 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 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 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 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 贬,王维也受排挤。开元末至安 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 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 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 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 分。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 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直”:《坤雅》:“古 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 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 见其景者,始知‘直’字 之佳。
另一个画面: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 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 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 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 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 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 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 更显得雄奇瑰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 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谁来说说在这里面都写 了哪些画面?
第一个画面: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 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 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 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 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 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 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 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 笔。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 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 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 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 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 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 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着名的例子。李商隐—— 《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 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 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 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 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 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 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作者简介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 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独特色, 无论是政治诗还是边塞诗和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 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 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 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 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 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 响深远。唐代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
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 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 愤和抑郁。
写作特色:比喻贴切生动,遣词
精妙率真。
பைடு நூலகம்
具体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 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 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 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 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 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 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 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 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 自然景象的描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