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
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X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表达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学生展示:1.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学生展示: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兰亭盛况;(二)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三)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六、总结升华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本文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的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的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由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一、教师导入二、目标定向:1、揣摩鉴赏文章的内容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2、感悟文章的韵味和节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三、自学指导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 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6、“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悟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 ”为证。
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四、合作探究五、解惑答疑六、总结升华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doc

第亭集秀教案 【教】 一、有感情课悟人生题的深切感慨。
二、【教点】 体会作者由 \"到\"悲\"的思想感情。
【时 【程】 时 入 问:大家是中国的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画作品: 王羲之亭序帖卷》。
精法作品感受到了术的美,中国象形 文字的古美。
王羲之有 圣 \"之美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 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亭(片) 。
与 下的流,王亭集序》 ,更 以其而脍炙人口。
今法要跟大家一起其文章的美。
二、朗读 1。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音。
注意:癸 (gu 丑ǐ)修楔 (x ì (s h ān g ) (c h ěn 趣(q ǚ舍)万( sh āng ) 2、读。
准字音上课文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亭盛况; (二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2、、找出中表达作者化的字— — 悲— — 痛。
四、文本研习 (析第一段 亭集会的盛先来的一个集会? 、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左右 作铿有言,写出了宴集美的光。
"崇 山峻岭高峻;茂林修竹,幽;清澈溪净明朗;湍急的流水, 玉 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曲水⋯ ⋯ "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的聚会免不了 "酒"", "酒"是感情的催,"是情感的品 ",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 的前就酒) ,竹 管,然而可以叙幽情 ",抱。
出示曲水片,伴白: , , 亭集会上, 仿佛看些儒雅 意人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千。
直到今天, 每年三 月三日法家、画家、文学家集此地曲水,借古人之地, 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
"仰⋯ ⋯ 俯⋯ ⋯ "。
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赏析清雅朴素之 美
品味即景感怀之 痛。
感悟千古同悲之 思。
四、延伸 1.感悟主旨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重视精神超越,主张珍惜有生之 年,多做实事的人生态度。 (3 分钟) 2. 探求真义
学生思考探究 (3 分钟)
理解作者情怀
出示问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 “后之览者,亦将有 学生思考交流,
读写结合练习,
感于斯文。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 为课后写下自己的看 培养创新思维。 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 法做准备。 (4 分钟) 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出示哲人的话) ,你赞 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请以“羲之,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出来。 (4 分 钟垫 1.扎基固本: 出示练习,请学生即刻作答。 (5 分钟) 2.难句释义 选取几个句意理解有难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准确翻译。 (5 分钟) 三、探究 1.情感初探: 出示问题: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 个词语:乐、痛、悲。请学生回答。 (2 分钟) 2.问题探究: 乐因何而生? 痛由何而来? 悲缘何而发?
一、前奏 1.赏照入题: 欣赏照片,分享快乐。 引入新课, 展示学生聚游的几张照片,引入本课,板书课题。 (2 (2 分钟) 营造氛围, 分钟) 创设情景, 巩固背诵。 2.品帖试背: 品鉴书法,感悟神韵; 展示唐人冯承素 《兰亭集序》 书法摹本, 品鉴书法 “飘 背诵语段,展示风采。 若浮云,矫如游龙”的神韵。以帖为引,请学生试背文章 (3 分钟)
五、结束 1.收束全文: (1 分钟) 2.布置作业: (1 分钟) 学生聆听、记录。 ①整理文言知识 (2 分钟) ②背诵全文 ③微写作:完成《羲之,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良辰、美景 乐 赏心、乐事 课堂小结: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在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 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 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 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 正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 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 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在沉 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 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 痛 世事无常 王羲之 由己及人 悲 千古同悲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入木三分”小故事导入。
二、目标出示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三、王羲之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
王羲之无真迹传世。
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写作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共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点出集会的时间、地点,描绘兰亭的优美自然环境。
后一部分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常见义项,熟悉“修”、“期”、“次”、“致”、“所以”、“之”的用法。
2、整体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三、问题诊断分析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本序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共3课时(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宋代米芾称《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疏通,翻译全文。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把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力量目标:品尝文中精练美丽、朴实清爽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观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
【教学方法】争辩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对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提出要求,期望可以得到一件特殊的随葬品,这就是王羲之的有名行书作品《兰亭序帖卷》。
至此,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卷》是曾经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打出幻灯片观赏《兰亭序帖卷》)。
请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因此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日我们上完王氏的书法力作之后,在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一同学习这篇序文。
二、文学常识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有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头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今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渐渐成熟,草书得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
一、学习内容:《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解释文言词句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
2、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人生的意识。
三、学习重点:文意理解,情感体悟
四、学习难点: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
五、学习方法:阅读、合作、探究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1课时
八、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志趣高雅。
兰亭雅集便是其中的一次著名集会。
一群东晋名士在阳春三月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彭殇临文嗟悼(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2、如果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怎么划分?(1、2段 \\
3、4段)
3、你能从这两部分中快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三个字眼吗?(“乐”“痛”“悲”)(五)文本解读
1、第一、二段
(1)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语境、字典解释重点字的字义,口头翻译各句。
(2)强调其中重点——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等。
(3)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2、第三、四段
(1)理解句意。
(2)体会作者的情感流动。
乐——人生短暂——面对生死之痛,千古同悲(人生之短暂)
(3)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
东晋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命。
他们远离政治,崇尚老庄,大谈玄理,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导致当时社会上虚无主义盛行。
作者针对虚无主义盛行的现实,指出“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深沉感叹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的积极情绪。
(六)课堂总结
《兰亭集序》前半部分记叙兰亭盛会的概况,写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后半部分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促、生死之悲痛,委婉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在深沉地感叹中蕴含着积极的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七)、作业——课后练习题二、四
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人生之短暂、生死之悲痛。